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妊娠合并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AAD)的治疗结果及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1年1月间,北京安贞医院大血管中心收治35例妊娠合并TAAD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30.7±4.4)岁,马凡综合征15例(42.9%)。早期妊娠2例(5.7%),中期妊娠11例(31.4%),晚期妊娠15例(42.9%),产褥期7例(20.0%)。根据孕周(GWs)制定管理策略:分娩优先9例(25.7%),同期处理18例(51.4%),手术优先7例(20%),保守治疗1例(2.9%)。结果手术优先、同期处理和分娩优先组的患者及胎儿死亡率分别为14.3%(1/7)、57.1%(4/7);5.6%(1/18)、15.8%(3/19)和11.1%(1/9)、22.2%(2/9);1例行保守治疗,患者及胎儿5 d后死于主动脉破裂。中位随访时间16.7(2.5,56.2)个月,2例(6.7%)患者及3例(12.0%)胎儿/新生儿死亡,6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1.7%、63.5%。结论结合GWs制定的TAAD诊疗策略切实可行。TAAD发生在28 GWs后,同期处理可以挽救母婴生命;但28 GWs前胎儿的死亡风险高,应优先挽救孕产妇的生命。

  • 标签: 妊娠 主动脉夹层 治疗策略 预后
  • 简介:摘要近20多年来,我国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TAAD)诊疗发展迅猛,不仅建立了基于Stanford分型的主动脉夹层细化分型,而且确立了中度低温停循环联合右侧腋动脉选择性脑灌注的心肺转流策略和孙氏手术的标准术式。基于上述有效的管理策略,ATAAD患者的预后得到了极大提高。然而,各类复杂ATAAD患者的死亡率仍居高不下,其防治已成为我国ATAAD诊疗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我国ATAAD的诊疗仍需不断精进,在多学科团队合作的基础上完善和优化综合诊疗体系,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外科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缺血侧下肢股动脉及右腋动脉插管行孙氏手术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缺血外科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5月,12例采用缺血侧股动脉人工血管及右腋动脉双插管治疗的合并下肢缺血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8.4±8.4)岁。合并单侧下肢缺血11例,双侧下肢缺血1例,发病至手术时间24.00(18.50,43.25)h。使用缺血侧股动脉端侧吻合8 mm人工血管及右腋动脉双插管转机。根部操作:Bentall术5例、升主动脉替换3例、瓣交界加固及升主动脉替换4例。弓部操作为全主动脉弓替换+支架型人工血管置入12例。结果围手术期死亡1例。体外循环(204.6±26.3)min,阻断主动脉(114.6±16.6)min,停循环(23.4±8.5)min,选择性脑灌注(33.5±11.0)min。5例患者同期行转流术:升主动脉-双股动脉转流1例;升主动脉-右股动脉转流3例;升主动脉-左股动脉转流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CRRT治疗4例,再次开胸探查止血1例,再次气管插管1例,下肢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1例。随访(17.2±7.6)个月,随访期间无严重不良事件。结论对于合并下肢缺血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使用缺血侧下肢股动脉人工血管及右腋动脉联合插管行孙氏手术,有助于降低围手术期死亡比例,改善预后。

  • 标签: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 下肢缺血 外科治疗
  • 简介:摘要目前,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是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治疗方法。但该手术并未封闭夹层远端破口,假腔血流可持续存在,导致主动脉无法重塑甚至发生夹层进展。尤其是慢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内膜瓣已发生增厚和纤维化,主动脉重塑更加困难。研究结果显示,远端破口的存在可增加患者发生远期主动脉事件的可能性。对于部分高危患者,进行传统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同时,有必要对远端破口进行处理。现有的远端破口腔内治疗方法包括PETTICOAT、STABILISE、覆膜支架、开窗或分支支架、假腔栓塞、封堵器、Knickerbocker等。但多数方法报道的病例数极为有限,其适用范围及疗效仍处于探索阶段,临床医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精细化制定治疗方案。

  • 标签: 动脉瘤,夹层 血管内手术 主动脉 远端破口
  • 简介:摘要探讨妊娠合并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治疗策略及治疗效果。回顾性纳入2010年6月至2020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12例妊娠合并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策略和母儿结局。12例患者年龄为(29±5)岁,发病时间为孕16周至产后1个月。12例妊娠合并主动脉A型夹层孕妇全部接受外科手术治疗。3例产褥期患者优先妊娠,分娩后再行主动脉修复;4例患者优先主动脉修复;5例患者进行同期接生联合主动脉修复。在基于挽救母亲和胎儿生命的前提下,妊娠期合并主动脉A型夹层术前应多学科综合评估,根据妊娠时间、胎儿发育情况、主动脉病变程度决定治疗策略。

  • 标签: 妊娠 主动脉A型夹层 治疗策略 临床结局
  •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分析胸骨上段小切口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围手术期疗效。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455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根据是否施行全胸骨锯开将患者分为两组:全胸骨锯开(full sternotomy,FS)组(246例)和上段胸骨锯开(upper sternotomy,US)组(209例)。US组的排除标准为:术前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需要同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中探查存在冠状动脉病变或夹层累及冠状动脉开口需同期行CABG;需要同期进行二尖瓣或三尖瓣手术者;再次开胸手术者;胸骨外伤者;严重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严重心包压塞需要尽快开胸者。US组仅锯开胸骨上段切口,处理根部及升主动脉替换,根据弓部情况决定同期是否行三分支支架血管进行弓部处理,并应用横窦缝闭的内瘘技术引流切口渗血。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对两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FS及US组术前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脑灌注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S组住院病死率低于FS组(2.9%对4.9%),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4)。与FS组相比,US组胸骨哆开发生率低(1.0%对4.1%,P=0.039)、肺部感染发生率低(52.6%对71.1%,P<0.001)。US组术后胸腔引流量少于F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S组在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方面与F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脑血管事件、急性肾损伤、肝功能不全及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本研究发现,胸骨上段小切口在术后胸骨哆开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低于胸骨正中切口,且不增加手术时间、术后出血风险及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通过选择合适的患者、熟练掌握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技术的情况下,胸骨上段小切口治疗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是安全、可行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再植技术(reimplantation;David Ⅰ)与重塑技术(remodeling;David Ⅱ)两种不同的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置换技术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中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9年12月,41例接受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置换术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平均年龄(44.63±11.34)岁,男36例,女5例。5例采用David Ⅱ技术,36例采用David Ⅰ技术。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后的主动脉瓣反流情况以及术后生存情况。结果住院死亡占4.9%,两组各死亡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avid Ⅱ组在血液制品(红细胞、血浆及血小板)应用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二次开胸止血、急性肾功能衰竭需要床旁血液滤过等方面明显劣于David Ⅰ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39例出院生存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34.56(3~121)个月,随访率100%。两组均无随访死亡患者,无出血及血栓事件发生,无心血管再干预手术。术后出现主动脉瓣2级或以上反流方面,David Ⅱ组明显高于David Ⅰ组(P=0.02)。应用Cox回归分析术后主动脉瓣反流的危险因素发现David Ⅱ手术是术后出现主动脉瓣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与David Ⅱ手术相比,David Ⅰ手术具有更好的围术期及中期结果,二次开胸止血及血制品应用率、术后发生主动脉瓣反流概率明显降低,远期结果尚待进一步随访。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根部 保留主动脉瓣的主动脉根部置换术 主动脉瓣反流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妊娠合并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孕妇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200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共收治12例妊娠合并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2例急诊行主动脉CTA检查过程中突发夹层破裂死亡,另外10例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年龄22~40岁,平均(30.7±5.8)岁;妊娠15~39周,平均(28.8±6.5)周;孕中期2例,孕晚期7例,产褥期1例。其中,7例患者为马方综合征,1例患者为二叶式主动脉瓣畸形,2例患者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结果围手术期死亡1例,术后12天死于腹主动脉夹层破裂。胎儿1例术前确诊为死胎。其余9例患者及新生儿均生存并康复出院。2013年12月以前6例患者体外循环(96.8±16.5)min,主动脉阻断(70.8±19.3)min,重症监护室停留(3.4±2.3)天,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21.6±15.6)h。2014年1月以后4例患者体外循环(202.3±6.4)min,主动脉阻断(137.5±10.3)min,停循环(27.3±8.8)min,重症监护室停留(12.0±5.7)天,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40.3±24.4)h。术后并发症包括气管切开2例,血液透析1例,伤口局部愈合不良1例。1例先前行Bentall手术患者,随访至6年死于弓降部夹层进展破裂。1例患者随访至7年因人工瓣膜感染及弓降部夹层进展,行再次Bentall手术、全弓、降主动脉支架置入术,术后顺利康复出院。其余患者无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妊娠合并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应积极考虑外科手术治疗,多学科团队协作可以有效提高手术安全性及手术效果。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妊娠 外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TA对累及主动脉窦部的Stanford A型(即A2、A3型)夹层术前危险性评估效果。方法:回顾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累及主动脉窦部的Stanford A型夹层1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前全部病例均给予前瞻性心电门控CTA检查组。采用三分法评估患者冠脉开口图像质量、主动脉瓣交界、主动脉窦,测量噪声值计算像信噪比(SNR)、主动脉根部CT值,评估病变情况,与手术过程中探查对比,对比检查成像质量、诊断符合率及统计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前瞻性心电门控CTA检查组检查符合率为97.60%(163/167)(P<0.05)。其中,前瞻性心电门控CTA检查组中有1例患者手术前诊断为A1,手术过程中探查诊断为A3型;3例患者配合检查依从性差,存在较重的呼吸运动运动伪影,手术前诊断A1型,手术过程中探查诊断为A2型。结论: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CTA检查,能够得到较好的冠脉开口图像质量,观察到主动脉瓣交界、主动脉窦情况,为评估手术风险提供依据,值得推广。

  • 标签: CTA 累及主动脉窦部 Stanford A型夹层 术前危险性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XGBoost模型探讨影响Stanford B型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2年2月—2019年6月于云南省文山州人民医院住院诊断的Stanford B型AAD患者22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26例,女性100例,平均年龄为(61.24±4.25)岁;根据患者出院时结局分为存活组(n=129)和死亡组(n=97),其中自动放弃治疗并离院者视为死亡组,若在研究期间患者多次入住云南省文山州人民医院,仅选取首次诊断为Stanford B型AAD的临床数据进行研究。收集受试对象的临床资料、血液学指标等,使用XGBoost模型预测Stanford B型AAD患者术后死亡的快速诊断,并与传统的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比较。结果XGBoost模型中,按照重要度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排序,排名前6位的分别是:高血压、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D-二聚体、心率,其中高血压和NLR对Stanford B型AAD患者术后死亡的影响最大。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对这2个模型预测效能进行比较发现,在训练集中,XGBoost模型的预测效能显著强于Logistic回归模型,而在验证集中,两者效能相当。2种方法构建的预测模型中最终都纳入了高血压、NLR、CRP、WBC、D-二聚体、心率、收缩压、舒张压、手术治疗等自变量。结论XGBoost模型可用于对Stanford B型AAD患者术后死亡的预测分析,其诊断性能在训练集中优于Logistic回归模型,在验证集中与后者相当。高血压和NLR是预测Stanford B型AAD患者术后死亡最重要的因素。

  • 标签: 急性主动脉夹层 Stanford B型 XGBoost模型 预测 术后死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再发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型夹层)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20年1月河南省胸科医院心血管外科收治的58例TEVAR术后再发A型夹层患者的资料。男性40例,女性18例,年龄(57.0±6.7)岁(范围:31~71岁)。术后再发A型夹层距TEVAR的时间[M(QR)]为37 d(72.8个月)(范围:1 h至14年)。48例急诊手术,9例亚急诊手术,1例转运至手术室途中因夹层破裂死亡。57例手术患者均行主动脉根部处理。54例于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下行全弓置换,3例(年龄>65岁)于浅低温下行弓部去分支吻合+升主动脉置换+弓降部覆膜支架植入术。结果手术时间(445±32)min(范围:382~485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03±19)min(范围:89~133 min),心肺转流时间(189±27)min(范围:162~221 min),术中出血量(665±343)ml(范围:450~1 750 ml)。术后ICU停留时间5(6)d(范围:2~27 d),术后住院时间14.0(4.5)d(范围:2~36 d)。死亡3例,包括严重脑部并发症2例,严重肝功能不全合并消化道出血导致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术后随访0.5~7.0年,1例术后3个月发生左冠状动脉吻合口漏,行再次手术,2例再次行胸腹主动脉置换,其余患者CT血管造影未见吻合口漏和支架扭曲膨胀不全。4例随访期间死亡,1例术后2年突发脑梗死。结论TEVAR术后再发A型夹层多数与支架移植物相关,积极的外科手术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 标签: 动脉瘤,夹层 主动脉 血管内手术 支架
  • 简介:摘要近年来,以TEVAR为代表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在我国广泛开展,技术日趋成熟,患者预后得到了显著改善。然而,对于累及主动脉弓部的B型主动脉夹层,如何重建弓上分支动脉尚无明确规范。腔内技术的蓬勃发展给术者提供了复合以及全腔内手术的新选项,但其远期效果还需要在更大规模的临床实践中检验。如何取舍则要综合考虑患者的自身解剖条件与术者的相关经验,方能最大化患者的获益。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腔内治疗 弓上分支
  • 简介:摘要为探讨采用Castor分支型支架在累及左锁骨下动脉(LSA)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中的疗效,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7月于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Castor分支型支架治疗累及LSA的TBAD的31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5例为急性TBAD,6例为慢性TBAD。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1例发生Ⅰa型内漏,1例发生Ⅰb型内漏,内漏发生率6.5%(2/31);术后2例院内死亡,围手术期的病死率6.5%(2/31);中位随访9个月(1~19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分支血管通畅率100%(29/29)。1例Ⅰa型内漏术中未处理,复查CTA中仍然存在,另1例在随访中发现Ⅰb型内漏,再次于降主动脉远端置入支架后内漏消失。采用Castor分支型支架处理累及LSA的TBAD能提供足够的近端锚定区,使手术简化、方法安全、疗效确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术后急性肾损伤(AKI)行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RRT)的效果。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甘肃省人民医院120例ATTAD术后并发AK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86例(71.7%),女性患者34例(28.3%),年龄(55±5)岁。将患者按分层随机抽样法分为试验组(n=60)和对照组(n=60),分别行CRRT和床旁间歇性血液透析(IHD)治疗。以血液净化指标状况、肾功能指标水平、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炎性水平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输入液体量为评价指标,评价CRRT对ATTAD术后AKI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种治疗方案对患者病情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CRRT效果更显著。试验组患者,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血乳酸(Lac)水平比对照组更低(均P<0.05),住ICU时间、少尿期、肾替代治疗次数、初次透析至末次透析时间、总住院时间亦均较对照组少(均P<0.05),输入液体量更少,血流动力学指标优于对照组,但两种方案的住院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IL-6、IL-8和CRP水平分别为(21.9±1.8)ng/L、(18.6±1.4)ng/L、(22.7±2.2)m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9±3.2)ng/L、(28.3±1.4)ng/L、(60.1±2.5)mg/L (t=14.527、13.255、11.247,均P<0.05)。试验组治疗后各时间点SOFA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相比IHD疗法,CRRT治疗的ATTAD术后AKI患者尽管住院病死率未表现出显著降低,但表现出更良好的预后。

  • 标签: 主动脉疾病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急性肾损伤 连续肾脏替代疗法 间歇性血液透析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预防的标准护理方案。方法2020年1—6月在文献检索、文献综述以及案例回顾总结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发生、发展的临床特征基础上,初步构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患者预防的标准护理方案,采用德尔菲法对8名护理专家进行2轮咨询,对各项措施进行评分、修订并最终完成完整的干预方案。结果2轮专家咨询问卷回收率均为100%;2轮函询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79、0.83。构建一套完整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标准护理方案,包括3个维度、11项护理措施与26个条目。结论本研究构建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术中压力性损伤患者预防的标准护理方案的专家积极性和权威程度高,所形成的条目能很好地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可以为此类手术患者术中压力性损的预防提供指导意见。

  • 标签: 压力性溃疡 主动脉夹层 手术室护理 德尔菲法 方案构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ybrid Ⅱ型主动脉弓修复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9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应用Hybrid Ⅱ型主动脉弓修复技术治疗26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53±4.5)岁。对围术期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技术成功率为100%,升主动脉置换8例,Bentall术10例,主动脉窦部成形加升主动脉置换8例。26例患者植入主动脉覆膜支架48枚,2例远端真腔打开不良植入三枚支架;1例覆膜支架释放时移位,术中人工血管片环缩包裹加固后无并发症发生,本组无内漏发生,远端支架膨胀良好。2例(7.69%)术后死亡,其中1例肺部感染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大面积脑梗死后循环难以维持而死亡。术后一过性术后烦躁5例(19.23%,5/26),肌力下降2例(7.69%,2/26),声音嘶哑8例(30.77%,8/26);肝功能不全2例(7.69%,2/26),肾功能不全2例(7.69%,2/26),经积极治疗均康复出院。随访3~32个月,19例(79.17%)获得随访,5例因死亡失访,失访与手术及主动脉相关并发症无关,随访期全因死亡率为20.8%(5/24)。19例存活患者随访结果满意。结论Hybrid Ⅱ型主动脉弓修复技术在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治疗中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避免深低温停循环、脏器灌注不良的高危因素,缩短了手术及体外循环时间,安全有效。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Stanford A型 杂交技术 Hybrid Ⅱ型主动脉弓部修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受教育程度与术后谵妄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2019年6月入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的123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包括受教育程度、谵妄发生率、谵妄持续天数、住院死亡率等。分析比较不同受教育程度患者的谵妄发生率及预后指标的差异。结果纳入的123例患者中,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者62例(50.4%),高中/专职者32例(26.0%),本科及以上者29例(23.6%);术后出现谵妄者48例,谵妄发生率为39.0%。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患者的谵妄发生率、谵妄持续天数均增加(P<0.05)。进一步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是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0.271,95%CI:0.142~0.514,P<0.01)。结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受教育程度与术后谵妄的发生存在相关性。

  • 标签: 谵妄 主动脉疾病 手术后并发症 教育程度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并高血压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BAD)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短期和长期预后影响因素。方法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襄阳市中心医院接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的TBAD患者,通过病案管理系统采集患者入院时的基线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疾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史、饮酒史、疼痛持续时间,生命体征〔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实验室检查指标〔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肌酐(SCr)、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升主动脉直径〕等。分析合并高血压TBAD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别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高血压对TBAD患者TEVAR术后短期、长期全死因死亡的影响。结果纳入227例TBAD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者160例(70.5%),未合并高血压者67例(29.5%)。合并高血压TBAD患者的平均年龄,合并糖尿病、冠心病的比例,入院时SBP、DBP及SCr水平均高于未合并高血压TBAD患者〔年龄(岁):53.1±11.9比42.8±14.1,合并糖尿病:8.8%比1.5%,合并冠心病:6.3%比0%,SBP(mmHg,1 mmHg=0.133 kPa):147.9±18.1比136.9±15.2,DBP(mmHg):93.9±11.9比89.1±13.8,SCr(μmol/L):97.8±25.4比89.8±23.6,均P<0.05〕。合并高血压TBAD组患者住院期间的短期病死率明显高于未合并高血压TBAD组〔6.3%(10/160)比0%(0/67),χ2=4.386,P=0.036〕。227例TBAD患者术后随访3~6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5个月。合并与未合并高血压TBAD组患者出院随访期间的长期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1%(21/160)比9.0%(6/67),χ2=0.784,P=0.376〕。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Cox回归分析并未发现高血压是影响TBAD患者术后短期、长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13.477(0.541~330.215)、1.012(0.990~1.035),均P>0.05〕;而年龄、HR是影响TBAD患者术后短期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OR和95%CI分别为15.287(1.051~226.415)、0.026(0.002~0.840),均P<0.05〕,年龄、PLT、D-二聚体是影响TBAD患者术后长期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OR和95%CI分别为1.808(1.205~2.711)、0.555(0.333~0.924)、1.482(1.035~2.122),均P<0.05〕。结论合并高血压TBAD患者存在年龄更大,合并糖尿病、冠心病比例更高等特点;但高血压并不是TBAD患者术后短期、长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血管腔内修复术 高血压 临床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为评价弓部优先技术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孙氏手术弓部重建中应用的效果,收集2016年9月至2018年2月采用弓部优先重建技术完成的23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弓部重建患者资料,男14例,女9例,年龄(50.5±10.2)岁。体外循环动脉泵管经"Y"接头分出2根,一根与股动脉插管连接,另一根与四分支人工血管灌注分支连接。转机后边降温,边依次重建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和无名动脉。待鼻咽温降至25℃,心脏灌停,切开主动脉弓部,远端置入支架象鼻并与四分支人工血管主干远端吻合,恢复下半身循环。23例患者全部生存,体外循环(133.4±20.0)min,主动脉阻断(72.1±15.8)min,单侧脑灌注(14.3±2.5)min,清醒时间(9.5±4.5)h ,82.6%(19/23)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小于48 h,仅2例(8.7%)出现短暂的神经系统并发症,药物治疗后好转,所有病例无透析,无二次开胸止血,均痊愈出院。随访(20.5±6.0)个月,无再次手术干预,无死亡病例。弓部优先重建术式明显缩短A型主动脉夹层孙氏手术主动脉阻断时间及脑部低灌注时间,有助于降低传统孙氏手术引起的脑部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总结一种半横断升主动脉暴露法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根部手术的临床效果。半横断升主动脉暴露法具体实施方案是心脏停搏后纵行切开升主动脉,将主动脉窦部左、无交界上方2~3 cm处斜行切开,另一侧在窦部上方3~4 cm处将主动脉外膜略斜向上切开至离肺动脉交界2~3 cm处,3针进行悬吊牵引暴露根部结构。全组56例患者行升主动脉替换术6例,Bentall术4例,升主动脉替换+全弓替换+硬象鼻支架置入术15例,主动脉窦部重建+升主动脉替换和全弓替换+硬象鼻支架置入术22例,Bentall+全弓替换+硬象鼻支架置入术9例,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术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此方法在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能良好显露根部结构,同期行Cabrol引流减少出血风险,明显降低死亡比例,方法安全有效。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