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肢体淋巴水肿具有病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是由淋巴系统异常所造成的一种淋巴循环障碍性疾病,目前该疾病的治疗是一种世界性难题。在肢体淋巴水肿的疗法中,中医外治已经有了较长的发展史,且独具优势,治疗方法多元,对改善患者的疼痛、水肿、生活质量等具有较好的疗效。因此,本文针对中医适宜技术在肢体淋巴水肿中治疗效果进行分析,从中药外治疗法、针灸推拿疗法对各种中医适宜技术进行总结归纳,希望可以为肢体淋巴水肿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中医适宜技术 肢体淋巴水肿 针灸推拿 中药外治
  • 简介:目的:探索淋巴水肿过程中皮肤微淋巴管的病理生理改变。方法自2013年11月至2015年9月,对37例淋巴水肿患者(原发性淋巴水肿26例,继发性淋巴水肿11例)行皮肤活检术,切取足背或上臂内侧全层皮肤,以正常人皮肤标本作为对照组(n=7),免疫荧光染色标记淋巴管内皮标志物Podoplanin,平滑肌标志物α-SMA,计算每位患者α-SMA+淋巴管%(α-SMA+淋巴管数/淋巴管总数)、淋巴管密度、管腔面积,并与对照组比较。吲哚菁绿淋巴造影(ICGlymphography)检查淋巴管功能。结果淋巴水肿患者皮肤微淋巴管出现不同程度的“肌化”改变。原发性、继发性淋巴水肿患者组α-SMA+淋巴管%分别为47.5%、73.2%(中位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5%),P〈0.01;两实验组管腔面积均大于对照组,P〈0.05;两实验组淋巴管密度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于健肢淋巴管的影像学表现,淋巴水肿肢体均呈现出真皮反流的荧光影像。结论皮肤微淋巴管“肌化”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慢性肢体淋巴水肿的重要病理改变,并参与疾病的演变。

  • 标签: 淋巴水肿 毛细淋巴管 平滑肌细胞 肌化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CDT技术在消除肿瘤患者肢体淋巴水肿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本院2021年3月-2021年7月期间收治的138例出现肢体淋巴水肿的肿瘤患者进行研究,并采取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A组和观察B组,各69例。给予对照A组常规消肿技术进行治疗,给予观察B组CDT技术进行治疗,并对两组的上肢周径变化情况和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B组肘横纹上10cm、腕横纹、肘横纹下10cm周径显著的比对照A组的低,治疗总有效率显著的比对照A组高,两组比较均呈显著差异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治疗出现肢体淋巴水肿的肿瘤患者的过程中使用CDT技术,能够显著的改善患者肢体水肿程度,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 标签: CDT技术 肿瘤患者 肢体淋巴水肿 应用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手法淋巴引流综合消肿疗法(ComplexDecongestiveTherapy,CDT)治疗各类肢体淋巴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对102例不同病因和部位的肢体淋巴水肿患者给予CDT治疗1个疗程(4周),治疗期间采用多频生物电阻人体成分分析仪监测组织水肿程度和人体BMI变化,卷尺测量患肢周径变化。治疗结束后嘱患者行自我CDT治疗。结果102例患者经CDT治疗后患肢组织水肿程度、BMI指数和肢体周径均显著下降(P<0.001)。治疗前后水分、周径、BMI变化均具有明显相关性(r=0.445、0.567、0.572,P<0.001)。随访6个月,90%的患者坚持自我CDT治疗,无明显复发病例。结论CDT治疗可显著减轻各类淋巴水肿患者的肢体水肿程度、降低BMI,后续坚持自我CDT治疗亦不可或缺。

  • 标签: 淋巴水肿 手法淋巴引流 综合消肿疗法 身体质量指数 消肿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在目标导向模式下下肢淋巴水肿信息收集表设计及在血管外科淋巴水肿综合治疗中的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在目标导向模式下下肢淋巴水肿信息收集表设计及在血管外科淋巴水肿综合治疗中的应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肢体淋巴水肿的预后效果,为肢体淋巴水肿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2月—2018年8月期间收治治疗的肢体淋巴水肿患者(n=80),随机分为微波治疗的对照组以及加行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的观察组,各40例。对比两组肢体淋巴水肿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治疗期间肢体周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肢体淋巴水肿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轻度、中度、重度水肿周径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波配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肢体淋巴水肿预后效果显著,具有结合应用优势。

  • 标签: 肢体淋巴水肿 微波治疗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 中西医结合
  • 简介:【摘要】 :肢体损伤是临床常见的外伤类型,严重者都需要骨科手术治疗,手术效果相对可靠。但是骨科术后患侧肢体静脉及淋巴回流障碍,导致肢体肿胀形成,对于患肢血液循环和术后恢复较为不利。因而术后应积极采取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预防和改善水肿情况。徒手淋巴引流是一种改善淋巴循环的康复技术手段,在外科肢体损伤术后应用较多,为进一步探究 其临床疗效,本次研究针对徒手淋巴引流应用于骨科术后康复护理的效果进行了综述研究,总结了其改善术后肢体水肿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 标签: 徒手淋巴引流 肢体水肿 康复护理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徒手淋巴引流对骨科术后肢体水肿患者康复护理的影响。方法:我院2020年2月-2022年2月300例骨科术后肢体水肿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术后康复护理中是否开展徒手淋巴引流将患者分为对照组(150例:未开展徒手淋巴引流)与实验组(150例:开展徒手淋巴引流),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术后8周、术后12周数字模拟NRS量表得分均低于对照组,此外,实验组患者持续干预12周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明显(P

  • 标签: 徒手淋巴引流 骨科 术后肢体水肿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骨科肢体肿胀患者实施肌内效贴布联合徒手淋巴水肿引流治疗的效果。方法:通过双盲分组法将本院骨科2022年2月-2022年8月期间收治的肢体肿胀患者55例分成两组,其中A组27例患者实施单纯肌内效贴布治疗,B组28例患者加用徒手淋巴水肿引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的肢体肿胀程度评分、疼痛评分、肿胀改善时间及治疗优良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徒手淋巴水肿引流联合肌内效贴布治疗骨科肢体肿胀的效果显著,减轻患者症状和疼痛程度,加速患者康复进程。

  • 标签: 肌内效贴布 徒手淋巴水肿引流 骨科肢体肿胀 治疗有效性
  • 简介:恶性肿瘤治疗后的肢体淋巴水肿虽较常见,但因不危及生命,本着抓主要矛盾的观点,因而不被重视,岂知某些女性恶性肿瘤由于治愈率较高,生存期较长,以致这些因治疗导致的并发症虽不致命,但由于此种并发症的发生率颇高,反而成为影响这些癌症长期存活者生活质量的主要矛盾。就乳腺癌而言,乳房切除术后上肢水肿的发生率可高达50%,即使由于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的应用,减少了腋清扫手术,乳腺癌术后发生淋巴水肿的风险较过去可能有所降低,但在活检加放疗后的水肿发生率仍可达17%,

  • 标签: 肢体淋巴水肿 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 女性恶性肿瘤 乳腺癌术后 长期存活者 发生率
  • 简介:淋巴水肿(lymphedema)是淋巴液回流障碍引起的组织间隙淋巴液异常增多。由于积聚的淋巴液富含蛋白质,长期刺激引起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大量纤维组织替代脂肪组织,导致皮肤及皮下组织增厚,皮肤表面角化、粗糙、硬化,形成典型的“象皮肿”。若合并感染使炎性渗出液增加,刺激结缔组织大量增生,将破坏更多的淋巴管,加重淋巴液滞留和渗出,进一步增加感染机会,形成恶性循环,致使淋巴水肿日益加重。

  • 标签: 淋巴水肿 影像学
  • 简介:自1992年粉红丝带协会成立以来,乳腺癌作为威胁女性健康与生存的问题,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目前,手术仍然是乳腺癌治疗的首选方法。但手术过后,病人常常会出现上肢淋巴水肿,导致肢体肿胀、疼痛、无法正常活动,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 标签: 上肢淋巴水肿 护理 女性健康 肢体肿胀 生活质量 乳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水肿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我科淋巴水肿护理工作过程,对手术后的心理护理以及手术中的护理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论通过综合护理加强功能训练,坚持持续治疗能够明显缓解病情。

  • 标签: 淋巴水肿病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对单侧下肢水肿性疾病的诊断及鉴别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高频超声检查对30例单侧下肢水肿部位进行连续性扫察,对患者的声像图特征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单侧下肢水肿性疾病在彩色超声中具有特异性声像图表现,可明确诊断下肢淋巴水肿、静脉性水肿。可作为临床进行本病诊断的重要手段。结论彩色多普勒对于诊断与鉴别单侧下肢水肿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为下肢不明原因肿胀的诊断提供了一个简便可行的方法。

  • 标签: 高频探头 彩色多普勒超声 淋巴性水肿 静脉性水肿
  • 简介:摘要肢体局部在受到创伤后气血运行受阻,形成瘀血、水肿。瘀血可以用活血类消除,而水肿时常难以消退。水肿会影响肢体功能的康复,以补气、温阳、活血、行气、祛风的五原则为理论指导能较快的将水肿退去,局部不适感觉消失,加快肢体功能的恢复,减轻病人的经济及心理负担。

  • 标签: 创伤后水肿 五原则 水肿消退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研究主要目的就是针对双下肢淋巴水肿,实施临床护理的实际效果。方法:选择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恶性肿瘤术后双下肢淋巴水肿患者90例,采用随机分配法分为两组,分别是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采用的是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的是综合护理干预手段。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护理,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以及双下肢淋巴水肿缓解率,观察组都要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下肢淋巴水肿 护理 妇科恶性肿瘤
  • 简介:摘要:本文目的分析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护理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定本院2019年2月至2020年7月收治的120例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比较两组护理效果。从而发现护理管理可有效改善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的上肢功能,扩大关节活动度,降低感染率。

  • 标签: 乳腺癌 上肢淋巴水肿 护理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运用手法淋巴引流(ManualLymphDrainage,MLD)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疗效。方法2008年至2012年,101例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按治疗前患肢与健肢的周径(d)差值分3组:A组(d〈1~2cm)、B组(5cm≥d≥2cm)、C组(d〉5cm)。3组患者均进行1个疗程(15d)的淋巴水肿综合消肿治疗(ComplexDeconges-tiveTherapy,CDT):手法淋巴引流+低弹性绷带包扎。通过检测引流前后健患侧的组织水分和肢体周径,计算水分比率与周径比率,同时调查患者对手法引流及绷带使用情况的主观感受,以观察并评价患者对治疗的适应性和接受度。组织水分采用多频生物电阻人体成分分析仪进行检测。结果101例患者经CDT治疗后,患肢组织水分和肢体周径均呈显著下降(P〈0.01),组间比较水分比率与周径比率治疗后下降量C组〉B组〉A组(P〈0.01),即治疗效果与水肿严重程度成正比。几乎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法及效果表示满意。结论CDT能有效促进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淋巴回流,减轻患肢水肿,改善患肢外形,帮助功能恢复,并且该治疗对水肿程度较重的患者疗效尤其显著。

  • 标签: 淋巴水肿 手法淋巴引流 乳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