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膀胱粘膜损伤一直是泌尿外科领域的难点,目前已有的损伤造模方法较且在改进,不同研究目的决定了不同的造模方法。本综述主要通过生物法、物理法、化学法三种方法对膀胱粘膜损伤造模进行归纳和总结。

  • 标签: 膀胱损伤模型 细菌感染 硫酸鱼精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对大鼠采用诱癌剂MNU建立膀胱肿瘤模型过程中,采用不同药物进行干预,探究干预效果。方法:以90只大鼠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分析法进行探究。并将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只,即N-甲基-N-亚硝基脲组、卡介苗联合N-甲基-N-亚硝基脲组(BCG+MNU组)、阿霉素联合N-甲基-N-亚硝基脲组(ADM+MNU组)。定期采用膀胱灌注方式给药,持续给药10周,按照实验要求处死大鼠。观察三组大鼠膀胱癌的发生率,分析不同药物的影响。结果:90只大鼠只有88例完成了大鼠膀胱模型建立实验,2只死亡。MNU组30只大鼠,全部存活,经病理检验,膀胱癌发生率为96.67%;ADM+MNU组30只大鼠,经病理检验,膀胱癌发生率为66.67%;BCG+MNU组30只大鼠,经病理检验,膀胱癌发生率为43.33%。结论:对大鼠采用诱癌剂MNU建立膀胱肿瘤模型过程中,采用阿霉素、卡介苗等药物进行干预,表示两种药物具有抑制大鼠膀胱肿瘤生长的重要价值,但卡介苗膀胱癌抑制效果较之阿霉素抑制效果高。

  • 标签: 大鼠膀胱癌 模型建立 N-甲基-N-亚硝基脲 阿霉素 卡介苗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一类肿瘤可视化的小鼠膀胱癌气囊(APBCa)模型,并评估药物灌注疗效。方法本研究于2019年6—12月构建人源性肿瘤APBCa(H-APBCa)模型和具有免疫功能的APBCa(I-APBCa)模型。在BALB/c裸鼠背部皮下注射无菌空气建立大小为2.5 cm×3.5 cm的气囊,24 h后在气囊内壁通过种植人膀胱癌细胞EJ建立H-APBCa模型。对比灌注吉西他滨与生理盐水20 d后H-APBCa小鼠模型肿瘤的体积,并利用Tunel染色法比较灌注吉西他滨与生理盐水20 d后肿瘤细胞凋亡情况。在C57BL/6小鼠背部皮下注射无菌空气建立大小为2.5 cm×3.5 cm气囊,24 h后在气囊内壁通过种植小鼠膀胱癌细胞MB49建立I-APBCa模型。比较灌注卡介苗与生理盐水20 d后I-APBCa小鼠模型肿瘤的体积,并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灌注卡介苗与生理盐水20 d后两组肿瘤组织CD80+巨噬细胞及CD3+T细胞浸润情况。结果H-APBCa和I-APBCa两种小鼠模型均成功建立,肉眼能直视观察且可通过游标卡尺测量肿瘤大小。H-APBCa小鼠模型灌注治疗20 d,灌注吉西他滨组肿瘤体积小于灌注生理盐水组[(781.02±241.02) mm3与(1 213.88±214.02) mm3,P<0.05]。灌注吉西他滨组小鼠肿瘤细胞凋亡多于灌注生理盐水组(77.33±4.63与14.67±2.60,P<0.05)。H-APBCa模型灌注治疗20 d,灌注卡介苗组肿瘤体积小于灌注生理盐水组[(645.02±156.63) mm3与(948.84±221.76) mm3,P<0.05];灌注卡介苗组肿瘤组织浸润的CD80+巨噬细胞多于灌注生理盐水组(49.67±7.57与16.33±5.69,P<0.05),肿瘤组织浸润的CD3+T细胞也多于灌注生理盐水组(18.00±3.46与4.67±1.45,P<0.05)。结论H-APBCa和I-APBCa两种小鼠模型均成功建立。APBCa模型化疗以及卡介苗灌注治疗后肿瘤均明显缩小,与临床中膀胱癌灌注治疗效果相似,可作为评价药物灌注疗效的新型动物模型

  • 标签: 膀胱肿瘤 模型 气囊 灌注治疗
  • 简介:膀胱癌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世界范围内,膀胱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九位。膀胱癌动物模型能够较好地再现人膀胱癌疾病,是研究人类膀胱肿瘤的病因、病理、进展及筛选药物、评价治疗效果等的有效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理想的原位膀胱癌动物模型应具有以下特点:

  • 标签: 人膀胱癌 原位模型 恶性肿瘤 动物模型 原位膀胱癌 泌尿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腺性膀胱炎(CG)初治后复发的主要临床危险因素,并构建定量预测模型指导临床早期识别高危患者。方法回顾性总结2015年8月至2020年7月在本院经病理确诊的138例CG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92例)和验证组(46例),以病理和临床症状联合诊断为复发共62例,其中模型组43例(46.7%)和验证组19例(41.3%)。首先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模型组中复发与未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然后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主要危险因素,根据权重赋值建立定量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预测模型模型组和验证组中的诊断效能,最后根据预测模型模型组和验证组进行风险分层(低、中和高),采用Kaplan-Meier曲线比较复发风险。结果模型组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未复发患者比较,复发患者的年龄更大,留置尿管时间延长,尿路感染、尿路结石、鳞状上皮化生和非典型增生的发生率升高(均P<0.05)。Cox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留置尿管时间、尿路感染、尿路结石、鳞状上皮化生和非典型增生是CG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预测模型模型组和验证组中诊断复发的准确性分别为0.876和0.845(P<0.001)。Kaplan-Meier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和验证组的高风险患者的复发风险高于中风险患者,中风险患者的复发风险高于低风险患者(均P<0.05)。结论CG有较高的病理和临床症状复发率,年龄、留置尿管时间、尿路感染、尿路结石、鳞状上皮化生和非典型增生可能是CG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通过构建定量预测模型对诊断CG复发和风险分层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应用价值。

  • 标签: 膀胱炎 比例危险度模型 年龄因素 导尿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鼠肾移植术中输尿管膀胱置入的改良方法。方法30对BALB/c小鼠同品系间行肾移植术,供肾均为左肾,应用双套管法建立供肾血液循环,由传统的先置入后固定包埋的方法,改良为先固定,再置入,最后包埋的方法,记录手术时间、存活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供肾血管分离、灌注、切除时间(25±6)min,热缺血时间(10±6)s,冷缺血时间(25±5)min。受体手术:动静脉分离时间(12±5)min,静脉套置时间(7±1)min,动脉套置时间(7±1)min,输尿管膀胱吻合时间(13±2)min,切除右肾时间(5±1)min,关腹(5±1)min。总手术时间(77±3)min。成功建立26例移植模型,手术成功率86.7%(26/30)。结论改良后的输尿管置入膀胱尿路吻合术更简单快捷,小鼠肾移植术后尿路并发症发生率低,更有利于初学者掌握。

  • 标签: 肾移植 输尿管膀胱吻合术 小鼠
  • 简介:目的通过BBN喂饲和MNU膀胱灌注方法构建大鼠膀胱模型,比较两种实验方法的优缺点。方法BBN诱癌组大鼠使用0.05%BBN溶液连续喂养6周,后改用2%枸橼酸钠溶液作后续喂养22周,第28周为诱导的终点。MNU诱癌组大鼠行MNU膀胱灌注,每两周灌药一次,每次2mg/只,共4次,第10周为诱导的终点。比较两组大鼠的成瘤率和死亡率。结果BBN诱癌组30只大鼠喂养28周后存活16只,11只成瘤,病死率46.7%,存活大鼠成瘤率68.8%;MNU诱癌组50只大鼠第10周存活28只,25只成瘤,病死率6.7%,存活大鼠成瘤率89.5%。结论利用MNU行大鼠膀胱灌注的方法构建大鼠膀胱模型,具有成瘤时间短、成瘤率高、大鼠病死率低等特点,优于BBN喂饲大鼠成瘤的方法。

  • 标签: 化学致癌剂 N-正丁基-N-(4-羟基-丁基)亚硝胺 N-甲基亚硝基脲 动物模型 膀胱肿瘤
  • 简介:摘要原位膀胱癌动物模型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膀胱癌的基础研究中。常用的有原位移植模型、诱发性模型、自发性模型及组织工程模型。本文就目前原位膀胱癌动物模型建立及鉴定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膀胱肿瘤 模型,动物 致癌物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儿童神经源性膀胱(NB)发生上尿路损害的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方法以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43例NB住院患儿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4例NB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前者设为训练集,后者设为验证集,对两者的一般参数进行比较。通过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NB患儿发生上尿路损害的危险因素,将危险因素纳入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分别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对模型进行内部和外部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结果纳入的227例NB患儿中,男121例、女106例,年龄(10.2±3.8)岁。训练集和验证集之间除年龄外其他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逼尿肌漏尿点压(DLPP)≥40 cmH2O(OR=4.76,95%CI:2.01~11.26,1 cmH2O=0.098 kPa)、伴有膀胱过度活动(OAB)(OR=3.08,95%CI:1.34~7.04)、膀胱顺应性(BC)<20 ml/cmH2O(OR=3.65,95%CI:1.41~9.47)、既往泌尿系感染史(OR=2.73,95%CI:1.09~6.81)以及腹压或其他排尿方式(OR=2.86,95%CI:1.20~6.82)是NB患儿发生上尿路损害的危险因素(均P<0.05);使用上述参数建立儿童NB发生上尿路损害的列线图模型并进行内部和外部验证,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值分别为0.84(95%CI:0.77~0.91)和0.86(95%CI:0.79~0.94)。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儿童NB上尿路损害预测模型有较高的准确度和临床适用性,可帮助临床医生早期发现高危患儿并及时进行干预。

  • 标签: 儿童 神经源性膀胱 上尿路损害 预测模型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目的建立犬的不稳定膀胱动物模型,观察其尿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健康雌性比格犬10只全麻下行膀胱颈口环扎术,手术3个月后行尿动力学检测,分析术前及术后相关尿动力值的变化。结果10只比格犬中有8只成功建立逼尿肌不稳定膀胱模型,术后3个月后测逼尿肌压力、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最大顺应性、尿道压力与术前相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模型成功建立为研究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奠定一定基础,为进行大型动物造模提供了理论基础及技术指导,为今后开展人类微创手术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提供理论操作平台。

  • 标签: 膀胱模型 逼尿肌不稳定 尿动力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基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的膀胱癌(BLCA)预后模型。方法从TCGA下载BLCA的lncRNA表达数据及临床信息,利用单因素Cox回归评估每个lncRNA表达水平与患者总生存期(OS)的相关性,将经多重比较校正P值<0.01的lncRNA作为候选预测变量,再在训练队列中通过最小化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多因素逐步Cox回归等方法构建预测模型。同时在验证队列中验证该模型。统计时间依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tROC)曲线下面积以及Harrel C指数。并将患者预测模型风险评分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通过t检验或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间临床病理特征差异。结果建立基于13个lncRNA的BLCA预后模型,其中LINC01465、ARHGAP5-AS1、ZFHX4-AS1、MAFG-AS1为预后危险因素(β值分别为0.32、0.16、0.06、0.20),其余为保护因素(β值均<0);该预测模型在完整队列中第1年、第3年、第5年OS的tROC曲线下面积为0.79、0.82、0.80,Harrell C指数为0.74。校正包括年龄和肿瘤分期在内的混杂因素发现,该模型风险评分为BLCA患者总生存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风险比为4.05,P<0.001)。高风险和低风险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比较显示,高风险组年龄较低风险组年龄大(70.0 岁>66.1岁,P<0.001)、非乳突型患者较多[74.2%(147/202)比61.2%(123/202),P=0.005]、高分期患者较多[Ⅳ期患者为37.6%(76/202)比28.0%(56/202),P<0.001]、高级别肿瘤较多[98.0%(198/202)比92.0%(183/202),P=0.005]。结论成功建立了基于13个lncRNA的膀胱癌预后模型,该模型可为临床决策和患者咨询提供参考价值。

  • 标签: 膀胱癌 长链非编码RNA 总体生存率 预后模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总结了49例膀胱肿瘤术后膀胱灌注的护理体会,包括膀胱灌注化疗前、中、后的护理观察,规范的护理措施,配合心理护理,有效的健康指导,使患者能主动积极配合,提高患者灌注的依从胜,从而有效的预防膀胱术后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膀胱肿瘤膀胱灌注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摘要 ] 目的 研究分析全膀胱切除直肠代膀胱与回肠膀胱术的疗效。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该院 130例进行全膀胱切除直肠代膀胱手术的患者, 116例进行回肠膀胱手术的患者病例均选自 2013年 6月— 2016年 6月期间,根据不同的尿道改流方式分为全膀胱切除直肠代膀胱组以及回肠膀胱组。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并发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后排尿次数等情况。结果 选取的患者均進行全膀胱切除术,手术均成功。在住院期间,进行直肠代膀胱手术的患者有 14例发生并发症,进行回肠膀胱手术的患者有 19例发生并发症。回肠膀胱术尿道改道的方法在手术时间( 5.3±1.3) h,手术出血量( 195.74±15.26) mL,住院时间( 26.5±5.4) d,手术后排尿次数( 5.5±1.7),并发症的发生( 16.38%)中与直肠代膀胱( 3.5±1.2) h,( 153.54±14.26) mL,( 21.5±5.3) d,( 9.4±1.5),( 10.76%)相比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于发生浸润性的膀胱肿瘤的患者实行全膀胱切除手术效果良好,尿道改流中直肠代膀胱优于回肠膀胱术。  

  • 标签:    [ ] 全膀胱切除 直肠代膀胱 回肠膀胱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一种发病机制、病理改变与临床相似的SD大鼠腺性膀胱模型制备方法与技术,并同时探讨腺性膀胱炎的致病因素。方法将9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成A、B、C、D、E5组。45d后行尿流动力学检查,随后收集膀胱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A组SD大鼠尿流动力学检查提示储尿期膀胱逼尿肌不稳定,与B、C、D、E组相比有显著的差异(P<0.001)。A组膀胱标本的腺性膀胱炎发生率显著高于B、C、D、E组(P<0.001);B、C、D、E组腺性膀胱炎发生率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使用大肠杆菌多次膀胱灌注雌性SD大鼠能诱导产生的腺性膀胱炎动物模型,尿流动力学检查可以作为评估腺性膀胱炎机能学改变的方法之一。

  • 标签: 腺性膀胱炎 大肠埃希菌 尿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膀胱癌患者创伤后成长发展轨迹的潜类别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便利选取湖北省肿瘤医院泌尿外科住院的行膀胱电切术或根治性膀胱全切术的215例膀胱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5次追踪调查,采用潜变量增长混合模型及多类别Logistic回归分析数据。结果识别出创伤后成长发展轨迹的4个潜类别:高创伤后成长组(29例)、低创伤后成长组(33例)、创伤后成长快速发展组(69例)、创伤后成长持续下降组(84例)。相对于低创伤后成长组,年长者、非肌层浸润性癌患者更易进入高创伤后成长组;非肌层浸润性癌、男性、在职患者更易进入创伤后成长快速发展组;居住在农村的患者更易进入创伤后成长持续下降组。结论临床医护人员应根据膀胱癌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发展轨迹类型制订针对性的个体化干预方案。

  • 标签: 膀胱肿瘤 创伤后成长 发展轨迹 潜变量增长混合模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膀胱肿瘤居泌尿系肿瘤首位,好发于41-70岁,近几年有年龄减小趋势,男女比例为4:1。临床表现主要为无痛间歇肉眼性血尿,膀胱刺激症状,排尿困难等。手术治疗常见的术式有:①经尿道电切;②膀胱部分切除术;③全膀胱切除加回肠代膀胱术。全膀胱切除加回肠代膀胱术对机体损伤大,回肠为有菌器官,术后易发生泌尿系感染,因此,

  • 标签: 膀胱肿瘤 全膀胱切除加回肠正位膀胱膀胱术 护理体会
  • 简介:目的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与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预后有关的各种因素建立预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5年生存状态的预后模型,并与传统的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评价其效果。方法收集从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134例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资料。所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为人工神经网络(ANN)。将所有病例分为两组:一组作为训练样本,不参与数据挖掘过程,共计27例;一组用于筛选变量及建立预测模型,参与数据挖掘过程共计107例。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的相关评价指标来比较两种方法对于评价预后模型的准确度。结果T分期、肿瘤直径、是否有淋巴结转移、肿瘤单发及多发、手术方式、病理分级,6项指标均与浸润性膀胱癌患者的5生存状态相关(P<0.05)。ANN模型预测患者5年生存状态的准确率为85.18%、敏感度为57.14%和特异度为95.00%,Logistic回归模型的相关评价指标,准确率77.78%、敏感度44.44%、特异度94.44%。神经网络各项指标均优于Logistic回归模型。结论数据挖掘技术可从与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预后相关的大量信息中挖掘出有意义的指标,并利用这些指标建立预测模型来判断患者5年后的生存状态。

  • 标签: 数据挖掘 人工神经网络(ANN) 浸润性膀胱癌 预后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