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经过10余年的脑性瘫痪(脑瘫)高危的临床实践和结合相关文献的复习,选取脑瘫高危高危因素、运动系统检查、全身运动检测、神经行为学评估及头颅磁共振检查5项指标,建立脑瘫高危分级筛查标准,并提出相应的康复干预建议。通过及时有效的专业分级筛查与干预,既可减轻患儿的发育障碍或脑瘫发生的功能障碍程度,避免发生漏诊漏治,减轻患儿的功能伤害;也可通过精准的筛查和针对性的干预,避免过度医疗,减轻患儿的治疗痛苦和家庭负担。

  • 标签: 脑性瘫痪高危儿 分级筛查 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危分级管理及目标性活动在优化儿童早期发育的临床研究效果。方法:随机遴选在本院接受治疗的200例儿童视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简单随机法分为A组(实验组)和B组(对照组),每组各100例患者。对A组进行高危分级管理,实施目标性活动优化儿童发育,对B组患儿则展开常规干预。每个疗程后对各组患儿分别进行Gesell、PDMS等相关指标进行检测,比2组儿童发育商数值。结果:干预前,2组儿童的各项发育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性:P>0.05;干预后A组的发育商显著高于B组发育商(P<0.05)。结论:对儿童展开高危分级管理,能够针对性给予干预措施,从而提高患儿的发育指标。

  • 标签: 高危儿分级管理 目标性活动 优化儿童 早期发育 临床干预
  • 简介:摘要高危大多数可以发育为正常儿童,部分可能发展为脑性瘫痪(脑瘫)高危和孤独症谱系障碍高危等特异性高危,以及发育指标延迟和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应用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BSID)、全身运动质量评估(GMA)和Hammersmith婴幼儿神经系统检查(HINE)等神经发育评估量表进行定期随访筛查,早期发现,尽早干预,可大大提高预后。母亲-婴儿事务处理课程、反应性及语前环境教学和家庭为中心的积极应对和照护特殊需要婴儿方案等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模式已成国际共识,即培训家长,让家长掌握新生和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规律、亲子互动技巧、早期干预方法和婴儿护理等基本技能。医师定期与家长互动可不断提高家长的早期发现和干预能力。目标-强化运动-丰富环境刺激方法对脑瘫高危预后效果好,早期强化行为干预和孤独症婴幼儿早期介入丹佛模式对孤独症谱系障碍高危预后效果最佳。脐血干细胞移植对28周前极早产儿进行神经保护和神经修复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已经开始。

  • 标签: 高危儿 脑性瘫痪高危儿 孤独症谱系障碍高危儿 早期干预 脐血干细胞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高危接受规范化管理模式干预,得到的临床效果对比后分析。方法:研究的对象,为进入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高危,期限为2019年的4月至2020年4月,选择患者100例,引导患者家属进行抽签,并对结果整理和分组,包括对照组50例,研究组50例,分别接受常规管理、以及规范化管理两种干预,并整理数据进行最后的分析。结果:研究组患儿的体格发育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P<0.05);研究组患儿的神经心理发育状况评分,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P<0.05);研究组患儿家属的满意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家属(P<0.05)。结论:对高危采取规范管理模式干预,可以促进高危的体格、以及神经心理发育状况,并对患儿家属的管理满意度进行提升,临床价值明显。

  • 标签: 高危儿 规范化管理模式 神经心理发育状况 体格发育
  • 简介:摘要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用药安全项目组)推出了《高危药品分级管理策略及推荐目录》,各医疗机构药学部门均依据此《策略》,结合本医疗机构工作实际情况,开展了高危药品分级管理工作。在实践中逐步发现《策略》中不足,及时发现不合理用药现象,临床护士是合理用药的最后把关者。防范用药错误,最大限度地避免高危药品在临床使用中的不合理现象,并做到及时上报药品不良反应,避免和减少对患者造成的伤害。

  • 标签: 护理角度 分析 高危药品分级管理策略 不足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高危险药品是指药理作用显著且迅速、易危害人体的特殊药品。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药品的种类越来越多,本文从我院高危药品分级管理制度出发,总结体会,为医院高危药品安全管理提供一定参考。

  • 标签: 高危药品 分级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用药安全管理高危药品分级管理的实践效果。方法:在我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开展的用药管理改革活动中随机选取收治的100例高危药品用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安全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用药错误率、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危药品管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结论:在用药安全管理中实行高危药品分级管理效果较好,可以保证用药安全,减少高危药品使用错误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 标签: 高危药品 分级管理 用药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瘫高危行围产高危系统管理对早期诊断和干预的作用。方法:于 2018年 1月 --2019年 5月,选取脑瘫高危 80例,根据诊断方式分为 2组,经门诊发现的 40例为控制组,经围产高危系统管理筛查的 40例为试验组。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的相关资料,比较两个组别治疗有效疗程、年龄及家属满意率。结果:两个组别治疗有效疗程、治疗年龄及家属满意率对比发现试验组均明显优于控制组( P<0.05),有统计学价值。结论:脑瘫高危行围产高危系统管理可及时发现和确诊,利于早期诊断和及时开展脑康复治疗,且可缩短疗程,促进患儿康复,值得推广研究。

  • 标签: 脑瘫高危儿 围产高危儿系统管理 早期诊断 早期干预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危筛查法在保门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随州市妇幼保健院高危门诊筛查的3278例婴儿的筛查结果,分析高危的发生几率及筛查异常的分布情况。结果高危筛查异常构成比为9.23%,正常为4.06%;高危脑损伤检出率为4.23%,正常为0.87%;运动发育异常和肌张力增高在异常分布中所占比列最高。结论高危筛查能够早期发现脑损伤的儿童,是一种简便易学有效的筛查技术,值得作为一种常规筛查方法在保门诊推广使用。

  • 标签: 高危儿 高危儿筛查 脑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危药品分级警示标识用于医院药房管理的效果。方法:我院于2020年6月对药房高危药品实施分级警示标识管理,实施前后药房药师共30人,实施至2022年6月,对高危药品分级警示标识实施前后的管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实施高危药品分级警示标识,药师药物相关知识的考核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高危药品管理效果明显优于实施前(P<0.05)。结论:高危药品分级警示标识用于医院药房管理有助于提高管理效果和药师专业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高危药品 分级警示标识 药房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将高危药品分级警示标识应用到医院药房管理当中的最终成效。方法:在2020年6月~2022年6月期间,对参与实验的药房进行高危药品分级警示标识管理,通过实验前后药师对于药物相关知识的考核、药品配置情况、高危药品的管理效果等内容对此种方法进行讨论。结果:实施前的药师药物知识总掌握程度为66.54±7.68分,实施之后则上升为92.51±6.96分,药品管理在实施后两项指标分别上升为99.77%和99.80%,高危药品管理效果中的标识正确率和处方合格率在实施高危药品分级警示标识管理后也有明显上升,以上实验指标经计算均达到P小于0.05标准。结论:高危药品分级警示标识在医院药房管理当中的运用具有明显成效。

  • 标签: 高危药品 分级警示标识 药房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将高危药品分级警示标识应用到医院药房管理当中的最终成效。方法:在2020年6月~2022年6月期间,对参与实验的药房进行高危药品分级警示标识管理,通过实验前后药师对于药物相关知识的考核、药品配置情况、高危药品的管理效果等内容对此种方法进行讨论。结果:实施前的药师药物知识总掌握程度为66.54±7.68分,实施之后则上升为92.51±6.96分,药品管理在实施后两项指标分别上升为99.77%和99.80%,高危药品管理效果中的标识正确率和处方合格率在实施高危药品分级警示标识管理后也有明显上升,以上实验指标经计算均达到P小于0.05标准。结论:高危药品分级警示标识在医院药房管理当中的运用具有明显成效。

  • 标签: 高危药品 分级警示标识 药房管理
  • 简介:摘 要:目的:观察早期综合干预对高危婴儿预后的影响,并为早期干预和高危婴儿的治疗提供证据。方法:将280例高危婴儿随机分为正常组和干预组,分别为140例和正常对照组(110例)作为正常儿童,干预组从新生开始进行早期干预。他接受了定期的身体检查和智力检查,在校正了18个月的怀孕后,根据临床诊断和Gesell发育量表,发育检查确定了运动发育的结果。结果:早期综合干预后高危儿童的智力和运动发育水平显着高于非干预组,早期综合干预后高危儿童的后遗症发生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早期的综合干预,高危儿童的智力和运动发育取得了显着进展,有效减少了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并改善了儿童的生活质量。早期干预是必不可少的,值得积极推广。

  • 标签: 高危儿 早期 综合干预
  • 简介:【摘要】高危一般指在胎儿期、围产期、新生期受各种高危因素危害,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危重现象的新生。各种高危因素可能会神经系统产生一定损伤,并且可能会留有脑瘫、精神发育迟滞、癫痫和神经感觉障碍,以及协调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等神经系统后遗症,所以对能对神经系统产生损伤的高危因素进行早期识别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高危存在的高危因素进行阐述,了解其发病情况,做到早期识别从而能进行早期诊断及相应治疗。

  • 标签: 高危新生儿 高危因素 新生儿脑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危药品分级警示标识用于医院药房管理的价值。方法:我院在2019年3月实施高危药品分级警示标识,分别选取高危药品分级警示标识应用前后的药房药师40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高危药品分级警示标识在药房管理中应用后的价值。结果:实施后药房药师的相关知识考核评分高于实施前,P<0.05统计学有意义。实施后的调配药物、配置静脉药物的准确度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的高危药品管理效果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医院的药房管理中采取高危药品分级警示标识可以提高药师对药品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药师的专业能力,减少药品调配出错、高危药品标识错误的情况,对提高药房的管理质量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高危药品分级警示标识 医院药房管理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建立在“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基础上,高危孕产妇不断增加。医院应切实落实高危孕产妇风险管理,借助早期预警机制,实现对其救治的规范性发展,借助有效手段,确保高危孕产妇预警体系得到进一步落实,降低高危孕产妇并发症,使其死亡率下降。

  • 标签: 妊娠期 高危产妇 风险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自制简易高危转运车在高危新生院内转运中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分娩的新生,并因其病情危重,需院内紧急转运至新生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184例新生。将2017年11月至2018年3月所转运的新生设为传统转运组(新生93例),2019年1~5月所转运患儿设为转运车组(新生91例),比较两种转运方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传统转运组与转运车组转运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运车组转运所需医务人员数量较传统转运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运车组出现1例新生死亡,其余新生均存活;转运车组NICU住院时间与传统转运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转运生理稳定指数(TRIP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疾病〔新生窒息、新生颅内出血、新生溶血、新生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比传统转运,自制新生转运车安全有效,减少了同行医务人员数量,同时不改变新生病情及并发症等情况。

  • 标签: 新生儿转运 高危新生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案管理模式对新生重症监护病房的高危管理效果的影响。方法将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2018年1~6月收治的200例高危纳入对照组,将该院7~12月收治的200例高危纳入观察组。对照组按照镇江市高危常规分类分级管理要求进行管理,观察组采用个案管理模式对高危实施管理。比较两组高危1岁生长发育迟缓率、52项神经运动检查异常检出率、1岁发育商(DQ)、结案率、转诊率、规范管理率、高危出院第一天及出院1个月时家长焦虑情况。结果观察组1岁DQ、结案率、转诊率、规范管理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52项神经运动检查异常检出率,高危1岁生长发育迟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观察组家长焦虑程度较对照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个案管理模式对重症监护室新生进行高危筛查管理,提高了高危管理效果,促进了高危神经和生长发育。

  • 标签: 个案管理 重症监护病房 高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