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基于中国生活及田野调查的经历,在后现代主义情境下议论了调查""的关系,探讨了应如何看待""的文化及自我认同的问题。认为从行为的立场出发进行民族志性的主位考察,不应站在"本质主义"的立场,而应从"建构主义"的视角考察""。强调由"理解异文化"到"了解"的重要性。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了解他者 理解异文化 被叙述的文化 被活着的文化
  • 简介:范小青的《城乡简史》因"凸现了当代城乡变革中的人性复杂性"而获得了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的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本文试图从叙事形式上解析《城乡简史》如何通过融汇宏大历史叙事和个人叙事创造出一种新型形式;再从内容和人物的自我塑造上,阐释小说如何揭示了城乡发展过程中农村人的双重异化问题。

  • 标签: 城乡发展 历史叙事 个人性 简史 他者化 短篇小说
  • 简介:18、19世纪,作为整体符号体系的儒家世界开始受到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冲击,一种普世主义的帝国宇宙观逐渐动摇,并试图在作为的西方面前寻求一个相对化的自我定位。各路知识分子在亦敌亦友的西方参照下,整合国内分化的各种势力,加入到西方所建构的国家秩序话语体系中来。建国以后,如何在新生政权的意识形态框架下处理少数民族问题成为工作的重点,这一时期的民族识别民族政策基本确立了中国处理少数民族问题的框架。在西方社会的冲击下,建国以前的汉民族想象建构是一种自我寻找定义,而建国以后的汉民族书写却依赖于对少数民族的分类,进而体现主体汉民族的现代性同质性。90年代以来,随着少数民族意识的觉醒西方学者的深入研究,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民族建构策略在"作为自我"和"作为自我"的双重影响下不断遭遇实践理论困境。这一历史生成的学术困境——即将中国作为一个符合国际格局的民族国家进行表述,还是将其作为一个超民族、超国家、超社会的体系进行书写——需要在长时段的历史事实知识脉络中寻找出路。

  • 标签: 汉民族 少数民族 西方 他者 制造自我
  • 简介:本文从张爱玲笔下的异族""形象出发,通过分析中国人异族之间的相互对视和观察,相互映衬和比照,试图阐明作家笔下异族形象的深层内涵,即创作者在审视和想象""的同时,也在进行着自我的审视反思。

  • 标签: 张爱玲 异族 “他者” 自我
  • 简介:经历过“文革”和“移民”这两个特殊的人生舞台,旅美华文作家严歌苓对“人性”有着独特的理解。纵观她自本土到海外的眷眷心迹可以发现,虽然她写作的题材不断在人格、性别、文化三闾变动,但人性的探讨一直是其关注点,而“”对“自我”的影响以及“自我”的挣扎状态,则是贯穿其小说始终的母题所在。

  • 标签: 严歌苓 母题研究 自我与他者 人格 性别 文化
  • 简介:徐星的长篇小说《无主题变奏》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发表至今,对于其内涵精神实质的看法,仍是众说纷纭,本文就徐星写作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的思维取向,从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中"自我"的关系角度,予以重新解读。

  • 标签: 自我 他者 逃离 超前
  • 简介:艾蒂安·皮维尔·德·瑟南古(EtiennePivertdeSenancour,1770-1846)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之一。在他的笔下,同属东方的迦勒底、埃及印度却与中国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文化形象”,前者往往“神权”或“迷信”相联系,而后者则更像是崇尚“理性道德”的“乌托邦”。文章从“形象学”入手,结合历史背景、作者思想“社会集体想象物”等因素,分析瑟南古作品中“东方形象”的生成过程,揭示其在西方文化“自我反思”自我审视”中所起到的例证反衬作用。

  • 标签: 瑟南古 “东方” “中国” “文化他者” 形象学
  • 简介:文章针对中国传统武术与国际接轨,逐渐丢失民族性标识而趋向大众化、普适化的现象,借用文化学“化”视角,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文化学、社会学等有关人类学知识,从视角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发展重新围绕民族文化特色这个关键点进行梳理;并从者回归自我的角度来探究中国武术西方体育之间本土文化外来文化关系,进而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发展的回顾、解析、反思之路进行更深层次的文化解读剖析。

  • 标签: 文化他者 自我 传统武术 武术文化
  • 简介:本文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和美国后殖民主义理论家爱德华·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来评述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处女作中'鬼'的叙事功能,说明'鬼'既是美国东方主义''化华裔美国人的手段,又是华裔美国人反抗美国东方话语的策略.此外,'鬼'还是作者美国白人中心主义争夺话语权的颠覆性策略.

  • 标签: 比较文学 形象学 《女勇士》 美国 华裔女作家 汤亭亭
  • 简介:本论文以《野草》为核心文本,将问题追溯到《狂人日记》时期,从文本的内部出发反思鲁迅《野草》时期的自我意识状态,并试图通过对《野草》象征化的语言方式,以及文本内部动态的自我创生过程的分析,进而思考鲁迅走出封存的内在自我,化解死亡的张力的"中国化"方式。

  • 标签: 鲁迅 《野草》 自我意识 语言 象征 历史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伦理学家围绕着“正义伦理关怀伦理”和“自我”等主题展开了短暂论辩。通过梳理这些论争的背景、缘起、焦点发展脉络,文章探讨了3个问题:如何重新定位伦理、定位自我和定位?指出,女性主义伦理论争的共同目的在于对现代主义的核心观点提出了根本挑战,重新形塑了其分析范畴,转变了当代思想话语中的传统范式,造成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普遍主义学说的困境。

  • 标签: 关怀伦理 自我 他者
  • 简介:在《长日留痕》中,石黑一雄将史蒂文斯现下的旅行经历过去的经历交织在一起,过去的经历构成了主人公的固有认知框架,而现下的旅行经历则不断影响着的认知视角。经过六天的旅行,史蒂文斯很好地调整了自我之间的关系,并逐渐认识了自我,以及英国不再伟大的现实。通过对早期旅行文学叙事传统的改写,石黑真实地反映了英国民众对于国家辉煌不再的失意心理,并对后现代社会中个体的生存困境进行了探索。

  • 标签: 石黑一雄 《长日留痕》 旅行 他者 自我 真相
  • 简介:这似乎是一个很“学术”的话题,而且被学者们描述了无数次。我这里对这两个概念的使用却并非学术意义上的,而是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通俗使用上的反置。或许有必要先讲一下“邯郸学步”,这是大家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成语了,故事不必细讲,大意只是一个人到邯郸学新步法,新的没学到而自己原来的却被丢掉,最后只好爬着回来。这个成语其实隐含着身份认同”想象的话题。身份认同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新左派、女权主义常用,指的是个人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

  • 标签: 身份认同 “他者” 想象 西方文化研究 学术意义 女权主义
  • 简介:幻听中的认同,其实是自我异己人格的认同讨论,在寻求支点,我们被无意识遮蔽着,在蛇蜕皮的认同讨论中被吞噬,祛除了无明明,就放下了执着,找到了支点,自信从内心流出,可以重建自己。

  • 标签: 幻听 他者认同 心理状态 意识障碍 精神病
  • 简介:旅游促使游客东道主两个群体相遇,在相遇中产生“客-我”分野对视.在这样的分野对视中,“自我谁才是主体”的争议自然产生.对此争议所持的观念,促成了主客之间不同的行为方式,进而给主客文化带来不同的影响.本文在文献分析现实观察的基础上,从“自我”关系的视角出发,探讨旅游活动中的主客互动,归纳出旅游活动的3种主客互动类型,即“自我主体性”类型、“主体性”类型“伦理他”类型;并进一步结合旅游情境,分析持有不同类型观念的游客东道主的行为方式影响.本文认为,旅游发展应倡导“伦理他”理念以利于主客互动关系处理,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 标签: 主客互动 “自我” “他者” 行为方式
  • 简介:《法律东方主义》-书是美国学者络德睦近年来的-部比较法论著,翻译成中文后引起了中国法学界的高度关注,此书将前人“东方主义”中国中心论”等理论应用于法律领域,提出了“法律东方主义”的概念,虽然理论的原创性不算太强,但也对不同文化比较中的自我的认知进行了反思,这种反思对于西方人对世界的重新认知,尤其是对“东方”的重新认知具有很强的警醒作用,对于东方世界存在的“自我东方化”现象同样有警醒作用.然而这种作用不能夸大,更不能政治化,在特殊的社会情境中成为“政治消费品”.因此,对此书在中国的讨论和可能的“政治化”应该保持警惕.

  • 标签: 法律东方主义 自我东方化 认知 他者
  • 简介:从1998年提议北京大学人类学专业开设“海外民族志讲座”课程起,①到2007年3月在北京主持召开“不同文化中的观念”国际学术研讨会,②再到2007年8月《西方作为》完稿,乃至2008年在《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的人类学随笔中《在他处思考》一文的发表,③王铭铭对于人类学世界中的“”的关注,

  • 标签: “他者” 西方 观念史 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7年 中国
  • 简介: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异质性”和“边缘性”,使得民族现实题材电影成为持不同文化身份的主创人员观照和言说的场域。这里既有本民族创作者“自我观照”式的现实思索,也有文化“”观念化、艺术化的文化想象。所以,在处理主题建构现实表现的相互关系上,在革新民族现实题材电影艺术创作范式、提升民族现实题材电影的文化品格上,当代民族现实题材电影创作呈现出民族生活纪实写意的电影语言形式探索、情感和道德化表意相结合的叙事追求、传统现实碰撞下的民族精神写照等多元化的艺术特征,从而丰富了当代民族现实题材电影的艺术表现力,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

  • 标签: 民族现实题材电影 艺术范式 文化追求 心理距离 异质文化 探索片
  • 简介: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木马赢家》所刻画的是英国工业社会宏观世界中变异和分裂的微观世界——保罗一家。在这个家中,没有真正的赢家,只有彻底的输家,而输得最具悲剧性的就是幼小天真的主人公保罗。非但没有得到父母应有的关注和关爱,反而在母亲和舅舅欲望的操控下走上了疯狂的自我游戏人生之路,最终在游戏中不堪一击,成为游戏的牺牲品。保罗的悲剧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从心理学这一视角来看,的悲剧是欲望的号角响彻耳际、自我的需要层次严重断裂和他欲望操控下疯狂的自我实现共同作用的结果。

  • 标签: 木马赢家 保罗 他者欲望 自我需要 自我实现 悲剧
  • 简介:全球化时代多模态的流动模糊了此地和彼地、本土和全球的界限,带来了文化和思想的碰撞交锋,也使世界主义成为现代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本研究旨在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对世界主义进行阐述。跨文化视角的引入,将世界主义自我、流动性、开放性、主体性等一系列看似疏离的概念之间构建起了多方位的关联。世界主义也逐步从宏观抽象的理论架构转向可被操作和实证论证的具体概念。在世界主义的理论框架下,自我和他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延展,经历了从对抗到彼此建构的转变。

  • 标签: 世界主义 跨文化传播 自我 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