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排空和肠道激素对餐后血糖平衡具有重要调节作用。排空速率过快易导致餐后血糖波动,并可能引起糖耐量受损,甚至糖尿病,而抑制排空可延缓食物中的葡萄糖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峰值,从而有助于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管理。笔者将综述近年来排空研究的进展,着重讨论排空速率变异对血糖代谢异常的预测及其在降低餐后血糖方面的意义。

  • 标签: 胃排空 血糖调节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胰吻合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的临床疗效,分析引起排空障碍(DGE)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60例接受LPD的资料,根据术中消化道重建方式不同分为胰吻合(PG)和胰肠吻合(PJ)两组。PG组28例,PJ组32例。使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围手术指标、营养指标等采用(±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利用单/多因素进行分析,探究影响排空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病例;PG组近期并发症6例(21.4%),远期1例(3.6%);PJ组近期并发症12例(37.5%),远期4例(12.5%);PG组近、远期并发症少于PJ组(P<0.05); 60例PD患者术后共8例(13.3%)发生排空障碍,单因素分析发现,吻合方式、术后出血、胰瘘是引发排空障碍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胰瘘是引发排空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吻合方式是减少排空障碍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LPD术后PG较PJ对降低术后胰瘘、排空障碍更有优势,吻合方式及胰瘘与DGE的发生显著相关。

  • 标签: 胰管空肠吻合术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腹腔镜 胃排空 排除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结合红霉素对胰头癌术后恢复情况及排空障碍发生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在本院治疗的胰头癌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60例,两组患者均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红霉素治疗21 d,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受益、预后以及不良反应之间的差异。结果经过治疗观察组患者临床受益率(83.33%)明显优于对照组(63.33%,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2年生存率显著增加(31.67%,P<0.05),淋巴转移情况显著减少(60.00%,P<0.05);观察组患者的胆瘘、排空障碍以及腹泻等情况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D术结合红霉素治疗胰头癌,患者的临床受益显著改善,排空障碍发生率显著降低,预后较好,建议临床推广。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红霉素 胰头癌 胃排空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超声单平面法检测口服超声助显剂后的成年人排空率,并探讨其正常值范围。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5月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体检中心志愿接受功能超声检查的健康体检者106例。依据年龄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青年组(18~39岁)50例、中年组(40~59岁)39例、老年组(60~79岁)17例。应用超声单平面法,对106例正常志愿者进行底、体及胃窦超声检查。测量口服超声助显剂后即刻、30 min、60 min时底、体及胃窦部面积,并计算口服超声助显剂后30 min及60 min时排空率(GER30、GER60)。采用统计学方法计算正常值范围。结果106例正常志愿者进行超声检查,其中胃窦部单平面测量成功率为100%(106/106),体部为98.11% (104/106),底部为97.17%(103/106)。正常成人底、体及胃窦横断面积随时间推移逐步递减。其中胃窦部GER60较底部和体部GER60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0、3.93,P均<0.05);胃窦部GER30较体部GER3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P<0.05);而体部所测GER30及GER60与底部所测GER30及GER6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性别组及不同年龄组排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GER30正常参考值的95%CI底、体、胃窦分别为30.77%~34.19%、32.99%~36.57%、29.41%~32.78%;GER60正常参考值的95% CI底、体、胃窦分别为51.67%~55.31%、52.61%~56.44%、47.77%~51.16%。结论应用超声单平面法可初步建立口服超声助显剂后排空率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为下一步临床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 标签: 超声检查 胃排空 胃底 胃体 胃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胃癌根治术后发生排空延迟(DGE)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至2018年1月福建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447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DGE的危险因素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1 447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中101例(7.0%)患者术后发生DGE,术后平均第(6.0±2.1)天发生DGE。年龄、糖尿病、术前血清白蛋白、术前幽门梗阻、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手术吻合方式、术后镇痛方式与DGE的发生均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清白蛋白、糖尿病、术前幽门梗阻、手术方式、术后镇痛方式及手术吻合方式是发生DGE的独立危险因素。DGE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长于无DGE患者[(16.3±4.2)d比(8.1±2.1)d,P<0.05]。DGE患者和无DGE患者的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54.9%和5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GE延长胃癌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但不影响其预后。术前血清白蛋白、糖尿病、术前幽门梗阻、手术方式、术后镇痛方式及手术吻合方式均是发生DGE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胃肿瘤 胃排空 危险因素 预后 胃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D后发生排空延迟(DGE)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11月间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385例行P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35例,女性150例。根据国际胰腺外科学组对DGE的定义,将患者分为临床相关排空延迟组(CR-DGE组)和非临床相关排空延迟组(非CR-DGE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法分析PD患者术后发生CR-DGE的危险因素。结果385例患者中78例(20.3%)术后发生DGE,其中CR-DGE组35例(9.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体重指数(BMI,OR=1.117,95%CI 1.006~1.240,P=0.038)、术前血清白蛋白(OR=0.902,95%CI 0.832~0.977,P=0.012)、主胰管直径≤3 mm(OR=2.397,95%CI 1.016~5.653,P=0.046)、胰腺质软(OR=2.834,95%CI 1.093~7.350,P=0.032)以及术后发生临床相关胰瘘(OR=4.498,95%CI 1.768~11.441,P=0.002)是PD术后并发CR-DG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较高的BMI、较低的术前血清白蛋白、主胰管直径≤3 mm、胰腺质软、术后发生胰瘘是PD患者术后发生CR-DGE的危险因素,早期应予以临床干预。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腺瘘 手术后并发症 胃排空延迟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莫沙必利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及近端舒张和排空功能的临床治疗效果展开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6月 ~2019年 6月收治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磁控胶囊内镜在消化道各部位的通过时间及影响因素,探索磁控胶囊内镜排空延迟的最佳干预时间。方法采集接受食管、和小肠磁控胶囊内镜检查的患者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症状、诊断结论、总检查时间、食管通过时间、通过时间、小肠通过时间、检查结束时是否排出体外。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磁控胶囊内镜在消化道各段通过时间的影响因素及最佳干预时间。结果2015年11月—2018年9月共7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非梗阻性小肠滞留发生率为7.69%(6/78)。磁控胶囊在女性较男性患者食管中位通过时间(1.867 min比0.350 min,P=0.012)、中位通过时间(1.584 h比1.045 h,P=0.049),均显著延长;不同年龄组患者的食管通过时间和小肠通过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与其他年龄组相比,≥60岁患者的小肠通过时间显著延长。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通过时间>3 h的患者发生磁控胶囊内镜在小肠非梗阻性滞留的危险性是通过时间<1.5 h患者的8.70倍,其他时间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女性、老年患者的磁控胶囊内镜消化道通过时间延长;对磁控胶囊内镜通过时间>3 h的患者,需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小肠非梗阻性滞留的风险。

  • 标签: 胶囊内窥镜 胃排空延迟 干预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电针足三里穴对Ⅲ度烫伤大鼠口服补液时排空率和胃黏膜血流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只SPF级成年大鼠分为5组:假伤后内补液组(GR组)、烫伤后内补液组(SGR组)、烫伤后电针+内补液组(SGR+EA组)、双侧迷走神经切断+烫伤后内补液(VGX+SGR组)、双侧迷走神经切断+烫伤后电针+内补液组(VGX+SGR+EA组),每组24只。在1 000 mL无菌蒸馏水中,加入3.5 g丙酮酸钠、3.5 g氯化钠,1.5 g氯化钾和20.0 g葡萄糖,配置丙酮酸钠口服补液盐(Pyr-ORS),调节pH值至7.35。将大鼠麻醉后分别行颈动脉、股静脉和股动脉分离术并置管。烫伤大鼠采用沸水(100 ℃,15 s)造成背部约35%总体表面积(TBSA)的Ⅲ度烫伤,假烫伤大鼠采用温水浸泡(37 ℃,15 s)。烫伤后即刻,每只大鼠给予皮下注射0.5 mL 0.9%氯化钠溶液和500 mL丁丙诺啡用于止痛。采用输液泵立即经管输注Pyr-ORS,持续1 h。VGX+SGR组和VGX+SGR+EA组大鼠烫伤前进行双侧迷走神经切断术。SGR+EA组和VGX+SGR+EA组,选择足三里穴进行针刺,连接电针仪,强度为2 mA,2~100 Hz,针刺深度7 mm,在给予烫伤大鼠Pyr-ORS的内补液后,持续电针刺激0.5 h。分别于烫伤后2、4 h检测各组大鼠排空率、胃黏膜血流量。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结果烫伤后2、4 h,SGR组、SGR+EA组、VGX+EA组和VGX+SGR+EA组大鼠的排空率[2 h:(16.5±3.2)%、(22.6 ± 3.7)%、(13.6±3.0)%、(14.2±3.2)%;4 h:(12.9± 2.4 )%、(17.1±2.3)%、(10.8±2.7)%、(12.7±2.5)%]均分别低于GR组[2 h:(45.9±4.6)%;4 h:(42.4±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 h:(t=18.18、13.67、20.37、19.60,P值均小于0.05);4 h:(t=28.29、24.71、28.67、27.96,P值均小于0.05)。SGR+EA组的排空率高于SGR组、VGX+SGR组和VGX+SGR+E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 h:t=4.32、6.54、5.94,P值均小于0.05);4 h:(t=4.38、6.15、4.49,P值均小于0.05)]。烫伤后2、4 h,SGR组、SGR+EA组、VGX+EA组和VGX+SGR+EA组大鼠胃黏膜血流量[2 h:(54.0±7.3)、(74.6±8.7)、(42.0±5.5)、(45.2±6.2) BPU;4 h:(46.0±6.8)、(65.6±10.1)、(37.8±5.6)、(42.7±6.4) BPU]均分别明显低于GR组[2 h:(142.0±18.1) BPU;4 h:(127.4±16.5) BP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 h:(t=15.67、11.67、18.35、17.56,P值均小于0.05);4 h:(t=15.80、11.07、17.81、16.58,P值均小于0.05)];SGR+EA组与SGR组、VGX+SGR组和VGX+SGR+E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 h:(t=6.28、10.97、9.53,P值均小于0.05);4 h:(t=5.58、8.33、6.63,P值均小于0.05)]。结论电针足三里穴能促进Ⅲ度烫伤大鼠口服补液后的排空率,增加胃黏膜血流,提高口服补液的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兴奋迷走神经有关。

  • 标签: 电针 大鼠 补液疗法 迷走神经 烫伤 足三里穴 胃排空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含乳棒棒糖对禁饮食的健康志愿者排空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交叉设计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20例健康志愿者,接受两阶段观察,同一受试者在两阶段分别食用或不食用含乳棒棒糖。测定口服200 ml清水后,食用或不食用含乳棒棒糖者容积的变化。通过超声测定胃窦面积来计算容积。主要研究指标为排空半衰期,次要研究指标为排空时间、干预后2 h残余容积。结果两阶段受试者排空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食用棒棒糖阶段排空半衰期为(20±6)min,不食用棒棒糖阶段为(23±9)min(P=0.33)。两阶段受试者干预后2 h残余容积与基础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含乳棒棒糖不影响健康受试者对清水的排空速度和饮水后2 h的容积。

  • 标签: 含乳糖果 胃容积 胃排空 超声 健康志愿者
  • 简介:【摘要】目的 : 研究对重症患者使用调承气汤治疗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 方法: 在我院选择 2018 年 3 月 ~2020 年 3 月 两年内的胃肠功能障碍患者 40 例,均分为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和观察组(在西药联合调承气汤治疗),收集两组的治疗效果资料。 结果: 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研究,观察组的患者肠鸣音、腹内压、急性胃肠损伤改善效果比对照组更明显,而且观察组的好转时间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使用调承气汤配合治疗能有效改善重症患者的胃肠功能障碍,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标签: 重症患者 调胃承气汤 胃肠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的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训练中间歇口-管饲法的临床价值。方法:从我院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6月期间)9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展开研究分析,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5)和观察组(n=45),对照组实施传统痛留置鼻管饲法,观察组实施间歇口-管饲法,比较两组患者进食依从性、吞咽功能康复效果。结果:进食依从性较对照组,观察组显著较高,具备统计学价值(P<0.05)。吞咽功能康复总有效率较对照组,观察组显著较高,具备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应用间歇口-管饲法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训练中的临床效果突出显著,提升了患者的进食依从性,且提升了患者的吞咽功能康复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间歇口-胃管饲法 脑卒中 吞咽障碍 吞咽训练
  • 简介:【摘 要】目的:观察与分析吞咽障碍患者拔除管前后应用跟踪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本院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吞咽障碍患者100例作为实验对象,通过奇偶数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各50例。对照组在拔除管前后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则进行跟踪护理,两组对比项为误吸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的误吸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咽障碍患者拔除管前后跟踪护理的应用可有效减少误吸的发生,提高临床效果,具有在临床中积极推广和借鉴的价值。

  • 标签: 拔除胃管前后 跟踪护理 吞咽障碍
  • 简介:摘要胆系感染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可引起脓毒症等严重并发症,尤其是重症感染患者往往预后不良。促生长素在炎症控制、胃肠运动、食欲调节、内分泌活动等方面均有作用,且在胆系感染的炎症反应及其导致的胃肠动力障碍中的作用已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本文就其相关作用做一综述。

  • 标签: 胃促生长素 炎症 胆系感染 胃肠动力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香砂平汤辅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胃肠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6年8月-2019年8月本院缺血性脑卒中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120例按治疗方法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香砂平汤。2组均治疗2周。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CR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 CGRP)、促胃液素(gastrin, GAS)、促胃动素(motilin, MTL)、生长抑素(somatostatin, SS)水平;采用滴注法将粪便标本接种至细菌培养基中行定量、定性检测,进行乳酸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肠杆菌计数;观察并记录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及肠内营养耐受时间,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55/60)、对照组为78.33%(47/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3,P=0.041)。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肠内营养耐受时间均早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7.147、16.512、11.039,P值均<0.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PCT[(2.94±0.17)μg/L比(3.85±0.29)μg/L,t=20.969]、CGRP[(124.02±22.56)ng/L比(140.45±31.05)ng/L,t=3.316]、CRP[(4.12±0.91)mg/L比(5.89±1.11)mg/L,t=9.55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GAS[(128.74±28.54)ng/L比(105.88±25.98)ng/L,t=4.588]、MTL[(251.02±35.22)ng/L比(205.14±31.47)ng/L,t=7.524]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SS[(6.59±1.01)µg/L比(7.85±1.23)µg/L,t=6.13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计数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2.478、14.128,P值均<0.001);肠球菌、肠杆菌计数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6.593、16.315,P值均<0.001)。结论香砂平汤辅助治疗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胃肠功能障碍患者的胃肠激素、PCT、CGRP、CRP水平,平衡肠道菌群,提高疗效。

  • 标签: 卒中 胃肠功能障碍 香砂平胃汤 促胃肠动力药 肠道菌群调节药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在大型火电厂内,射汽排气温度高到时候可能会对于汽轮器排气产生一定影响,通过分析,排气温度高时的白雾和其他影响因素,能够得出当类似情况发生的时候,如何保证机组的排气温度正常,在提高机组运行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同时,注意机器整体的密封度。如果密封度不是很好,有可能出现冒白雾和蒸气的情况,应尽可能快速组织检修,杜绝安全隐患的发生。

  • 标签: 射汽抽气器 排空口 冒白雾的原因及改进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留置鼻管管饲法(CNG)和留置鼻食管管饲法(CNE)两种方法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根据留置管饲方法的不同,将脑卒中伴吞咽障碍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NG组和CNE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针灸、电疗及吞咽功能训练等综合康复治疗以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在此基础上,入院后CNG组采用传统的CNG管饲法为患者提供营养,而CNE组则采用CNE管饲法为患者提供营养,直至患者吞咽功能改善,经吞咽治疗师评价能够安全进食即可拔除管,经口进食。分别于置管前和置管30 d后,观察2组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食管反流、吸入性肺炎、便秘等并发症的情况,并采用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对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结果置管前,CNG组和CNE组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10.00%和6.67%)、食管反流(13.33%和13.33%)、吸入性肺炎(26.67%和20.00%)、便秘(23.33%和16.67%)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30 d后,CNG组患者消化道出血、食管反流、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20.00%、33.33%和43.33%)较组内置管前有所上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便秘的发生率(50.00%)明显高于组内置管前(P<0.05)。而CNE组患者置管30 d后,上述并发症的发生率(3.33%、10.00%、13.33%和16.67%)均较组内置管前有所降低(P>0.05),且组间同时间点比较,明显低于CNG组(P<0.05)。CNG组和CNE组置管前的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分分别为(2.73±0.87)和(2.80±0.96)分;置管30 d后,CNG组和CNE组的FOIS评分分别为(3.57±0.63)和(3.60±0.93)分,较组内置管前均有明显增高(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NG管饲法相比,CNE管饲法不仅可以保证患者的营养供应,还可减少吞咽障碍患者管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留置鼻胃管管饲法 留置鼻食管管饲法 吞咽障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服造影剂超声检查在息肉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湖州市南浔区人民医院就诊、经口服造影剂超声检查诊断的息肉患者67例。所有患者均经胃镜和病理诊断确诊为息肉。对患者的超声表现、分型及诊断符合率等进行分析。结果本组67例患者超声检查共发现息肉69个,息肉最大径5~34 mm,平均(15.6±4.8)mm。经病理诊断腺瘤性息肉34个、增生性息肉23个、炎性息肉9个、脂肪瘤1个、腺瘤恶变2个,超声诊断与胃镜和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5.65%(66/69)。息肉超声表现为起自黏膜层凸向胃腔的丘状、球状、乳头状、杆状及不规则形结构,边界多清晰;形态上无蒂28个(Ⅰ型12个、Ⅱ型16个),有蒂41个(Ⅲ型18个、Ⅳ型23个);肿块内回声表现为低回声58个、高回声10个、混合回声1个;彩色多普勒显示14个有内部血流信号。本组息肉分为肿瘤性(包括腺瘤性、脂肪瘤和恶变者)37个和非肿瘤性(包括增生性和炎性)32个,2组在息肉大小、回声分布均匀性、内部有无血流信号、基底有无蒂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9、0.036、0.036、0.000)。结论息肉具有特征性的超声声像图表现,超声诊断符合率较高,体积较大、内部有血流信号、回声欠均匀的有蒂息肉需警惕存在恶变可能。口服造影剂超声检查方法便捷、患者依从性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口服 造影剂 超声检查 息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