学科分类
/ 11
209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病史与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轻度出血是指皮肤、黏膜、肉眼及显微镜下血尿、或小量咯血、呕血等(穿刺或注射部位少量瘀斑不作为并发症);重度出血是指大量咯血或消化道大出血、腹膜后出血等引起失血性低血压或休克需要输血者;危及生命的出血包括颅内、蛛网膜下腔、纵隔内或心包出血。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是短暂的,尤其多见于治疗的结束阶段,应该注意监测,及时处理,并注意其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一过性低血压及过敏反应多见于应用链激酶或重组链激酶时。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尿激酶静脉滴注,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尿激酶组总有效率91.6%,对照组72.2%,两组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安全性好,价格低,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尿激酶 溶栓 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治疗的疗效及预后。方法选用我院2004年5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AMI患者36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5例,年龄29岁~74岁,平均年龄55.8岁,全部病例均符合WHO规定的AMI诊断标准,治疗均给予尿激酶100U~150万U,加生理盐水100ml,静脉点滴,30min滴完。结果本组36例无一例死亡,均好转出院。其中21例成功,再通率达58.3%,胸痛迅速缓解消失28例;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31例,仅1例出现静脉穿刺部位皮映淤斑,无牙齿出血、消化道出血及出血性脑卒中。结论本组观察证实静脉疗法降低AMI病死率、减少并发症,改善左心室功能,改善预后,并显著改变AMI自然病程,其疗效快、效果好,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尿激酶 静脉溶栓
  • 简介: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急诊科常见急危重症,也是急诊病人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引起的心肌缺血性坏死。本病起病急、症状重,容易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并发症,甚至猝死,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命。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 急性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及心肌梗死治疗期间的临床观察、狐狸的重要性。方法总结我院近年来30例急性心肌梗死进行治疗的临床观察护理效果。结果30例患者通过治疗抢救护理成功29例,成功率达到96.55%。结论在治疗中,正确、及时、恰当的护理,是成功的重要一环。只要组织措施和护理方法得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 标签: 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抗凝治疗及治疗的监测。方法对抗凝治疗及治疗的患者进行监测。结论临床上常用抗凝药以预防血栓形成,也用药以溶解治疗血栓。但是,这些药物应用过量便会造成出血,用量不足又达不到预期治疗效果。因此,在应用这些药物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监测。

  • 标签: 抗凝治疗 溶栓治疗 监测
  • 简介:急性脑梗死是神经系统常见病,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严重类型,具有起病急、发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的特点。早期治疗是减少脑组织坏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科2009年8月~2011年12月采用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56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治疗期间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标签: 尿激酶溶栓治疗 急性脑梗死患者 护理 缺血性脑血管病 早期溶栓治疗 脑组织坏死
  • 简介:目的总结治疗对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43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进行动脉腔内治疗,其中27例进行导管直接,6例导管直接前行血管内球囊扩张,7例导管直接后进行血管内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前后均进行球囊扩张有3例。腔内治疗无效转而手术取13例。结果30例(69.8%)患者血管再通及肢体保存,但其中1例因出血并发症死亡,发生脑梗死1例。8例(18.6%)截肢,均为移植物血栓形成。1例肢体坏死但未行截肢。4例无效但肢体未坏死而最终采取药物保守治疗。结论治疗对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总体安全有效,可优先考虑,根据病情的需要采取综合治疗方案。

  • 标签: 下肢动脉缺血 急性 溶栓治疗 血管成形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治疗中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008年2月-2011年4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即研究组和对照组,对本院2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早期治疗,研究组采用综合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工作满意度及冠状动脉再通率。结果研究组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2.3%,对照组护理工作满意度为84.6%,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再通率84.6%,对照组再通率46.1%,两组患者冠脉再通率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治疗过程中,护士掌握好相关知识对并发症防治和成功与否密切相关,护士应在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过程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 标签: 心肌梗死 急性 早期 溶栓 护理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血栓栓塞症(PTE)的治疗方法,提高对PTE的治愈率。方法对我科2007年6月~2011年7月期间31例PTE患者的治疗方法进行回顾及分析,治疗方法主要是和(或)抗凝。结果方法用和(或)抗凝治疗。呼吸频率、心率、PaO2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PTE经和(或)抗凝治疗能较快改善缺氧症状、提高氧分压,加速血栓溶解,改善预后,获得满意的效果。

  • 标签: 肺血栓栓塞症 溶栓 疗效分析
  • 简介:摘要我院地处高原,动脉患者术后极易发生缺氧引起的各种并发症。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对13例脑梗死患者术前行充分的评估和术前准备,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准确无误的提出护理问题,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结果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患者均治愈出院,未发生护理并发症。提示动脉具有创伤小、效果显著、并发症少的优点,手术前后认真、细致的护理对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

  • 标签: 西宁地区 脑梗死 动脉溶栓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静脉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体会。方法将住院治疗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例随机分为尿激酶静脉治疗组50例和常规治疗组50例,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结果治疗组冠脉再通、心功能改善、严重心律失常及死亡发生率分别为84.0%、8.0%、6.0%、2.0%;常规治疗组冠脉再通、心功能改善、严重心律失常及死亡发生率分别为60.0%、20%、12.0%、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尿激酶静脉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简便易行、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尿激酶 静脉溶栓 冠脉再通 出血
  • 简介:摘要总结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治疗的护理体会。包括前的心里护理、前的准备、时的监护,后护理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过程中给予严密监护、仔细观察、细心护理,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治愈率,减少临床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发病凶险,死亡率高,预后差,是冠心病极危重的表现类型。及时有效的静脉治疗,成为挽救病人生命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同时积极、高度、优质的护理是至关重要的,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 标签: 静脉溶栓 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采用重组组织型纤酶原激活剂(rt-pA)进行早期治疗的监测及护理方法。方法对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6小时内采用rt-pA进行治疗,过程中病情监测及护理。结果16例患者中,有效12例,无效4例,其中2例并发脑出血。结论成功的关键是时间,在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及血压,监测出血倾向,做好基础护理,对患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溶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研究研究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后不同时间治疗对血管再通影响。方法113例静脉治疗的患者中,89例发病在6小时内,根据发病后不同时间分成≤1小时,1~3小时,3~6小时三组,比较血管再通率与血管再通所需的时间。结果三组血管再通率分别83.3%,69.2%,30.3%(后果与前二者比,差异有显着性p<0.05=,开始与血管再通所需的时间与发病至的时间成正相关(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塞发病3小时内治疗,血管再通效果更好。

  • 标签: 心肌梗塞 溶栓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早期静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并评价其安全性和禁忌证.方法将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观察组37例.对照组仅予以常规抗凝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尿激酶早期静脉干预.对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9%,高于对照组的76.9%;且治后疗6h、24h、7dNIHSS评分2组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静脉法治疗急性脑梗死,对临床疗效、安全性和预后恢复均有确切的作用,可以作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首选药物.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早期 尿激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