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椎管内囊肿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12例椎管内囊肿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效果。本组男8例,女4例。囊肿位于颈段6例,胸段3例,腰段3例。结果全部病例均行显微手术治疗,术中全切8例,次全切2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除1例患者早期肌力下降外其余患者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随访6月~5年(平均18个月),8例全切者无复发,4例次全或部分切除者2例复发。结论椎管内囊肿为先天性良性疾病,早期显微手术切除可获得良好效果。

  • 标签: 肠源性囊肿 脊髓疾病 诊断 手术
  • 简介:脊髓囊肿(spinalenterogenouscysts,SEC)是一罕见的先天性、发育畸形.以往命名较纷杂[1-6],WHO的命名是囊肿(enterogenouscysts)[6-8],并将其定义为"囊肿内壁衬有类似于胃肠道上皮、能分泌粘液的上皮".现将我院救治的3例脊髓囊肿患者报道如下.

  • 标签: 脊髓肠源性囊肿 SEC 病例报告 临床表现 发病机制 治疗
  • 简介:摘要肾上腺囊肿罕见,本文报道1例。患者为体检发现肾上腺占位入院,术前诊断考虑肾上腺单纯囊肿,行手术完整切除。术后病理回报为肾上腺囊肿。术后1年随访无复发,恢复良好。肾上腺囊肿临床表现不典型,确诊依靠病理检查,手术切除为最佳的治疗方案。

  • 标签: 囊肿 肠源性 肾上腺 诊断 治疗
  • 简介:枯否细胞在LPS引致肝损害中具有双重作用[1,  1 内毒素(LPS)和GET,  3.2 肝脏枯否细胞功能失调 ①经粘膜吸收的LPS进入门脉血流

  • 标签: 内毒素血症 肝病肠源性 肠源性内毒素
  • 简介:摘要囊肿发生腹腔内较少见,易合并其他畸形,该病临床症状及体征不典型,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多无特异性,极易误诊为其他疾病,确诊需临床病理诊断,可产生肠穿孔、梗阻等并发症,因此其完整切除为最佳治疗方案,术后应密切随访。

  • 标签: 肠源性囊肿 腹腔 误诊 X线体层摄影
  • 简介:摘要脑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是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n,NT)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在神经元的维持和存活,保持突触完整和突触可塑性中起重要作用,但其作用不仅限于此。研究发现BDNF在炎症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中具有维持内脏超敏反应,促进肠道动力,维持肠道屏障,调节情绪障碍及心脏功能的作用,可能在IB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虽然目前大多限于基础研究,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以预见BDNF将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可能为IBD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对此,本文作一简要综述。

  • 标签: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炎症性肠病 内脏超敏反应 肠道动力 肠道屏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毒清颗粒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内毒素血症的疗效。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08年7月到2010年7月我院52例慢性重型乙肝肠内毒素血症病人,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各26例。对照组患者实施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患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口服毒清颗粒治疗,两组患者均以四周时间为一个治疗疗程。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及临床疗效改善情况进行仔细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毒颗粒能有效改善慢性重型乙肝肠内毒素血症病人的临床症状,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乙肝 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肠道双歧杆菌在细菌/内毒素移位中的变化和作用。方法制作严重烫伤大鼠模型。同时设假伤组,检测细菌和内毒素(LPS)移位及盲肠膜菌群变化,ELISA法检测血浆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结果大鼠严重烫伤后脏器细菌移位明显增多(P<0.01);血LPS水平在致伤1,3,5d后分别为(0.236±0.148)Eu/ml,(0.197±0.156)Eu/ml,(0.104±0.090)Eu/ml,显著高于假伤组的(0.072±0.049)Eu/ml(P<0.05);盲肠膜菌群中双歧杆菌数剧减20-250倍,真菌数剧增至5-60倍,大肠杆菌数增加0.5-30倍,双歧杆菌与大肠杆菌比值由假伤组的25000:1降为伤后的4-800:1;血浆IL-6水平显著增高,经分层统计,与未发生肠道细菌移位大鼠相比,盲肠膜菌群移位大鼠的双歧杆菌量减少约120倍,真菌数增加约50倍,大肠杆菌数增加约30倍,盲肠膜菌群中双歧肝菌数量与血浆中IL-6,LPS浓度呈负相关(r1=-0.4817,r2=-0.4912,P<0.01),血IL-6和LPS浓度间存在显著正相关(r=0.8258,P=0.0001)。结论严重烫伤可导致大鼠盲肠膜菌群紊乱,细菌和LPS移位增加;盲肠膜菌群中双歧杆菌的比例和数量的减少,可能促使了严重烫伤后细菌/内毒素移位的发生。

  • 标签: 肠道双歧杆菌 烫伤 大鼠 肠源性细菌 内毒素 细菌移位
  • 简介: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可造成严重的躯体、运动、感觉障碍,亦可导致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等内脏功能紊乱,导致严重并发症。早期,有关SCI后功能变化的研究极少。20世纪9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发现并意识到SCI后可产生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neurogenicboweldysfunction,NBD),给病人带来严重的生理和心理问题。

  • 标签: 脊髓损伤 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神经酰胺作为结构骨架可构成各种复杂鞘脂,是脂毒性发挥作用的核心鞘脂代谢物。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神经酰胺在多种代谢性疾病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通过激活不同组织和细胞的线粒体氧化应激、内质网稳态失调及炎性反应机制等影响疾病进程。组织能够直接感知肠道微环境变化(如饮食结构变化、菌群结构及其代谢产物改变等),响应多种不同的信号刺激(如胆汁酸、低氧和炎性反应信号等),激活包括法尼酯衍生物X受体(FXR)、缺氧诱导因子-2α(HIF-2α)等信号调节通路,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调控神经酰胺代谢。因此,深入探究神经酰胺对不同代谢性疾病发展过程的影响,将为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 标签: 肠源神经酰胺 代谢性疾病 法尼酯衍生物X受体 缺氧诱导因子-2α
  • 简介:目的观察补肾壮骨冲剂和阿仑膦酸钠对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者的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浓度和骨密度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2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分为补肾壮骨冲剂组和阿仑膦酸钠组,分析在药物治疗前后5-HT浓度和骨密度的差异。(1)本研究所有样本为2011年5月-2012年12月到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住院部及门诊部就诊的确诊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患者。(2)5-HT测定:上午8:00~9:00抽取禁食12h后空腹肘静脉血3ml,3000r/min即时离心5min后,将血清置于-80℃冰箱保存,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5-HT的含量。(3)骨密度测定: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unarProdigy双能X线(DEXA)骨密度仪,检测各部位BMD。(4)骨生化指标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5-HT的含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分析血清P1NP、β-Crosslaps、PTH的含量。结果补肾壮骨冲剂组治疗后左侧股骨颈、Ward’s三角和左侧股骨近端处骨密度上升,血清中的5-HT、PINP、β-Crosslaps及PTH浓度全面下降。阿仑膦酸钠组治疗后除腰椎外,其余各部位的骨密度都明显上升,血清中的5-HT、PINP、β-Crosslaps及PTH浓度全面下降。补肾壮骨冲剂组与阿仑膦酸钠组治疗后相关指标比较,两组骨密度改善情况未见明显差别,两组在治疗后的各项骨代谢指标改善情况未见明显差别。结论补肾壮骨冲剂和阿仑膦酸钠均可在提高骨密度同时减低5-HT浓度,与Ulrike提出的"5-HT与骨密度成负相关"这个结论相符。

  • 标签: 5-羟色胺 骨密度 补肾壮骨冲剂 阿仑膦酸钠
  • 简介:摘要 内毒素血症是肝病的常见并发症,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肝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1]。国内许多学者研究发现,肝病的严重程度与长远内毒素血症的发生具有正相关的关系[2]。其中急性肝炎的发病率为20%-40%,慢性肝炎的发生率为50%-60%,重症肝炎内毒素发生率超过60%,肝硬化的发生率是80%-90%。肝病病人机体体内产生内毒素被患者已经病变的肝脏摄取,造成更严重的损伤,包括肝脏纤维化,肝肾综合症,肝病慢性化,全身炎症性反应综合症,重型肝炎,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症,肝脑病,严重者可有多脏器功能衰竭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