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晋南时期的秣陵县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它与建康县划淮分治,却管辖着建康城的相当一部分城市区域;它并非丹阳首县,丹阳郡治却位于其境内。事实上,秣陵县应当被视为建康城的附郭县。尤其在东晋南时期,作为"京邑二县"之一,秣陵县境包含了建康城重要的居民区和众多官署、篱门、城垒等城市标志景观,是东晋南首都建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秣陵县 建康城 城市范围 城市形态
  • 简介:魏晋北朝的“古今字”训条多以佚文的形式存在。该时期的多位学者继承并发展了汉儒开创的“古今字”训诂,使其广泛运用于经、史、子等各种文献的注释和训诂专书的编纂中,成为沟通历时汉字同用关系的通行训诂样式,为隋唐之后“古今字”训诂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学术史意义。

  • 标签: 魏晋 南北朝 古今字 训诂
  • 简介:陈寅恪先生在《崔浩与寇谦之》一文中言道:“盖有自东汉末年之乱,首都洛阳之太学,失其为全国文化学术中心之地位,虽西晋混一区字,洛阳太学稍复旧观,然为时未久,影响不深。故东汉以后学术文化,其重心不在政治中心之首都,而分散于各地之名都大邑。是以地方之大族盛门乃为学术文化之所寄托。中原经五胡之乱,而学术文化尚能保持不坠者,固由地方大族之力,

  • 标签: 学术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 风尚 士族 洛阳太学 东汉末年
  • 简介:佛教进入中国,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其为沉浸在儒、道思想中的魏晋思想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传统哲学的道路。人是历史的人,中国哲学如今的现状,很大的原因应归结为佛教的传入。即色派理论作为佛教初入中国时最为接近佛教原始理念,其发展可以说承接了玄学和之后禅宗,因此从即色派的理念可以对魏晋北朝时期的佛教思想发展作一个大致的叙述。

  • 标签: 佛家 即色派 玄学
  • 简介:魏晋北朝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封建庄园经济发展迅速。究其原因,一是农村公社衰落时,山林川泽被豪族分割霸占。二是江南士庶流行分居,"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庶人父殊产,亦十家而五矣"(《宋书·周朗传》),扬州"其俗…父子或异居"(《隋书·地理志》),庶族分居形成小农经济,易被兼并。三是一些农民弃农从商,出现"商旅转繁,游食转众,耕夫日少,杼轴日空"(《南史·郭祖深传》)的现象,农民商人大多投

  • 标签: 南北朝时期 经济发展 庶族 地理志 周朗 给客制度
  • 简介:魏晋北朝小说辑佚中,天台陶宗仪的《说郛》是重要来源之一。今通行的涵芬楼本《说郛》是张宗祥先生据六个明抄本整理而成,未能参校浙江临海所藏汲古阁本《说郛》,难免有遗漏。汲古阁本《说郛》可对几种魏晋北朝小说的辑校补充工作有所推进。

  • 标签: 魏晋南北朝小说 《说郛》 陶宗仪 汲古阁本 辑校
  • 简介:"龙门"一词经常出现在史籍中,在中国古代"龙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理概念,也是史籍中经常提到的地方行政区域。古代晋南的龙门就是众多"龙门"的主要代表之一,"鲤鱼跃龙门"和"大禹开龙门"的传说都与此地密切相关。鉴于史籍中龙门纷繁复杂的情况,笔者从历史沿革方面对古代晋南的龙门进行了考证,并得出了初步结论:晋南龙门自北魏太武帝时由皮氏县更名为龙门县,而后曾一跃为龙门郡,北宋宣和初年改名河津县。

  • 标签: 晋南 龙门 行政区域
  • 简介:"禅授诏策"是中国骈文发展史上的一种特殊文体,在南朝时期,达到鼎盛。此种文体集高度的政治功利性与文学艺术性于一身,是中国古代文体发展史上的特殊现象。文章从释名、总体特征、历史起源、模式化倾向、文献谱系、骈化过程等多个角度,全面研究南朝"禅授诏策"的文体意义和理论内涵。

  • 标签: 禅授诏策 南朝 骈文理论 文体学
  • 简介:南朝是道教仪式音乐史上极重要时期,其仪式音乐略可分南北两支,北方天师道承东汉旧仪并吸收灵宝仪而发展。南方以灵宝派为大宗,承东晋灵宝传统,兼收天师道、方仙道及佛教之仪而发展,到陆修静总其大成后形成规范模式并绵延后世。时见主要仪式有天师道的上章,灵宝派的投简、度亡、传授诸仪,且为后世沿用,尤以授度仪程序最严整、音乐最丰富、结构最规范,成为南朝宋道教仪式音乐的经典。

  • 标签: 南朝 道教仪式 陆修静 授度仪
  • 简介:用典为南朝骈文形式方面的一大要素,其技巧的演进与骈文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刘宋时期,骈文初步形成,典故总数相对较少,具体类型主要包括语典与事典,用典方式以明用为主,技巧也相对粗糙,但总体看来,用典较贴切自然。时至齐梁陈,骈文进一步发展并趋于成熟,典故数量大增,方式灵活多样,明用、暗用、反用、借用、活用皆有。同时,用典技巧也走向精湛化,许多作家善于活用化用,不露痕迹,巧妙恰当而又平易自然。南朝骈文用典既可充实文章内容、提高表现力,又可装饰文章形式、增强审美性,在骈文追求形式美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用典 形式技巧 演进 南朝骈文
  • 简介:敦煌艺术中的南朝因素历来为研究者所关注。本文通过对敦煌艺术中图像与历史文献对比,从传播者的角度重新审视敦煌艺术中南朝美术的来源问题。敦煌早期壁画受到河西地区的影响而多采用西域晕染法,并无南朝影响。南朝之风始自北魏中期的第251、257窟,西魏第249窟作为南朝风格持续进入的重要过渡,已经有了"秀骨清像"的韵致,至第285窟则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南朝样式,这种明显的变化表现出敦煌壁画中的南朝风格已被时人普遍接受。敦煌与南朝虽相距甚远,但存在巨大的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故而形成了密切的关联。最后,文章分析了南朝艺术因素进入敦煌的媒介,在外交使者、求法僧、中原委派的官吏、儒生阶层的共同努力下,南朝艺术风格进入敦煌,并对后世敦煌壁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标签: 敦煌 莫高窟 壁画 南朝 艺术交流
  • 简介:魏晋玄学之所以被称为“新道家”,是因为它对老、庄道家思想的继承和革新。这种革新的具体表现是:王弼、何晏,特别是王弼以其“无”本论对老子“道”的抽象性、普遍性的革新;裴颁以其“有”本论对老子“道”的具体性、特殊性的革新;而作为玄学思想发展之终结者和集成者的郭象以其“独化”论对老庄“道”的“有一无”性内在结构的发掘和革新。经魏晋时期的玄学家们对老庄“道”的继承和革新,先秦道家思想在魏晋时代发挥出了新的作用,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 标签: 魏晋玄学 独化
  • 简介:神话对魏晋诗歌有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神话内容、神话人物、神话思维等三方面。魏晋文人从神话中汲取营养,取得了辉煌的文学成就,神话为魏晋文人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神话人物激发创作者的生命体验,使诗人产生创作冲动,借神话传说抒情言志。魏晋文人在无意识中承袭的神话思维特征,以及由此所引发的悲剧心理,造成游仙诗的大量出现,最终促使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

  • 标签: 神话 诗歌 影响
  • 简介:魏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乌兽虫鱼种类名称词汇。我们通过音节特点、单音词的结构特点、语素构成、语法结构、语义构成几个方面考察,揭示其特点:双音词占绝对优势;单音词六书结构皆属于形声字,形符具有明确标示词义范畴的作用;表示颜色、性状、处所的共同语素构词功能强化;复合词语法结构包括有:偏正、联合、支配、附加、表述,其中以偏正式为主;复合词的语义结构复杂,部分词汇的词义具有比喻引中性的特点。

  • 标签: 魏晋 鸟兽虫鱼种类名称 研究
  • 简介:魏晋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时鲜卑诸族亦大批入居河西,势力最强的河西秃发鲜卑建立了"南凉"政权,并与河西其他民族进行了长期的争战融合,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民族关系等各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 标签: 魏晋十六国 河西鲜卑 历史发展 经济生活 民族关系
  • 简介:饮者因处远而寂寞甲骨文与金文中的酒字写作“酉”,那时候酒很少,陶质的酉里只盛浅浅的一层,后来农耕快速发展,粮食有了富余,酒才多得从酉中滴滴嗒嗒地漾出来。酒的妙处不在麻醉别人,而在于解脱自己。真正的饮者,往往是寂寞的。

  • 标签: 竹林七贤 怀念 魏晋 甲骨文 寂寞
  • 简介:山西戏曲的历史源远流长,远在汉代,百戏活动在山西晋南地区已很流行。百戏又称"角抵戏",是乐舞杂技表演的总称。虽然这种古老的表演艺术形式还不能算得上是戏曲,但是作为戏曲艺术的胚胎已经悄悄孕育,为戏曲艺术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经过汉、隋、唐等各个朝代一千多年间的演变和孕育,直到宋元时期,山西戏曲开始逐渐形成。北宋早期,专供演出使用的砖砌木构固定的

  • 标签: 晋东南地区 戏曲形式 古戏台 角抵戏 木构 宋元时期
  • 简介:魏晋时期士人在生活中的放荡不羁是魏晋名士风度最为直接的表现,士人超越世俗礼法,纵酒清谈,展现出了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然而这不过是魏晋风度的表象,更深层面的是其折射出来的思想和文化方面的内涵。他们独特的人生观亦影响了这一时期的文学,使文学形成一种特定的风貌,展现出彼时的特点。这样的文学,又反作用于魏晋士人,促进魏晋风度的发展。

  • 标签: 魏晋风度 魏晋名士 文学创作 契合
  • 简介:《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编撰的一部记载魏晋时期士族阶层的遗闻轶事和言谈的轶事小说集。谈到魏晋,不得不说到魏晋风度,它是魏晋名士所表现出来的处世方式、人格精神和哲学态度,是魏晋时期文化哲学最直接与最深刻的体现,也一直是后世文人景仰的对象和追求的目标。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从青年才俊何晏、王弼至竹林名士嵇康、阮籍,再到名相谢安,无一不是清峻通脱、崇尚自由、无

  • 标签: 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 魏晋名士 处世方式 清峻 士族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