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cDNA分子克隆测序方法,鉴定中国南方汉族1个KIR3DL3新等位基因。方法采集1例KIR3DL3基因测序结果异常的无偿志愿捐血者的外周血样,提取mRNA并逆转录为cDNA。设计1对具有KIR3DL3基因特异性的PCR引物对cDNA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纯化后进行分子克隆测序。结果经分子克隆测序,检出1个正常的KIR3DL3*00802等位基因和1个KIR3DL3*064新变异等位基因。KIR3DL3*064与KIR3DL3*00601等位基因的序列最为接近,仅有编码区存在nt1184 C>T错义变异,导致第9外显子中的第374密码子由ACT变为ATT,所编码的苏氨酸(Thr)变为异亮氨酸(Ile)。该等位基因被世界卫生组织HLA因子命名委员会KIR分委会正式命名为KIR3DL3*064。结论cDNA分子克隆测序法能够鉴别常规测序分型中的异常结果,可用于鉴定KIR3DL3新等位基因。

  • 标签: KIR3DL3基因 cDNA 分子克隆测序 新等位基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近年来发现在意义未明的特发性血细胞减少症患者、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甚至健康成年人的血细胞中有相当比例的体细胞基因突变和克隆性造血现象。进一步研究又提出不确定潜能的克隆性造血、意义未明的克隆性血细胞减少症、具有肿瘤进展潜能的克隆性造血等概念。研究还发现克隆性造血与炎症、心血管病、实体肿瘤及治疗相关的髓系肿瘤等也有密切关系。文章结合第61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报道对克隆性造血与血液肿瘤关系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 标签: 血液肿瘤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贫血,再生障碍性 突变 克隆性造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脊液寡克隆区带(OB)检测在神经梅毒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18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初诊、未经治疗的HIV阴性梅毒患者共163例。入组患者跟根据诊断结果分为隐性梅毒组(39例)、无症状神经梅毒组(43例)和有症状神经梅毒组(81例)。应用等电聚焦电泳联合免疫固定法检测入组患者脑脊液及血清OB,并判定脑脊液OB阳性结果。比较隐性梅毒和神经梅毒患者OB阳性率的差异,同时分析OB阳性和阴性神经梅毒患者的脑脊液生化、常规指标的差异,并通过ROC曲线评估脑脊液OB诊断神经梅毒的效能。结果入组163例梅毒患者中97例脑脊液OB阳性。隐性梅毒组、无症状神经梅毒组和有症状神经梅毒组患者脑脊液OB阳性率分别为12.8%(5/39)、65.1%(28/43)和79.0%(64/81)。有症状[64(79.0%)]及无症状神经梅毒[28(65.1%)]患者脑脊液OB阳性率显著高于隐性梅毒患者[5(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校正,P < 0.0167)。有症状神经梅毒亚型的OB阳性率分别为脊髓痨93.3%(14/15),麻痹性痴呆89.5%(34/38),脑膜血管型81.8%(9/11)和眼梅毒41.2%(7/17)。以眼梅毒OB阳性率最低,且与麻痹性痴呆、脊髓痨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校正,P < 0.008)。晚期神经梅毒患者OB阳性率(90.6%、48/53)显著高于早期神经梅毒(68.5%、37/54)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96、P = 0.005)。OB阳性神经梅毒患者IgG指数及脑脊液白细胞、IgG、IgG合成率、总蛋白较OB阴性患者显著升高。脑脊液OB阳性诊断神经梅毒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分别为87.2%和74.2%,与本研究采用的神经梅毒诊断"金标准"一致率为78.6%,ROC曲线下面积为0.81。结论与隐性梅毒相比,神经梅毒患者脑脊液OB阳性率显著升高,提示脑脊液OB可能对神经梅毒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脑脊液OB能够反映中枢神经系统体液免疫,为脑脊液OB检测在神经梅毒诊断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客观依据。

  • 标签: 梅毒 神经梅毒 寡克隆区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克隆性免疫球蛋白血症患者肾脏损害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单克隆性免疫球蛋白血症患者肾脏损害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按照临床及病理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3组:具有肾脏意义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GRS)组(46例),意义未明的M蛋白血症(MGUS)组(8例)和多发性骨髓瘤(MM)组(13例)。分析各组患者临床及病理学特征。结果67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9±10)岁,男女比为37︰30。MM组血肌酐高于MGRS组及MGUS组(P<0.05),MGRS组血清白蛋白及IgG低于MM组、EGFR高于MM组(P<0.05),MGRS组的肾病综合征发生率及大量蛋白尿发生率高于MM组及MGUS组(P<0.05)。MGRS组、MGUS组及MM组的主要病理类型分别为轻链型肾淀粉样变(42例)、膜性肾病(4例)、轻链管型肾病(7例)。结论单克隆性免疫球蛋白血症患者肾脏损害的临床表现及病理类型多样,MGRS患者常表现肾病综合征,以轻链型肾淀粉样变多见,而MM患者常表现肾功能不全,以轻链管型肾病多见。此类患者需结合临床资料及肾脏病理改变作出诊断,以指导制定治疗计划及判断患者预后。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刘尊杰 黎全华 杨永弘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0年第07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新生儿科,北京 100026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超声科,郑州 450052 ,深圳市儿童医院呼吸科,广东 深圳 518000;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045
  • 简介:摘要肺炎链球菌是儿童社区获得性感染的首位致病病原,可引起侵袭性和非侵袭性疾病。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国内肺炎链球菌耐药克隆的替代使耐药问题日趋严重。推广疫苗及合理使用抗生素对控制肺炎链球菌耐药克隆的播散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肺炎链球菌 血清型 抗生素耐药 分子流行病学 多位点序列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右佐匹克隆对老年痴呆患者睡眠障碍治疗前后状态改善的临床观察分析。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诊治的老年痴呆症患有睡眠障碍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观察组患者以右佐匹克隆片口服,对照组患者以阿普唑仑片口服。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系统评估两组患者药物治疗前后的睡眠状态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药物治疗后2、4周的睡眠障碍状态改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8.57%(33/42)比54.76%(23/42)、92.86%(39/42)比73.81%(31/42)](P<0.05),而且PSQI量表评估分值结果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右佐匹克隆治疗有助于老年痴呆症患者睡眠障碍状态的改善,临床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睡眠障碍 右佐匹克隆 临床改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克隆异质性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中的特征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就诊的170例ALL初诊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3例、女77例,中位年龄17(2~80)岁。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靶向检测52种ALL相关基因,将检出的基因突变位点根据变异等位基因频率(VAF)及同期流式细胞学结果进行克隆异质性分析,并分析其与临床特征间的关系以及预后价值。结果121例(71.2%,121/170)患者检出基因突变,其中18例(52.9%,18/34)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可检出2个及以上的克隆,而仅有23例(16.9%,23/136)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可检出多克隆(P<0.01)。基因突变相关克隆异质性分析显示,NOTCH1突变患者出现2个及以上克隆的比例较高(13/19)(P<0.01)。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携带3个及以上克隆患者的无事件生存(EFS)明显低于其他患者(χ2=10.330,P=0.016),而在儿童患者中,携带多个克隆患者的总生存期和EFS均低于其他患者(总生存期: χ2=7.974,P=0.047;EFS: χ2=10.860,P=0.013)。结论ALL作为一种高度异质性血液肿瘤,克隆异质性与其来源不同的淋巴细胞谱系以及发病年龄密切相关,可进一步揭示疾病本质,评估预后风险。

  • 标签: 克隆,分子 遗传异质性 突变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高通量核苷酸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舍曲林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失眠伴抑郁焦虑的临床效果展开分析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7月 ~2019年 7月收治的 80例失眠伴抑郁焦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 40例。对照组采用右佐匹克隆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应用舍曲林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 PSQI、 HAMD及 HAMA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临床有效率 (95.0%)显著高于对照组有效率 (85.0%),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 (7.5%)明显低于对照组 (1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失眠伴抑郁焦虑患者予以舍曲林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失眠、焦虑症状,且副作用小,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舍曲林 右佐匹克隆 失眠 焦虑 抑郁
  • 作者: 王迎迎 吴超 肖霞 王聪慧 王营 王赓 肖艳 郭丽 任丽丽 王健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20年第03期
  • 机构: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 100730;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 国家卫生健康委病原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道疾病病原组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30,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道疾病病原组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30,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 100730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针对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冠状病毒2(SARS-CoV-2)的单克隆抗体,用于抗原诊断。方法收集分泌抗SARS-CoV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上清液,并用Western blot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单克隆抗体与SARS-CoV-2 N蛋白之间的反应。通过免疫荧光,检测单克隆抗体与Vero细胞培养物中SARS-CoV-2的反应性。结果从杂交瘤细胞中获得了两种单克隆抗体,分别称为A1和A2。它们都可以与SARS-CoV-2 N蛋白发生反应,而A2也可以识别SARS-CoV N蛋白。这些单克隆抗体可用于ELISA和免疫荧光实验。结论获得了2种针对SARS-CoV-2 N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为发展SARS-CoV-2抗原检测方法提供了基础。

  • 标签: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 核衣壳蛋白 单克隆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免疫荧光
  • 作者: 王铜 陶晓霞 孟凡亮 李心朋 小野久弥 王多 胡东良 张建中 王国庆 闫笑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年第04期
  • 机构:北华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吉林 132013;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北京 102206 ,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北京 102206 ,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济南 250014 ,弘前大学大学院医学研究科,弘前 036-8562,日本;北里大学兽医学部,十和田 034-8628,日本 ,北里大学兽医学部,十和田 034-8628,日本 ,北华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吉林 132013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缩短的葡萄球菌类肠毒素X(truncated 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like toxin X,tSElX)氨基酸多态性,对其进行克隆表达纯化并对催吐活性进行评价。方法将tselx序列与本课题组前期完成测序的145株CC398菌株基因组序列及NCBI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设计引物扩增tselx目的基因,将该片段重组于pMD18-T载体中并进行测序鉴定。经限制性内切酶BamHⅠ和EcoRⅠ双酶切后将目的片段构建于质粒pGEX-6P-1及pET-28a(+)中,重组质粒鉴定后,IPTG诱导蛋白表达。将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的蛋白进行变性和复性,用亲和层析法和超滤法对表达产物进行纯化。将纯化的tSElX蛋白以250 μg/kg喂饲普通狨猴,观察呕吐反应。结果tselx基因在我国不同来源(患者、健康人群和动物)的145株CC398菌株均存在。我国菌株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100.0%,与4株美国菌株的同源性分别为97.8%(1株)和98.9%(3株)。通过两套表达系统及不同诱导条件,tSElX均以包涵体形式表达。通过变性及复性,获得高纯度的可溶性重组蛋白tSElX。在250 μg/kg剂量下tSElX蛋白不能引起普通狨猴的呕吐反应。结论tSElX氨基酸序列在CC398菌株中普遍存在,且具有一定保守性。高纯度的可溶性tSElX重组蛋白在250 μg/kg剂量下不具有普通狨猴催吐活性。

  • 标签: 肠毒素 重组蛋白 包涵体 复性 催吐活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克隆异质性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靶向检测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465例AML患者的68种相关基因,将检出的基因突变位点根据变异等位基因频率(VAF)及同期流式细胞学结果进行克隆异质性分析,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338例(81.4%)初诊患者检出基因突变,其中携带DNMT3A、NRAS和RUNX1突变患者出现2个及以上克隆比例显著增加(DNMT3A:χ2=15.231, P<0.001;NRAS:χ2=19.866, P<0.001;RUNX1:χ2=23.647, P<0.001)。不同年龄组间克隆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05, P=0.022),其中>60岁患者携带2个和≥3个克隆的比例增加。初诊患者与复发或继发AML患者间克隆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302, P=0.010),且患者多克隆的比例随预后危险度增加而逐渐增加(χ2=17.505, P=0.022)。而主克隆分析中,RUNX1突变标志的主克隆比例较高(χ2=4.527, P=0.033)。克隆异质性与疗效相关分析显示,携带3个及以上克隆患者的总生存(OS)期和无进展生存(PFS)期均远低于其他患者(OS:χ2=13.533,P=0.004;PFS:χ2=9.817,P=0.020),而在中危组患者中,克隆数目多的患者其PFS期显著缩短(χ2=10.883,P=0.012)。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携带3个及以上克隆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S期和PFS期显著短于无克隆患者(OS:HR=3.296,95%CI 1.568~6.932,P=0.002;PFS:HR=3.241,95%CI 1.411~7.440,P=0.006)。结论克隆异质性可反映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提示其耐药性、难治性及侵袭性,可进一步用来评估疗效和AML中危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克隆异质性 基因突变 白血病,髓样,急性 高通量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伴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cIg)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4例经病理确诊为淋巴瘤且伴McIg患者的资料,同时选择40例不伴McIg淋巴瘤患者作为对照,对患者年龄、性别、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B症状、D-二聚体、肿瘤细胞来源、Ki-67等进行预后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总生存(OS)及无进展生存(PFS)情况。结果14例伴McIg淋巴瘤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8例,中位发病年龄63岁(42~78岁),临床分期Ⅲ~Ⅳ期13例,存在结外病变12例,最常见的McIg类型为IgM-κ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IPI评分≥3分、D-二聚体升高与预后不良有关(均P<0.05)。截至随访结束,伴McIg淋巴瘤患者中位OS时间未达到,2年OS率为64.3%,中位PFS时间为16个月;不伴McIg淋巴瘤患者中位OS时间未达到,2年OS率为90.8%,中位PFS时间为37个月;两组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结论伴McIg的淋巴瘤患者多有结外侵犯,临床分期多为Ⅲ、Ⅳ期,IPI评分≥3分、D-二聚体升高提示预后不良。McIg的分泌是淋巴瘤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

  • 标签: 淋巴瘤 免疫球蛋白类 临床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 舍曲林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失眠伴抑郁焦虑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 2017 年 5 月 -2019 年 3 月收治的失眠伴抑郁焦虑患者 110 例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 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 55 例。对照组采用 右佐匹克隆治疗, 联合组采用 舍曲林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不良情绪评分。结果 联合组总有效率为 94.5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8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 HAMD 以及 HAMA 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联合组治疗后 HAMD 以及 HAMA 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加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与 舍曲林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失眠伴抑郁焦虑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具有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及应用的价值。

  • 标签: 舍曲林 右佐匹克隆 失眠 抑郁焦虑 治疗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从噬菌体库筛选获得的1株抗狂犬病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基本特征。方法从抗狂犬病病毒噬菌体库中筛选获得1个阳性克隆,扩增获得其抗体轻重链可变区,构建全分子抗体的表达质粒后在HEK293 EBNA1细胞中瞬时表达,亲和纯化后对该抗体进行体外抗狂犬病病毒中和活性、中和指数、逃逸株测序、差示扫描荧光法热稳定性分析,并与数据库中街毒株糖蛋白比对关键氨基酸位点。结果该抗体体外抗狂犬病病毒中和活性为691IU/mg;该抗体对狂犬病病毒CVS-11和CTN株的中和指数分别为8.52和7.05;CVS-11逃逸株糖蛋白测序分析表明,该抗体针对的关键氨基酸主要为N37 K、N194 K和K205 N。与1 338株狂犬病病毒街毒株糖蛋白基因比对表明,37、194和205位上仅有1个街毒株在194位上与突变逃逸株氨基酸类型相同。该抗体Tm值为70.58±0.31 ℃。结论获得1株高中和指数的全分子人源抗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该抗体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 标签: 单克隆抗体 狂犬病病毒 抗原表位 中和指数 逃逸病毒 热稳定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有双克隆M蛋白的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月收治的1例伴有双克隆M蛋白的LP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为老年女性,临床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肾脏损害、贫血、骨破坏等,依据淋巴结活组织检查、免疫固定电泳、骨髓细胞学、基因突变检测(MYD88 L265P突变阳性)明确诊断。采用硼替佐米为主的方案治疗4个周期,达到部分缓解。结论伴有双克隆M蛋白的LPL临床主要表现出一种M蛋白特点,免疫球蛋白IgM及IgA双克隆的LPL罕见,采用硼替佐米为主的治疗方案有一定的效果。

  • 标签: 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 淋巴瘤 双克隆 免疫球蛋白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脑脊液寡克隆区带联合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水平诊断视神经脊髓炎(NMO)的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患者25例、NMO患者23例为病例组,再收集同期、同年龄段、知情且实施脑部MRI检查及血液检查者30例作为对照组。病例组均实施脑脊液寡克隆区带检查,并抽取血液、脑脊液检查GFAP水平;对照组实施脑脊液寡克隆区带检查,并抽取血液检查GFAP水平。观察各组脑脊液寡克隆带阳性率、血清及脑脊液GFAP水平,并对2种方式分别及联合对视神经脊髓炎的诊断价值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NMO组脑脊液寡克隆带阳性率为26.09%,高于MS组的12.00%和对照组的3.33%,且MS组高于对照组(P<0.05)。NMO组血清GFAP水平为(654.42±105.69)ng/L,高于MS组[(407.33±52.37)ng/L]、对照组[(223.74±33.49)ng/L],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MO组脑脊液GFAP水平为(2 275.24±584.75)ng/ml,高于MS组的(0.98±0.3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寡克隆带联合血清GFAP水平诊断NMO的AUC为0.877,高于血清GFAP(0.700)、脑脊液寡克隆带阳性(0.5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NMO患者脑脊液寡克隆区带、血清GFAP水平均高于MS患者和健康人群,脑脊液GFAP水平明显高于MS患者,故脑脊液寡克隆区带联合GFAP水平诊断NMO的价值较高。

  • 标签: 视神经脊髓炎 脑脊液寡克隆区带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