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雷奈酸对地塞米松诱导骨质疏松大鼠的作用。方法24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骨质疏松模型组、雷奈酸药物干预组。造模6周后,考察骨密度和骨矿物含量以及血清学指标。结果模型组的骨密度和骨矿物含量比正常组明显减低(P<0.01),经雷奈酸药物干预,骨密度和骨矿物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相比,血清IL-8、BALP、TRACP5b明显升高(P<0.05,P<0.01),OCN明显降低(P<0.01),雷奈酸干预组可以显著改善上述指标(P<0.05,P<0.01。结论雷奈酸可提高骨密度和骨矿物含量,同时改善多项血清指标,对激素性骨质疏松有一定预防作用。

  • 标签: 雷奈酸锶 骨质疏松 骨密度 骨矿物含量 血清指标 大鼠
  • 简介:本文从水流双聚焦、气流量水流量自动适配、环隙射气喷头、涡流发生器、水流吸气结构、涡流增压结构、水气分离结构、自动排气与水位调节结构展开分析。

  • 标签: 碳酸泉 系统设计 要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甲状腺癌骨转移患者利用89和131碘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分化型甲状腺癌骨转移患者120例,并均于2010年5月~2016年5月在我院收治治疗,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仅使用131碘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89和131碘进行联合治疗,对比治疗后两组之间的临床效果以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比较两组之间的产生不良反应的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比较两组之间的生活质量改善及镇痛的总有效率,观察组均明显比对照组高,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甲状腺癌骨转移患者利用89与131碘进行联合治疗,骨疼症状明显缓解,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 标签: 甲状腺癌 131碘 89锶 骨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对氯化(89SrCl2)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的临床效果予以评价。方法本文研究目标是2014年4月至2017年4月诊断存在恶性肿瘤骨转移的50例患者,对所有患者均予以氯化(89SrCl2)治疗,对50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随访6个月,统计50例患者的疼痛缓解数据、病灶改变情况、血象指标、肝肾功能指标、ECT骨显像结果。结果50例患者的整体疼痛缓解总有效率为80.00%。治疗2~4周后,有10例患者的白细胞下降,2个月之内均恢复到基础值;肝肾功能均无异常;ECT骨显像结果显示,1例病灶消失,25例病灶数目减少或者病灶范围缩小,14例病灶无明显改变,10例病灶数目增加。结论对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予以氯化(89SrCl2)治疗的效果较好,可缓解患者的疼痛,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氯化锶(89SrCl2) 恶性肿瘤 骨转移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碳酸泉的主要成分为游离二氧化碳,其含量在1克/升以上时称为碳酸泉,俗称“天然汽水”。又根据游离二氧化碳的含量,分为低浓度碳酸泉、中等浓度碳酸泉和高浓度碳酸泉。基于此,本文就围绕碳酸泉展开分析探讨。

  • 标签: 碳酸泉 价值 系统设计
  • 简介:碳酸岩是揭示地幔地球化学动力学的“探针岩石”,迄今有关碳酸岩的研究集中在裂谷环境,而鲜见造山带地区碳酸岩研究的报道。在四川攀西喜马拉雅期造山带、秦岭造山带和华北中央造山带内均有碳酸岩产出,且蕴藏了大型稀土和钼矿床,是研究深俯冲、壳-幔作用和深部碳循环的理想实验室。传统观念认为碳酸岩形成于裂谷环境与地幔柱活动相关,而造山带碳酸岩很可能是陆源富碳沉积物俯冲至地幔低程度熔融的产物。中国造山带内碳酸岩地球化学研究均显示了地壳物质对碳酸岩地幔源区的贡献,这暗示地表碳俯冲至深部地幔,交代地幔发生熔融,这不仅为较还原的地幔源区提供富氧成分,还可以使碳酸岩的母体岩浆更富集稀土,形成稀土矿床。

  • 标签: 碳酸岩 沉积物俯冲 碳循环 造山带
  • 简介:摘要我国的电力企业在对变电站这种重要的设备进行设计的时候,都注重新的时代对于供电需求的变化,变电站需要改变其原有的工作状态,在提供更多的电能的同时仍旧可以保证供电工作持续进行,变电站的运行情况不仅仅关系着电力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对社会大众的生活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如果难以接收到高质量、高稳定性的电能,社会大众的生活质量就会严重下降,因此在进行变电站设计的时候,不仅仅需要考虑到电力企业的具体情况,同时还需要对社会大众给变电站的期望有所了解,本文对110kV下的变电站一次设计的具体设计方法进行分析。

  • 标签: 110kV 变电站 电气设计 一次设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碳酸锂中毒发生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分析一例服用碳酸锂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因患感冒而出现锂中毒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患者因感冒出现腹泻、发热、进食进水差等症状,给予对症治疗后好转。但于一周后出现锂中毒,相关症状明显并伴有实验室指标改变。停用锂盐和相关药物,给予对症治疗后血锂浓度降至正常,中毒症状消失。结论引起锂中毒的原因众多,临床表现多样,应注意观察临床症状、监测血锂浓度,减少合并使用可能有相互作用的药物。

  • 标签: 碳酸锂 中毒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碳酸氢钠盐水预防口腔真菌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4年12月~2016年8月期间接受放疗的100例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并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预防性治疗,观察组给予碳酸氢钠盐水预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口腔pH值及口腔感染发生率。结果统计学对比显示,观察组、对照组组治疗前口腔pH值分别为(5.9±0.4)、(5.8±0.6),两项数据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口腔pH值为(6.7±0.3),对照组口腔pH值为(6.0±0.3),两组口腔pH值较之治疗前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治疗后组间口腔pH值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口腔pH值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口腔pH值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口腔感染发生率为6.00%,对照组口腔感染发生率22.00%,统计学对比提示观察组口腔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0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4.00%,统计学对比提示观察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碳酸氢钠盐水能够有效改善放疗患者的口腔pH值,并最大程度抑制口腔真菌感染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中给予应用和推广。

  • 标签: 碳酸氢钠 口腔真菌感染 口腔pH值 预防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市场经济对电力需求不断增加。为了推动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必须要积极发展基础设施,其中电网建设至关重要。随着电力建设监管机制的不断优化,我国输电线路工程施工也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过去传统的输电线路工程施工技术已经难以满足当下的发展需求。输电线路施工技术能够有效保证电力施工的有序进行,从根本上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基于此,本文主要对输电线路工程施工技术要点及问题解决方法进行分析。

  • 标签: 输电线路 工程施工技术 问题 解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碳酸锂合并氯氮平治疗躁狂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接收躁狂症疾病患者35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实验组,行临床碳酸锂、氯氮平联合治疗;并将同期接收另一组躁狂症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行临床碳酸锂疗法,判定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躁狂症疾病患者治疗好转率(94.3%)和对照组(77.1%)相比,差异性鲜明(P<0.05)。结论临床治疗躁狂症患者期间联合使用碳酸锂、氯氮平药物作用突出,值得应用。

  • 标签: 碳酸锂 氯氮平 躁狂症 临床效果
  • 简介:分别在120、130、140℃温度环境下,对聚碳酸酯进行热氧老化实验。应用电子材料试验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仪(FTIR)等手段,研究了聚碳酸酯热氧老化后的力学性能变化特性和断口形貌。结果表明:聚碳酸酯经120、130、140℃温度热氧老化后,强度和伸长率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断裂性质也随温度的升高,由塑性断裂转变成了脆性断裂。当聚碳酸酯热氧老化一定程度,断口上会出现孔洞形貌;孔洞是聚碳酸酯发生热氧老化失效的一种断口特征。

  • 标签: 聚碳酸酯 热氧老化 孔洞 表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放射性核素90-90钇敷贴治疗小儿血管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68例血管瘤患儿,将其依据单双号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传统90-90钇敷贴治疗)、观察组(放射性核素90-90钇敷贴治疗),各组均为34例,对比两组血管瘤患儿的外周血指标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的WBC、HGB、RBC、NEUT、PLT等同对照组比较,均未有明显差异存在,且两组患儿的临床总好转概率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放射性核素90-90钇敷贴治疗小儿血管瘤不仅疗效显著,且对外周血指标的影响较小,安全可靠,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放射性核素 90锶-90钇敷贴 小儿 血管瘤
  • 简介:目的对普萘洛尔(心得安)联合^90-^90镱(^90Sr-^90Y)敷贴治疗婴幼儿大面积皮肤血管瘤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研究。方法将103例大面积婴幼儿皮肤血管瘤按掷硬币法分为3组:观察组47例^90Sr-^90Y敷贴治疗联合普萘洛尔处理;对照1组31例仅用^90Sr-^90Y敷贴治疗;对照2组25例仅用普萘洛尔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100.0%,加重率0.0%,疗效明显优于其他2组(P〈0.05);全部病例中毛细血管瘤有效率95.4%,明显高于其他2种类型;观察组毛细血管瘤、鲜红斑痣、海绵状血管瘤疗效与对照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1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周内见效率为53.2%,快于对照1、2组(P〈0.05);观察组放射性反应发生率12.8%,明显低于对照1组(P〈0.05);观察组全身性反应发生率为27.7%,低于对照2组(P〈0.05);普萘洛尔治疗剂量≤1.5mg·kg^-1·d^-1出现全身性反应发生率27.5%;〉1.5mg·kg^-1·d^-1的患儿出现全身性反应发生率90.5%(P〈0.05);血管瘤面积30~40cm^2患儿治愈率为32.2%;〉40cm^2患儿治愈率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萘洛尔联合^90Sr-^90Y治疗婴幼儿大面积皮肤血管瘤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但必须掌握剂量与病灶面积。

  • 标签: 普萘洛尔 ^90SR-^90Y敷贴治疗 婴幼儿 皮肤血管瘤
  • 简介:从高纯碳酸锂中杂质含量测定出发,研讨了标准溶液配制用原料的杂质测定方法,首先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对高纯碳酸锂进行半定量分析,再依据半定量分析结果选择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原子吸收光谱(AAS)法等方法对相应元素(杂质含量〉0.001%)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扣除杂质含量得出高纯碳酸锂纯度大于99.991%。从而建立了一个准确、高效,覆盖元素种类多的高纯物质中杂质含量的分析方法,

  • 标签: 高纯碳酸锂 标准溶液 半定量分析 ICP-MS ICP-AES AAS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铝碳酸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溃疡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以我院收治的胃溃疡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治疗,并对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后的溃疡直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胃溃疡患者实施铝碳酸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

  • 标签: 奥美拉唑 铝碳酸镁 胃溃疡 疗效对比
  • 简介:塔中地区是我国西部重要的油气聚集区,勘探成果显示,塔中地区海相碳酸盐岩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但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极强,预测难度大。以礁滩储集体特征识别、类型划分为目的,应用储层地质学、测井地质学等理论方法对奥陶系颗粒滩储层作详细研究。通过成像测井溶蚀孔洞识别和裂缝统计,在储层基本特征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岩相、裂缝、岩溶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运用多因素叠合分析的方法,开展对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识别与评价。

  • 标签: 碳酸盐岩 颗粒滩储层 特征识别 塔中地区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胃溃疡通过奥美拉唑联合铝碳酸镁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来自我院 2016年 4月期间收治的 80例胃溃疡,依据不同治疗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40例,对照组运用奥美拉唑治疗,观察组运用铝碳酸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不良反应、症状改善情况差异。结果:在治疗有效率上,观察组为 95%,对照组为 72.5%,两组对比具备统计学意义( p<0.05);在不良反应率上,观察组为 7.5%,对照组为 10%,两组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治疗前后症状评分上,观察组降低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胃溃疡通过奥美拉唑联合铝碳酸镁治疗可以有效的提升治疗疗效,控制不良反应,治疗效果与安全均有保障。

  • 标签: [ ] 胃溃疡 奥美拉唑 铝碳酸镁 治疗效果
  • 简介:大庆油田塔东地区勘探目的层主要为碳酸盐岩,做好录井现场碳酸盐岩定量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对在用的化学-压力分析法进行了研究,规范了碳酸盐兮析仪操作流程,使用标样对碳酸盐分析仪读值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拐点读值法不能有效判定白云岩分析曲线的揭点。实际使用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时间读值法能够得出较为准确的碳酸盐岩成分信息,读值的最佳时间为15S。将X射线荧光(XRF)元素分析方法应用于碳酸盐岩定量分析,并与化学-压力分析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白云质成分的增加,碳酸盐岩与盐酸反应速度下降,化学-压力分析法分析精度不及XRF元素分析方法。结合两种分析方法的特点,塔东录井现场使用化学-压力分析法作为常规的碳酸盐岩定量分析方法,在重点层位(白云岩储集层)辅以元素分析的方法,经过几口井实际应用,两种方法结合使用能够对碳酸盐岩进行准确的定量分析,提高了岩橱剖面符合率。

  • 标签: 塔东地区 岩屑录井 碳酸盐岩定量分析 化学-压力分析法 XRF元素分析法
  • 简介: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体外三种类型钛表面对促进成骨的作用:掺羟基磷灰石(Sr-HA)涂层表面.纳米HA涂层表面以及无涂层的粗糙表面。材料和方法:通过电化学沉积方法将Sr-HA和HA沉积于粗糙的钛表面上。在Sr-HA涂层、HA涂层和无涂层的粗糙钛表面上进行MC3T3-E1前成骨细胞和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在不同时间点测定细胞的黏附、增殖、存活、分化和矿化结节形成。结果:对比于无涂层的粗糙钛表面和纳米HA涂层表面,通过简单的电化学沉积处理,Sr-HA涂层明显提高了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MC3T3-E1细胞黏附、铺展,碱性磷酸酶活性和细胞外基质钙矿化。结论:这项研究表明.通过电化学沉积产生的掺纳米羟基磷灰石涂层Sr-HA提高了微粗糙钛表面的骨传导性。

  • 标签: 牙科种植体 电化学沉积 骨结合 掺锶羟基磷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