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经导管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5月阜南县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临床收治的34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22例,年龄45~85岁。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导管组16例,经外周静脉系统组18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肿胀消退情况(治疗前后膝上15em周径差)、治疗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导管组膝上15em周径差为(1.78±0.59)cm,较系统组的(2.69±0.83)cm明显缓解;导管治疗时间(145.78±14.36)h较系统组的(242.72±21.35)h缩短;导管组围术期出血并发症发生率2/16,较系统组的9/18高,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随访3~12个月,导管组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为3/16,较系统组(10/18)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导管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较系统效果好,出血并发症少,并可维持良好的远期通畅率,降低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率。

  • 标签: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深静脉 导管插入术 外周 导管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素治疗慢性病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心血管栓塞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慢性病患者在我院住院期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病例资料,对比分析是否用肝素治疗对患者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50%时间、疼痛缓解时间、血管再通率和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结果肝素治疗后,患者ST段回落幅度≥50%时间、痛缓解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减少,患者血管再通率显著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素疗效确实,适用于临床治疗慢性病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值得各医院参考应用。

  • 标签: 肝素 溶栓 急性 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是评价支架取合并动脉治疗急性后循环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合理分析15例经动脉(观察组)和22例支架取合并动脉(治疗组)的病例资料,分析2组的临床术后出血和死亡发生情况。结果采用动脉观察组和采用支架取合并动脉的治疗组对比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后循环脑梗死全部病例中,支架取合并动脉对于病人的远期恢复效果优于单纯动脉

  • 标签: 支架取栓 动脉溶栓 急性 后循环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 总结脑梗死静脉后的对病人的护理方法。 方法: 选取在我院住院并患有脑梗死的病人 100 例,对其进行静脉治疗,治疗后进行护理,分析护理的效果。 结果: 经过及时有效的护理 , 患者在进行完治疗后的好转率提高,病人全都逐渐好转。 结论: 通过对接受过静脉治疗的脑梗死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有助于减少并发病的发生,促进病人康复。

  • 标签: 脑梗死患者 静脉溶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脑梗塞护理措施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选取我院急性脑梗塞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单盲、平行原则将其平均分为两组,每组26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结果在整体生活质量评分、功能评分以及交流能力评分方面,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结论给予采用治疗的急性脑梗塞患者综合护理方式,可有效提升患者预后效果和日常生活质量,值得广泛应用和推广。

  • 标签: 急性脑梗塞 溶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急性脑梗塞治疗过程中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急诊部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9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45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45例,采用改进急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急诊室停留时间、药物进入血管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改进急救护理在急诊急性脑梗塞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 标签: 急诊 急性脑梗塞 溶栓 护理
  • 简介:摘要脑栓塞发病急骤、脑缺血坏死面积大、神经功能损害较严重,病情可在短时间内快速进展到高峰。脑栓塞发病后,脑血流突然中断,加上侧支循环代偿不足,脑细胞不可逆的死亡严重,从而使得该病的残疾率、病死率极高。

  • 标签: 心源性脑栓塞 静脉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塞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科2016年3月—2017年3月19例急性脑梗塞的急诊检治疗的病例入选条件,时间及疗效。结果19例急性脑梗塞患者经急诊治疗后均痊愈出院,基本无后遗症,结论急性脑梗塞的急诊检治疗为最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其“时间窗”可延长到48小时。

  • 标签: 溶栓治疗 急性脑梗塞 超早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架取结合动脉内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的体会。方法收集2014年-2015年我院急性脑动脉闭塞患者,平均年龄、性别分别为58.6±16.3岁、男性43例,女性53例。分析(1)患者基本资料、DSA诊断结果。(2)患者手术前后卒中NIHSS评分。(3)患者血管再通情况。结果(1)患者治疗时间窗为2~5小时,平均2.9±1.5小时,术前NIHSS评分12~14分,平均13.4±1.9分。临床表现为56例肢体乏力、42例感觉障碍、37例失语、39例口角歪斜、13例偏盲、11例复视等。(2)患者手术前后卒中NIHSS评分比较有差异(P<0.05)。(3)96例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成功患者90例,血管再通失败6例,血管再通率93.75%。结论支架取结合动脉内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支架取栓 动脉内溶栓 急性脑动脉闭塞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肺栓塞病人过程中的护理措施。方法按照入院顺序随机抽取我院自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肺栓塞患者90例,分为研究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质量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的护理质量比较,研究组的较高;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研究组的较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肺栓塞患者在过程中进行综合护理,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安全性,值得借鉴和推广。

  • 标签: 肺栓塞 溶栓 综合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脑梗塞患者后的病情进行观察和护理,从而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脑梗塞患者的治疗制定更有效的方法。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住院治疗的脑梗塞患者20例并进行治疗,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流程化护理,研究组采取改进后的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在病房停留的时间、药物成功进入血管的时间、率和总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均明显较好,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脑梗塞中,要改进护理方法,以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脑梗塞患者 溶栓 病情观察 护理
  • 简介: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病死率与致残率极高,临床治疗以与降纤及循环改善、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治疗为主,其中,治疗是最为有效、最为直接的治疗方法。本文将从急性脑梗死治疗的依据与药物选择、时间窗、治疗方式及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综述报道。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溶栓治疗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对尿激酶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进行了分析。方法选择了2012年6月到2016年9月的82例脑血栓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患者41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了低分子肝素抗凝等治疗方式,观察组采用了尿激酶的治疗方式,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探究。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的分析可以发现,观察组治疗后的评价分数为14.01±5.16分,对照组治疗后的评分为21.05±4.29分,观察组的评分状况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评价分析可以发现,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5.61%,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尿激酶治疗脑梗死可以明显提升治疗效果,在临床中可以得到有效推广。

  • 标签: 尿激酶栓 脑梗死 治疗效果 临床运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应用静脉治疗过程中的治疗和护理问题。方法对120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采用尿激酶(LK)行静脉疗法,通过对临床疗效的监护和观察,进一步总结治疗和护理经验。结果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静脉救治后,冠脉再通率为85.3%,病死率为2.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静脉治疗时,检测心电图变化及再灌注观察、心理护理、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防止病发和康复训练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并对于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尿激酶 静脉溶栓治疗 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