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6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丰富,人均寿命也逐渐上升,许多曾经不常见的疾病近年来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急诊(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 多发于老年人群体。如果发病后治理(疗)不及时,对患者的脑部会造成不可逆的损失,甚至引发生命危险。围期护理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极为关键,该阶段患者处于应急状态之中。本文对本院神经内科近年来收治的 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围期的护理方法与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总结出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法,经过研究分析比对,证明通过及时的科学合理的护理介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上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进行推广。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围溶栓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超早期静脉进行治疗,研讨其围期护理措施。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行超早期静脉治疗的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64例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给予分组,分成对照与观察两组各 32 例,两组 围期分别行常规护理和系统化护理措施 ,将两组最终护理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护理 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成功率以及 脑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从对照组相比均具备显著优势,两组数据差异显著 (P< 0.05)。 结论: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围期及时采取系统化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使患者能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有效的治疗,减轻患者脑神经功能损伤。

  • 标签: 超早期静脉溶栓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围溶栓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尿激酶与瑞替普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三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使用尿激酶治疗,观察组使用瑞替普酶治疗,后,通过心电图、心率变化、心肌酶及临床症状比较两组患者的再通率,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再通时间及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记录出血并发症及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后1、6、12 h的再通率[37.78%(17/45)、62.22%(28/45)、84.44%(38/45)]均高于对照组[15.56%(7/45)、37.78%(17/45)、64.44%(29/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通时间[(0.77±0.14)h]短于对照组[(1.36±0.20)h],且CK[(1 657.22±334.52)U/L]与CK-MB[(196.65±26.51)U/L]峰值低于对照组[(2 756.29±425.71)、(430.78±37.63)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再梗死、心力衰竭、心绞痛、病死率及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瑞替普酶起效快,安全性高,有利于促进梗死血管再通率,降低患者CK与CK-MB峰值,且出血与MACE发生率较低。

  • 标签: 心肌梗死 瑞替普酶 尿激酶 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 再通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应用尿激酶动脉与rt-PA静脉治疗的效果。方法:时段:2017年04月至2020年01月,收集本院接治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开展研究,共收入80例,采取分别抽样法分组,即采纳rt-PA静脉治疗的对照组(n=40)和尿激酶动脉的观察组(n=40),对比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7.50%)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10.49±2.61)等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尿激酶动脉治疗方案,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具有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作用,疗效确切。

  • 标签: 脑梗死急性期 尿激酶动脉溶栓 静脉溶栓治疗 神经功能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应用尿激酶动脉与rt-PA静脉治疗的效果。方法:时段:2017年04月至2020年01月,收集本院接治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开展研究,共收入80例,采取分别抽样法分组,即采纳rt-PA静脉治疗的对照组(n=40)和尿激酶动脉的观察组(n=40),对比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7.50%)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10.49±2.61)等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尿激酶动脉治疗方案,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具有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作用,疗效确切。

  • 标签: 脑梗死急性期 尿激酶动脉溶栓 静脉溶栓治疗 神经功能 治疗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神经介入术联合静脉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效果。方法 在本院范围内,以2019年8月-2020年8月为时间节点,选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0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采用静脉治疗,观察组40例基于此,联合DSA下神经介入术治疗,就两组血管再通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血管再通率(97.50%)较对照组(70.00%)高(P<0.05)。结论 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DSA下神经介入术与静脉相联合的方法来治疗,能提高血管再通率。

  • 标签: 缺血性脑血管 静脉溶栓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神经介入溶栓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神经介入动脉取与静脉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效果差异。方法:纳入本院收治急性脑梗塞患者90例开展临床治疗研究,收治时间为2018年1月~2020年4月。依据患者治疗方案差异分组,对照组45例,观察组45例。对照组接受静脉治疗,观察组接受神经介入动脉取治疗。比较不同治疗方案下患者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变化及治疗效果。结果:入院时患者NIHSS评分对比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降低,较本组入院及同期对照组均存在显著差异,P

  • 标签: 神经介入动脉取栓 静脉溶栓 急性脑梗塞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110例急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患者的临床特征、危险分层、治疗效果及预后进行临床分析,旨在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2009年5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10例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症状体征、血压、血气分析、出凝血、影像学)。纳入标准:符合高危、中高危诊断标准,患者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中低危及低危组,患者临床资料不完整。依据入院时危险分层、出院时预后分组,采用χ2检验、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分析临床特征、血气分析、出凝血、出血并发症的组间差异,分析后影像学变化情况。结果110例患者中,男性49例,女性61例,年龄(65±16)岁。高危组12例,中高危组98例,高危组呼吸频率更快,血压、前PO2、SaO2更低(P<0.05)。109例患者予静脉重组组织型纤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治疗,70例采用50 mg,39例采用100 mg。1例因阴道活动性出血,直接介入局部;另有5例行介入治疗,为后症状缓解不佳,行补救性介入治疗。存活102例,死亡8例(7.3%),其中高危组死亡3例(25.0%),中高危组死亡5例(5.1%);死亡组年龄高于存活组,心率、呼吸更快,前PO2、后PCO2更低。共发生22例相关出血,18例为轻微出血,4例为中重度出血,分别是脑出血、腹腔出血、消化道出血、阴道出血。rtPA 50 mg组出血13例/70例,rtPA100 mg组出血9例/39例,低剂量组出血比例显著较低(P<0.05)。结论治疗是急性高危PE的重要治疗方法,对于中高危PE疗效确定,中重度出血发生率低,安全性好。

  • 标签: 肺栓塞 急性 危险分层 溶栓
  • 简介:摘要分析总结我院胸痛中心2年来实施的15STEMI院前情况。通过实践进一步证明了STEMI院前可明显缩短再灌注时间、提高再通率、降低死亡率、救治效果较好,可操作性、适用性强,适合基层版胸痛中心推广实施。STEMI再灌注策略包括药物治疗PPCI及急诊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在不能及时给患者进行PPCI的情况下,药物治疗是一种重要的再灌注治疗方法,其再灌注效果不亚与急诊PCI。各项数据均显示,患者在院前进行积极有效治疗效果入院后的效果更好。与院内疗效相比,院前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的早期死亡率降低17%,尤其是发病时间<120分钟的患者。

  • 标签: STEMI 院前溶栓 实践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风患者采用超早期动脉后分析中医症候演变情况。方法:将我院收治的中风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观察时间段为 2015年 6月到 2019年 6月,并且根据患者使用的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成两组,治疗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对照组使用超早期动脉治疗。结果:两组患者风证变化中,治疗组明显要快于对照组,( P<0.05),结果有显著差异; 两组痰证变化中,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5),结果有显著差异; 两组气虚证变化对照中,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0.05),结果有显著差异。结论:中风患者采用超早期动脉后,在风证、痰证和气虚证上有优良表现,因此临床推荐使用治疗。

  • 标签: 中风 溶栓 中医辨证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比较重组人尿激酶原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 2018 年 4 月至 2019 年 4 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 100 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 将 100 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50 例 [1]。对照组采取 人尿激酶 方法,观察组采取重组 尿激酶原 的方法,比较两组病人冠脉再通率和完全流通率以及轻度出血总发生率等情况。 结果: 观察组的冠状动脉造影的血管再次流通率和血管完全流通率都比对照组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轻度出血总发生率 14.0% 比对照组 36.0% 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比较明显,使病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并且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到现在为止,是我国大部分医院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和运用。

  • 标签: 重组人尿激酶原溶栓 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效果
  • 作者: 王旭光 金志宏 李莉 黄伯儒 高占峰
  • 学科:
  • 创建时间:2020-07-09
  • 出处:《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年11月39卷
  • 机构: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管外科,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研究股动脉切开 Fogarty导管取术和介入置管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 2013年 1月~ 2018年 12月收治的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将接受股动脉切开 Fogarty导管取术治疗的 49例患者设为实验组,将接受置管术治疗的 53例患者设为对照组,通过对二组患者的术后通畅率、 D-二聚体水平、并发症及再狭窄率进行对比。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术后通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再狭窄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的 D-二聚体水平对比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应用股动脉切开 Fogarty导管取术与介入置管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均有良好效果,前者术后通畅率高,后者并发症少,两种手术治疗方法各具利弊,可依据临床患者实际情况进行具体选择。

  • 标签: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 Fogarty导管取栓 置管溶栓术 介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肠系膜上静脉取联合导管治疗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AM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10月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例AMVT小肠坏死、肠切除的患者临床资料,术中应用Fogarty经肠系膜上静脉取加术后。结果患者治愈出院11例(91.7%),死亡1例(8.3%)。治愈患者术后无肠瘘、短肠综合征、肠系膜静脉血栓复发等并发症出现,无再次手术。结论术中经肠系膜上静脉取联合导管术后治疗AMVT简单易行,临床效果良好,联合后续抗凝等预防性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 标签: 肠系膜静脉 血栓形成 静脉取栓术 导管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在急诊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纤酶原激活物的应用效果,并观察其护理方法。方法 :选择 2017年 9月 -2019年 6月,在我院进行急诊脑梗死诊断治疗的患者 66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 3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人组织型纤酶原激活物进行治疗与常规护理进行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采用纤酶原激活物对急诊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并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可取得显著治疗效果,达到确保患者身体健康的最终目的。

  • 标签: 纤溶酶原激活物 急诊脑梗死 溶栓效果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静脉治疗期间的有效护理流程。 方法 以在我院经静脉治疗的 74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进行不同的护理模式,包括:常规护理(对照组)和优质护理(实验组),保证 37 例实施常规护理, 37 例实施优质护理,随后探究临床推广价值。 结果 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住院时间以及 入院至时间三个方面的对比结果来看,实验组的推广价值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p<0.05)。结论 对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实施静脉治疗的过程中,实施良好的护理干预可以保证临床治疗的效果,并且使用本文实验组的优质护理可以更明显的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缩短治疗的时间,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静脉溶栓 老年 护理 急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分析急诊脑梗死早期治疗中的护理体会。 方法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 2018 年 3 月 -2019 年 3 月 50 例急诊脑梗死患者, 所有患者均进行早期治疗, 分别从护理学角度对前,中,后患者的护理工作进行分析研究 ,对比治疗前后的指标变化 。 结果 比较 护理前 1周、护理后 1 周 患者 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两组患者上述评分下降, P<0.05(具统计学差异);患者 临床不良反应 发生率 2.21 %,均给予及时的干预措施,有所改善 。结论 急性脑梗死早期治疗同时 强化护理干预工作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促进其生活能力恢复,且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借鉴。

  • 标签: 急诊脑梗死 早期溶栓治疗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梗死患者介入下动脉的护理。方法:研究对象为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入院的200例接受介入下动脉治疗的脑梗死患者,并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围期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护理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

  • 标签: 介入下动脉溶栓 脑梗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治疗的有效护理方法和效果。 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在 2018 年 6 月到 2019 年 6 月收治的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治疗患者共 80 例当作研究对象,分成综合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 40 例患者,对比两组的护理实际效果。 结果: 经过护理,综合护理组在护理满意度、治疗总有效率方面优于常规护理组, P < 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综合护理组的 NIHSS 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护理组,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针对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治疗患者实施全面和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能提升静脉治疗的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升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治疗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