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介入溶通术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机制及临床疗效。方法:从1998年3月至1999年12月介入溶通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83例,135髋。对治疗前后疼痛、生活能力、关节活动度及行走距离进行评分比较,观察分析临床疗效。结果:平均随访12个月,各期患者疼痛、生活能力治疗前后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Ⅱ、Ⅲ期患者关节活动度及行走距离治疗前后评分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18

  • 标签: 股骨头坏死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外展位髋人字石膏固定每次2~3个月,也可用双下肢管型石膏外展30°~50°,不固定髋关节,6个月换1次石膏,固定1.5~2年。石膏固定病人3~5天内应列入交班内容,进行严密观察。术后心电监护,氧气吸入,15~30分钟巡视1次。注意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及尿量情况。尤其是血压的变化,血压低于90/60mmHg或尿量小于17ml/h,及时报告医师给予输血、补液治疗。

  • 标签: 股骨头缺血坏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的MRI表现进行分析。结果MRI对发现早期病变及显示病变范围效果良好,并依据组织解剖学改变进行了相应的MRI分期。结论MRI是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较为敏感和特异的方法,能直接多方位确定骨缺血坏死位置和范围,对CT和平片阴性病人做出诊断。

  • 标签: 股骨头 缺血坏死 MRI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价值及优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3例(91髋)患者,临床有症状,X线正常,CT不太确定,MRI可以确诊的病例。结果63例(91髋)患者股骨头均见不同程度水肿或“双线征”,即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结论MRI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有较高的诊断优势。

  • 标签: 早期股骨头坏死 MRI
  • 简介: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起病急,病情重,短时间内即可引起肠管坏死。笔者自1998年至2003年共收治肠系膜血管缺血性肠坏死4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肠系膜血管 缺血性肠坏死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股骨头缺血坏死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若治疗不及时可导致股骨头变形甚至髋关节致残,所以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本报告通过28例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平片表现,同时选择了20例40个正常的股骨头作为对照,分析了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早期、中期和晚期不同X线表现。

  • 标签: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放射投照技术
  • 简介:摘要凡因血运障碍导致骨小梁缺血、囊性变、塌陷、硬化等一系列病理改变,最终导致相应的临床症状者称为缺血性骨坏死。骨坏死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由细菌感染所引起的骨坏死,如骨髓炎、骨结核等,可造成骨组织炎症、坏死、吸收、分离,一部分形成死骨。人体的骨骼、肌肉、神经、脏器所有组织器官的营养都是由血液来输送的,哪里的血液不足,就意味着哪里的营养缺乏,没有营养,坏死便随之而来,此类坏死叫做缺血坏死。当坏死是在无细菌的条件下发生的时,又叫做无菌性坏死。骨坏死可发生在人体的很多部位,发生在股骨头的叫做股骨头缺血坏死

  • 标签: 股骨头坏死 缺血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为主治疗小儿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效果。 方法: 择取我科室 2010.02 至 2015.10 时段内诊疗的股骨头缺血坏死患儿共 50 例,以抽签划分为西医组( 25 例)、中医组( 25 例)。西医组为常规西医治疗,中医组为中医分期治疗,比较患儿总有效率。 结果: 西医组总有效率为 76.00% ,中医组为 96.00% ,数据间比较有意义( P < 0.05 )。 结论: 针对股骨头缺血坏死患儿,中西医治疗均可起到救治效果,但中医分期治疗疗效更佳,可推广。

  • 标签: 西医治疗 中医分期治疗 小儿股骨头缺血坏死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缺血性肠疾病出现肠坏死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选择在2007~2011年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18例缺血性肠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辅助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提示肠坏死在诊断中的价值。结果血象周围血白细胞异常增多、超声或CT提示有明显肠壁增厚以及腹腔积液,这说明肠坏死已经发生。非阻塞性肠系膜缺血,肠系膜血管内有空气。结论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数量>20×109/L,超声或CT显示肠壁增厚及腹水,基本可以确诊为肠坏死,应根据患者情况及时手术处理。

  • 标签: 缺血 肠坏死 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儿童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保持双下肢水平位牵引,避免将衣被放置于牵引绳上,牵引重锤保持悬空,保持有效及正确的牵引力。可每2小时放松牵引l0分钟,以利皮肤透气放松,防止牵引过久,引起压疮或皮肤勒伤。同时应注意牵引带松紧度的调整,以能放置于一横指为度。注意肢端感觉、血运及各趾活动情况。由于儿童生性好奇好动,对牵引后肢体制动不甚配合,需向家属说明牵引的基本知识及如何维持有效牵引效能。

  • 标签: 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型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表现及分期。方法通过部分典型病例的分析总结该病的影像学诊断。结果成人型股骨头缺血坏死主要发生于中青年男性,大多数有糖皮质激素药物史,X线、CT及MRI基本可以确诊。结论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即可确诊该病,MRI对于早期诊断该病非常重要,X线及CT对于该病的分期,指导临床治疗举足轻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合并肠坏死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至2017年5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诊治的81例肠系膜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肠坏死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81例患者中49例(60%)发生肠坏死,32例(40%)无肠坏死行保守治疗。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腹膜刺激征(P<0.001)、外周血白细胞总数(P<0.001)、血清白蛋白(P=0.028)、肌酐(P=0.025)、乳酸(P=0.008)、D-二聚体水平(P=0.037)、CT检查发现肠壁积气改变(P=0.017)、肠壁强化减弱或消失(P<0.001)及肠腔扩张>2.5 cm(P=0.01)均与肠坏死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白细胞总数(OR=3.60, 95% CI:1.51~5.47,P=0.007)、血清乳酸(OR=4.80,95% CI:1.36~9.89,P=0.032)及CT检查发现肠壁增强减弱或消失(OR=10.57,95% CI:1.82~61.10,P=0.008)为急性肠系膜缺血发生肠坏死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肠系膜缺血发生肠坏死的预测危险因素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血清乳酸水平升高以及CT检查提示肠壁强化减弱或消失。

  • 标签: 肠系膜血管闭塞 缺血 坏死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寻睾丸损伤继发睾丸缺血坏死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睾丸损伤继发睾丸缺血坏死患者病例资料,分析其疾病史、体征、辅助检查以及治疗特征,总结外伤性睾丸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共6例患者纳入研究,年龄13至56岁。睾丸血管损伤、睾丸缺血坏死1例;睾丸白膜破裂、睾丸破溃坏死1例;阴囊外伤继发精索扭转4例。本组中6例患者均行手术探查,行患侧睾丸切除及对侧睾丸固定术。术后发热1例,最高体温38.3℃,给予对症处理后痊愈。结论睾丸外伤后应严密监测睾丸血流情况,适当放宽手术探查指征,避免误诊漏诊,最大限度保护对侧睾丸功能。

  • 标签: 睾丸外伤 缺血坏死 精索扭转
  • 简介: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对16例ANFH患者的17只髋先常规行股骨头的供血动脉旋股内、外动脉和闭孔动脉造影,继而分别每支血管灌注溶栓、扩血管药物,即在供血动脉内共注入稀释后的尿激酶15~25万u、丹参40ml及低分子右旋糖酐50mg;治疗后复行供血动脉造影检查及行股骨头X线平片及/或CT、MR随访以评估疗效。结果:术后血管造影显示治疗后所有患者股骨头区血管计数较治疗前增多.患髋疼痛症状明显减轻,关节功能不同程度改善,股骨头X线平片及/或CT、MR随访1~20个月(平均10-5个月)示FicatⅡ期以内的患者介入治疗后股骨头修复明显。结论:ANFH的血管造影表现是复杂多样的。而股骨头供血动脉内的介入治疗是一种疗效肯定、安全的方法。

  • 标签: 股骨头坏死 缺血性 放射学 介入性 血管造影术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