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7-20
  • 简介:且不说就在这些诗中,它平中见奇,最能体现陶渊明的审美追求与美境界的

  • 标签: 审美追求 陶诗审美
  • 简介:<正>郭沫若:行知是一位伟大的人民诗人校读了先生的,委实使我心悦诚服。他不仅是开创时代的哲人,而且是一位伟大的人民诗人。先生的,不仅量多,而且质好。一些看不起民歌体的自命诗人或许会藐视这里的大量的歌谣成分吧,但这正是先生之所以伟大。他的诗体的

  • 标签: 陶诗 陶先生 校读 诗教 诗神 诗味
  • 简介:大量和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特殊现象。苏轼和,一是为了“写伊郁”,二是喜欢,三是崇尚陶渊明的为人。但是,苏轼学而不囿于,他的和凸显了一个经过了精神历险之人不屈、旷达的性格特点和自然平淡的诗风。和是我们研究苏轼晚年思想、生活经历、审美情趣的重要文史资料,是苏诗艺术风格转变的标志,它建立了一种异代对话的机制。

  • 标签: 苏轼 和陶诗 不屈 旷达 自然平淡
  • 简介:在整个东晋南朝时期,钟嵘是在审美坐标中率先对陶渊明做出相当中肯评价并予以较高定位的文学评论家。从《诗品》的“才尽”“田家语”等评语中不难发现,钟嵘对陶渊明的评价与其审美思想的折中倾向之间具有某种关联。当然,这其中也包含着钟嵘在审美矛盾中的综合平衡与无奈选择。这种审美矛盾间接透露出他在审美趣味、审美表现和审美境界等方面所作出的权衡与规避。

  • 标签: 陶诗评价 钟嵘 审美思想 折中倾向
  • 简介:学人的散文写得好的多,写得不好的也多。套用那句现成的框框话说,写得好的多是一致的,写得不好的各有各的不是。做编辑时间长了,我最怕读有些学人的散

  • 标签: 散文 学人 编辑时间 美文 西安 贾平凹
  • 简介:苏轼《和》作于扬州、惠州、儋州三个时期,共一百多首。以清人王文诰“和韵”与“和意”说为视角,《和》可分为用韵复和意的诗歌、只用韵而抒己怀的诗歌及改韵的诗歌三类。苏轼的《和》不仅丰富了其个人的诗歌创作,而且经由苏轼和,其门人及时人多有仿效,和在宋代蔚然成风,绵延至元明清而不绝,和俨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 标签: 苏轼 《和陶诗》 分类研究
  • 简介:中唐诗人韦应物在人格修养和诗歌创作方面受影响最大,因而文学史上一直将'韦'并称.韦应物本人受到陶渊明自然真率之性情的影响,韦应物诗风受到陶渊明质实自然萧散恬谈风格的影响,其艺术表现手法和特点亦颇受陶渊明田园的影响.

  • 标签: 韦应物 陶渊明 继承 唐代 人格修养 诗歌创作
  • 简介:一陶渊明《形影神》三首以形为乐生、影为荣名,神则超然远举,犹今言'想象力'。此一刻画或取自阮步兵《大人先生传》:'呜呼.时不若岁,岁不若天,天不若道,道不若神。神者,自然之根也。彼勾勾者自以为贵夫世矣,而恶知夫世之贱乎兹哉?故与世争贵,贵不足尊;与世争富,富不足先。必超世而绝群,遗俗而独往,登乎太始之前,览乎忽漠之初,虑周流于无外,志浩荡而自舒,飘飖于四运,翻翱翔乎八隅。欲从而仿佛,洸瀁而靡拘,细行不足以为毁,圣贤不足以为誉。变化移易,与神明扶。

  • 标签: 想象力 陶渊明 两个世界 人文传统
  • 简介: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的一位伟大教育家,也是著名的民主文化战士。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诗人,而是喜欢用诗歌作为一种宣传和教育武器,进行思想战斗。他的诗歌写得最多得是在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大概由于社会活动更忙,

  • 标签: 陶行知 儿童诗 民主文化 社会活动 四十年代 教育家
  • 简介:在陶渊明经典化过程中,苏轼的“发明其妙”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苏轼之“发明”最为主要的内容在于对自然风貌的揭示,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诗人自然、率真人格境界的阐释,二是对其不刻意雕琢、“无意”为诗艺术风格的阐释。

  • 标签: 苏轼 阐释 陶渊明 自然
  • 简介:苏轼《和》的编集与刊行在宋代是一个重大的文学现象,为后世和带来了一种风气。《和》四卷为苏轼晚年亲手编订,在宋代多次刊行,并引发宋人关注苏轼和的兴趣。宋代即有蔡正孙、施元之、顾禧、蔡梦弼、傅共等多人注《和》,并传播到海外。明代编刻《和》出现混编现象,将单行成集的四卷本打散,以分类本和编年本为主,逐渐失去宋刊本的本来面目。清代在编刻《和》上采取各种方法,《和》主要随苏全集注本出现,但已逐渐混入各卷之中,《和》至此失去独立地位,影响日渐式微。苏轼《和》在历代的编纂与刊行,与当时的文艺思潮、批评标准、欣赏水准等因素密切相关,是历代对苏的真实接受,具有多种文学史意义。

  • 标签: 苏轼 《和陶诗》 编集 刊刻 流传
  • 简介:摘要:建水紫是中国著名的四大陶器之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建水紫陶器的艺术美感,以陶器造型、陶器装饰为主体,既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又具有独特的个性,其造型、装饰手法不断创新,融入世界文化,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 标签: 建水紫陶 装饰 审美
  • 简介: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与现代人民诗人行知的生活背景、个人阅历、政治理想以及艺术追求本来不可同日而语,然而笔者认为他们都生活在社会腐败、政治黑暗的动乱时代,忧国忧民,壮志难酬.前者用世无成耻折腰,归隐田园身心与天游,后者艰苦卓绝办教育,爱满天下死也争自由.他们执意求真,质朴自然,踏破了做人的坎坷路,开辟了写诗的新境界.伟大的魂在于深刻的创造,不拘时俗的叛逆诗人是永远不可复制的,尽管他们的心灵世界的轨迹存在着不可逾越的历时性差距,但是诗人精神境界获得自由、生命融入自然天地却能够隔代遗传,向着更高层次回归复苏,其益人心智的神韵贯穿着相似的可比性.

  • 标签: 陶行知 陶渊明 田园诗人 新体诗 诗魂 真淳
  • 简介:在古今转型的中国现代教育发展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行知先生以中外教育学术交流为背景,以自身教育实验为依据,形成了契合中国本土需要和发展方向的教育思想体系,历经岁月之淬砺而凝炼成极富思想含量的“学”。如果说“学”是中国现代教育思想中的一顶皇冠,那么,行知教育就是这顶皇冠上的璀璨明珠。

  • 标签: 教育发展史 陶行知 陶学 中国现代 教育思想体系 现代教育思想
  • 简介:摘要:陶渊明是一位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别具气格的伟大诗人。他的作品以其真挚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深深地吸引着无数的海内外读者,处处流露出对真、善、美的追求。“真”,是他做人的准则,也是他为文的准则,特别是他的,达到了“真”的最高境界。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对的“真”及其意义作粗浅的分析和阐述,以利于语文教学。

  • 标签: 陶渊明 诗 情真景真事真理真 任真直率 影响和意义
  • 简介:清代诗人张问一生六度从长安到成都穿越秦蜀古道,创作了有关秦蜀古道的诗歌二百余首。他用诗歌记录了行走古道的艰辛历程,描绘了秦蜀古道雄奇隽秀的自然山水风光,寻访了秦蜀古道上众多的人文遗迹,吟咏赞叹了曾经在行走在秦蜀古道上的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记录了清代白莲教起义时期秦蜀古道周边地区的社会状况及百姓们在战乱中的悲惨遭遇。这些诗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意味隽永。

  • 标签: 张问陶 秦蜀古道 诗歌创作
  • 简介:后世对于的美学评价,主要集中在两点上,一是说其自然,二是说其平淡。前者是一种审美标准;后者是一种审美境界。的自然,平淡是以对“真”、“朴”的追求为前提的,即人格之“真”、生活之“朴”。陶渊明在诗歌艺术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美学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一是扩大了诗歌的审美视野,丰富了诗歌的审美内容。他把诗歌的题材,范围扩大到了乡村、田园、日常生活,成为中国田园山水的开创者。二是“开千古平淡之宗”,使中国诗歌从唐朝始确立以平淡、朴素、自然为上,反对刻意雕琢的最高的艺术标准。

  • 标签: 陶渊明 诗歌 审美特征 自然美 平淡美
  • 简介:行知是切实地把审美教育思想落实于学校教育的教育家。其审美教育思想的最高目标是塑造真善美统一的活人,这一目标是有其心理基础的。以“求真之情”和“践真之意”为基本内涵的、知情意结合的审美教育心理基础,决定了必须通过“教学做合一”的审美教育原则,来实现塑造真善美统一的活人的审美教育目标。根据教学做合一原则,通过具体的审美活动进行审美教育,行知最终实现了塑造真善美统一的活人的审美教育目标。

  • 标签: 陶行知 审美教育 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