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典型结核病患者CT影像资料,分析其特征以及产生误诊的可能原因,充分发挥CT影像对肿瘤型肺结核的诊断优势。方法将被我院确诊的41例肿瘤型肺结核患者,当作本文分析主体,通过对其CT影像征象的观察,总结该病症影像方面的具体表现。结果所有分析主体依据其CT影像征象进行分型显示,结果为22例(53.66%)肺部团块型;7例(17.07%)肺部空洞型;3例(7.32%)支气管腔内结节、团块型;5例(12.20%)肺部单发或多发结节型与4例(9.75%)纵隔肺门团块型;其中有32例分析主体被误诊为肺癌,出现78.05%的误诊率。结论临床对不典型肺结核的诊断应慎重,应注意加强对患者CT影像的观察与其他检查方式的联合应用,进行综合分析后方可下结论。

  • 标签: 肿瘤型肺结核 CT影像学征象 误诊
  • 简介:摘要: 新冠肺炎患者在临床上 除了 采用核酸确诊以外,为了提高确诊诊断率,可以 结合 CT 影像诊断。基于此,本文对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胸部 CT影像征象特点分析, 以期对新冠肺炎诊断准确率提高有一点帮助作用。

  • 标签: CT 新冠肺炎 影像学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肝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和B超影像表现;方法选择、收集我院经CT和B超检查诊断为肝血管瘤的患者96例,并对两种检查影像征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血管瘤CT平扫为境界清楚,密度均匀的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影,部分较大病灶中央可见星形或不规则更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动脉期边缘结节样或中心强化,强化区进行性向中央扩展,延迟扫描病灶呈等密度填充,较大病灶中央可见始终不填充区同平扫;B超检查病灶直径<3.0cm的肝血管瘤,声像图表现为均匀强回声,边界清晰、锐利,呈浮雕样,周边无声晕,后方无声影;病灶>3.0cm的肝血管瘤,多数呈强回声,表现为形态不规整、边界清晰、无声影及声晕;少数呈低回声;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肝血管瘤可发现动脉期的典型征象并不受呼吸影响,且不遗漏病灶,诊断准确率很高,是最佳、最有效、可确诊的方法;而肝血管瘤行B超检查,则具有无伤、无痛、价廉、快速等优点,并且正确率极高,应为诊断肝血管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 标签: 肝血管瘤 CT扫描 B超检查 影像学征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继发性卵巢腺癌的CT和MR影像征象,并比较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继发性卵巢腺癌患者60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n=30)采用CT进行诊断,观察组(n=30)采用MR影像进行诊断,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60.00%。观察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即两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有统计意义。结论在继发性卵巢腺癌疾病的诊断中,MR影像诊断的准确率显著高于CT诊断。MR的影像诊断价值较高,在继发性卵巢腺癌疾病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 标签: 继发性卵巢腺癌 CT MR影像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肝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和B超影像表现;方法选择、收集我院经CT和B超检查诊断为肝血管瘤的患者96例,并对两种检查影像征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血管瘤CT平扫为境界清楚,密度均匀的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影,部分较大病灶中央可见星形或不规则更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动脉期边缘结节样或中心强化,强化区进行性向中央扩展,延迟扫描病灶呈等密度填充,较大病灶中央可见始终不填充区同平扫;B超检查病灶直径<3.0cm的肝血管瘤,声像图表现为均匀强回声,边界清晰、锐利,呈浮雕样,周边无声晕,后方无声影;病灶>3.0cm的肝血管瘤,多数呈强回声,表现为形态不规整、边界清晰、无声影及声晕;少数呈低回声;结论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肝血管瘤可发现动脉期的典型征象并不受呼吸影响,且不遗漏病灶,诊断准确率很高,是最佳、最有效、可确诊的方法;而肝血管瘤行B超检查,则具有无伤、无痛、价廉、快速等优点,并且正确率极高,应为诊断肝血管瘤的首选检查方法。

  • 标签: 肝血管瘤 CT扫描 B超检查 影像学征象
  • 简介:患者的年龄、病变部位、分化程度、病变局部的环境、机体的免疫力以及有无合并疾病等因素可使疾病的影像征象出现个体化变异。辩证地认识与研究个体化与典型性影像征象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关系、在典型征象的指导下充分考虑具体病例的个体化达到正确诊断思维的关键。

  • 标签: 影像学 个体化
  • 简介:摘要本文研究老年继发性肺结核影像特征,进一步提高对老年继发性肺结核在临床发病特点、病变形态特征等方面的认识,提高明确诊断率。

  • 标签: 继发性肺结核 影像学检查 病变特征
  • 简介:摘要血肿增大是脑出血后的一种常见有害事件,可导致神经功能恶化和转归不良,早期发现高危患者有助于预防血肿增大并改善患者转归。虽然血肿增大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多种影像征象可能与血肿增大相关,例如斑点征、混合征、黑洞征、岛征等。文章主要从影像角度对血肿增大的相关影像预测因素进行了综述。

  • 标签: 脑出血 血肿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CT血管造影术 磁共振成像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比较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CT影像征象,分析两者的异同之处。方法对50例慢性胰腺炎患者(A组)和50例胰腺癌患者(B组)采用CT检查,比较2组CT的直接征象(病变区边界清晰、病变区肿大、胰腺钙化、胰管全长不规则扩张、胰管远端扩张均匀、假性囊肿、密度不均匀)和间接征象(胆总管扩张逐渐中断、肾前筋膜增厚、腹腔内粘连、胰周血管受累、胰周脂肪受累、转移征象)的差异。结果A组CT直接征象的病变区边界清晰、病变区肿大、胰腺钙化、胰管全长不规则扩张、胰管远端扩张均匀、假性囊肿、密度不均匀所占比例及CT间接征象的胆总管扩张逐渐中断、肾前筋膜增厚、腹腔内粘连、胰周血管受累、胰周脂肪受累、转移征象所占比例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或P〈0.01)。结论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CT征象有显著差异。在临床鉴别诊断时,应根据CT征象进行综合分析。

  • 标签: 慢性胰腺炎 胰腺癌 CT 直接征象 间接征象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CT影像征象对局灶性肺炎型肺癌与肺部炎性病变的鉴别意义。方法 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FPLC患者39例为观察组,FPIL患者2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和CT征象,构建临床联合CT影像特征模型,采用受试者特征曲线(ROC)分析模型对FPLC和FPIL的鉴别诊断。结果 观察组较对照组年龄,有吸烟史(51.28%vs.44.00%)和无呼吸系统症状(33.33%vs.20.00%)显著(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病灶小(40.28±16.39mmvs.45.39±17.72mm),多见空气支气管征(30.77%vs.16.00%)(P<0.05);对照组较观察组多见坏死(48.00%vs.10.26%)和胸膜粘连(72.00%vs.41.05%)(P<0.01)。综合模型显示年龄[OR(95%CI):4.37(2.19~9.14)]、呼吸系统症状[OR(95%CI):1.87(1.12~2.44)]、空气支气管征[OR(95%CI):2.93(1.82~4.44)]、坏死[OR(95%CI):5.79(2.69~14.83)]和胸膜粘连[OR(95%CI):8.42(3.31~17.94)]是区分FPIL和FPLC的预测因素(P<0.05)。模型AUC0.856(95%CI:0.765~0.946),灵敏度81.5%,特异度85.3%。结论 综合模型结合临床特征和CT影像特征,鉴别局灶性肺炎样肺癌和局灶性肺部炎症病变,具有临床意义。

  • 标签: CT影像学 肺炎型肺癌 肺部炎性 鉴别意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PSP患者的CT影像特征进行分析,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18例PSP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CT扫描,分析其临床、病理结果以及CT平扫、增强扫描的表现和征象。结果实性结节13例(72.22%),团块1例(5.56%),磨玻璃结节4例(22.22%);边界光滑14例(77.78%),4例(22.22%)患者有明显钙化密度影;CT平扫有晕征7例(38.89%),空气新月征1例(5.56%);增强扫描明显强化或中度强化13例(92.86%)。结论PSP病灶CT影像特征明显,可通过分析其表现和征象进行综合诊断。

  • 标签: CT平扫 增强扫描 肺硬化性肺泡细胞瘤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64排螺旋CT在周围性肺腺癌中影像征象特点,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方法及形态征象在术前预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脏层胸膜侵犯(VPI)的效能。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9年1月—2021年1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肺癌患者220例,其中男145例、女75例,年龄43~89(62.6±10.0)岁,均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按照术后病理检查确诊有VPI 90例、无VPI 130例。将入组患者按照4∶1的比例随机分配到训练组(176例)与验证组(44例)。基于术前增强CT图像提取影像特征,采用LASSO-logistic回归模型选择动静脉期相关性最高的影像特征建立VPI预测模型。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筛选临床资料及CT形态征象等相关变量,结合最终选择的相关性最高的影像特征构建联合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采用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对VPI的预测效能,DeLong检验用于比较模型间AUC的差异。结果从提取出的1 878个影像特征中筛选出动脉期及静脉期各10个最具相关性的影像特征,分别用于建立动脉期和静脉期影像VPI预测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静脉期影像模型AUC值分别为0.867(95%CI 0.815~0.920)和0.855(95%CI 0.746~0.964),均大于动脉期的0.844(95%CI 0.784~0.904)和0.814(95%CI 0.677~0.951),差异均有统计意义(Z=2.20、2.07,P值均<0.05)。有、无VPI的患者在空洞征、毛刺征与胸膜凹陷征3种CT形态特征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χ2=8.30、7.87、10.32,P值均<0.05)。训练组与验证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值均>0.05)。联合模型由最终选择的10个相关性最高的静脉期影像特征及上述3种CT形态征象共同构建,其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AUC分别为0.914(95%CI 0.875~0.953)和0.884(95%CI 0.785~0.984),均大于静脉期影像模型,差异均有统计意义(Z=3.09、2.21,P值均<0.05),即联合模型对VPI的预测效能更高。结论基于增强CT静脉期图像的影像特征联合空洞征、毛刺征与胸膜凹陷征3种CT形态征象构建的联合模型,对于术前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是否发生VPI的判定具有很好的预测效能,可以协助临床决策。

  • 标签: 癌,非小细胞肺 影像组学 形态学征象 脏层胸膜侵犯 计算机体层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影像表现,提高对该少见病的CT、MRI征象认识,帮助治疗前诊断。方法病理证实肝上皮样血管瘤5例,发病年龄27~55岁;女性3例、男性2例。3例行平扫加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1例同时行MRI平扫加动态扫描,1例仅行MRI动态扫描。2例间隙性右上腹痛;3例无症状,为体检发现。3例同时伴发肝外病变(多发肺结节2例、腹膜结节1例)。影像表现与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肝周围及包膜下弥漫性病变5例(5/5),其中多发结节3例、多发结节伴大块融合灶2例;伴肝包膜回缩征5例(5/5),肝内静脉进入并止于病灶5例(5/5),病灶包绕血管2例(2/5)。CT平扫表现为多发低密度结节,内见更低密度区,边界清楚(5/5);动态增强典型病灶中层环形强化伴周围低密度晕环,中心不强化(多层靶征)(5/5),延迟期无廓清(5/5),延迟10min病灶缩小(1/1)。MRI平扫T1WI低信号灶,内见更低信号灶;T2WI高信号灶,内见更高信号;造影后可见多层靶征(2/2)。结论本组肝EHE具有相似的影像特征,易误诊为肝转移瘤或血管瘤。对首次就诊无肝外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CT或MRI发现肝周围或包膜下多发肿块或大块融合病灶伴肝包膜回缩者,鉴别诊断时要考虑到血管内皮瘤;造影后持续靶样强化伴延迟强化,合并肝内静脉进入并止于病灶者可提示该病。

  • 标签: 肝脏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磁共振 计算机断层扫描
  • 简介:目的探讨腹膜粘液癌病(PMCA)的CT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4例PMCA,原发病灶胃腺癌1例,胆管腺癌1例,阑尾粘液腺癌1例,卵巢粘液囊腺癌1例;其中2例CT平扫,2例CT平扫+增强扫描。结果CT除发现原发病变外,3例CT表现盆腹腔粘液性腹水,1例B超提示上腹部有少量腹水,CT值25-32HU,内见分隔。4例均可见腹膜和/或网膜增厚,网膜饼形成,1例病灶内见钙化灶。结论发生于盆腹腔脏器原发病灶,伴有多发囊性病灶,CT值高于水,腹膜或/和网膜结节样增厚者应考虑诊断本病。

  • 标签: 腹膜粘液癌病 粘液性腹水 计算机断层成像
  • 简介:摘要腹腔局灶性脂肪坏死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腹部脂肪病变,常以腹痛为首发症状就诊。大部分腹腔局灶性脂肪坏死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临床处理方法与其他急腹症不同,需要依靠影像方法及时诊断并区分鉴别,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和过度治疗。笔者主要结合临床病例探讨腹腔局灶性脂肪坏死的典型影像征象及其主要鉴别诊断。

  • 标签: 脂肪 腹部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诊断 鉴别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放射性肺炎CT影像表现对于临床诊断放射性肺炎所具有的重要价值,评价放射性肺炎CT图像与其病理及发病机制相关性。方法收集确诊放射性肺炎30例,总结临床症状和CT影像表现;通过回顾放射性肺炎发生机制,并根据其病理变化分析所产生的CT影像表现。结果30例放射性肺炎患者的CT均有典型表现,诊断正确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表现为照射部位相一致的磨玻璃样、点片状模糊影,此外有纤维条形影、代偿性肺气肿、胸膜粘连、纵隔移位等影像特征,这些影像征象反映了放射性肺炎的病理改变,为临床诊断提供确切证据。结论CT对于诊断放射性肺炎,确定其病变范围,肺内损害程度等提供诊断依据,对于指导临床及早控制病情,观察病情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甚至对评估放射治疗方案,放疗设备的质量控制等都具有很大意义。

  • 标签: 放射性肺炎 发病机制 CT 放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