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自杀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是指不以自杀为目的,直接、故意损伤自己身体组织,且不被社会所接纳、认可的行为。对NSSI的评估主要有外显测量和内隐测量两种,近年来内隐测量受到了广泛关注,其中内隐联想测验(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ask,IAT)作为一种测量个体内隐认知中对客体的相对态度的工具,且能防止意识的干扰,不失为一种评估NSSI的有效方法。本文在介绍内隐态度相关背景基础上,分别从行为学和神经影像学两个方面总结了内隐态度区分和预测NSSI的研究进展。首先,与无NSSI史的群体相比,NSSI群体对NSSI有更为认同的内隐态度,并且其与NSSI的频率、严重程度存在相关;其次,与其他已知的传统预测因素相比,内隐态度能否更好地预测个体以后的NSSI行为,存在较大争论;最后,目前关于NSSI群体对NSSI的内隐态度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不多,初步结果表明突显网络的激活、部分脑区(例如背侧纹状体)灰质体积的减少可能与NSSI群体的内隐态度有关。综上所述,测量NSSI的内隐态度利于筛选、预测有NSSI风险的人群,在个体虚假报告或自我觉察能力低时尤为有效。此外,本文也提出几点不足,以期为未来研究以及临床干预提供思考。

  • 标签: 非自杀性自伤 内隐态度 内隐联想测验
  • 简介:摘要自杀自伤(NSSI)是指无自杀意图而故意直接伤害自己身体组织且不被社会认可的行为。儿童逐渐成为NSSI行为的高危人群,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现对儿童NSSI的流行病学、影响因素、行为特征、治疗、预后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早期发现儿童NSSI行为,做到早识别、早治疗,预防反复NSSI的发生。

  • 标签: 非自杀性自伤 流行病学 影响因素 行为特征 治疗 预防
  • 简介:摘要自杀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越来越多见,严重影响着患者,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冲动特质、疼痛加工、奖赏环路、内源阿片系统等在其生物基础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梳理上述4个方面与NSSI有关的研究证据和神经机制,初步阐述NSSI可能的关键生物基础。

  • 标签: 冲动行为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疼痛加工 奖赏环路 内源性阿片系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和惩罚敏感性在父母心理控制与青少年自杀自伤行为(NSSI)间的作用。方法:使用相关量表对区域内2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量表测定,分析相应结果。结果: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惩罚敏感性与NSSI之间呈两两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消极认知情绪、惩罚敏感性易加强父母心理控制,使得NSSI发生情况提升。

  • 标签: 认知情绪调节策略 惩罚敏感性 父母心理控制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青春期是个体身心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做出极端行为的时期。当个体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缺乏理性有效的情绪调节策略容易导致心理障碍和过度行为。近年来,因情绪调节危机引发的自杀自伤现象较为普遍,对初中生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往往给学校安全管理带来隐患。通过对学生自伤行为的心理原因和情绪特征进行分析,结合学生自伤行为的案例,从学校和家庭两方面提出对策。

  • 标签: 初中生 非自杀性 自伤行为 干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自杀自伤多见于青少年人群,是未来发生自杀行为的最强预测因子之一。目前自杀自伤机制不清,诊断和治疗缺乏客观的生物学标记,是临床诊疗亟需解决问题。磁共振成像技术是探究自杀自杀影像学机制的重要手段。本文旨在对自杀自伤的磁共振影像学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评价。研究发现不伴其他精神障碍的自杀自伤人群表现出眶额、背外侧前额叶、内侧前额叶、腹外侧前额叶、杏仁核、扣带回、缘上回、杏仁核、海马、脑岛、胼胝体、丘脑、壳核、背侧纹状体、楔前叶和右侧颞叶异常,这些区域是情绪处理、决策、认知和运动相关的核心脑区。存在其他精神障碍(如边缘人格障碍、抑郁障碍)的自杀自伤人群可能受到基础疾病的影响表现不全相同的损害模式,表现出特定情绪网络、决策、社会认知、运动相关脑区的异常。本文结果可为以后研究自杀自伤磁共振影像学机制提供帮助。

  • 标签: 非自杀性自伤 结构 功能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以从自伤到自爱:青少年自杀自伤行为的心理干预为重点进行阐述,首先对青少年自杀自伤行为及其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其次从识别与发挥优点、情绪共情体验和记录愉快幸福事件等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 标签:     青少年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心理干预
  • 简介:摘要近年来特别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后,自杀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在青少年中大量涌现,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并日渐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精神卫生问题。重复的NSSI被认为是一种成瘾行为,与物质成瘾有很多相似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如与多巴胺奖赏系统、内源阿片类系统密切相关等。本文旨在对国内外NSSI行为成瘾特征的概况、机制、评估与干预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行为,成瘾 危险性评估 非自杀性自伤
  • 简介:摘要自杀自伤(NSSI)行为在青少年群体间逐年上升,且危害极大,部分青少年反复自伤,对其身心健康不利。该行为可能与心理因素相关,但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病情迁延,治疗具有困难。国内对NSSI的健康管理起步尚晚,目前尚无统一指南或结论,对青少年群体的干预也鲜有所见。从生物-社会-心理模式来看,心理干预可能是该行为的有效治疗方式,改变父母养育方式、青少年进行自身约束及学校和社会层面的综合管理可能是该行为健康管理的有效方法。

  • 标签: 非自杀性自伤 青少年 心理干预 健康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少年采取自杀自伤行为的目的、动机及特征,为青少年自杀自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心理卫生中心自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348例自杀自伤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对其采取自杀自伤行为的目的、动机及特点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结果:调查研究显示青少年自杀自伤行为发生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为控制父母的为 110例(32%),为发泄情绪的99 例(28%),为希望得到关心和关注的98 例(28%),为好玩的37例(10%);聚众自杀自伤行为 216例(62%)。研究发现青少年自杀自伤行为有如下特征:女性204 例(59%),女性青少年更容易采取自杀自伤行为;受到过同学欺凌的199例(57%),说明同学关系不融洽的更容易采取自杀自伤行为;选取上臂自伤的221例(64%),上臂方便实施。结论:青少年自杀自伤行为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但希望控制父母和发泄情绪的占比更重,因此对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很有必要,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对青少年的心理干预,引导其通过其他方式发泄情绪,减少自伤行为的发生。我们对青少年自杀自伤行为特点进行研究,让我们更加清楚其自杀自伤行为的目的、频率、方式、部位等,为我们实施干预提供了基础。

  • 标签: 青少年 非自杀性自伤 原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叙事护理对青少年自杀自伤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11月-2021年11月接收的46例青少年自杀自伤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比组,每组23例。对比组采用一般护理,实验组采用一般护理和叙事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抑郁评分。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抑郁评分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抑郁评分均降低,其中实验组低于对比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叙事护理对青少年自杀自杀有积极影响,能够改善心理状态,进而减少患者的自杀自伤行为。

  • 标签: 叙事护理 青少年 非自杀性自伤
  • 简介:摘要:在初中学生教育中,教师要广泛地关注学生所表现的心理行为问题以及心理需要,尤其是要注重对学生自杀自伤行为的引导,在此过程中选择针对较强的教育方案,使每个学生能够在初中阶段中获得良好的成长以及发展,针对性地解决自身在心理健康方面所存在的各项问题,为初中的年级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

  • 标签: 初中学生 心理行为 非自杀性自杀行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青少年自杀自伤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方法 将2021年3月到2022年12月的1000例存在自伤行为的青少年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统计其中非自杀自伤行为的人数和所占比,并通过与自杀自伤行为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研究自杀自伤行为青少年的家庭影响因素。结果 ①经过统计1000例存在自伤行为的青少年中非自杀自伤行为的人数为260例,占比为26.00%;②经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可得独生子女、监护人文化程度偏低、家庭教育过于溺爱和放任是导致青少年自杀自伤行为发生的家庭独立危险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少年自杀自伤行为与青少年家庭有必然的联系,其中独生子女、监护人文化程度和家教原因是主要原因,提示我们要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

  • 标签: 青少年 非自杀性 自伤行为 家庭 影响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在自杀自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自杀自伤患者102例,以随机法分为观察组(n=51)和对照组(n=51)。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同时联合心理护理。结果: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认知情绪调节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心理护理 非自杀性自伤 认知情绪调节
  • 简介:摘要 本文首先概述了儿童青少年自杀自伤行为的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然后从适用于儿童青少年的自伤理论模型方面入手,主要介绍了四功能模型、发展病例模型和经验回避模型三大主要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干预思路及方法的介绍。

  • 标签: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理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