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来,有研究者建议将痤疮丙酸杆菌命名为Cutibacterium acnes(C. acnes),以更好研究其分型并与其他丙酸杆菌区分。C. acnes是人类皮肤重要的定植菌,参与维持皮肤健康,但也可能转变成为寻常痤疮的机会性病原菌。最新的研究显示,C. acnes不同型别间的平衡和与其他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在寻常痤疮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综述C. acnes分型及其与寻常痤疮的相关性、药物敏感性和与其他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 标签: 寻常痤疮 痤疮丙酸杆菌 细菌分型技术 抗药性,细菌 微生物相互作用 表皮葡萄球菌 细菌噬菌体 Cutibacterium acnes
  • 作者: 许德田 郑捷 王秀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1-22
  • 出处:《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0年第11期
  • 机构:上海市皮肤病医院 光医学研究所 同济大学医学院 200443;冰寒护肤实验室,上海 20044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 200020,上海市皮肤病医院 光医学研究所 同济大学医学院 200443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了解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FBGT)病原菌的培养分离方法及常用抗菌药的体外抗菌活性,得出结论FBGT的病原菌为痤疮丙酸杆菌,临床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并结合药敏试验结果联合应用抗菌药物,并与其他疗法联合治疗FBGT。

  • 标签: 外伤后细菌性致死性肉芽肿 痤疮丙酸杆菌 抗菌药物 最低抑菌浓度
  • 简介:目的:了解广东省东莞地区痤疮患者痤疮丙酸杆菌对三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敏感性情况。方法:采用质谱检测系统鉴定痤疮丙酸杆菌,琼脂稀释法测定痤疮丙酸杆菌对红霉素、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104例痤疮患者中分离出70株痤疮丙酸杆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阿奇霉素71.43%(50/70)、克拉霉素65.71%(46/70)、红霉素32.86%(23/70)。三种抗生素间存在交叉耐药。结论:东莞地区痤疮患者痤疮丙酸杆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率并且存在交叉耐药,为该地区痤疮治疗的临床用药提供了借鉴。

  • 标签: 痤疮丙酸杆菌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药物敏感性试验
  • 简介:目的:了解痤疮丙酸杆菌对大环内酯-林可酰胺类抗生素交叉耐药和临床表型情况。方法:通过体外分离、培养、鉴定痤疮丙酸杆菌,使用琼脂稀释法进行体外药敏实验并使用韦恩图统计药敏交叉耐药数据结果。结果:156株痤疮丙酸杆菌对四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试验中,17株对四种大环内酯-林可酰胺类抗生素全敏感,余139株对四种抗生素单一或多重耐药。其中二重耐药率为19.4%(27/139),三重耐药率为5.7%(8/139),四重耐药率高达28.1%(39/139)。结论:东莞地区痤疮患者痤疮丙酸杆菌对大环内酯-林可酰胺类抗生素存在多重、交叉耐药,可能与大环内酯-林可酰胺类抗生素药物作用机理相似有关。

  • 标签: 痤疮丙酸杆菌 抗生素 交叉耐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氨基酮戊酸(ALA)孵育不同时间对ALA光动力疗法(ALA-PDT)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效应的影响。方法在预先放置细胞爬片的24孔和96孔细胞培养板中构建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使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观察生物膜的形成情况,用甲基四氮盐(XTT)法观察生物膜生长活力情况。确定生物膜体外模型构建成功后,分成6组,阴性对照组不加入ALA、不照光;ALA组仅予ALA孵育30 min,不照光;LED组仅予照光但不加入ALA;ALA-PDT1组、ALA-PDT2组、ALA-PDT3组分别与ALA孵育15、30、60 min后,接受LED光照射。处理完成后采用CLSM检测生物膜结构、死菌/活菌比例,XTT法观察生物膜生长活力差异。组间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结果CLSM观察显示,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体外模型构建成功。ALA-PDT1组、ALA-PDT2组、ALA-PDT3组死菌/活菌比值分别为0.90 ± 0.16、1.75 ± 0.19和2.57 ± 0.32,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0.31 ± 0.01,t值分别为55.56、138.62、74.64,均P<0.001);生物膜活力值分别为0.35 ± 0.02、0.26 ± 0.02和0.18 ± 0.01,均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0.43 ± 0.00;t值分别为35.66、2.64、110.96,均P<0.001)。CLSM显示,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在ALA-PDT作用下结构被破坏,且随着ALA孵育时间延长,生物膜破坏越严重。结论ALA孵育时间延长会增强ALA-PDT抑制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效应。

  • 标签: 痤疮丙酸杆菌 生物膜 光化学疗法 氨基酮戊酸 孵育时间
  • 简介:摘要本文用改良的MTT96孔板微量二倍稀释法测定大黄游离蒽醌对痤疮丙酸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

  • 标签: MTT 大黄 痤疮丙酸杆菌 抑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iumPylori)感染在痤疮的作用。方法使用幽门螺旋杆菌尿素酶抗体检测技术对100例痤疮患者和80例按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对照组进行HP抗体检测,比较两者阳性率的差异。结果痤疮患者组HP的IgG抗体阳性率77.0%,而对照组抗体阳性率51.3%,两组间阳性率经卡方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HP感染可能是痤疮的发病原因之一。

  • 标签: 幽门螺旋杆菌痤疮
  • 简介:寻常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具有一定的损容性。痤疮杆菌(Propionibacteriumacnes)是一种革兰氏阳性无芽孢兼性厌氧菌,它广泛存在于毛囊皮脂腺内,是导致痤疮的条件致病菌。由于抗生素监管不利,使得耐药痤疮杆菌的比例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寻常痤疮的临床治疗。该文介绍了近年来研究发现有抗痤疮杆菌作用的植物成分,以期对痤疮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 标签: 植物 痤疮杆菌 抑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对于寻常痤疮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 2019年1月到2021年6月期间我院接收的166例寻常痤疮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痤疮患者为一组命名为观察组,选择我院60名无痤疮工作人员为一组命名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寻常痤疮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对照组人员的感染率差异明显(P

  • 标签: 幽门螺杆菌感染 寻常痤疮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丙酸,一般为无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用于制备香料用丙酸酯,并用作硝酸纤维素溶剂的增塑剂等,我国曾有过几家小厂建立过小规模的轻油氧化法副产丙酸的装置,但由于设备腐蚀严重,生产成本高,因而处于停产状态。其生产工艺一般采用氧气作为氧化介质,无催化剂丙醛液相氧化生产丙酸的工艺技术路线,反应物以液相形式离开反应器,然后经双塔精馏得丙酸成品。

  • 标签: 中国 丙酸 市场前景 氧气 丙酸 液相氧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痤疮是一种多因素疾病,根据其发病原因以及临床表现形式,可以将其分为内源性痤疮、外源性痤疮痤疮样发疹。本文通过浅谈外源性痤疮的概念及常见类型,使我们对外源性痤疮乃至寻常型痤疮的诱发因素有了更完整的掌握,从而让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对痤疮的诊治更加充分、更加具体、更加全面。

  • 标签: 外源性痤疮 分类
  • 简介:摘要:痤疮是现代人常见的皮肤病之一,大多数发生在青少年时期。痤疮大多数会产生在颜面部位,因此常会给患者带来生活上的困扰。中药在治疗痤疮上有很好的效果,所以通过文献分析,再结合痤疮的产生原因来作分析;使我们以后再临床上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 标签:
  • 简介:痤疮是一种有着极其复杂发病机制且十分常见的皮肤疾病。人群发病率非常高,特别是青少年。痤疮主要发生于面部,可形成粉刺、丘疹、脓疱、囊肿、结节、瘢痕等损害。活动性痤疮及其后遗症,特别是持久性瘢痕,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痤疮痤疮瘢痕的治疗显得非常重要。目前越来越多的物理疗法应用于临床,并取得很好的疗效。本文主要对寻常痤疮痤疮瘢痕的物理治疗方面的有关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寻常痤疮 痤疮瘢痕 光疗法 激光疗法 磨削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痤疮灵颗粒治疗寻常痤疮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0月收治的寻常痤疮病例80例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常规组,每组患者均40例。其中常规组口服罗红霉素,实验组给予痤疮灵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临床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达到90.0%,明显高于常规组的72.5%,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寻常痤疮患者采用痤疮灵颗粒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总有效率高,可有效调节人体内的性激素水平,消炎效果较佳,值得推广并应用。

  • 标签: 寻常痤疮 痤疮灵颗粒 治疗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