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术后肺静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12月至2018年1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中心进行手术治疗的所有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患儿,排除合并单心室、心房反位等复杂畸形。依据术后是否出现肺静脉狭窄,将患儿分为肺静脉狭窄组和无肺静脉狭窄组。比较两组患儿接受手术时的各项临床变量,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带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入选患儿共145例,其中男91例(63%),女54例。患儿手术时中位年龄4(2,8)个月,中位体质量5.5(4.5,7.5)kg。术后随访(51±23)个月,27例(18.6%)出现肺静脉狭窄。术后出现肺静脉狭窄组与无肺静脉狭窄组相比,解剖分型[心上型18(67%)对59(50%),心内型4(15%)对50(42%),心下型3(11%)对1(1%),混合型2(7%)对8(7%),P=0.003]、术前有无肺静脉狭窄[有19(70%)对37(31%),无8(30%)对81(69%),P<0.001]、是否合并其他畸形[是13(48%)对27(23%),否14(52%)对91(77%),P=0.008]、体外循环[109(89,129)min对88(70,110)min,P=0.002]等变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多因素分析后显示术前存在肺静脉狭窄(P<0.001)及体外循环(P=0.009)为术后出现肺静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术后肺静脉狭窄的发生率仍较高,尤其术前合并肺静脉狭窄,或术中体外循环过长,术后应加强随访,警惕肺静脉再狭窄的发生。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肺静脉狭窄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婴幼儿肺静脉异位引流术后肺静脉狭窄(pulmonary vein stenosis,PVS)的原因,总结再干预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胸心外科收治的13例肺静脉异位引流术后PVS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为(7.2±4.6)个月,范围在6~31个月;体重为(6.9±3.4)kg,范围在5.0~17.6 kg;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TAPVC)术后12例,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parti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PAPVC)术后1例。13例患儿再干预治疗前均给予心脏超声及心脏CT血管造影检查。其中,吻合口处狭窄7例,单支肺静脉狭窄4例(肺静脉于左房开口处狭窄2例,肺静脉远端狭窄1例,肺静脉近端狭窄1例),双支肺静脉狭窄(均为左侧)2例。9例采用Sutureless技术,3例采用牛心包补片扩大,1例球囊扩张后效果差后行牛心包补片扩大。结果13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住院期间死亡2例。其中,1例经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辅助治疗3 d后因颅内出血死亡;1例因原有脑部疾病,家属拒绝使用ECMO辅助治疗,后放弃治疗。另11例患儿随访3~36个月,无延迟死亡。1例采用的Sutureless技术和1例采用中心包补片扩大患儿术后随访3年,肺静脉流速为1.6~1.9 m/s,现随访观察中。结论儿童PVS多见于肺静脉畸形术后,尤其是TAPVC术后,应早期再干预治疗。Sutureless技术能明显改善PVS的预后。

  • 标签: 全肺静脉异位引流 肺静脉狭窄 婴儿
  • 作者: 武钦 石磊 倪伟 任悦义 王葵亮 邸勇 邢泉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21
  • 出处:《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21年第08期
  • 机构: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心脏中心 青岛大学先心病研究中心,山东 266034 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出生缺陷防控办公室,山东 266034,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特检科(儿童超声室),山东 266034,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出生缺陷防控办公室,山东 266034,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心脏中心 青岛大学先心病研究中心,山东 266034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术后肺静脉梗阻(PVO)的随访和再干预结果。方法回顾2013年10月至2019年10月174例单纯TAPVC患儿资料,总结术后发生PVO患儿的围术期和随访期间症状、生长发育等临床表现,分析超声心动图、CT心血管造影检查等资料。对符合干预指征的采取内外科镶嵌、原位心包无内膜接触缝合和扩大补片等技术进行再干预,并随访评估治疗结果,分析TAPVC术后PVO不良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74例单纯TAPVC患儿中169例接受手术,术后26例(26/169, 15.4%)发生PVO,中位发生时间11.5周(0~77周),22例(24/26, 84.6%)发生于术后6个月以内。26例术后PVO患儿:心上型11例(11/26,42.3%),心内型7例(7/26,26.9%),心下型5例(5/26,19.2%),混合型3例(3/26,11.5%);累积双侧肺静脉的12例(12/26,46.2%);病理表现呈弥漫性狭窄的3例(3/26, 11.5%)。26例术后PVO患儿随访过程中均呈渐进性加重过程。8例(8/26,30.8%)PVO患儿共接受10次再干预治疗,其中1例接受3次。26例TAPVC术后PVO患儿中死亡8例(8/26,30.8%),其中包括3例未接受再干预和5例接受再干预者。26例术后PVO患儿3个月、6个月、1年、3年、5年生存率低于TAPVC术后无PVO患儿(HR=6.46;95%CI:2.34~17.85;P<0.01)。本组TAPVC术后PVO再干预或死亡与术后PVO发生时间(HR=0.85,95%CI:0.73~0.99;P=0.04)和PVO累积肺叶范围(HR=1.74,95%CI:1.01~2.99,P=0.04)相关。结论TAPVC术后PVO发生于6个月以内和累及2个以上肺叶是术后PVO再干预或死亡的危险因素,应严格随访并给予密切关注。为了避免不可逆转的PVO发生和进行性加重,应积极再干预以改善其预后。

  • 标签: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肺静脉梗阻 随访 再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的治疗策略和效果。方法2011年11月至2019年11月,6例成人TAPVC行手术矫治,Darling分型心上型4例,心内型1例,混合型1例。其中男1例,女5例。年龄(28.6±4.8)岁,体质量(47.3±3.7)kg。术前经皮氧饱和度0.91±0.05。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无围术期死亡及并发症。体外循环(122.0±35.9)min,主动脉阻断(78.2±20.4)min,术后住院(9.7±2.9)天,监护室滞留(3.5±1.4)天,机械通气(17.1±2.9)h。术后随访6~100个月,无远期死亡,超声心动图未见肺静脉回流梗阻,左心功能正常,无肺动脉高压。结论成人TAPVC手术适应证良好,手术效果满意。

  • 标签: 先天性心脏病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成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单侧开胸选择性肺静脉部分环缩建立改良肺静脉狭窄幼猪模型,探究肺静脉狭窄后血流动力学、上游肺静脉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及氯沙坦干预效果。方法将19头幼猪按随机数表法分3组,假手术组7只、环缩组6只、氯沙坦组6只。经左侧肋间开胸,以1倍于肺静脉周长的Goretex血管条环缩左上肺静脉及双侧下肺静脉共干,治疗组术后第2天予氯沙坦[1 mg/(kg·d)]。8周后,获取血流动力学数据及组织标本。组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马松染色及荧光染色。组间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结果环缩组血流速度、平均肺动脉压、肺动脉压/主动脉压比值均高于假手术组[(209.33±17.44) cm/s比(54.13±13.22) cm/s、(29.0±4.7) mmHg比(14.0±1.3) mmHg、0.43±0.09比0.21±0.04,t=10.030、8.143、5.859,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氯沙坦组三者均高于假手术组[(163.00±14.70) cm/s比(54.13±13.22) cm/s、(20.1±6.2) mmHg比(14.0±1.3) mmHg、0.30±0.07比0.21±0.04,t=7.789、2.556、2.90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氯沙坦组三者均低于环缩组[(163.00±14.70) cm/s比(209.33±17.44) cm/s、(20.1±6.2) mmHg比(29.0±4.7) mmHg、0.30±0.07比0.48±0.09,t=2.873、2.802、2.739,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环缩后肺静脉上游组织内膜增生、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低于假手术组,而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高于假手术组;氯沙坦治疗后内膜增生程度及标志物表达改善,但仍高于正常水平。结论改良幼猪肺静脉狭窄模型可作为研究肺静脉狭窄相关分子机制的模型,氯沙坦能改善肺静脉狭窄病理变化,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肺静脉狭窄 模型,动物 肺静脉 氯沙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预测新生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total anomalous pulmonary venous connection,TAPVC)矫治术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05例接受TAPVC手术治疗的新生儿。心上型42例(40%,42/105)、心内型21例(20%,21/105)、心下型36例(34.3%,36/105)和混合型6例(5.7%,6/105)。采用Cox比例风险分析方法分析术后肺静脉梗阻(pulmonary venous obstruction,PVO)及病死率的相关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用于分析总生存率。结果26例(24.8%,26/105)患儿诊断为梗阻性TAPVC。术后30天、1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2.4%、86.7%和86.7%。术后PVO共17例(16.2%,17/105)。术前酸中毒、手术时低体质量、体外循环时间延长、术后中心静脉压升高(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再手术为术后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其中术前酸中毒(P<0.001)、体外循环时间延长(P<0.001)和术后CVP升高(P=0.005)为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混合型TAPVC、术前酸中毒、手术年龄小、体外循环时间延长、术后肺动脉高压为术后PVO的相关危险因素,其中体外循环时间延长(P=0.029)、术后肺动脉高压(P<0.001)和混合型TAPVC(P=0.017)是与术后PVO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我中心近5年新生儿TAPVC的术后死亡比例和PVO发生率较低,术前酸中毒、体外循环时间延长和术后CVP升高的新生儿预后较差。混合型TAPVC患儿术后发生PVO的风险更高。

  • 标签: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 肺静脉梗阻 先天性心脏病 新生儿 外科治疗
  • 作者: 季尔超 刘晓冰 庄建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21年第06期
  • 机构:华南理工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广州 510100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 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血管外科,广州 510100,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 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血管外科,广州 510100
  • 简介:摘要Sutureless技术治疗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TAPVC)术后肺静脉梗阻具有良好疗效,现已广泛应用于TAPVC的一期矫治。采用sutureless技术行一期矫治,与常规手术相比,术后死亡比例及再手术率较低,但吻合口的潜在出血、膈神经损伤、空气栓塞等并发症的存在,使得该术式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尚存在争议。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sutureless技术在TAPVC外科矫治中的研究现状。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混合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的形态学特点及手术方式,并分析可能导致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2011年1月至2019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心脏外科行手术治疗的混合型TAPVC患儿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4.4±3.8)个月(1~15个月);体质量(5.6±1.7) kg(3.5~10.0 kg);其中1例并室间隔缺损,17例并房间隔缺损,15例并动脉导管未闭。术前并肺静脉狭窄4例,重度肺动脉高压10例。术前5例需呼吸机支持,2例为急诊手术。术前行心脏彩超及心脏CT检查明确诊断。其中Ⅰ型(2+2型)2例,Ⅱ型(3+1型)13例,Ⅲ型(解剖变异型)2例。结果患儿均行手术治疗,手术原则是将所有肺静脉矫正至左心房。本组患儿体外循环时间(182.3±122.8)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84.3±15.9) min,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92.9±70.0) h,监护室时间(6.9±4.9) d。本组院内死亡3例(17.6%),院外死亡1例(5.9%)。结论混合型TAPVC Ⅲ型死亡率高,术前肺静脉狭窄、重度肺动脉高压及合并心下型是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手术方式取决于解剖引流方式,建议采用个体化的手术治疗。

  • 标签: 心脏外科手术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儿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首次心脏手术遗漏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PAPVC)的原因,总结二次矫治手术的诊治策略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9年5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及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需再次行心脏外科手术矫治PAPVC的患者临床资料,归纳该组患者术前、术中基本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18例患者,男7例,女11例;年龄1~49岁,中位年龄4.5岁。首次心脏手术中,3例术前确诊PAPVC,术后仍然存在;1例术前诊断为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术后遗留PAPVC;其余14例术前术中均漏诊。首次手术后,患者多无明显症状(11/18),11例均因术后心脏杂音或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发现PAPVC。二次手术中,Bordy分型A型4例,B型10例,C型2例,无D型,混合型2例,TTE对其诊断准确率为50.0%,而CT血管造影(CTA)准确率达92.9%。二次手术后无死亡病例,4例患者出现肺静脉闭塞、心包积液及吻合口狭窄等不同并发症。结论术前未明确患者心脏结构畸形以及术中未仔细探查是造成PAPVC漏诊的主要原因,TTE诊断PAPVC简便易行,联合CTA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 标签: 心脏外科手术 肺静脉异位引流 漏诊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讨论产前超声在胎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在2019年3月至2020年4月期间收治24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胎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配法原则将其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12例,采用产前超声检查)和对照组(12例,采用X线检查),诊断结果与产后尸解结果比较,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根据研究显示,所有胎儿的尸解结果为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而研究组的诊断准确率优于对照组,其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产前超声技术诊断胎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具有临床应用价值,提高了诊断准确率,值得推广运用。

  • 标签: 产前超声 胎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先天性肺静脉狭窄(congenital pulmonary vein stenosis,CPVS)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的诊断和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到2019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和浙江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手术治疗的合并其他CHD的58例CPVS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34例;年龄1~180个月,平均9.3个月;体重3~48 kg,平均6.5 kg。伴发简单CHD 43例,复杂CHD 15例。单支肺静脉狭窄(pulmonary vein stenosis,PVS) 27例;大于等于两支PVS 31例;两侧PVS 13例。PVS处理方式为内膜切开切除(26例),扩大补片(23例),Sutureless技术(6例)和钝性扩张(3例)。剔除行钝性扩张1例,将术后随访的其余53例患儿按手术技术不同分为内膜切开切除组(26例)、狭窄补片扩大组(21例)及Sutureless技术组(6例)。应用卡方检验分析比较各组病死率和再狭窄率。剔除随访中合并复杂CHD的13例患儿后,再次分析比较三组患儿上述指标。结果58例患儿术前PVS严重性评分为(4.5±2.7)分,范围在2~11.5分。早期(术后30 d内)因肺部感染死亡2例(3.4%)。存活患儿除失访2例外,获随访(49.8±40.0)个月,范围在2~145个月。在此期间,有17例患儿出现再狭窄,其中11例死亡,无再手术病例。内膜切开切除组病死率为19.2%(5/26),再狭窄率为26.9%(7/26);狭窄补片扩大组病死率为23.8%(5/21),再狭窄率为38.1%(8/21);Sutureless技术组病死率为16.7%(1/6),再狭窄率为16.7%(1/6),各组随访病死率和再狭窄率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22和0.97)。剔除随访中合并复杂CHD 13例患儿后,内膜切开切除组(19例)病死率为5.3%(1/19),再狭窄率为15.8%(3/19);狭窄补片扩大组(16例)病死率为25.0%(4/16),再狭窄率为37.5%(6/16);Sutureless技术组(6例)病死率为16.7%(1/6),再狭窄率为16.7%(1/6),三组随访病死率和再狭窄率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33和0.17)。结论Sutureless技术用于治疗PVS合并其他CHD并没有优于常规技术。

  • 标签: 儿童 肺静脉狭窄 先天性心脏病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在损伤指数(LSI)指导下心房颤动(房颤)高功率(HP)消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行房颤(包括阵发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患者77例,分为HP组和常规功率(CP)组,两组均以LSI为参考。HP组采用40~50 W功率消融,CP组采用30 W功率消融。所有患者LSI目标值为前壁和顶部5.0~6.0,后壁和底部4.0~4.5。消融终点为双侧肺静脉隔离,比较两组肺静脉隔离时间,LSI及贴靠压力、阻抗,并发症发生率,X线曝光时间及剂量等差异。结果共有CP组40例,HP组37例患者入选,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①肺静脉隔离成功率均为100%,单次消融6个月维持窦性心律者HP组和CP组分别为30例(30/37,81.1%)和31例(31/40,7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双侧肺静脉隔离消融时间:HP组消融时间显著低于CP组[(23.7±10.4) min对(33.8±11.2) min,P=0.001]。③HP组贴靠压力<10 g的消融点占比显著低于CP组(40.6%对25.1%,P<0.001),HP组阻抗下降值在11~15 Ω(25.3%对19.1%,P<0.01)及15~18 Ω(22.9%对19.1%,P=0.01)较CP组高。④HP组与CP组X线曝光时间和曝光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2±10.8) min对(13.3±11.4) min,P>0.05;(51.1±78.4) mGy对(67.6±84.8) mGy,P>0.05]。⑤并发症: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普通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低功率消融相比,以LSI为指导的房颤HP消融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明显缩短房颤消融时间,降低左心房后壁贴靠压力。

  • 标签: 心房颤动 高功率 损伤指数 导管消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新生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TAPVC)的解剖多样性及外科治疗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2017年7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59例新生儿TAPVC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4例、女15例,年龄1~29 d(中位数10 d),体质量2.0~4.5 kg(中位数3.23 kg)。TAPVC根据Darling分型:心上型26例,心内型12例,心下型17例,混合型4例。53例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肺静脉回流受限:垂直静脉梗阻35例,限制型房间隔交通51例。35例因呼吸循环功能衰竭予呼吸机辅助治疗,行急诊或亚急诊手术;24例患儿行择期手术。59例患儿中,心上型、心下型及混合型共45例采用改良肺静脉共同腔与左心房切口、内膜对内膜的外翻缝合技术,12例心内型采用切除卵圆瓣及冠状静脉窦-左房间壁、心包片重建房间隔的方法,2例肺静脉共同腔细小(心上型、心下型各1例)采用Sutureless技术吻合。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儿临床症状及生长发育情况,以及术后肺静脉梗阻、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情况;并行心脏超声检查,观察吻合口血流速度及心功能情况。结果59例患儿中,15例延迟关胸,其余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59例患儿体外循环44~454 min(中位数97 min),主动脉阻断20~167 min(中位数35 min),辅助循环14~182 min(中位数38 min)。术中出血量40~90 mL(平均60 mL)。59例患儿住院11~75 d(中位数24 d),机械通气时间2~35 d(中位数5 min)。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21例,腹膜透析15例。术后死亡3例:1例心下型TAPVC合并左房三房心及左肺静脉发育不良患儿,术后死于心包填塞;1例心下型TAPVC患儿和1例心上型TAPVC患儿,因先天性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叶、段支气管狭窄软化,反复呼吸道感染死亡。56例患儿术后心肺功能稳定后顺利撤除呼吸机,伤口愈合良好,出院后随访31~112个月,平均57个月。随访期间3例患儿术后3个月~2年出现肺静脉梗阻,均暂未再次手术干预;其余53例患儿术后恢复良好,生长发育正常,定期复查超声提示无吻合口狭窄,心功能I级。结论新生儿TAPVC具有解剖多样性,需根据解剖变异、分型及肺静脉发育情况选择不同手术方式,术中注重切口的设计、内膜对内膜的缝合等操作要点,可以获得满意的近、远期疗效。

  • 标签: 血管畸形 婴儿,新生 心脏病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 肺静脉梗阻 解剖变异 外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运用改良Sutureless技术联合垂直静脉横断扩大吻合口的手术方法来治疗心下型肺静脉异位引流的效果。方法将2005年1月至2019年2月所有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接受外科一期纠治手术的单纯性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58例患儿(已排除合并功能性单心室、大动脉转位和心房异构等复杂畸形的患儿)纳入本研究。其中,男34例,女24例;手术年龄范围为1~71 d,手术年龄中位数为9 d;体重范围为1.8~5.8 kg,体重中位数为3.2 kg。将所有患儿按照手术方法分为两组,其中接受改良Sutureless技术联合垂直静脉横断扩大吻合口手术治疗的27例患儿作为A组,接受传统全层缝合吻合技术治疗的31例患儿作为B组。术后门诊通过心脏超声随访肺静脉流速评估肺静脉是否存在狭窄。结果所有患儿中,49例采用心脏上翻法,于心脏后方进行肺静脉与左心房吻合,9例从右侧房间沟处显露共同肺静脉进行吻合。采用深低温停循环25例,其余33例采用低温低流量。两组患儿在手术年龄、术前体重、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出血、机械通气时间和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s,ICU)滞留时间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B组患儿因肺动脉高压危象早期死亡2例,A组患儿无早期死亡病例。B组经心脏超声随访检查发现5例吻合口流速>1.6 m/s,其中2例吻合口流速>2.0 m/s,这2例分别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接受了经典的Sutureless手术纠治,术后恢复良好。A组经心脏超声随访检查发现仅1例吻合口流速>1.6 m/s,目前仍在随访中。A组和B组术后肺静脉吻合口流速分别为(1.16±0.24)m/s和(1.41±0.31)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组患儿在术后3个月、12个月、48个月免于肺静脉再狭窄率均为93.3%;B组患儿在术后3个月、12个月、48个月免于肺静脉再狭窄率分别为88.0%、80.0%、80.0%。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肺静脉分支狭窄是术后肺静脉再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26.46,95%CI(3.01,232.36)]。结论改良Sutureless技术联合垂直静脉横断扩大吻合口的手术方法是安全可靠的,能明显降低心下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术后肺静脉吻合口流速。

  • 标签: 婴儿 心下型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肺静脉梗阻
  • 简介:摘要第2代冷冻球囊用于肺静脉电隔离的成功率显著高于第1代,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消融手术中使用广泛,在持续性房颤消融中的使用也越来越多,但其应用于肺静脉以外心脏组织的消融仍处于探索阶段。

  • 标签: 心血管病学 冷冻球囊 消融
  • 简介:摘要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是目前广泛应用的通过消除肺静脉异位兴奋灶来治疗心房颤动的消融术式。窦房结动脉损伤是其较罕见的一种并发症,但因后果严重,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本文主要综述环肺静脉电隔离术致窦房结动脉损伤的研究进展。

  • 标签: 导管消融 心房颤动 环肺静脉电隔离术 窦房结动脉 窦房结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测量左房后空间距离诊断胎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来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超声科行中孕期胎儿结构筛查的孕妇,采用美国 GE Voluson E8 型和Philips EPIQ 7C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在标准四腔心切面测量左房后空间距离,并仔细检查肺静脉,孤立性TAPVC胎儿为阳性组。后期对所有对象的妊娠结局进行随访。正常胎儿中随机选取200例为对照组。应用相关性分析研究正常胎儿中左房后空间距离和孕周之间的相关性,比较阳性组和对照组胎儿左房后空间距离平均值。结果共有2 156例孕妇接受检查并完成测量,完成率为100%。其中1 786例随访成功,370例失访。1 786例病例中,4例胎儿产前超声诊断为孤立性TAPVC,其中3例为心内型,1例为心上型,新生儿心脏超声或尸检证实。200例正常胎儿中,左房后空间距离与孕龄呈弱相关(r2=0.35,P<0.0001)。阳性组胎儿的左房后空间距离平均值(5.4 mm)明显大于对照组胎儿(2.1 mm)。结论左房后空间距离超声测量简单,且受孕周影响小,通过量化分析诊断TAPVC,具有一定创新性,左房后空间距离增宽对提示胎儿TAPVC有一定价值。由于本研究阳性样本量较小,左房后空间距离增宽对诊断TAPVC的临床意义,尚需大样本、多中心研究进一步证实。

  • 标签: 超声测量 左房后空间距离 左心房 降主动脉 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 胎儿 超声诊断 先天性心脏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支气管动脉-肺静脉瘘破裂咯血的围术期处理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妊娠晚期合并右肺支气管动脉-肺静脉瘘破裂咯血的患者行剖宫产术的麻醉处理并复习相关文献,结合患者病理生理变化、术前麻醉评估、麻醉方式的选择、术中麻醉处理、术后并发症的治疗等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患者在全身麻醉双腔气管导管插管下行剖宫产术,术毕进行介入DSA治疗:肺动脉造影、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母婴结局良好。结论妊娠合并支气管动脉-肺静脉瘘患者围术期母婴安全需要术前积极的内科治疗、术中麻醉维持气道安全和内环境稳定,及时有效的DSA治疗。

  • 标签: 支气管动脉-肺静脉瘘 全身麻醉 Apgar评分 D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