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动脉血采集方法及保存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方法对动脉血的标本采集及保存中的存放时间、温度进行分析,减少对血气分析准确性的影响。结果对临床采集动脉血,采集标本中无效腔气体、凝血、标本稀释情况进行统计,无因操作不当导致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对动脉血样本采集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严格隔绝空气进入样本,掌握好检测时间,以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为临床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 标签: 动脉采血 标本采集 保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采血标本质量控制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的探讨。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5月到2018年12月间所收集检验的血液样本共计41769份进行研究,对造成血样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实行有关的质量管控方法前后的结果进行合格率的对比分析。结果对比分析得出造成血样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溶血、标本凝固等,根据其产生原因进行相关的质量控制后其血样标本的不合格率下降到1.6%,与质量控制前相比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进行相关的质控后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静脉采集血样标本的不合格率,进而提高了血液检测的准确性,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采血标本 质控问题 解决方法
  • 简介:摘要分析护理工作对真空采血标本质量的影响,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规范真空静脉血采集减少操作失误,保证血液标本质量。

  • 标签: 护理工作 真空采血标本 影响与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诊室行留置静脉针联合采血采血标本溶血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6.1-2016.3收治的急诊室需要静脉输液与静脉采血患者246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所有对象一般资料,对比其中发生溶血事件与无溶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计算,分析引起不良事件的风险因素。结果所选患者中246例在急诊输液并采血期间发生溶血事件,调查发现采集部位、试管类型、采血月份等均是导致溶血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将上述有差异资料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得以证实。结论留置静脉针联合采血采血存在风险因素较多,会发生溶血事件。

  • 标签: 急诊室 静脉留置针 采血器 采血血标本溶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患者四种静脉采血方法对血液标本溶血现象的影响,找出一种最佳的静脉采血方法。方法选择2012年5—9月需要静脉采血的400例急诊患者随机分为A、B、C、D四组,每组各100例。A组采用留置针连接真空采血采血;B组采用留置针连接注射器采血;C组采用单纯真空采血采血;D组采用一次性注射器采血。记录每种方法的溶血情况。结果各组血标本的溶血率为A组12%,B组23%,C组2%,D组28%.结论C组溶血率最低,A组次之,B组较高,D组最高。

  • 标签: 急诊室 采集静脉血 标本溶血 真空采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常规检验中采血标本质量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为提高临床血常规检测数据准确性提供保证。方法:选取2021年8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在L市某医院进行血常规检测的同年龄段临床确认的健康人群54例受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肘部静脉血与指端末梢血,采用SPSS20.0软件统计学分析处理数据。结果:静脉血标本中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检测结果均高于末梢血标本(p<0.05);立即送检的血液样本中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水平高于放置超过3h的血液样本(p<0.05);当放置温度不同时,室温放置的血液样本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值同样高于冷藏放置的血液样本(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中血液样本的采集部位、送检时间、放置温度会影响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计数值,推荐静脉采血后在室温下立即送检,能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度,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血常规 白细胞 红细胞 血小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血岗位动态调整对门诊抽血室标本采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洛阳市妇幼保健院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门诊抽血室收治的患者71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5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标本采集质量、标本不合格率、采血等候时间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实施采血岗位动态调整后,研究组患者标本采集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标本不合格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满意率、采血等候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将采血岗位动态调整干预应用于门诊采血室护理中,可显著提升标本采集质量,缩短患者采血等候时间,降低标本不合格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 标签: 采血岗位动态调整 门诊抽血室 标本采集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BD动脉采血器采集动脉血标本在ICU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收住ICU需要动态监测血气分析的危重患者203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普通2ml注射器采集动脉血标本,共采集498例次;将2012年度收住ICU需要动态监测血气分析的危重患者208例作为观察组,采用BD动脉采血器采集动脉血标本,共采集500例次。比较2组患者凝血标本数、不合格标本数、血气包堵塞次数、穿刺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凝血标本数、不合格标本数、血气包堵塞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穿刺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BD动脉采血器采集动脉血标本能减少不合格标本数、降低血气包堵塞机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血气分析结果的准确度,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 标签: BD动脉采血器 动脉血标本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及凝血真空采血管对凝血检验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健康体检者72名,选用3种不同凝血真空采血管,采集标本后离心分离后检测,并将BD管血浆分装于室温和冰箱内保存。对比不同凝血真空采血管凝血结果、冰箱及常温下不同放置时间凝血结果。结果国产B管TT短于BD管、国产A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室温下放置8h后PT延长,长于0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冰箱保存下放置8h后TT延长,长于0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及凝血真空采血管均会不同程度影响凝血检验结果,凝血检验时应选择合适的凝血真空采血管,并尽快检验,以提高检验质量。

  • 标签: 标本放置 凝血真空采血管 凝血检验
  • 简介:在抢救危重病人过程中,常需反复多次采集血液标本送检,如每次均穿刺血管采血,不但增加病人经受反复穿刺的痛苦,且由于病人病情危重,反复血管穿刺,尤休克病人早期由于血管痉挛收缩,造成穿刺难度大,一针见血成功率不高,延缓抢救工作的进程,采用静脉留置采血标本,可以克服上述缺点,赢得抢救时间,是一种方便、快捷、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静脉留置针 采血 危重病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外周静脉不同采血方法对急诊血标本溶血的影响。方法1000例在我院急诊就诊的既需要静脉输液又需要静脉采血的患者,按照随机平均分组原则,分为A、B两组,每组各500例。A组采用留置针连接采血采血;B组采用留置针连接注射器采血,观察两组患者的溶血率与溶血程度。结果B组的溶血率为25.40%,高于A组的14.20%,差异显著(P<0.05),同时,轻度溶血、中度溶血、重度溶血的程度对比中,B组均高于A组,差异均显著(P值均<0.05)。结论留置针连接采血采血优于留置针连接注射器采血,值得推广。

  • 标签: 外周静脉 不同采血方法 急诊 血标本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规范化采血操作流程在采集血液标本中的应用效果,探究规范化采血操作流程在采集血液标本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血常规检查者100例为对象,分为参照组、研究组,每组各50例,参照组应用常规管理,研究组应用规范化采血操作流程管理,对比管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标本合格率高于参照组,差异P

  • 标签: 规范化采血操作流程 血液标本 满意度 合格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血气分析作为临床诊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酸碱平衡状态及代谢状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血气分析标本的采集则是进行这一检测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掌握一种高效、安全的血气分析标本采集方法对于医护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 标签: BD动脉采血器 桡动脉采集 血气分析标本 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常规检验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控制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医院血常规检验结果分析,总结影响因素与具体质量控制方法。结果不同采血部位检查结果比较,静脉血部位检查结果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与血小板等指标,与末梢血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检测时间各项指标比较,立即检测、6小时以内与6小时以上红细胞、白细胞与血红蛋白等指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指标观察,立即检测、6小时以内检测结果与6小时以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常规检验中,血液标本检查时间与采血部位等均是影响血液标本质量的主要因素,需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方法。

  • 标签: 采血标本 血常规检查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就凝血真空采血管及标本放置温度、时间对凝血检验的影响进行分析与探究。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进行的体检人员80例,将其依据随机表法进行平均分组,每组受检人员40例,接受进口采血管的受检人员作为实验组,接受国产采血管采集的受检人员作为参照组,最后将分离的血浆放在冷藏和室温,对不同时间段的凝血指标进行统计。结果通过调查分析后可知,参照组受检人员的各项指标比较比实验组,前者相对较低,室温条件下,送检4小时和8小时的所得结果较比立即测定,前者相对较高,组间数据经统计可知,差异显著,在低温条件下,送检4小时和8小时的所得结果较比立即测定,结果差异不大。结论凝血真空采血管会由于厂家和质量的差异而影响凝血酶时间,同时标本放置时间也会影响检测结果。

  • 标签: 凝血真空采血管 标本放置温度 时间 检测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真空采血标本质量,减少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对十年来真空采血标本质量进行分析,浅述标本不合格的因素和改进措施。结果通过临床观察和分析,认识到真空采血方法不当,如溶血、标本量过多或过少、标本放置过久、真空采血管使用不正确、采集标本的部位不当、采血时间和采集的体位不当、止血带压扎不当等因素,易导致标本不合格,影响检验结果。结论护理人员要了解真空采血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的常见因素,掌握真空采血要求,提高采集的血液标本质量。

  • 标签: 护士 真空采血 质量 影响
  • 简介:外周静脉穿刺是护士进行侵入性操作最多的临床技术,穿刺部位的选择及对既往静脉穿刺和相应静脉损伤的评估十分重要。特别是老年患者皮下组织松弛、血管弹性差、脆性增加,常因静脉穿刺引发相关并发症和心理恐惧,造成再次穿刺困难。静脉留置针的应用,起到了减轻患者痛苦、减少穿刺、保护血管的作用。它是患者随时补液、给药的开放式的静脉通路,也是特殊功能性实验检查和临时应急采血样的问接途径。国外在这方面有相关的报道,2005年8月USA.EmergNurs杂志报道了DuganL等做的一项研究,即从新置入的外周静脉导管途径取血,用不同型号导管、不同时间、不同部位抽取血样,对影响溶血率的因素进行了阐述。国内袁小平等对此也有一些研究和可行的方法,但是,就静脉留置针间接采集的血标本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问题,尚未见更多报道。我们发现应用静脉留置针问接采集的血标本,结果有时会有明显出入,尤其是加有抗凝剂的特殊血浆标本。我们对准备行抗凝治疗的老年患者,为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得到确切的血标本结果,选择静脉条件较差、

  • 标签: 外周静脉留置针 老年患者 血标本 影响的研究 外周静脉穿刺 外周静脉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