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传统法文以“群体共存”为基本追求,法律被看作维护民族、国家整体利益的工具;西方则从“个体自由”出发,把法律看成保证社会活动公平、民主的行为规则。作者对中国传统法文西方从史源、法律观、价值观和法制传统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旨在扬弃中国传统法文,提取西方中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有益的成份,营造依法治国的文化氛围。

  • 标签: 中国传统法文化 西方法文化 比较
  • 简介:  四、 西方的输入在中国法律近代转型中的作用,在传播西方近代法律文化与启发中国维新思想方面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是西方的输入主要使由中国资产阶级各派推动的

  • 标签: 中国法律 文化输入 法文化
  • 简介:<正>西方律在近代中国的最早传播,应该是林则徐于1839—1842年主持翻译的《各国律例》,这是我国最早简略介绍西方近代国际法的中文译著.继其之后,在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环志略》、梁廷(木丹)的《合省图说》以及洪仁玕的《资政新篇》中,都洋溢着对英美等国的立法、司法的介绍之言.尽管他们的介绍极为零碎、肤浅,但毕竟给闭塞、沉闷的中国社会透露了新鲜信息.如果说,自从鸦片战争后,中西文化的交流仅限于西方的“船坚炮利”,那么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迁和“师夷”思想的发展,到了19世纪60至90年代,中西文化交流便扩展到器物技艺、自然科学和少量的社会科学方面,并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局面.在“器可变,道不可变”的文化选择取向的规定下,西方作为一种“治之具”、“应世事”之用的文化,得到了一定的传播.其传播媒介主要有以下三种:

  • 标签: 西方法文化 早期传播 国际公法 近代中国 译书 郑观应
  • 简介:中国的茶文化是非常发达的,也是博大精深的。大概由于茶本身的功能就不同于一般的粮食和蔬菜,既能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要,也能满足人的精神生活需要,所以它才能成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作为一种文化,饮茶不仅是解渴的行为,它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如茶俗、茶风、茶道、茶艺,还衍生出许多精神产品,如诗歌、戏曲、小说、绘画。特别是在儒家之礼仪、道家之自在、佛家之淡泊等精神的熏陶下,茶文化已然代表了一种人生的追求和生活的方式。由此可见,茶文化是茶的自然性与饮茶所伴生的人文精神的融合。它丰富了人的情感,滋润了人的心灵,甚至改变了人的生活。于是,我又想到了法文

  • 标签: 茶文化 法文化 中国 人文精神 法律思想
  • 简介:中国书法集各种艺术的美学特性于一身,是一种高品位的文化,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书法艺术的三要素是:笔法、结体和笔意。书法审美讲求“以力为美”、“力由功来”。

  • 标签: 书法 文法 要素 审美
  • 简介:在菲律宾被发现之前,它并无成体系的法律,是西班牙为它带来了罗马法,美国为它带来了普通法。菲律宾后来在自己制定民法典时积极拥抱西方,以基督教价值观为指导,试图将二者融于一身。但这种无视菲律宾伊斯兰信仰以及菲律宾土著本土法的做法,最终引来强烈社会反弹。所以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其在民法典之外另行颁布的穆斯林人身法、家庭法典、土著人民权利法案均旨在矫正历史不公。现在看来,持续百年的菲律宾民法典制定与修正很像一座民族走廊,罗马法、普通法、伊斯兰法、土著法接续发挥着影响,这无不启示,事关市民生活全领域的民法典制定应慎重对待全球化与本土化之争。以此为鉴,我国民法典的制定在立法政策的取舍上,在市场交易法的领域应以采用普遍性的规则为方向,在家庭法和物权法的领域以中国传统为根基。

  • 标签: 菲律宾民法典 罗马法 普通法 伊斯兰法 本土化
  • 简介:公安与警察各有不同内涵,警察工作围绕公共安全展开,公安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专门机构。公安的本质是公共安全,公安法文是公安战斗力生成的重要要素,维护社会秩序和实现公正是其追求的价值目标。弘扬公安法文,要贯彻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是基本道路,以人为本、限制公权力和保障私权利是现实要求,法治观念形成则是其发展目标。

  • 标签: 公安 警察 公共安全 法文化 公安法文化
  • 简介:本文论述了土族宗法文的表现形式,认为土族的宗法文是一种整合重构型的宗法文.

  • 标签: 土族 宗法文化 文化变迁
  • 简介:<正>引言文化,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诸多问题的手段,以及这一手段实施过程中所形成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的综合体。简言之,文化是人类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它有四种组成要素,即:规范、价值、信仰和表意象征符号(即语言文字)。环境,在文化的演进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文明的进化和文化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各类别文化的研究也不断深化。环境文化及环境文化学正

  • 标签: 环境法 法文化 文化学 环境文化 相互作用 象征符号
  • 简介:在中国的传统史观中,中国古代的女性普遍是受压迫的、受遮蔽的形象,在历史的天空下是“沉默”的一族。

  • 标签: 书法文化 女性 唐宋 “沉默” 中国
  • 简介:摘要中国和法国,一个是东方文化的摇篮,一个是西方启蒙思想的中心,因此从文化角度比较两国的异同,是十分有趣且必要的。

  • 标签: 中国 法国 文化
  • 简介:法文在大学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一个群体、民族和国家的文化的发展、文明的提升和素质的提高、社会的进步等方面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法文凝练、提升、创新和传播现代大学文化。在高校文化建设中推进法文建设就要从育人方面突出现代法文的精神,从行政管理层面上体现现代法文的精神和理念,以发挥法文的重要作用。

  • 标签: 文化 法文化 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建设
  • 简介:和教会法制度的宪政基础同样值得注重的是作为教会宪法件法律的社团法,世俗法内部各种法律制度如封建法、庄园法、商法、城市法和王室法等也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说公法和私法的分类是西方律学上一大传统

  • 标签: 公法公法 公法文化
  • 简介:若说中国在某一些方面对法国文化产生过决定性的影响,恐怕有些言过其实。众所周知,两个国家属于东西截然不同的文明。与西欧和美国不同,中国历来无意渡海远征异国。15世纪,郑和虽下西洋,曾抵达东非海岸,但并非要去教化其他民族。

  • 标签: 中国 法国 文化通汇录 文化交流 耶稣会 传教士
  • 简介:教育之根本,应该是通过环境的“场”与教育者的“魂”将一种精神能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这样的影响下,能拥有一颗足够强大的内心,具有沉静之气、开阔之气、坚韧之气,成为一个富有担当,能应对周围环境变迁的人,从而回归教育的真实美好,以教育者的底蕴涵养学生的心灵,这就是学校文化精神之所在。

  • 标签: 文化精神 书法 环境变迁 能量传递 教育 学生
  • 简介:写人记事只有思路明晰,言之有序,才能妙笔生花。如何做到言之有序呢?那就是要在叙述过程中善用记叙方法。怎样在行文中善用记叙方法呢?同学们不妨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 标签: 记叙方法 倒叙 插叙 初中 语文 作文技巧
  • 简介:自感拜读范忠信教授的《中西法文的暗合与差异》一书之后获益颇丰,深刻体会到兼采中西法文的奇妙之光,对此饕餮之作,不敢妄作书评,权且当谈一谈自身的感受与体悟。本文将从文章内容结构之构建、文章研究论证影响之评价、主要思想价值之评价与自我思考三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感受。

  • 标签: 法文化 研究论证 文化比较 思想价值 范忠信 内容结构
  • 简介:<正>伦理本位是儒家文化的一般概括;法律,自然是居于从属的地位了。所谓“德主刑辅”实即道尽了儒家法文的形质。法律在儒家文化中的角色基本上是工具性的,用较规范的“体用”范畴来表述,“体”是道、是德,“用”才是法、才是律,简言之,似乎可以称作“道德为体,法律为用”。虽然儒家文化历二千多年几多变易、几度沉浮、流派纷呈、歧见迭出,乃至有进步与保守的分野,尤其在近代,但在这层体用关系上却自然而然而又似乎令人费解地保持了惊人的一致。所以有位美籍华裔学者金勇义先生在比较东西方文化特质之差异时直截指称:“在传统中国,法律被认为是人们在社会中实现道德理想的工具。法律与道德相比不是绝对的和至高无上的,而且人们应当首先受到的是道德规范的调整,也就是儒家在为治和司法中的道德原则。”“这可以称为中国的道德决定论。”

  • 标签: 儒家法 儒家文化 陆九渊 道统 圣人之道 伦理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