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叙述了新研制成功的以8751单片机为主体的23位光轴角编码器电路的原理、电路接口和程序实现。23位编码器的分辨率为0″.155。同时它能以度、分、秒为单位显示望远镜的指向(高度、方位),显示精度为1″。新的23位编码器电路结构简洁、性能可靠,完全达到了事先的设计要求并已正常使用在激光测距仪上。

  • 标签: 编码器 光学轴角编码器 编码器电路
  • 简介:叙述了新研制成功的以8751单片机为主体的23位光轴角度编码器电路的原理,电路接口和程度实现,23位编码器的分辨率为0'',155.同时它能以度,分,秒为单位显示望远镜的指向(高度,方位)显示精度为1''。新的23位编码器电路结构简洁,性能可靠,完全达到了事先的设计要求并已正常用在激光测路仪上。

  • 标签: 光学轴角编码器 电路 接口 程序 人卫激光测距仪 分辨率
  • 简介:目的研究上颌尖牙区三维方向上多种因素变化对曲面断层片中牙长轴角度影响.方法用干颅骨标本、模型牙制作模型模拟拔牙矫治后理想牙颌状态,从初始状态开始,依次改变右上尖牙的轴倾度、右上尖牙的转矩、上颌右侧弓形以及曲断选层位置,并在精确定位状态下分别拍摄颅骨模型的曲面断层片,测量右上尖牙牙长轴影像与固定参照平面的夹角.结果尖牙实际轴倾度与曲断片牙长轴角度呈同方向变化;尖牙根颊向转矩使牙根影像趋于后倾,根腭向转矩使牙根影像趋于前倾;弓形尖圆时牙根影像趋于前倾,弓形方圆时牙根影像趋于后倾;选层位置靠后时牙根影像趋于前倾,选层靠前时牙根影像趋于后倾,二者相差1.8°.结论曲面断层片所示的牙齿长轴角度受局部多种三维因素的共同影响,且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 标签: 曲面断层片 牙长轴角度
  • 简介:本文介绍一种非跟踪式的由微处理器控制的轴角转换器的原理,对比分析了它与跟踪式轴角转换器的性能及特点。并附例供验证及参考。

  • 标签: SDC RDC Scott变压器 A/D变换器 D/A变换器
  • 简介:摘要:RD2S系列轴角类集成电路由于关键参数较多、功能复杂,采用手动测试时测试效率较低,且测试质量无法有效保证。本文通过分析该类集成电路测试流程和原理设计了专用测试板和测试界面,与计算机、测试仪器进行通讯实现了自动测试功能。经实验验证,该系统运行稳定,全参数的测试时间大大缩短,且能对失效品进行有效剔除,符合系统设计需求。

  • 标签: 轴角 集成电路 单片机 自动测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内螺钉骺阻滞技术矫正儿童踝关节外翻畸形的有效性并计算矫正速率,分析影响对矫正效果的因素及螺钉取出后畸形复发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41例(49)于小儿骨科接受内螺钉骺阻滞术的患者资料,其中男28例,女13例;左侧24,右侧25;手术时中位年龄10.75(4.5,13.9)岁,中位随访时间27(12,64)个月。按照诊断分类: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病(hereditary multiple exostose,HME)23,腓侧轴旁半肢5,胫侧轴旁2,多发内生软骨瘤病5,神经纤维瘤病5,外伤骨折6,纤维异样增殖3。在踝关节负重正位X线片上测量胫骨远端外侧角(lateral distal tibial angle,LDTA)来评估踝关节畸形程度及矫正情况,Malhotra分级用于评估腓骨远端短缩上移程度。结果49中最终36得到有效矫正,总体有效率为73.5%。螺钉类型(半螺纹或全螺纹)、螺钉长度(是否到对侧皮质)、垫片使用、临床诊断分组及年龄均不是能否得到有效矫正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对于取得有效矫正病例的术后矫正幅度应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R2=0.67),在控制年龄差异后,矫正时长(P< 0.001)、临床诊断(P=0.013)及术前LDTA(P=0.002)都是独立的预测因素。对不同临床诊断组间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术后平均矫正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50,P=0.003)。结论内螺钉骺阻滞术是治疗发育期儿童踝关节外翻畸形的有效可靠手段,不同的临床诊断对儿童外翻畸形矫正速率可产生明显差异。

  • 标签: 矫形外科手术 内固定器 治疗结果
  • 简介:双通道旋转变压器在定点汇编层实现轴角解调时,传统方法运算量大、占用存储空间多。文中根据粗(精)测角所对应的正余弦值大小及其符号,依据反正切函数的性质将求角的定义域从[-∞,+∞]转化到[0,1],设计了在[0,1]区间上基于切比雪夫多项式快速逼近arctan(x)的低阶分段多项式,用来解决其解调问题;提出了一种通过粗测角,在其附近寻找最佳粗精组合角值的轴角组合及纠错方法;最后在桌型号导引头系统的内场试验中进行了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应用本文方法比调用反正切函数法的计算时间减少了50%,比应用查表法的计算精度提高了100倍;该方法具有较好的解码速度和精度,能够用于某些既需要综合考虑功能、体积、重量等要求,又需要快速在定点汇编层实现反正切求角解调的导航系统。

  • 标签: 双通道旋转变压器 轴角解调 切比雪夫逼近 反正切 粗精组合 纠错
  • 简介:崴脚在医学上称踝关节扭伤,常见症状为部明显肿胀疼痛,不能着地,伤处有明显压痛、局部皮下瘀血。

  • 标签: 紧急处理 踝扭伤紧急
  • 简介:创伤在临床常见,由于足部软组织菲薄,损伤时易累及关节,一旦漏诊或误治,致残率较高。内、外固定术和微创技术的发展使足部创伤的治疗有更多的选择,预后得到改善的同时并发症也不断减少。这些都得益于对足部创伤进行仔细的术前评估,充分重视局部软组织条件,针对不同类型和程度的损伤制定详细周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从而争取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踝创伤 个体化治疗方案 软组织条件 同时并发症 足踝部 微创技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在64例成人整尸(男41女23)的128侧下肢观察大隐静脉、隐神经和腓浅神经等结构在前的位置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测量大隐静脉、足背动脉等血管的外径、隐神经等神经的宽度、厚度与深度,它们与内、外及胫骨前肌腱等结构的距离及彼此间的距离.结果与结论:①大隐静脉均经内前外侧上行至小腿,在内平面位置浅表恒定,是理想的静脉切开的部位.静脉距内前缘最突点1cm,距胫骨前肌腱1.5cm,关系较恒定,可用此二结构作为静脉的标志,多数情况静脉经此二结构连线内侧2/5与外侧3/5交点深面;足背动脉在伸肌支持带深面且距静脉在2.5cm以上,静脉切开不会伤及动脉;且动、静脉关系恒定,动脉可以作为静脉的标志.②腓浅神经均于浅筋膜内经踝关节前方下行布于足背与趾背皮肤,在前行于足背动脉外侧,可用动脉作为神经阻滞的标志;腓浅神经多为其两条终支经前下降,在足背多与隐神经和腓肠神经吻合,故当其阻滞时最好从动脉搏动点进针向外方向注药同时阻断其两条终支并最好同时阻滞隐神经与腓肠神经.③腓深神经与腓浅神经可能存在吻合,腓浅神经阻滞时最好同时阻滞腓深神经;腓深神经与足背动脉伴行,动脉搏动即为其标志.④足背动脉在前位置恒定,恰位于两之中点,是前神经阻滞时有用的标志.

  • 标签: 前区 区解剖 踝前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应用优化的外上皮瓣逆行转移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显微骨科收治16例足部中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18~63岁,平均48岁。应用优化的外上皮瓣进行修复。术前测量创面宽度,在小腿中下部或中部前外侧利用"提捏法"评估供区,确认可直接闭合。多普勒超声血流仪探测外上腓动脉终末穿支及近侧穿支,两穿支标记点连线为皮瓣中轴线,旋转点在外平面或下胫腓联合上缘水平,旋转点至创面近侧缘距离作为血管组织蒂长度,术中注意保护皮瓣蒂内的穿支血管及腓动脉终末穿支降支血管,小血管夹夹闭外上腓动脉终末穿支近侧的穿支血管后,放松止血带,评估皮瓣血运,必要时可打开骨间膜携带腓动脉。经明道转移皮瓣,并将蒂部覆盖的皮瓣优化设计成钝弧形或半圆形。对周及足底皮肤缺损的4例患者,将皮瓣近心端腓浅神经与腓肠神经端侧吻合。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结果本组16例,皮瓣切取面积3.0 cm×1.5 cm~14.0 cm×6.0 cm。仅1例术后24 h出现皮瓣淤血肿胀,远端血运差,给予拆除蒂部部分缝线,1周后皮瓣尖端仍出现小面积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皮瓣未经特殊处理顺利成活。共12例患者得到有效随访,随访时间为4个月至2年,皮瓣外形及功能满意。吻合神经的4例患者中3例得到随访,随访时间8~13个月,皮瓣感觉恢复至S2级1例,S3级2例。结论通过对皮瓣供区优化选择、皮瓣血管蒂长度及明道转移的优化设计,以及术中对皮瓣血运的评估与优化处理,不但提高了皮瓣成活率,而且获得了良好的外形与功能,虽部分患者因切取腓浅神经后可遗留不同程度的足背皮肤感觉功能障碍,但仍不失为修复足部中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

  • 标签: 外科皮瓣 修复外科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部骨折患者的护理方法,分析其护理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9例部骨折患者展开研究,采用心理护理、术前护理、术后护理等护理干预方法,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护理干预,89例部骨折患者优55例,良23例,可9例,差2例,优良率为87.6%。结论对部骨折患者,采用心理护理、术前与术后等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患者部的早日康复。

  • 标签: 踝部骨折 护理干预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部骨折患者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骨折或术后1周内宜取平卧位,卧硬垫床,肿胀消退后可根据患者需要取半坐卧位或坐位,患肢抬高15°~30°并保持中立位,健肢及其他重物不可压迫患肢,注意观察患者体位、角度的变化,如发现异常应及时纠正,防止患肢畸形愈合。患者6~8周后去除外固定,指导其加强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并逐步协助其扶拐部分负重行走。

  • 标签: 踝部骨折 护理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