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急性主动脉夹层外膜破裂后,大多数患者死亡,无手术机会,部分病例由于外膜破口位置特殊,存在救治的可能。我们总结2012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18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急性破裂患者救治体会以供同道参考。全组男16例,女2例;年龄(51.2±10.7)岁。均行急诊手术治疗,主动脉根部处理采用Bentall手术8例,根部成形+升主动脉置换6例,改良Cabrol手术2例,升主动脉置换2例;12例处理主动脉弓部,采用孙氏手术11例,右半弓置换1例。手术历时(365.0±23.0)min,体外循环(176.0±27.0)min,下半身停循环(15.0±5.5)min,主动脉阻断(107.0±17.0)min;术中出血(923±312)ml;患者术后ICU停留中位时间7天,术后住院中位时间14天。死亡3例,严重脑部并发症、多脏器功能衰竭、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各1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9年,失访2例,1例猝死原因不详,其余患者CTA检查未见支架膨胀不全和吻合口漏。临床结果显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急性破裂猝死风险高,术前中大量血性心包积液或突发积液增多,应高度怀疑破裂可能,急诊手术以抢救生命为目的,缩短门(急)诊-手术室时间急诊手术是救治的唯一有效手段。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比分析SMG基因家族在主动脉夹层和正常主动脉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研究SMG基因家族成员的表达及其与主动脉夹层发生的联系。方法收集31例正常主动脉壁和65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主动脉壁组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主动脉壁中SMG家族的mRNA水平,并分析SMG家族成员的表达与夹层患者主动脉直径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与正常主动脉壁比较,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壁中SMG3(0.642±0.529对1.126±0.858,P=0.023)、SMG6(0.737±0.652对1.877±1.902,P=0.005)、SMG7(0.624±0.449对1.339±0.866,P=0.00067)的mRNA水平均显著升高,而SMG1、SMG2、SMG4、SMG5、SMG8、SMG9的mRNA水平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SMG3、SMG6、SMG7的表达均与主动脉直径无明显相关性。结论SMG3、SMG6、SMG7的mRNA表达水平在主动脉夹层患者中显著升高,提示其可能促进主动脉夹层的发生发展,靶向SMG家族成员有望成为主动脉夹层预防和治疗的新靶点。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SMG家族 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孙氏手术优先或分支动脉开通优先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缺血导致灌注不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共302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收集其中17例合并下肢灌注不良患者的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1例;平均年龄(52.6±4.2)岁。术前腔内支架开通下肢动脉3例,术后行腔内支架开通1例,直接行孙氏手术14例。结果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灌注不良的发生率为5.6%,全组平均体外循环时间(271.8±38.9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186.3±31.8)min,平均脑灌注时间(48.75±11.3)min。术后因多器官灌注不良死亡3例,发生率为17.6%(3/17),2例孙氏手术后因腹腔脏器灌注不良死亡;1例孙氏手术前行髂动脉开通支架后因腹腔脏器灌注不良死亡。因大面积脑梗塞自动出院2例,发生率为11.7%(2/17),因骨筋膜室切开1例,术后使用血液灌流5例。术后随访显示术前重度下肢缺血患者有下肢皮肤神经受损表现,表现为患侧肢体无力,麻木,在康复医院康复治疗中,肌力较前有好转;轻度下肢缺血患者患侧皮肤麻木有好转,无遗留肌力障碍。结论对于轻度下肢缺血的A型主动脉夹层直接行孙氏手术效果良好;对于重度下肢缺血的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可先行支架开通后再行孙氏手术,术后使用血液灌流器可以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损伤预后。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下肢灌注不良 综合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女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并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02年6月至2021年8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诊治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依据性别进行分组。收集患者不同时期的临床及主动脉影像学资料,记录住院期间和出院后30 d内及1、5年全因死亡(按死亡时间分为院内死亡、院外死亡,其中院内死亡包括术前死亡、术中死亡和术后死亡;按死亡原因分为主动脉原性死亡、心原性死亡及其他原性死亡)、卒中、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等的发生情况。30 d内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包括新发截瘫、腔内修复术后综合征及主动脉原性死亡;远期(出院后1年及以上)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包括主动脉原性死亡、再发主动脉夹层、主动脉覆膜支架内漏及远端溃疡事件。对比不同性别组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在不同性别组中分别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临床因素与30 d内全因死亡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 094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年龄(53.9±12.1)岁,其中男性861例(78.7%),女性233例(21.3%)。(1)临床特征:与男性相比,女性患者发病年龄较大、≥60岁患者的比例高,背痛症状、贫血、采用药物保守治疗的比例及总胆固醇水平均较高;而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应用钙离子拮抗剂的比例,肌酸激酶及白细胞计数水平均更低(P均<0.05);而主动脉夹层撕裂特征和临床分期、冠心病、糖尿病及高血压等合并症的比例,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预后:与男性相比,女性发病30 d内全因死亡率[6.9%(16/233)比3.8%(33/861),P=0.047]、院内死亡率[5.6%(13/233)比2.7%(23/861),P=0.027]、术前死亡率[3.9%(9/233)比1.5 %(13/861),P=0.023]及主动脉原性死亡率[6.0%(14/233)比3.1%(27/861),P=0.041]均更高;1年及5年随访结果显示,两组间死亡、脑血管病及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预后因素: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组中体重指数>24 kg/m2(HR=1.087,95%CI 1.029~1.149,P=0.013)、高血压(HR=1.094,95%CI 1.047~1.143,P=0.040)、贫血(HR=2.987,95%CI 1.054~8.468,P=0.032)及肌钙蛋白T>0.05 μg/L(HR=5.818,95%CI 1.611~21.018,P=0.003)与30 d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相关。结论女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特征具有特殊性,发病年龄大,贫血和合并背痛比例及总胆固醇水平等更高。女性患者1个月内死亡风险较男性患者更高,体重指数、高血压、贫血及肌钙蛋白T可能与其相关,但两者远期预后相当。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女性 预后
  • 简介:摘要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B型夹层)接受腔内治疗后,长期随访期间会出现主动脉瘤样扩张等并发症,患者需接受再次干预。研究结果显示,B型夹层的预后与破口的特点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破口越长,主动脉直径的增速越快,破口位置也会影响假腔的血栓化。血流动力学研究结果也提示,主动脉夹层破口特点的不同,会造成真假腔内压力、血液流速和流量等的变化,记录上述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B型夹层的预后。B型夹层破口的特点包括大小、位置、数量、残余破口和支架引发的新破口5个方面,综合相关的血流动力学研究结果,总结破口特点对B型夹层进展的影响,可为开展优化临床治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 标签: 动脉瘤,夹层 支架 腔内修复术 破口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急诊手术后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5年11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急诊手术患者527例。根据术后是否行CRRT分为CRRT组(78例)和非CRRT组(449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行CRRT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中CRRT的使用率14.8%(78/527),术后30天病死率8.5%(45/527)。术前血肌酐值(OR=1.012,95%CI:1.005~1.019,P<0.001)、术中悬浮少白红细胞输注量(OR=1.141,95%CI:1.071~1.216,P<0.001)、术中血小板输注量(OR=1.307,95%CI:1.084~1.576,P=0.005)、术后胸腔引流总量(OR=1.000,95%CI:1.000~1.000,P=0.036)及术后气管插管时间(OR=1.004,95%CI:1.001~1.008,P=0.013)是Stanford A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急诊手术后需应用CRR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急诊手术后出现急性肾损伤需行CRRT的危险因素有术前血肌酐水平、术中悬浮少白红细胞及血小板输注量、术后气管插管时间及术后胸腔引流总量。临床工作中需要关注上述危险因素,做好应对,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肾动脉受累不同分型及其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02年6月至2021年9月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行TEVAR治疗的TBAD合并肾动脉受累患者330例。根据主动脉 CTA 影像,将一侧肾动脉受累情况分为5型:真腔型(肾动脉开口完全起自真腔),假腔型(肾动脉开口完全起自假腔),双腔型(肾动脉开口起自真、假双腔),挤压型(肾动脉开口与真腔相连,但肾动脉开口受到内膜片极度挤压),开口型(肾动脉开口有内膜破口)。双侧肾动脉受累分型分为7型:真真型(真腔真腔型),真假型(真腔假腔型),真双型(真腔双腔型),真口型(真腔开口型),假假型(假腔假腔型),假挤型(假腔挤压型),双双型(双腔双腔型)。本研究主要观察指标是不同肾动脉受累分型术后肾功能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及配对样本秩和检验对双肾动脉受累不同分型组间术后肾功能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比较双侧肾动脉受累不同分型组间30 d内及远期临床不良事件。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术前肾功能重度损伤组与非重度损伤组患者全因病死率。结果患者年龄(53±11)岁,其中男性276例(83.6%),女性54例(16.4%)。患者术前、术后的血清肌酐(术前:H=18.686,P=0.005,术后:H=18.101,P=0.006)和胱抑素C(术前:H=17.566,P=0.007,术后:H=10.433,P=0.016)水平7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假假型组最高;但其术前术后变化值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0 d内随访显示,术后急性肾损伤(χ2=15.623,P=0.007)、主动脉相关不良事件(χ2=15.523,P=0.010)、术中内漏发生率(χ2=17.935,P=0.004)7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假假型组最高(分别为2/9、5/9和5/9)。远期随访显示,全因死亡(χ2=14.772,P=0.011)、非主动脉源性死亡发生率(χ2=15.589,P=0.008)7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生存分析显示,术前肾功能重度损伤患者术后远期全因病死率高(17.7%比4.8%,P=0.009)。结论肾动脉受累分型不同的TBAD患者肾功能水平存在差异,TEVAR对TBAD患者肾功能无明显影响。术前肾功能重度损伤患者TEVAR远期全因病死率高。

  • 标签: 主动脉疾病 夹层 肾动脉 肾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冠心病治疗中,采用覆膜支架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本院在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32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冠心病患者,采用覆膜支架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治疗后,手术成功率为100%,3例少量残余内漏,术后不存在截瘫、肾功能恶化,无伤口出血不止及不愈合等不良情况。结论 应用覆膜支架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冠心病进行治疗,治疗有效率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治疗安全、高效,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冠心病 覆膜支架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术中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2)和神经损伤标记物与术后神经功能障碍(PN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5月于河南省胸科医院手术室急诊行体外循环(CPB)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的患者57例,性别不限,年龄35~64岁,体质量58.0~90.0 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Ⅲ级。术中以近红外光谱仪(NIRS)连续监测患者双侧rScO2。分别于麻醉诱导前10 min(T0)、麻醉诱导后10 min(T1)、CPB开始即刻(T2)、CPB结束时(T3)、术毕(T4)、转出ICU时(T5)、术后1天(T6)、2天(T7)和3天(T8)抽取中心静脉血并测定血清中神经损伤标志物特异性蛋白100β(S100β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浓度。术后3天随访,评估PND的发生情况,比较PND组和无PND (NPND)组患者术中rScO2值和血清S100β蛋白及NSE浓度的变化,分析PND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与术中rScO2和血清S100β蛋白和NSE浓度的相关性。统计并分析两组患者预后的相关指标。结果3例患者因术后接受二次手术、二次气管内插管和ECMO(各1例)被剔除出该研究。术后3天12例(22.2%)发生PND(PND组),42例(77.8%)未发生PND(NPND组)。与NPND组比较,PND组患者CPB中平均动脉压最小值、CPB中rScO2最小值明显降低(P<0.05),CPB中动脉-脑氧饱和度差(da-rScO2)最大值明显升高(P<0.05),CPB中rScO2降低幅度>25%持续时间、CPB中rScO2<0.50持续时间、CPB中rScO2<0.40持续时间、CPB中da-rScO2>0.50持续时间、CPB中da-rScO2>0.40持续时间均明显延长(P<0.05)。T2~T8时,与NPND组比较,PND组血清学神经损伤标志物S100β蛋白和NSE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CPB中rScO2降低幅度>25%持续时间(P=0.033)、CPB过程中rScO2<0.40持续时间(P=0.007)和CPB过程中da-rScO2>0.50持续时间(P=0.001)是发生PND的危险因素。与NPND组比较,PND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ICU滞留、术后住院天数和PND恢复时间均显著延长(P<0.05),医疗费用显著增加(P<0.05)。结论CPB过程中rScO2降低幅度>25%持续时间、rScO2<0.40持续时间和da-rScO2>0.50持续时间是CPB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发生PND的危险因素。血清S100β蛋白和NSE水平的显著升高与PND的发生有关。PND的发生对患者早期临床预后产生显著的不良影响。

  • 标签: 体外循环 术后神经功能障碍 脑氧饱和度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神经损伤标记物 神经系统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