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粗丝线缝合加丝线环扎固定治疗各型髌骨骨折的手术方法。方法应用10号双股粗丝线“8”字缝合加丝线环扎固定治疗髌骨骨折42例,骨折类型横行骨折22例,粉碎骨折13例,下极骨折6例,纵行1例。结果本组病例随访6个月~2年,X线示骨折全部愈合,根据关节活动度、行走情况、关节面平整否评定。结果优26例,良12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90.5%。结论粗丝线“8”字缝合加环扎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简单易行,疗效可靠,适用于各型骨折,特别适用于基层医院。

  • 标签: 髌骨骨折 内固定 丝线缝合 丝线环扎
  • 简介:髌骨粉碎性骨折为临床较常见的下肢骨折,属关节内骨折,以中壮年常见,多由于直接暴力引起[1]。骨折后应尽可能地进行修复,不满意的复位或髌骨切除可导致膝关节生物力学紊乱和关节功能障碍。

  • 标签: 髌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髌骨爪 荷包缝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缝合技术在垂直切口乳房上提固定术的价值及手术效果。方法2010年4月至2020年8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科接受单纯垂直切口矫正乳房下垂术患者47例,年龄18~51岁,平均38.2岁,术中用预缝合技术进行多余皮肤去除量设计及切除。47例患者均为乳房中、重度下垂。结果术后2~3 d拔除引流管,12~14 d拆除伤口缝线。术后乳房下垂得到矫正,乳房紧实呈前凸形态,下极轮廓侧观弧线自然;患者对术后效果均满意。术后无患者出现乳头乳晕复合体坏死、皮肤坏死、伤口愈合不良、乳头乳晕感觉异常等早期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至5年,未出现乳房下垂复发、乳头乳晕形态不佳、瘢痕增宽及增生等远期并发症。结论预缝合技术用于垂直切口乳房上提固定术中,可简单且准确地确定皮肤去除量,能有效避免皮肤切除量不足或过量,并使垂直切口线限制在乳房下皱襞以上,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乳房 预缝合 垂直切口 乳房上提固定术 乳房下垂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缝合克氏针固定治疗新鲜锤状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9月~2012年1月共收治新鲜锤状指畸形32例,均采用Bunnell双针缝线缝合修复指背伸肌腱并固定于指腹的改良缝合、细克氏针固定远端指间关节的手术方法治疗,术后6周拔除克氏针行功能锻炼,夜间仍用支具固定至术后第8周.术后3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6.5个月,采用Crawford功能评定标准对术后疗效评估.[结果]32例患者中,1例由线结反应导致手术切口感染,术后锤状指畸形复发;其余患者手术切口均Ⅰ/甲愈合.根据Crawford功能评定标准:优17例,良12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0.6%.[结论]改良缝合克氏针固定是治疗新鲜锤状指简单、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锤状指 改良缝合 克氏针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腹股沟疝患者进行腹腔镜经腹腔的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过程中采取疝环缝合及联合单点缝合固定补片的效果。方法收集整理2017年3月-2019年3月医院普外科诊治的108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取TAPP治疗,术中根据不同的缝合处理法分成两组。对照组54例疝环没有缝合,补片采用固定器或医用胶固定或直接不做固定。研究组54例术中行疝环缝合联合单点缝合固定补片,比较两种处理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手术用时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医疗费用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7.41%)显著低于对照组(18.52%)(P<0.05)。结论疝环缝合联合单点缝合固定补片在TAPP中的应用,可减少并发症,节省医疗费用,但手术用时长一些。仍是一种实用性较强、安全性较高的方法。

  • 标签: 腹股沟疝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 疝环处缝合 单点缝合固定补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带线锚钉缝合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粉碎性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例16例采用带线锚钉缝合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粉碎性撕脱骨折,观察骨折愈合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手术过程顺利,全部一期愈合。随访时间6~30个月,所有患者术后骨折均愈合,膝关节活动度均正常,Lysholm评分由术前平均65.4分提高至最后一次随访平均90.6分。结论应用带线锚钉手术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粉碎性撕脱骨折是一种的安全、疗效确切的手术方法。

  • 标签: 后交叉韧带 胫骨骨折 带线锚钉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尺骨茎突骨折经锚钉缝合与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南阳南石医院收治的80例尺骨茎突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研究组接受锚钉缝合固定。分析两组临床疗效、腕关节功能、疼痛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95.00%,38/40)高于对照组(77.50%,31/40),P<0.05。治疗后,研究组腕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5.00%,2/40)低于对照组(20.00%,8/40),P<0.05。结论对尺骨茎突骨折患者开展锚钉缝合固定,不仅能加快患者的腕关节功能恢复和疼痛缓解速度,还能有效提高治疗的安全性,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锚钉缝合 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 尺骨茎突骨折 腕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医用缝合线在复杂粉碎性骨折中钻孔、连块、固定中的合理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指侧方肌腱加压缝合法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腱性锤状指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我们对13例腱性锤状指患者,采用1枚克氏针固定DIP于过伸位置,再将两条缝线分别用改良Kleinert法穿过终腱远断端两侧部,将肌腱拉向末节指骨止点处,缝针从指侧方穿出皮肤后拉紧加压打结固定,最后再将终腱中央部与止点处骨膜、关节囊缝合。术后6周去除克氏针。结果13例患者术后均随访4~18个月,平均(7.23±3.49)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按Crawford锤状指疗效评价体系评估:优9例,良3例,可1例。结论经手指侧方肌腱加压缝合法联合克氏针固定治疗腱性锤状指操作简单,固定牢靠,临床效果好,并发症少,值得推荐。

  • 标签: 腱损伤 治疗结果 止点重建 锤状指 克氏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股丝线缝合Nice结固定联合弹性敷贴牵张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4月采用双股丝线缝合Nice结固定联合弹性敷贴牵张治疗的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23例,男10例,女13例;年龄(36.5±5.3)岁(范围26~76岁)。缺损大小(60±5.3)cm2(28~96 cm2)。于局麻下对创面进行彻底清创,双股丝线缝合,Nice结固定,创面外用弹性敷贴牵拉固定,每隔3 d换药时进行创面收缩。通过观察和记录创面的愈合级别、愈合率、愈合时间、术后瘢痕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 Scar Scale,VSS)评分评估双股丝线缝合Nice结固定联合弹性敷贴牵张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结果手术均在清创室内顺利完成,手术时间(42±10.5)min(范围30~50 min),术中出血量(30±2.5)ml(范围20~60 ml),手术费用(180±11.5)元人民币(范围160~240元人民币)。3例失随访,20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4±2.5)个月(范围3~6个月)。23例患者手术后创面愈合率50%±3.5%(范围40%~56%),20例随访患者术后第3天创面愈合率65%±4.3%(范围53%~75%),术后第6天创面愈合率74%±4.5%(范围65%~80%),术后第9天创面愈合率83%±1.8%(范围76%~85%),术后第12天创面愈合率90%±1.6%(范围84%~95%),术后第15天创面愈合率95%±3.5%(范围94%~98%)。术后随访第42天时20患者创面完全愈合,愈合率100%。创面甲、乙级愈合率95%(19/20),瘢痕VSS评分为4(3,6)分,创面瘢痕优良率80%(16/20)。2例于术后第10天由于缝线切割出现线结部分脱落,二次以Nice结缝合固定。1例感染未完全控制,在线结上覆盖负压封闭引流材料,治疗1周后局部感染控制,再次以Nice结收缩创面至创面愈合。结论双股丝线缝合Nice结固定联合弹性敷贴牵张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具有手术操作简便、手术条件要求低、手术时间短、出血少、费用低、创面愈合级别及愈合率高的优势,适合基层医院应用及推广。

  • 标签: 缝合技术 外科胶带 软组织损伤 伤口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膝前正中直切口髌骨缝合线双荷包法结合张力带缝合法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6例髌骨骨折,采用膝前正中直切口髌骨缝合线荷包缝合结合张力带缝合法治疗,并辅以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187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9个月。骨折愈合时间8~12周,无内固定松动及再骨折。按陆裕朴等功能评定标准优168例,良16例,可3例,优良率达到98.4%。结论膝前正中直切口髌骨缝合线双荷包结合张力带缝合法治疗髌骨骨折显露充分,切口小,不损伤隐神经和膝降动脉髌下支,操作简单,缝合方法符合生物学固定方法及张力带原则,丝线组织相容性好,可早期活动,并发症少,无需二次手术取出,费用低廉。

  • 标签: 髌骨骨折 手术方法 内固定物 双荷包缝合法 张力带缝合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裂伤缝合和侧切缝合在会阴侧切术术后的治疗干预中的恢复效果。方法:从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接收诊治的产妇当中选择24例选择会阴侧切术进行辅助分娩的产妇的临床一般资料,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将其分为两个组。其中对照组产妇在术后给予侧切缝合术进行缝合治疗干预;实验组产妇术后给予裂伤缝合术进行治疗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缝合伤口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手术缝合干预后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从恢复时间来看,实验组患者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会阴侧切术患者的治疗干预中应用侧切缝合术,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会阴缝合中改良式连续缝合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3年7月-2024年2月间,本院内产后需会阴缝合的患者50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照分娩日期单双号进行分组,分对照组(单号日期分娩,250例)、观察组(双号日期分娩,250例)。对照组应用传统间断缝合技术,观察组应用改良式连续缝合技术。比较两组产后会阴疼痛评分、会阴伤口愈合情况、会阴伤口线结反应、产后性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产后会阴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会阴伤口愈合甲级率、会阴伤口线结0级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性生活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会阴缝合中,改良式连续缝合技术可有效减少会阴线结反应,减轻产后会阴疼痛感,促进会阴伤口愈合,还可提高产后性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会阴缝合 改良式连续缝合技术 会阴疼痛 伤口愈合 伤口线结反应 产后性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急性严重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撕裂(接近韧带止点处的马尾状撕裂)后采用锚钉固定与单纯缝合术后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7年5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接受急性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撕裂(接近韧带止点处的马尾状撕裂)修复手术的146例患者资料。男101例,女45例;年龄(27.1 ± 10.3)岁(12~62岁)。根据修复方法不同分为锚钉组(81例,对撕裂韧带采用1.8 mm带线锚钉重建)和缝合组(65例,对撕裂韧带采用编织线直接缝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Tegner评分,以及术后恢复运动的时间和程度、关节活动受限率、再次扭伤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46.1 ± 14.1)个月(36~132个月)。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VAS评分、AOFAS的踝-后足评分、Tegner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时VAS评分、AOFAS评分、Tegner评分、再次扭伤率、关节活动受限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锚钉组比缝合组恢复运动的程度更高(92%±13% vs. 89%±13%),恢复运动的时间更早[4.2±1.1)个月vs.(4.6±1.0)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韧带修复无论采用锚钉固定还是单纯缝合,对于运动要求较高的急性严重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撕裂患者是一种可靠的手术,但锚钉固定相较于单纯缝合可使患者更早重返运动。

  • 标签: 踝损伤 侧副韧带 缝合锚 缝合技术 回归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