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椎动脉左右各一,起源于锁骨下动脉,向上穿行上6个颈椎的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入颅后2茶椎动脉行于延脑的腹侧面,在桥脑下缘汇合成一条基底动脉,故统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从椎基动脉系发出分支,分别供应脑干,小脑及内耳等处血液。椎基动脉系血管本身病变或行走过程中受压等

  • 标签: 缺血性眩晕 内听动脉 椎基动脉 基底动脉 前庭支 耳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后循环缺血眩晕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接收的循环缺血眩晕患者60例,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中医护理。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进行护理时,采取中医护理干预效果显著,能够促使患者的临床症状获得快速缓解,提升对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护理方法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后循环缺血眩晕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这一时间段收治的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32例纳入本次研究,设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并将同期接收的另外31例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设为研究组,实施中医辨证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护理后,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复发率相比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在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中实施中医辨证护理,能够在提升预后效果的同时,避免患者病情反复发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护理观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眩晕的临床治疗措施。方法我科收治32例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采用降血脂、控制血压、抗血小板聚集等联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治愈5例、显效12例、有效12例、无效3例。结论采用天麻素注射液的综合治疗措施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天麻素注射液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眩晕宁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的临床疗效及药效经济学价值。方法:治疗组110例采用眩晕宁治疗,对照组共3组,每组110例,分别采用复方丹参片、西比灵、尼莫地平治疗(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除外脑梗死、出血及肿瘤所致的眩晕)。60天后观察几组患者临床疗效和血液流变学改善情况。结果:眩晕宁组能显著改善眩晕症状,总有效率眩晕宁治疗组为87.27%(96/110例),复方丹参片对照组为68.18%(75/110例),西比灵片对照组为74.55%(82/110例),尼莫地平片对照组为79.09%(87/110例)。结论:眩晕宁可有效改善脑动脉供血不足,改善微循环,降低血脂,且无毒副作用,价格低廉,药效经济学价值显著,是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长期服用的理想药物,值得推广。

  • 标签: 眩晕宁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药效经济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眩晕护理的方式。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期间收治的64例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进行分组比较分析。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32例,采取传统的西药疗法,观察组32例在传统西药疗法的基础上增加中医辨证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几率较低,差异对比明显(P<0.05)。结论在后循环缺血眩晕护理中增加中医辨证护理疗法能够有效的提升护理效果,并且降低患者疾病复发率,值得进行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中医辨证护理 传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后循环缺血眩晕的中医治疗,总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从我院中选择该病例100例,入院时间均在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期间,按照姓氏排序进行分组,传统组与责任组均为50例,传统组接受西药治疗,责任组接受中医治疗,其余治疗条件均一致,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责任组患者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2.00%、94.00%明显高于传统组40.00%、70.00%,说明责任组的整体疗效更为确切,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治疗前,责任组的中医症候评分为(32.89±2.03)分,传统组的中医症候评分为(31.98±2.17)分,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责任组的中医症候评分为(9.44±1.46)分,传统组的中医症候评分为(17.28±1.39)分,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与应用中医治疗,有着良好的临床疗效,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加快患者的恢复。

  • 标签: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中医治疗 疗效
  • 简介:摘要西医学观点认为,针对临床收治的后循环缺血病例,实际上为一种非正常的相对缺血状态,但不管是对病例实施影像学检查或是分析其临床表现,均无法对此状态进行有效界定,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中医将本病引发的眩晕归属于“眩晕证”等范畴,以“风、火、痰、瘀、虚”为病机,以中医传统理论为基础,给予中药行辨证论治治疗,临床效果确切。本文先从本病的病因病机展开分析,并总结临床辨证辨治情况,包括气虚血瘀型、痰瘀交阻型、风阳上扰型、肾精亏虚型等,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有力参考依据。

  • 标签: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中医药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之海也。后循环缺血眩晕的最常见原因为痰瘀互结、风痰互扰。本文从脾胃着手,探寻其与后循环缺血眩晕的关系,以期为后循环缺血眩晕的治疗提供一定的思路。

  • 标签: 脾胃 眩晕 后循环缺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药药氧应用于后循环缺血眩晕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4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将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丁咯地尔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药氧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病情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3%、86.7%,对比有差距(P<0.05)。结论中药药氧治疗方法应用于后循环缺血眩晕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后循环缺血情况,改善眩晕症状,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中药药氧 治疗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缺血眩晕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改变.方法:对48例老年人缺血眩晕的TCD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V-BA血流异常占82.1%,颈内动脉分支血流异常占12.5%.结论:TCD是临床诊断缺血眩晕的一种有效手段.

  • 标签: 老年人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 TCD 经颅多普勒超声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列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共64例,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选用天麻素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前列地尔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0.56%(P<0.05)。治疗1周及治疗2周时,两组患者的Vm均较之前有明显加快(P<0.05),且实验组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的PI虽然比治疗前均所有改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前列地尔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可以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情况,促进病情恢复,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前列地尔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晕可消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眩晕的疗效及其对自由基、血流动力学、红细胞膜流动性的影响。方法椎基底动脉缺血眩晕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口服晕可消胶囊,4粒/次,3次/d;对照组口服眩晕停25mg,3次/d;疗程均为一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自由基,血流动力学,红细胞膜流动性等指标的改变情况。结果晕可消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眩晕总有效率88.3%,明显高于眩晕停(75.0%),并可升高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降低血清丙二醛水平,降低血粘度,降低红细胞膜荧光偏振度。结论晕可消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眩晕疗效肯定,其机制可能与改善血流动力学特性及红细胞膜流动性、对抗自由基损伤有关。

  • 标签: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 晕可消 眩晕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分析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到我院进行治疗的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数量:8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每组有相同数量患者(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平肝健脾补肾中药治疗,之后评测两组患者的血流速度、眩晕症状量表评分及治疗效果。结果:分析两组患者的血流速度情况:研究组的血流速度更快(P<0.05);分析组间患者眩晕症状量表评分:研究组评分更低(P<0.05);分析组间临床效果:研究组的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结论:对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应用中医药予以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血流情况,改善临床症状,临床应用十分显著。

  • 标签: 中医药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临床 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开展综合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于2021.1~2023.7就诊于我院的72例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抽签方法分组,36例开展综合护理者归入试验组,36例开展常规护理者归入对照组,对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相较对照组(57.65±3.15)分,试验组护理后眩晕障碍评分(51.56±2.93)分明显较好(P<0.05);相较对照组(77.78%),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7.22%)明显较好(P<0.05)。结论:对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开展综合护理效果良好,建议推广。

  • 标签: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综合护理 眩晕障碍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我们对表现为缺血脱髓鞘的白质损害的发病机制和潜在临床意义的理解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脑CT扫描上的低密度损害被称为脑白质疏松,最常见于脑室周围,也常见于半卵圆中心。在过去几年,尝试使用“Binswanger病”一词来描述这种损害的神经系统结局并不少见。随着脑MRI扫描技术的出现,使我们对这种损害的描述更为精细,MRI对这种白质区域信号强度增高非常敏感,特别是T2加权和液体衰减翻转恢复序列(FLAIR)扫描。阐明这种在老年人群中相对常见现象的临床特征仍然具有挑战性。最近的研究以一种类似多发性硬化所见的方式对损害负荷进行了研究。白质疾病的一种独特临床相关模型是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动脉病(CADASIL),它结合了小血管病变的潜在成分(导致进行性神经功能缺损),与偏头痛(也与白质损害有关)常常有一定的联系。然而,与微血管病(它似乎是缺血脱髓鞘的核心)相关的最常见的致病因素仍然是高血压。我们如何能很好地将这种脑终末器官损害的各种致病机制联系在一起将决定我们如何能对这种老年人群的常见神经功能缺损病变进行有效地干预。

  • 标签: 缺血性脱髓鞘 脑白质疏松 BINSWANGER病 CADASIL 血管性痴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纳洛酮联合血塞通治疗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的疗效。方法治疗组给予纳洛酮联合血塞通治疗,对照组给予镇静及抗眩晕治疗,治疗组中的50例患者给纳洛酮4mg及血塞通0.4分别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脉滴注,每天1次,10天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6.0%,对照组为42.0%。结论纳洛酮联合血塞通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有显著疗效。

  • 标签: 纳洛酮 血塞通 后循环缺血眩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耳穴压豆治疗后循环缺血眩晕的效果。方法用“单双号分组法”将2017.03月-2018.0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后循环缺血眩晕患者分成对照组30例(常规治疗)、观察组30例(常规治疗+耳穴压豆治疗)。比较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更高(p值<0.05),两组不良反应都比较低(p值>0.05)。结论后循环缺血眩晕采用耳穴压豆疗法效果可靠。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