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ARDS是临床常见危重症之一,死亡率较高,严重创伤和感染会间接和直接对肺功能造成损伤,主要是以非心源性肺水肿、呼吸窘迫和顽固性低氧血症为临床症状。机械通气是治疗ARDS患者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若不适当机械通气会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肺保护通气治疗治疗ARDS的主要策略,主要包括有小潮气量通气、低气道平台压、适当呼气末正压PEEP以及允许性高碳酸血症。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本文主要对ARDS病理特征、病因和危险因素展开分析,分析肺保护通气治疗应用在ARDS中的效果。

  • 标签: 患者 ARDS 进展 肺保护通气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临床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使用PICCO导管检测,分析该检测方法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情况。方法本课题研究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所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42例,临床给与患者带有温度感应的PICCO专用动脉导管检测,观察患者的住院时间、临床治疗以及临床有无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症状的发生情况。结果42例患者死亡12例,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21.5±6.8天,PICCO导管留置时间为5~10天,患者在检测的过程中并没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症状发生。结论PICCO检测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患者治疗中的能够有效的反应患者血流动力学状态,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表现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PICCO检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机械通气在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治疗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本文从临床试验和研究成果出发,综合评估了机械通气对ARDS治疗效果。机械通气能够通过提供机械支持,改善患者的气体交换,缓解呼吸困难,以及减轻肺泡表面张力,从而改善患者的氧合情况。机械通气还可以通过调节呼气末正压(PEEP)等参数,减少肺泡塌陷,改善通气/血流比例,从而提高肺部功能。然而,机械通气也存在一些不良影响,如气压伤、气道损伤等。因此,在应用机械通气时,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精准调节通气参数,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治疗效果,同时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机械通气,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效果,不良影响,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持续高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对重症监护病房(ICU)非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非ALI/ARDS)全麻机械通气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用计算机检索PubMed、JBI循证护理中心图书馆、Cochrane图书馆、Embase、Medline、万方医学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发表的关于不同水平PEEP治疗ICU患者(未合并ALI/ARDS)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和临床对照研究(CCT)。检索时限为1990年1月1日至2018年11月30日。试验组较对照组采用相对高水平的PEEP治疗。结局指标为住院病死率或28 d病死率、氧分压、ARDS发生率、肺不张发生率、肺炎发生率等。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2篇文献,均为RCT研究;中文文献2篇,英文文献10篇。Meta分析显示:不同水平的PEEP对患者病死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院病死率:优势比(OR)=1.06,95%可信区间(95%CI)为0.57~1.96,P=0.85;28 d病死率:OR=0.34,95%CI为0.09~1.32,P=0.12〕。与低PEEP相比,持续高PEEP可增加患者的氧分压〔加权均数差(WMD)=48.27,95%CI为22.56~73.97,P=0.000 2〕,预防ARDS的发生(OR=0.32,95%CI为0.13~0.82,P=0.02),降低肺炎发生率(OR=0.52,95%CI为0.30~0.89,P=0.02),而两组间肺不张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69,95%CI为0.23~2.06,P=0.51)。结论治疗ICU非ALI/ARDS全麻机械通气患者时,采用相对高水平PEEP(10~16 cmH2O,1 cmH2O=0.098 kPa)较低水平PEEP(≤8 cmH2O)能明显提高氧分压,显著降低ARDS和肺炎的发生率。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呼气末正压通气 重症监护病房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了解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的治疗机制和实施措施以及护理要点的最新进展,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

  • 标签: 俯卧位 ARDS 护理
  • 简介:摘要目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救治仍以内科治疗为主,治疗效果仍待进一步提高,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membraneoxygenation,ECMO)技术是一种持续体外生命支持手段,使患者心肺得到充分的休息,为患者的恢复赢得宝贵的时间。通过归纳ECMO治疗过程中各类护理方法和措施,为相关护理人员的临床实践和科研作参考。

  • 标签: 体外膜肺氧合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严重多发生并发 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 EICU(急诊重症监护病房)的综合治疗。方法 以 2017年 1月至 2019年 1月间我院收治的 280例严重多发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80例患者为本文的观察对象,对其均采取 ICU监护与治疗,给予 73例呼吸机辅助通气,其中 53例加用血液灌流治疗。结果 严重多发伤伤后易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在治疗多发伤的基础上,给予严重多发伤并发 ARDS患者呼吸支持、血液灌流、血液透析等综合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结论 对于严重多发伤患者一定要警惕 ARDS的并发, EICU综合治疗是严重多发伤并发 ARDS患者维护重要脏器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的主要辅助治疗手段。

  • 标签: 多发伤 ARDS EICU 综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ECMO技术在救治重症ARDS患者的应用及护理,总结护理方法,评价护理效果。方法将2021年6月~2022年8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10例,以入院时间先后作为分组依据,各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综合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护理后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氧合指数均大于护理前,呼吸末正压通气小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护理后的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大于对照组,呼吸末正压通气小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重症ARDS患者行ECMO技术治疗期间配合综合护理可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提高患者满意度,故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ECMO 重症ARDS 气道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21年6月到2022年8月期间收治的ARDS患者120例作为本次的观察研究对象,将这120例患者按照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的患者各60例;对照组的60例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呼吸机的治疗,观察组的60例患者采用捆绑式呼吸机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呼吸机的使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为95%,对照组的临床疗效为83.33%,P<0.05;观察组合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33%和23.33%,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采用捆绑式呼吸机治疗法进行ARDS治疗,能够显著提高和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缩短患者的呼吸机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呼吸机 捆绑式 ARDS 临床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机械通气是临床上治疗ARDS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本文在机械通气基础上行个体化肺复张策略治疗ARDS患者,探讨研究个体化肺复张策略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ARDS患者54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行机械通气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个体化肺复张策略,观察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PaO2/FiO2、PaO2、Cst等指标均有所上升,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肺复张策略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无明显影响,实验组发生并发症的机率小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个体化肺复张策略治疗ARDS患者能更好的改善肺顺应性,改善氧合,减少肺部损伤发生率,临床疗效显著。

  • 标签: 肺复张 ARDS 机械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呼吸机捆绑式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从2016年10月到2017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所有ARDS患者当中随机选取其中的120例作为本次的观察研究对象,将这120例患者按照患者的个人意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的患者各60例;对照组的60例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呼吸机的治疗,观察组的60例患者采用捆绑式呼吸机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呼吸机的使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为95%,对照组的临床疗效为83.33%,P<0.05;观察组患者的呼吸机使用时间为(130.15±23.49)h,住院时间为(7.17±0.51)d,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合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33%和23.33%,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捆绑式呼吸机治疗法进行ARDS治疗,能够显著提高和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缩短患者的呼吸机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呼吸机 捆绑式 ARDS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肺内/外源性ARDS进行俯卧位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加以比较分析。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0例外源性ARDS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为其进行俯卧位治疗;并将同期采取同样方法治疗的30例内源性ARDS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在进行通气治疗之前的气道阻力、心率、心指数、平均动脉压等指标指数。并在治疗后的2小时和4小时后再次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2小时和4小时后,各项指标水平均有明显的好转。从分组情况来看,治疗开始2小时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氧合指标的改善情况均明显好于对照组,组间差异相比P<0.05,存在明显的统计学意义。治疗开始4小时后,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基本相似,组间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价值。结论俯卧位通气治疗肺内/外源性ARDS的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但是外源性ARDS的起效时间更加快速。

  • 标签: 俯卧位 通气治疗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 ECMO ) 技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时的护理要点,总结护理经验。方法:总结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6月,我 院 PICU10例 ARDS 患儿进行 EC M0+CRRT治疗 的资料,采用 EC M0+CRRT抢救 10例 ARDS 的急危重症患儿 。结果: 10例患者上机成功率为 100%,在 ECMO的辅助下 8例循环、呼吸功能逐渐稳定,成功撤机后转至普通病房继续治疗并痊愈出院。 2例因病情危重并发 MODS,抢救无效死亡。总脱机率及总存活率均为 80.0%。结论:应用 ECMO恢复急危重症患儿 的自主循环改善肺部气体交换功能,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共同配合,要求护理人员严密观察 ECMO仪器的运转情况,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规范实施血管活性药物管理、镇静镇痛、管道管理、院感防控等治疗护理策略,严密监测并维持患者凝血功能等内环境稳定,积极预防并处理出血、栓塞等并发症,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ECMO的功效,才能改善心肺衰竭患者预后,最终提高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 标签: 体外膜肺氧合 CRRT ARDS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是讨论研究体外循环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诊断和用呼吸机进行保护性通气的治疗。方法将在我院行体外循环术后ARDS的36例患者分为两组,为传统机械呼吸组12例和呼吸机肺保护性通气组24例,分析传统机械呼吸组和肺保护性通气组的体外循环术后ARDS治疗经过。结果在传统组12位患者中平均带机时间为7天,死亡7例,病死率58.33%;肺保护性通气组24例中平均上呼吸机的时间为6天,死亡5例,病死率为20.83%,两组数据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肺保护性通气治疗比传统机械治疗有效,可以提高术后ARDS患者的成活率。

  • 标签: 体外循环术后 ARDS 肺保护性通气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早期进行血液净化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我院重症医学科近2年来收治25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早期血液净化治疗的经验总结,其中5例患者予以无创机械通气,17例患者予以有创机械通气。血液净化均使用CVVH模式,采取前稀释+后稀释,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钙局部抗凝,首次持续血液净化24-48小时,以后每日8-12小时,共3-7天。对比治疗前、治疗后8h、12h、24h动脉血氧分压(PO2)、氧合指数(PO2/FiO2)、血乳酸(Lac)、前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并通过PULSION公司的PICCO2血流动力学监测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结果早期血液净化治疗8h、12h、24h后监测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均逐渐升高,血乳酸水平逐渐下降,白介素-6、前降钙素原逐渐降低,血管外肺水指数及肺血管通透性指数逐渐下降。全部患者均症状缓解后顺利转回普通病房。结论早期床旁血液净化治疗能够有效控制炎性反应,改善氧合,缩短SPA合并ARDS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改善预后。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