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病毒性肝炎是雏鸭高度致死性的传播迅速的病毒性疾病,以肝脏损伤为其主要症状。每年雏鸭的发生率较高,死亡率较高,是夏季养鸭必防的雏鸭传染病。1病毒分类按病原学分类,鸭肝炎病毒(DHV)可分为1型、2型、3型,三个型之间没有交叉免疫力,发病最严重的是1型病毒,而2、3型病毒还可以使免疫了1型DHV的雏鸭发病。因此,我们很有必要了解病毒性肝炎病毒的相关知识,以便采取相关措施应对。

  • 标签: 鸭病毒性肝炎 病毒特性 病毒性肝炎病毒 病毒分类 病毒性疾病 鸭肝炎病毒
  • 简介:结果发现所有患者肝组织及PBMC中HCV准种株有明显不同,  3 HCV准种的优势株与劣势株,而且在HCV感染者体内可同时存在具有多种序列组成不同但却有很高同源性(同源性≥95%)的HCV变异株病毒群体

  • 标签: 丙型肝炎病毒 准种特性 特性研究进展
  • 简介:猪圆环病毒感染是近几年发现的猪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已引起世界范围内养猪生产者的高度重视。猪感染圆环病毒可引起的疾病有: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猪皮炎和肾病综合征(PDNS)和仔猪传染性先天性震颤等,并且在PRDC中也起重要作用。本文对其理化特性、病理变化、分子生物学特征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综述,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 标签: 猪圆环病毒 防治 生物学特性 病毒性传染病 理化特性 病理变化
  • 简介:本研究的病毒是从广东患病鹅的小肠组织中分离的,初步鉴定为小鹅瘟病毒(Gooseparvovirus,GPV),命名为QY/05后,对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鉴定。病料经过处理后,接种12日龄非免疫鹅胚,传代,发现病毒对鹅胚的平均致死时间为3~4d,胚体全身出现较为严重的出血点。病毒接种鹅成纤维细胞和番鸭成纤维细胞,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圆缩、脱落、折光性增强等明显的细胞病变。鹅胚尿囊液经梯度离心后,磷钨酸负染,电镜下可见明显细小的病毒样粒子。这株小鹅瘟病毒尿囊液对鹅胚的EID50为10-3.67/0.3ml。对鹅胚成纤维细胞的TCID50分别为2-5.425/0.1ml。感染一个病毒最小致死量的鹅胚平均死亡时间(MDT)分别为96h。提取DNA后,PCR扩增,在阳性对照处扩增出需要的目的条带。研究结果表明,该分离毒株为典型的鹅细小病毒(GooseParvovirus,GPV)。

  • 标签: 鹅细小病毒 生物学特性
  • 简介: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物物种的变化,植物病毒的物种多样性发生了改变,因此传统农药在抑制植物病毒的作用上效果逐渐变小,而新型农药可以根据不同植物的特性来进行针对性的产生药物作用,进而对不同特性的植物病毒进行针对性抑制,这对于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篇文章将简要分析在基于植物特性的新型农药下对于植物病毒的抑制作用。

  • 标签: 植物特性 新型农药 抑制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不同亚型禽流感病毒与不同动物来源红细胞的凝集特性,为流感环境样本监测工作选择更适宜的检测用红细胞。方法选取2009-2016年我国禽流感环境监测中分离到的不同亚型的禽流感毒株,采用红细胞凝集试验,选用5种动物红细胞(鸡、火鸡、豚鼠、马和绵羊)进行检测;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动物红细胞表面唾液酸受体的表达及类型,通过氨基酸序列分析病毒血凝素蛋白受体结合区(receptor binding domain, RBD)的特征。结果本研究共检测了14种亚型的28株禽流感病毒。结果显示所有毒株均能与火鸡和豚鼠红细胞发生凝集,其余红细胞均出现不能与某些毒株产生凝集的现象;其中1株H9N2(A/环境/安徽/43762/2015)毒株与鸡红细胞不产生凝集反应;1株H1N1(A/环境/山东/76972/2014)和2株H9N2(A/环境/重庆/79449/2014和A/环境/安徽/43762/2015)毒株与马红细胞不产生凝集反应;2株H9N2(A/环境/重庆/79449/2014和A/环境/安徽/43762/2015)和2株H13N8(A/环境/青海湖/166/2012和A/环境/青海湖/13/2012)毒株与绵羊红细胞不产生凝集反应。流式检测结果显示在火鸡、鸡和豚鼠红细胞表面可检测到两种类型唾液酸受体α2,3和α2,6,但两种受体表达比例不同;马和绵羊红细胞表面唾液酸受体只检测到表达α2,3。序列分析提示病毒RBD关键区域的氨基酸替换可能是影响病毒红细胞结合特性的重要因素。结论在禽流感病毒检测中,火鸡和豚鼠红细胞在红细胞凝集试验中敏感性最好。不同来源的红细胞其受体表达及类型会显著影响不同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凝集反应,同时RBD关键区域的氨基酸变化也会影响病毒与不同红细胞的结合。

  • 标签: 禽流感病毒 红细胞 受体 受体结合区
  • 简介: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性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各种年龄猪均可发病,传染性极强,具有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旦发生可能毁灭性、持续性地威胁养猪业的发展。目前猪瘟仍是威胁养猪业最重要的一种传染病。

  • 标签: 猪瘟病毒 病毒特性 流行特点 热性传染病 发病率 养猪业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HIV慢病毒包装系统构建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原始株614D和突变株614G假病毒,并初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将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614D和pCDNA3.1-614G分别与慢病毒质粒psPAX2和pLenti CMV Puro LUC瞬时共转染293T细胞,72 h后收集上清,进行20%蔗糖垫层超速离心,检测假病毒的滴度、形态、S蛋白表达和中和活性。结果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可见S蛋白特异性荧光,Western blot分析可见2019-nCoV 614D和614G假病毒S蛋白表达,透射电镜下可见假病毒颗粒具有明显刺突。614D和614G假病毒的滴度分别为1.12×104和2.52×104 TCID50/ml,均能够中和S蛋白兔多克隆抗体,表明假病毒具有特异性。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2019-nCoV 614D和614G假病毒,为建立基于假病毒的体外中和抗体检测平台奠定基础。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假病毒 中和活性
  • 简介:摘要:非洲猪瘟病毒是一种严重威胁全球养猪业的病原,具有复杂的基因组和强大的生存能力,可通过直接接触、饲料和水源以及虫媒等多种途径传播。面对这一挑战,有效的防控策略包括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严格检疫和隔离、强化生物安全措施、提高养殖户防控意识、研发应用疫苗以及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这些综合措施的落实,我们能够有望控制并消灭非洲猪瘟,保护猪群健康,确保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全球食品安全与人类健康。

  • 标签: 非洲猪瘟 病原特性 防控策略
  • 简介:摘要H7N9型禽流感是一种新型禽流感,于2013年3月底在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H7N9型禽流感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亚型流感病毒,尚未纳入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对于新型的H7N9禽流感病毒以及流感病毒特性相比较,怎样实施有效的防治措施成为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分析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与普通流感病毒的分类、特征展开分析,就如何有效的采取防控措施,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提出几点意见。

  • 标签: 新型H7N9 禽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 防控措施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大流行以来,虽然各国或地区采取了非药物性干预措施,但是从全球的角度评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未得到遏制,即使有些疫情已初步控制的国家,也出现了疫情的局部反弹。人们把控制疫情的希望寄托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苗的研发与应用。本研究从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病毒载体疫苗(复制型和非复制型)、病毒样颗粒疫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和RNA疫苗7种不同的疫苗研发路线出发,从疫苗研发机制、同类疫苗情况、生产速度、技术成熟度等优点和局限性等方面进行介绍,对不同技术研发的疫苗特性进行系统地梳理、汇总,以期为疫苗的研发和使用提供参考。

  • 标签: 疫苗 新型冠状病毒
  • 简介:摘要H7N9属于新型禽流感病毒,主要并发于禽类之间,但是对人类存在一定程度的感染机率,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疾控中心加强对H7N9病毒特性研究,继而针对性的制定预防措施,可以为人们构建良好的生活环境。本文主要对H和N病毒的发病史、H7N9病毒特性、禽流感病毒特性和预防措施进行探讨,以期人们可以对禽流感进行科学的预防,进而可以减少禽流感的发病机率。

  • 标签: 新型H7N9禽流感病毒 病毒特性 防控措施
  • 作者: 陈楠 柴立辉 肖鹤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22年第06期
  • 机构:河南大学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开封 475004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北京 100850,河南大学抗体药物开发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开封 475004,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毒物药物研究所,北京 100850
  • 简介:摘要针对登革病毒的中和性单克隆抗体因黄病毒属之间的序列同源性而产生交叉反应,如靶向包膜蛋白和非结构蛋白1的抗体等。这些交叉性中和抗体可与黄病毒属的其他病毒结合,发挥对感染动物的保护作用,但也可能在体内引起抗体依赖增强(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效应。本综述就近年来抗登革病毒中和抗体交叉反应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阐述。

  • 标签: 登革病毒 交叉反应 中和性单克隆抗体
  • 简介:从江苏某地患病鹅群的脑、脾病料组织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经过试验鉴定,该分离株具有血凝性,且可被ND标准阳性血清所抑制和中和,不能被AI(H5亚型与H9亚型)和EDS-76标准阳性血清抑制。人工感染雏鹅,引起100%的发病和死亡,并与自然病例有相似的症状和病变。该病毒的最小致死量病毒致死鸡胚的平均时间(MDT)为50.4h,1日龄SPF鸡脑内接种分离病毒致病指数(ICPI)为1.85;6周龄SPF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为2.42;对该病毒株F基因部分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分析,确定为强毒型鹅副粘病毒基因Ⅶ型,并暂命名为HQ-06。采用分离株制备成油乳剂灭活苗,免疫鹅群有良好的保护力。

  • 标签: 鹅副粘病毒 分离 鉴定 基因Ⅶ型 免疫防治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升,如何有效提高新能源的研发效率,寻找绿色、环保的可代替资源,切实满足人类发展需求,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首要课题,并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同时,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推动下,人们逐渐认识到风能、太阳能等这些清洁型且可再生资源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逐步加大了资金、设备、技术、研究投入,以更好地拓展新能源发展市场,解决能源紧缺的全球性问题。本文主要就新能源发电特性与经济特性展开探讨,希望能够对日后的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 标签: 新能源 发电特性 经济特性 政策 分析
  • 简介:摘要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coronavirus 2,SARS-CoV-2)新变异株奥密克戎(Omicron)的出现加剧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的传播。奥密克戎变异株首先在非洲发现,Pango lineage进化分类系统将该变异株划分为B.1.1.529变异株,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将该变异株确定为"关切病毒株",命名为Omicron变异株。与以前的"关切病毒株"相比,奥密克戎变异株突变位点多,传播速度快,在感染性和免疫学特性上都有很大的变化,存在着免疫逃逸和突破现有疫苗免疫保护作用的风险。在被发现以来的一个多月时间内,该变异株已在全球77个国家和地区迅速传播,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文章就奥密克戎变异株发现过程、流行现状、变异特点、免疫逃逸及防控策略等进行概述。

  • 标签: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奥密克戎 免疫逃逸 疫苗
  • 作者: 陈瑞峰 黄维金 吴佳静 梁米芳 杜燕华 马红霞 李玉华 王佑春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01
  • 出处:《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20年第08期
  • 机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生物制品质量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629;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生物制品检定所艾滋病性病病毒疫苗实验室,北京 102629,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北京 102200,河南省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微生物所,郑州 450000,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生物制品质量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629;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生物制品检定所虫媒病毒疫苗室,北京 102629,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生物制品质量评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629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不同基因型和突变体的中和特性。方法采用VSVΔG-Fluc*G骨架构建SFTSV不同基因型和突变体的假病毒,建立以假病毒为基础的中和抗体检测方法。制备不同基因型DNA疫苗并免疫豚鼠采集血清。对DNA疫苗免疫后血清以及自然感染者的血清进行中和抗体检测,分析其中和特性。结果成功构建了5个基因型和43株突变体的假病毒。通过条件优化,建立了以假病毒为基础的中和抗体检测方法。利用报告基因表达量的减少,将中和抗体对假病毒的半数感染抑制率所对应的稀释倍数作为中和抗体滴度。以参考株HB29检测,自然感染者的中和抗体滴度在1∶100~1∶43 000之间,不同基因型DNA疫苗免疫后的中和抗体在1∶100~1∶2 500之间。不同基因型和突变体对DNA疫苗免疫的豚鼠血清以及自然感染者血清的中和抗体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各基因型和突变体的中和特性未发现明显改变,对疫苗毒株的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病毒 假病毒 基因型 突变体 中和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远端气道内黏液粘度和表面张力变化对气道开放压力和黏液吸引压力的影响。方法借助于气道开放的流体动力学模型,预测了气道内充满各种不同粘度和表面张力的黏液时,开启8~14级气道所需的压力以及黏液清除所需的吸引压力。结果气道开放计算模型表明,当气道黏液具有类似药用甘油室温下的粘度或者呈现花生酱样的流变学特性时,气道开启压力可高达40~50 cmH2O(1 cmH2O=0.098 kPa);根据黏液粘度和表面张力的不同,吸痰所需的负压高达20 kPa以上,很有可能引起远端气道的关闭。结论在一部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患者中,由于远端气道高粘度分泌物的存在,限制气道平台压≤30 cmH2O,故不能保证这些气道的有效开放,且这些高粘度的分泌物很难用纤维支气管镜吸引清除。

  • 标签: 黏液 生物流变学 气道开放压力 吸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