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肾脏透析患者凝血和功能改变的临床特点进行观察,并分析其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从在我院接受肾脏透析的患者中选择,于2020年4月-2021年4月确定研究对象,选取人数为50例。所有的患者均接受凝血和功能检测,分析不同时间内的检出结果。结果:患者接受血液透析后,与血液透析前1h比较血小板计数,前者数据有明显降低趋势,同时比较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前者明显延长,相比(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透析后与透析时的组织酶原活物、D-二聚体相比,升高趋势明显,存在显著差异和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的凝血和功能会受到肾脏透析的影响,对患者凝血途径的启动有一定的促动作用,继发性功能也会得到促进。

  • 标签: 肾脏透析 纤溶功能 凝血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针对老年恶性肿瘤患者从凝血-功能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本次我们的研究最近从近两年于我院接受的35例老年恶性肿瘤患者作为A组,35例良性疾病患者作为B组,35例前来体检健康人群作为C,观察患者从凝血-功能变化以及三组患者的血栓形成。结果:A组患者的Fg、AT-Ⅲ、D-D平显著高于B组、C组。相关数据比较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A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22.8%(8/35),B组以及C组并没有发现血栓形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凝状态是恶性肿瘤细胞及其产物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会引起机体防御血栓形成的功能减低,因此患者也容易出现血栓。

  • 标签: 老年恶性肿瘤 凝血-纤溶 功能变化 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于急性创伤性患儿在大量输血后,患儿凝血功能系统发生的变化。方法:选择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26例急性创伤性、需输血儿童,将患儿根据需要输血量分成研究组与常规组,各13例。研究组需要接受大量输血,常规组需要接受少量输血,观察两组患儿的凝血功能功能。结果:术前,两组患儿的凝血功能功能对比无差异,(P>0.05);术后1d,研究组患儿的FIB水平与常规组对比无差异,(P>0.05);术后1d,研究组患儿的PLT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1d,研究组患儿的PT、APTT、TT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术后5d,研究组患儿的FIB、PLT、APTT、TT水平与常规组对比无差异,(P>0.05);术后5d,研究组患儿的PT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术后1d,研究组患儿的D-D、FDP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术后1d,研究组患儿的PC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5d,研究组患儿的D-D、FDP、PC水平与常规组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大量输血对于急性创伤患儿的凝血功能功能在短时间内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在输血后加强对患儿凝血状态的观察和监测。

  • 标签: 急性创伤 大量输血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度子痫前期剖宫产产妇利用不同麻醉方式对其功能和失血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9年5月—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重度子痫前期剖宫产产妇,共60例,随机等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实施腰硬联合麻醉(CSEA),对照组实施全身麻醉(GA),对两组患者的功能和失血量。结果:两组产妇围术期输血比例差异不明显(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Hct校正失血量显著减少(P<0.05)。手术前不同两组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手术后24h、2d的D-D水平和FDP高于手术前(P<0.05),且术后24hFDP水平又高于术后2d(P<0.05),术后观察组24h、2dD-D水平和FD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时间和麻醉方式之间存在相互效应。结论:给予重度子痫前期剖宫产产妇实施不同麻醉方式,CSEA临床效果显著,其能够显著降低产妇术后早期血液纤维活性,保证手术安全。

  • 标签: 全身麻醉 腰硬联合麻醉 重度子痫前期 剖宫产产妇 纤溶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ACI)静脉栓治疗中应用重组组织型酶原激活剂(rt-PA)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60例患者,均确诊为ACI,调取时间为2020.04~2021.05范围,对照分组方式为随机法,研究对象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凝血与指标的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76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本院同期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76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一般资料、凝血与指标变化情况、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急性混合型白血病组凝血与指标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D-D、FIB、APTT、PT指标分别为(6 907.3±1 628.5)ng/ml、(3.9±0.2)g/L、(36.4±2.7)s、(15.4±3.5)s,均高于对照组(136.2±45.1)ng/ml、(3.1±0.4)g/L、(33.4±2.3)s、(10.4±3.1)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APTT、PT分别为(47.7±15.5)s、(19.4±5.8)s,均高于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组(31.6±5.1)s、(13.5±2.9)s,急性混合型白血病组(31.8±7.3)s、(14.7±3.8)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组、急性混合型白血病组APTT、P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组D-D为(8 245.2±1 725.2)ng/ml,高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组(5 861.7±1 707.5)ng/ml,急性混合型白血病组(2 058.3±364.3)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FIB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处于亢进状态时存在出血倾向,对患者D-D、FIB、PT进行检测有利于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出血倾向,还能对患者的预后进行判断。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凝血 纤溶指标 变化 研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酶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黏度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20年6月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70例轻中度急性脑梗死患者,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口服加上与治疗组等量的0.9%氯化钠静脉滴注,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基础上加用酶静脉滴注。两组均给予管理血糖、血压、稳定斑块及改善循环等对症治疗,均治疗10 d。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进行血液黏度检测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与基线值相比,对照组治疗后血液黏度示所有剪切速率较治疗前略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所有剪切速率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较对照组血液黏度作用效果显著(P<0.05)。治疗组对神经功能的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4.3%(12/35)比25.7%(9/35)、88.6%(31/35)比71.4%(25/35)]。结论酶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以安全有效地降低其血液黏度,并改善其临床症状。

  • 标签: 纤维蛋白溶酶 阿司匹林 梗塞,大脑中动脉 血液黏度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酶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液黏度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20年6月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70例轻中度急性脑梗死患者,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口服加上与治疗组等量的0.9%氯化钠静脉滴注,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基础上加用酶静脉滴注。两组均给予管理血糖、血压、稳定斑块及改善循环等对症治疗,均治疗10 d。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进行血液黏度检测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与基线值相比,对照组治疗后血液黏度示所有剪切速率较治疗前略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所有剪切速率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较对照组血液黏度作用效果显著(P<0.05)。治疗组对神经功能的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4.3%(12/35)比25.7%(9/35)、88.6%(31/35)比71.4%(25/35)]。结论酶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可以安全有效地降低其血液黏度,并改善其临床症状。

  • 标签: 纤维蛋白溶酶 阿司匹林 梗塞,大脑中动脉 血液黏度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重组组织型酶原激活物和尿激酶静脉栓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价值。方法:2019年3月-2021年2月本科接诊急性心肌梗死病患74例,随机均分2组。研究组静脉栓用重组组织型酶原激活,对照组用尿激酶。对比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等指标。结果:栓后0.5h、1h与2h,研究组血管再通率依次是29.73%、62.16%、97.3%,比对照组13.51%、35.14%、70.27%高,P<0.05。针对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研究组5.41%,比对照组27.03%低,P<0.05。结论:于急性心肌梗死中用重组组织型酶原激活物静脉栓疗法,利于血管再通率的提升,及心血管事件的预防。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静脉溶栓 再通率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目的为探讨凝血联合指标的检测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本实验研究对象为内蒙古自治区妇幼保健院的100名来院就诊孕妇,时间在2020年1月-2021年1月间,分别设置两组研究小组来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的孕妇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对照组内选择健康妊娠孕妇,两组均选择50例孕妇。来分析两组患者检测后的各项数据资料,并做对比研究。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孕妇的凝血检测各项指标明显比对照组孕妇的各项指标低,检测指标却明显高于对照组孕妇的各项指标。有较高的统计学价值,存在一定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凝血检测 纤溶检测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对局部进展期结肠癌患者腹腔、肠腔癌细胞脱落及腹膜功能的影响,以期为治疗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5月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局部进展期结肠癌患者76例,依据治疗术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33例患者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B组43例患者行开腹结肠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手术有关指标、并发症与术前、术后1、3 d血清免疫功能指标(CD4+、CD8+、CD4+/CD8+),比较两组手术开始时、术后即刻腹膜组织的腹膜功能指标[腹膜组织型酶原激活物(t-PA)、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腹腔癌细胞脱落阳性率和术前、术后即刻肠腔癌细胞脱落阳性率。结果A组手术时间虽长于B组[(186.21 ± 24.07)min比(149.49 ± 17.82)min],但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较B组短[(3.32 ± 0.75)d比(3.84 ± 1.02)d、(10.62 ± 1.74)d比(12.85 ± 2.26)d],术中出血量较B组少[(102.08 ± 16.39)ml比(159.50 ± 23.14)ml](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9.09%(3/33)比27.91%(12/43)](P<0.05);两组术后1和3 d的血清CD4+、CD8+、CD4+/CD8+水平较术前降低,但A组高于B组(P<0.05);腹膜功能:两组术后即刻腹膜组织t-PA水平较手术开始时降低,但A组较B组高,PAI-1水平较手术开始时提高,但A组较B组低(P<0.05);腹腔、肠腔癌细胞脱落情况:两组各时间点腹腔、肠腔癌细胞脱落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治疗局部进展期结肠癌可减轻手术创伤,促进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减轻对机体免疫功能、腹膜功能的影响,且不增加术后腹腔、肠腔癌细胞脱落风险。

  • 标签: 结肠肿瘤 腹腔镜 癌细胞脱落 腹膜纤溶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对局部进展期结肠癌患者腹腔、肠腔癌细胞脱落及腹膜功能的影响,以期为治疗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5月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局部进展期结肠癌患者76例,依据治疗术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33例患者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B组43例患者行开腹结肠癌根治术。比较两组手术有关指标、并发症与术前、术后1、3 d血清免疫功能指标(CD4+、CD8+、CD4+/CD8+),比较两组手术开始时、术后即刻腹膜组织的腹膜功能指标[腹膜组织型酶原激活物(t-PA)、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PAI-1)]、腹腔癌细胞脱落阳性率和术前、术后即刻肠腔癌细胞脱落阳性率。结果A组手术时间虽长于B组[(186.21 ± 24.07)min比(149.49 ± 17.82)min],但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较B组短[(3.32 ± 0.75)d比(3.84 ± 1.02)d、(10.62 ± 1.74)d比(12.85 ± 2.26)d],术中出血量较B组少[(102.08 ± 16.39)ml比(159.50 ± 23.14)ml](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B组[9.09%(3/33)比27.91%(12/43)](P<0.05);两组术后1和3 d的血清CD4+、CD8+、CD4+/CD8+水平较术前降低,但A组高于B组(P<0.05);腹膜功能:两组术后即刻腹膜组织t-PA水平较手术开始时降低,但A组较B组高,PAI-1水平较手术开始时提高,但A组较B组低(P<0.05);腹腔、肠腔癌细胞脱落情况:两组各时间点腹腔、肠腔癌细胞脱落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治疗局部进展期结肠癌可减轻手术创伤,促进术后恢复,减少并发症,减轻对机体免疫功能、腹膜功能的影响,且不增加术后腹腔、肠腔癌细胞脱落风险。

  • 标签: 结肠肿瘤 腹腔镜 癌细胞脱落 腹膜纤溶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酶原激活剂治疗≥80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黄岛院区)神经内科收治的19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年龄及是否栓分为三组:年龄≥80岁且栓的为高龄栓组46例,年龄≥80岁未栓的为高龄非栓组62例,年龄<80岁且栓的为低龄栓组90例。高龄栓组分别与高龄非栓组、低龄栓组比较治疗7 d后的NIHSS评分及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发病90 d时随访改良Rankin量表评定预后。结果高龄栓组治疗7 d后NIHSS评分、预后良好率优于高龄非栓组,但差于低龄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栓组与高龄非栓组颅内出血转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症状性颅内出血转化、消化道出血、90 d病死率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栓组与低龄栓组颅内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转化、消化道出血及90 d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组织型酶原激活剂用于治疗≥80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静脉溶栓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酶原激活剂治疗≥80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和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黄岛院区)神经内科收治的19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按年龄及是否栓分为三组:年龄≥80岁且栓的为高龄栓组46例,年龄≥80岁未栓的为高龄非栓组62例,年龄<80岁且栓的为低龄栓组90例。高龄栓组分别与高龄非栓组、低龄栓组比较治疗7 d后的NIHSS评分及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发病90 d时随访改良Rankin量表评定预后。结果高龄栓组治疗7 d后NIHSS评分、预后良好率优于高龄非栓组,但差于低龄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栓组与高龄非栓组颅内出血转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症状性颅内出血转化、消化道出血、90 d病死率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栓组与低龄栓组颅内出血转化、症状性颅内出血转化、消化道出血及90 d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组织型酶原激活剂用于治疗≥80岁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安全有效。

  • 标签: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静脉溶栓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急性加重期凝血动态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特选2020年4月至2021年5月我院接受诊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40例以及健康体检者40例进行研究。两组患者在入选后均接受凝血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差异。结果:疾病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凝血指标均存在较大数据差异,P<0.05;疾病组患者在入选后不同时间凝血指标存在一定变化,入选后7d与入选1d、3d存在较大数据差异,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普遍带有凝血异常表现,异常程度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直接关联,临床中可以基于对凝血动态变化的检查实现对病症严重程度的评价,值得推广。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急性加重期 凝血纤溶动态变化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酶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抗氧化指标、炎症指标、神经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例。在给予抗血小板聚集和稳定斑块治疗后,对照组使用酶注射液治疗,研究组使用酶注射液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对比两治疗前、治疗2周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FDS评分)、氧化/抗氧化指标、炎症指标、神经功能指标。结果:治疗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不同时间窗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应用重组组织型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于本院收治的ACI患者中选取96例,时间选为2019年1月~2020年5月,使用抽签法进行分组,分为两组,各48例,于患者发病3h内给予rt-PA静脉栓治疗为试验组,于患者发病后3~4.5h内治疗为参照组,分析两组治疗后临床效果。结果:相较于参照组,试验组总有效率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对ACI患者在发病3h内给予rt-PA静脉栓治疗疗效更佳,可提升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更高,值得借鉴。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时间窗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