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康复护理重点。方法选取2014年的9月~2016年的9月送至我院就诊的88例脑血栓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予以早期康复护理和常规护理。结果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在接受康复护理后NIHSS评分更低且上下肢FMA量表评分更高,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急性脑血栓形成早期实施有效的康复护理,能提高治疗及康复效果,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机体功能有效改善。

  • 标签: 脑血栓 急性 早期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预防高危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适宜技术。方法 通过将 2016 年 1 月至 2016年 12 月选定的 80 例高危住院孕产妇 分成俩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 TDP干预孕产妇 LEDVT形成,对照组通过调取住院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 TDP干预措施与应用传统预防措施预防孕产妇 LEDVT形成的效果。结果  实验组 40 例,无临床症状,经彩超确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例;对照组 40 例,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经彩超检查确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8 例。所有血栓形成患者均经过治疗后康复出院。结论 应用科学评估方法,筛选高危患者,有针对性地联合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TDP干预 LEDVT形成,前者运用物理机械按摩与推动原理,后者利用物理热与辐射原理,力学与热学结合,两者均有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血管顺应性作用,交替规律运用降低了高危孕产妇 LEDVT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优于传统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TDP  预防  LEDVT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多发生于下肢,随着国家生育政策的调整,孕产妇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高龄化日趋明显,孕产妇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的改变,加之一些社会因素的参与,致使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孕产妇生命安全与医疗安全。我院应用科学评估方法对住院孕产妇进行评估,及时运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 TDP交替使用预防高危孕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干预效果,从而寻求一种操作简便、经济适用、适合基层医院应用的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通过将 2016 年 1 月至 2016年 12 月选定的 80 例高危住院孕产妇 分成俩组 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在执行护理常规基础上,联合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TDP进行干预;对照组使用的方法是传统的预防措施。 本文 80 例孕产妇均按照我院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度评分表进行评分筛选,产前均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实验组 40 例,年龄 20-51 岁,合并妊娠高血压 2 例,合并心脏病 3例,合并智障 2例,剖宫产 28 例。对照组 40 例,年龄 20-48 岁,合并妊娠高血压 5例,合并心脏病 2例,合并智障 1例,剖宫产 30 例。两组孕产妇年龄、例数、分娩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1.2  诊疗方法  一旦确定为高危孕产妇,即纳入实验组进行干预,给予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2次 /日,每次 30min; TDP照射 2次 /日,每次 30min。按照 7: 00、 11: 00、 15: 00、 19: 00运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TDP照射、空气波压力治疗仪、 TDP照射顺序,分时段交替干预至出院前一天。每日评估下肢肿胀、疼痛情况,有症状者即刻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血栓形成者即退出试验;无症状者于住院第五天、第九天…出院前一天行下肢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一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立即停止试验,并按照血栓形成进行治疗及护理。    1.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判定  患者出现下肢肿胀、疼痛,查血 D-二聚体进行辅助诊断,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进行确诊。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在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生,多发生于下肢,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人们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本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妊娠期体内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明显增加,抗凝血酶Ⅲ和蛋白 S水平降低,孕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且胎盘产生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明显抑制了纤溶系统,进一步加重了高凝状态;分娩或剖宫产时容易引起血管损伤,引起继发性凝血功能增强,同时也损伤了血管内皮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增大的子宫压迫引起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同时硬膜外麻醉可引起血管扩张,下肢血流速度减慢,术后卧床及惧痛减少活动,使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加重血流缓慢。采取何种干预措施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已成为目前医生较为关注的课题。    3.1   LEDVT诊断标准   传统的 LEDVT诊断标准是下肢静脉造影,费用昂贵,属于有创性的检查,且注射造影剂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不能用于早期诊断。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 D-二聚体升高是血栓形成后继发纤溶的结果,能反映体内凝血和纤溶变化,是筛选 LEDVT的首选指标。通过测定 D-二聚体含量,可以判断体内有无血栓形成和纤溶亢进,对血栓栓塞性疾病具有早期诊断价值,能够反映疾病的发展变化、严重程度,帮助判断治疗效果和预后,对于监测血栓形成过程或抗凝、溶栓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 LEDVT的早期诊断及疗效判断具有临床意义,本研究将其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确诊手段。   目前 一旦确定为高危患者,即刻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联合 TDP进行干预,前者运用物理机械按摩与推动原理,后者利用物理热与辐射原理,力学与热学结合,两者均有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血管顺应性作用,交替规律运用明显降低了高危孕产妇 LEDVT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优于传统的预防措施,无需预防性应用抗凝药物,操作简便易行,无创伤,经济适用,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1〕林素琴,林剑芳,洪  飞 .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J〕 .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 15): 136-137.   〔 2〕邓月香,曾玉娥,卢小燕 .优质护理干预对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J〕 .齐鲁护理杂志:中旬刊, 2012, 5,( 06): 14-15.   〔 3〕余  鑫,余昌俊,余康敏,许  克 .CD62P、 CD63、 D-二聚体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 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1, 46( 2): 379-381.    〔 4 〕梁丽霞,李映桃,王  艳,黄燕芳,王天红 .妊娠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的临床护理〔 J〕 .护理实践与研究杂志, 2016第 13卷第 6期: 70-72.

  • 标签:
  • 简介:摘要每四个死亡病人中有一个是因为血栓导致的1,血栓发生在静脉系统通常导致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每年每1000个人中大约有1-2个人患静脉血栓2。在美国,静脉血栓每年影响900000人,导致数以万计的患者住院甚至死亡3,已知深静脉血栓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肥胖,癌症,遗传性血液高凝状态4。制动导致血流扭曲,例如手术后卧床不起的位置,长时间的飞行,和下肢麻痹组成了自发性DVT的主要刺激因素。此外静脉血栓不同于动脉血栓,它保持着内皮细胞的完整性5。

  • 标签: 静脉血栓 血管内皮损伤 血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对急性脑血管形成患者行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以患者主观选择的护理方式分组对照组(n=43例)行常规护理,实验组(n=43例)行早期康复护理,观察两组干预后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结果①实验组干预后E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②实验组干预后Fugl-Meyer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③实验组干预后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对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行康复护理干预,可减轻神经功能缺损,促进其恢复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值得借鉴。

  • 标签: 急性脑血栓形成 早期康复护理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预防对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选取76例骨科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对其进行预防性护理,另外选取7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其进行常规护理,观察者是在对照组基础上对其进行抗凝药物、观察和活动等预防护理,对两组患者状况进行对比。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肿胀及疼痛、肺栓塞等状况进行对比,观察组的发生率为7.9%,对照组的发生率为19.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骨科手术后对其进行预防性护理可以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概率。

  • 标签: 骨科手术 深静脉血栓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科手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选择骨科手术后的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实验组在常规组的护理模式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结果通过不同的护理服务之后,实验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93.02%)显著高于常规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率(76.74%),数据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0%)显著低于常规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9.30%),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手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用效果显著,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骨科手术 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颅内的静脉窦血栓(cerebralvenoussinusthrombosis,CVST)的形成原因,以及对其进行早期的诊疗体会。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30例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对其形成的原因、临床上的病症以及早期诊疗的具体方案和预后的具体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CVST患者的形成原因大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的发病,其中由感染继发性的CVST患者7例,非感染性的CVST患者18例。在所有的CVST患者中,上矢状窦栓的形成最为常见。患者的主要临床病症为头晕、恶心、视力降低以及癫痫等神经系统疾病症状。治疗方案中,使用单纯的肝素进行治疗23例,使用静脉窦内溶栓联合肝素进行治疗7例。22例患者痊愈,4例患者经治疗后留有后遗症,4例患者不治身亡。结论CVST患者的临床病症主要表现为变异性很大,并且缺乏特异性,一般最常见于孕产妇。因而,对于CVST患者的临床早期诊断非常重要,能够明确患者的病情,并及时进行抗凝治疗,必要时可联合溶栓治疗,大多数患者的预后效果较好。早期诊断以及积极合理的联合抗凝以及溶栓,是救治患者非常关键的步骤。

  • 标签: 颅内静脉窦 血栓的形成 早期诊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高压氧治疗脑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在2015年8月-2016年8月间接收并治疗的62例脑血栓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高压氧治疗,对比两种治疗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4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9.6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0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血栓患者采用高压氧治疗,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高压氧 脑血栓 并发症 临床进展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于 PICC 置管后静脉血栓形成产生的影响。方法: 2016 年 4 月 -2017 年 1 月间在我院行 PICC 置管后出现静脉血栓的病患中抽出 100 例,将其分成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各 50 例,常规护理组病患行普通病房护理,而护理干预组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比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病患的护理满意率。结果:护理干预组病患的护理满意率是 100% ,而常规护理组病患的护理满意率是 78% ,两组比较存在差异。结论:对 PICC 置管后出现静脉血栓的患者采取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 标签: PICC 置管 静脉血栓 护理干预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骨科卧床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方法选择2014年11月到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骨科患者86例,将其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研究骨科卧床关注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并对其预防和护理进行详细总结。结果在86例患者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共14例,通过对其进行针对性治疗和预防护理,针对14例患者进行全面护理,在一周左右其患肢的肿胀情况得到显著改善,并未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在骨科卧床患者中,下肢静脉血栓属于较为常见的临床并发症,且该症状相对比较严重,只有加大重视力度,对其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护理干预,才能保证该疾病治疗效果的提升。

  • 标签: 骨科 卧床患者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骨折手术中施予护理干预对其深静脉血栓(DVT)临床发生情况产生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70例因出现骨折而于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骨科接受专业手术的患者,依据随机法对其分组A组中35例施行针对性护理,B组中的35例则施行常规干预,于术后对两组内DVT具体发生情况、机体满意度作综合评定。结果实行针对性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在护理效果和对护理的满意度调查上,评价均高于使用常规护理方法的对照组。结论对于施行手术疗法的骨折病例,施予护理干预有助于防范DVT,推荐骨科优先选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骨科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效果
  • 简介:目的研究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79例,按照奇偶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9例,采取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观察组40例,采取导管接触性溶栓术治疗。对比两组的膝上、下15cm处健、患肢周径差与小腿和大腿周径差及消肿率、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急性下肢DVT患者治疗后的膝上、下15cm处健、患肢周径差以及小腿和大腿周径差均少于对照组患者(P〈0.05),小腿和大腿消肿率、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对比并发症发生率差别不大(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下肢DVT患者的治疗中应用导管接触性溶栓术进行介入治疗安全有效,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介入 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针药联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LEDVT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和电针组各60例,西药组采用单纯的西药治疗,电针组在西药治疗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电针组总有效率为96.7%,西药组总有效率为7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9,P〈0.01)。电针组治疗后3、7、14d双侧肢体周径差与同期西药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出血事件。结论:电针配合西药治疗LEDVT,患肢肿胀消退更快,静脉通畅率明显提高,出血事件无明显增多,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滤器 电针 尿激酶 华法林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对策,同时探究护理进展。方法本次探究需要在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所收治的接受骨科手术的患者中利用自愿参与原则选取52例作为样本人群,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52例患者实行均分,2组患者分别命名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26例患者。在参照组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常规护理干预,在研究组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护理总有效率均显著性更优,对比而言,与参照组患者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且P<0.05。结论在接受骨科手术患者护理过程中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率。

  • 标签: 骨科 深静脉血栓 预防对策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气压治疗仪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将60例行子宫全切除术及全盘底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两组患者均使用相对应的手术方法,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及气压治疗仪的方法,观察组两组患者术后2周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术后2周观察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5.26%,明显低于对照组21.05%的静脉血栓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子宫全切除术及全盘底手术的患者等术后长时间卧床的患者,在常规术后康复护理的基础上引用气压治疗仪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几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气压治疗仪 下肢静脉血栓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