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乳光釉和窑变是的两大特点,蓝、红是瓷的两大瓷色,胎体不净、胎色不纯是钩资的两大缺憾。

  • 标签: 钧窑瓷
  • 简介:登封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中岳嵩山南麓。这里地理位置优越,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据史柏记载,今登封市告成镇王城岗是“禹都阳城”所在地。西汉武帝刘彻游嵩山,正式设立崇高县。隋大业初年(605年)改为嵩阳县。公元696年,唐代女皇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以示大功告成,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改阳城县为告成县。金代将两县合并为登封县,元、明、清代沿之。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 标签: 装饰艺术 瓷器 地理位置 文化积淀 撤县设市 登封市
  • 简介:吉州是我省古代规模较大的综合性民间瓷业生产场。它的产品流传国内外,其品种有青瓷、黄釉瓷、乳白瓷、青白瓷、黑瓷、彩绘瓷、绿釉瓷、青花瓷等,实为丰富多彩。它的黑釉剪纸贴花和釉下彩绘装饰,具有操作简便、纹样丰富、美观朴实的特点,深受用户的欢迎,因而闻名于世,持续数百年而不衰。关于它的兴废目前陶瓷研究者

  • 标签: 吉州窑 青白瓷 绿釉瓷 釉下彩 黑釉 彩绘瓷
  • 简介:南朝时,分会稽东部为临海郡,位于治所章安附近的溪口得以勃兴。唐以后,随着台州政治中心转移至临海,供应日常陶瓷器的生产中心也由溪口转为梅浦。由此迎来了台州的两座高峰,然而到南宋,虽然台州的政治经济达至其历史巅峰,但是台州却走向终结。

  • 标签: 溪口窑 梅浦窑 农商皆本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990年3月,河北省文物商店廊坊文物收购站征集到几件青花瓷碗。经故宫博物院耿宝昌先生鉴定,均系明末万历至崇祯年间景德镇民产品,现介绍如下:八仙寿字纹碗敞口,折沿,深腹,斜削宽圈足露胎无釉,有旋制痕迹和跳刀痕。胎体洁白,釉色白中泛青。碗心双圈内饰寿星骑鹤图案,(照1)内口边沿饰“落花流水”纹一周。外壁纹饰分为三层,口沿饰梅花一周,下腹近底部饰环套纹一周,腹部主题纹饰由四组开光组成,每个开光内画两个八仙人物,地子用行草书写的寿字填空,俗称“满地装。”线条流畅生动,青花色泽淡雅明快。高10、口径22、足径9.3厘米。

  • 标签: 明代民窑青花 耿宝昌 文物商店 圈足 寿字纹 色白
  • 简介:是我国唐、五代和北宋时期的著名瓷窑遗址。它从东汉南方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到了唐代初具规模,五代和北宋初得到蓬勃发展。越烧造的青瓷代表了当时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越自唐至宋一直为宫廷和官僚们所垄断,流传于民间的瓷器很少,考古发掘中亦很鲜见,因此,给人们认识和研究越瓷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随着近年来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开展,在河南的唐、宋墓葬中曾陆续出土了几件典型的越瓷器,在商业遗址里发现了越的民瓷片,为我们对河南境内出土越瓷器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 标签: 越窑 瓷窑遗址 陶瓷发展史 越瓷 制瓷工艺 汝官窑
  • 简介:1983年以来,赣州市七里镇乌头塘(又名湖头塘)出土一批瓷器。其中青瓷部分已有报道(下文称报道)。乌头塘收集的瓷器非常丰富。包括青瓷、白瓷、青白瓷。参加收集工作的先后有夏金瑞、陈旭、张嗣介、龙年海同志。而我是始终参与者。1983年7月20日,江西赣州贮木场电告该场七里镇四联村乌头塘职工宿舍打井,发现一批残破瓷器。我们即前往了解调查。参与打井的袁昌基、谢正斌、肖善玉、谢盛明等同志收集了一大批残破器物,交给了我们。打井工作在继续进行。我们也定期前往了解情况,陆续收集了一些有特点的瓷片。

  • 标签: 青白瓷 白釉 七里 头塘 圈足 底径
  • 简介:1999年,我国发行有荧光编号的整版邮票。它起始于去年4月8日发行的1999-3《中国陶瓷——瓷器》,这套由北京邮票厂印制的邮票全套4枚,4-2至4-4均以明码印制编号于版张的右上方,而暗码荧光编号印于4-1的右上第一枚的票面上三分之一处。收藏荧光编号以方连为好。它带有明、暗两种编号;并带有右上一行第二枚版铭标志。因而它是研究版式的有代表性的完整邮品。如经济条件允许,收藏整版更好。

  • 标签: 荧光编号 邮票 钧窑瓷器 邮品
  • 简介:由于石湾仿宋代出名,以蓝色釉为基调,间以红,玫瑰紫,翠毛釉调色为最佳,所创蓝釉中流淌雨点状葱白色品种,人称“雨淋墙”,或称“寸洒蓝”是其杰作。

  • 标签: 石湾 宋代
  • 简介:1982年4月.灵台县百里镇古城村的野狐湾农民在修挖庄基时,挖出金代藏一处,出土了两件宋代耀州刻花瓷器:一件是青釉刻花牡丹纹瓷盘,敞口,卷沿外翻,折壁斜收,浅腹平底,圈足,高3.6厘米,口径18.6厘米,足径6.3厘米,重299克(照1);另一件是青釉刻花渣斗,敞口,高领斜直,圆腹下收,小圈足,高11.3厘米,口径11.6厘米,

  • 标签: 耀州窑 瓷器 宋代 古城村 灵台县 牡丹纹
  • 简介:"比德尚玉——龙泉瓷器艺术展"是北京艺术博物馆自2010年以来连续引进的"中国古瓷窑系列展"之第八个。此精心设计制作的展览以历史年代为序,青瓷器物贯穿始终,脉络清晰,主题突出,时代特色鲜明。展品中既有龙泉青瓷博物馆珍藏的文物精品,也有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最新发掘出土的址标本、制作工具与各式具。展览为我们生动讲述了龙泉青瓷初创、发展、繁荣、鼎盛与衰落的演进历程,

  • 标签: 瓷器艺术 龙泉窑 比德 文物考古研究所 艺术博物馆 龙泉青瓷
  • 简介:现有证据表明,举世闻名的漳州古瓷(东溪米瓷和平和青花瓷)是以民间外贸自由港——月港为窗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往世界各地。月港又名月泉港,位于福建东南沿海的海澄(今属漳州龙海市辖),从海澄港口沿南港顺流往东至海门岛.此段九龙江人海口。因“一水中堑,环绕如偃月”,“外通海潮,内接山涧,其形如月,故名”。月港西邻九龙江北溪、西溪的交汇处三又河,附近海域古名圭海,海中有个圭屿(又名鸡屿),东向厦门港。“东接诸倭围,南连百粤疆。

  • 标签: 窗口 “海上丝绸之路” 瓷器 东南沿海 月港 自由港
  • 简介:长期以来,宋金钧瓷在墓葬中发现不多,素有“不入葬”的说法。此盘出士于许昌一座金代砖室墓,墓中壁画人物为女真人装束,墓葬地点位于许昌市文峰路中段西侧。同墓出土的钧瓷还有一盘、一碗,说明民间所谓“不入葬”的说法也不尽然。

  • 标签: 许昌市 出土 大盘 钧窑 金墓 砖室墓
  • 简介:摘要据史料记载,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青花瓷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元代开始得到蓬勃的发展,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正是封建社会经济的繁荣时期,中国瓷器的生产在这一时期达到高峰,瓷器制作不论是器型、原料、制造工艺,还是纹饰、画工,都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当然,清早期的外销瓷以及晚清、民国,包括文革时期的瓷器艺术也有其独到之处并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准,这里不作专门的叙述,而只就清早期的民青花纹饰的绘画风格与技法作粗浅的描述。

  • 标签: 民窑青花纹饰披麻皴斧劈皴构图开光
  • 简介:摘要:公元前 119年,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方世界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中国与西域诸国相互交流的重要渠道,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绣彩、金锦 、 以及文化传入中亚、西亚、以及中东,同时西方与印度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唐朝是一个经济、文化极大发展的朝代 ,加上丝绸之路的频繁交流,给中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这样的背景,使得当时耀州瓷器在装饰工艺上借鉴了外来文化,呈现出了新的艺术风格。

  • 标签: 耀州窑 瓷器 纹饰 外来因素
  • 简介:"己酉"天青釉鼎式香炉,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瓷器,一级文物。口径25.5厘米,高42.7厘米。双立耳,圆鼓腹,三兽足。口沿至肩部两侧饰兽形耳,腹部饰四个兽面铺首衔环纹,通体施天青色釉。颈部正面有一长方形题记,上刻"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炉一个"楷书铭文。1970年出土于呼和浩特市白塔村,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院。

  • 标签: 香炉 青釉 钧窑 元代 呼和浩特市 元武宗
  • 简介:崇祯年间社会动荡、战乱天灾不断,处在一个被人称作是“天崩地解”、“纲纪凌夷”的王朝末世。以往人们大多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瓷业生产肯定不会有大的发展与提高。但是近年来发现的大量崇帧民青花瓷器,特别是一些纪年青花瓷器证明,情况并非如此。事实上,尽管崇祯年间国力衰竭,朝廷已无暇顾及官窑瓷器生产,御窑厂几乎处于停烧状态,但民青花瓷器生产,由于受国内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风尚变化及官窑衰落诸多因素的影响;受国外殖民主义扩张及对外贸易扩大的影响;受制瓷原料及工艺改进的影响,反而在动荡不安的社会条件下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瓷胎配方、青花料提取及装饰艺术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这种新的突破,主要

  • 标签: 青花瓷器 民窑 装饰艺术 《天工开物》 装饰题材 时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