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4 个结果
  • 简介:在经历了元明以来“理”理解方面的“去实体转向以后,理学思想家大都走向了理气一元论。这显然已经偏离了朱子原有的理论形态。陆世仪站在申明朱子之说立场,坚定地维护朱子理气二元存在论之架构以及理先于气说。陆世仪论证依据,虽不外朱子之既有观念,但充分反映了复兴朱子学这一时代需求,也表现了其个人对朱子理学之体认心得。其理先于气说之特色及其效果,在对抗诸儒异说之目的下;显示了清初朱子学发展之一重要侧面。

  • 标签: 陆世仪 理先于气 理气动静 时代意义
  • 简介:儒家以忠恕为仁体道德基石,忠者尽己,恕者推己,程明道以“扩充得去”为恕,以“天地变化草木蕃”之生生不息表述仁体扩充得去意象。儒家精神,欲使人本其爱亲敬兄之良知良能,扩而充之,由一己小家推及万物,及至全人类,进而至于大同,正是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思想精髓。由博爱万物进至万物一体之大同,必以其爱亲敬兄之良知良能为始基,故日“孝弟为仁之本”。明道思想之“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最能透悟全体,彻悟儒家万物一体思想进路。

  • 标签: 程明道 仁体 忠恕 生命绵延 浑然与物同体
  • 简介:“雍廪”并非人名,而是地名“雍林”音近通假。《左传》《管子》等文献“雍廪杀无知”,其实是《史记·齐太公世家》“雍林人袭杀无知”简略表述。“雍廪杀无知”于《国语》等文献中又作“渠丘实杀无知”,“雍廪”与“渠丘”是大地名与小地名、包含与被包含关系;于《春秋》中又作“齐人杀无知”,称国名是由《春秋》地名书写义例所致。

  • 标签: 雍廪 无知 雍林 渠丘 地名
  • 简介:《黄帝四经》在肯定人性“自为”基础上创建了“以情释性”的人性理论,将趋利避害好恶之情作为人之本性,对内“宁心安性”,对外“因性制法”,将“心术”和“王术”相结合,实现了内在心性与外在法治有机统一,初步建构了黄老道家人性论体系。《黄帝四经》不仅为黄老道家人性论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最初理论基础,同时丰富了先秦道家人性学说理论形态,也对儒家和法家的人性学说产生深远影响,具有重要思想史意义。

  • 标签: 《黄帝四经》 以情释性 宁心安性 因性制法
  • 简介:庭审实质是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核心要义,但在当前刑事立法或司法实践层面,基于证明难度、司法成本、政策考量及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因素,则存在着通过简化庭审程序、转移证明责任、更新证明方法甚至降低证明标准等方式,部分消减公诉机关证明责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案件特定事实证明难题现象。在推进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进程中,探索符合法定证明标准刑事简化证明机制或方式,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需要进一步更新理念,厘清争议,统筹推进,确保刑事简化证明机制建立和完善。

  • 标签: 以审判为中心 证明责任 简化证明 证明标准
  • 简介:儒家经典外文译介,一直是汉学热点之一。罗明坚西班牙文“四书”作为已知最早“四书”西方文字译本,不仅在文本翻译角度有巨大研究价值,其作为欧洲人对儒家经典首次尝试,还在中西文明交流史上占据举足轻重地位。通过对罗明坚西班牙文“四书”深入分析,着重揭示译者在概念西方语境中如何解释儒家核心问题上创造性及其通过创造性诠释如何进一步彰显儒家思想中理性主义特色,以此来重塑罗明坚译本及其本人在中学西传史上应有价值,并确定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初遇时契合点。

  • 标签: “四书”西文译本 罗明坚 耶稣会士
  • 简介:一、六经知识类型中国最有权威典籍是六经,中国古代知识大量地保存在六经中。但六部经典各自性质不例,它们包含、承载知识类型也不同。《庄子》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 标签: 六经 熊十力 量论 禅宗 知识类型 《庄子》
  • 简介:有关中国司法改革研究,应坚持结构分析与机制分析相结合方法,而非偏执于某一研究进路.从法社会学视角看,司法改革首先是回应社会转型一种社会过程,即在确保司法制度内核处于相对稳定前提下,渐进地实现制度变迁.作为司法改革结构性环境,“政治正确性”直接决定了司法制度设计及其变迁方式、方向和效果;作为司法改革机制调整方式,“技术性治理”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行动策略和行为惯性.同时,由于转型社会正义掣肘,成熟司法样态尚须我们考虑多种价值之间关系.因此,关于中国司法改革研究,我们需要更具张力理论阐释.

  • 标签: 司法改革 政治正确性 技术性治理
  • 简介:儒家德性观向来是以自我身心道德修养为核心为己之学。德作为“实得”,强调是唯有主体才能够承担起道德价值,而完全靠自我修养则易使本真德性旁落。王船山强调知德之难言,即揭露出这一问题。他通过“德”“”关系从天道向人道价值转化,阐发个体性和普遍性统一于德本质内容。在他看来,圣人存神忘迹于天下,不同于道家式无为,即在于圣人敦仁而逐渐进入仁熟盛德境界,由此而可以推扩、建构仁之流行感通的人文世界,是内在整体地参与“作用中而自成其“德”,是一仁之体显其大用。德落实到人文化成即是德之无私性和笃实性,德独知、自成则坚守了儒家为己成德准则。

  • 标签: 王船山 知德 敦化 存神 盛德
  • 简介:2017年11月11日至12日,由清华大学哲学系与清华大学国学院联合主办“朱子经学与四书学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隆重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20余名朱子学专家学者受邀参加了此次会议。

  • 标签: 学术研讨会 朱子学 四书学 返本开新 经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 简介:城乡信息分化研究对我国开展农村信息扶贫工作、促推农村互联网发展与应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通过对2011一2016年度《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关于互联网普及率等数据分析发现,城乡信息分化在我国依然客观存在并形成新态势,农村互联网普及率远远低于城市.农村居民不仅信息接触落后于城市,而且信息应用上也落后于城市,农村人口中还存有大量信息贫困人口.造成农村信息贫困致因既有技术条件原因,也有社会条件原因.其中信息对城乡差别的“促扩效应”、城市对农村精英“掏空效应”是新致因.当前我国网络推广使用最大潜在市场在农村.要使农村网民大幅度增加,只有深入开展农村互联网推广工作,并切实做好农村信息精准扶贫,才能真正达到目的.

  • 标签: 信息分化 城乡信息分化 互联网普及率 信息扶贫 信息社会学
  • 简介:子夏与孔子关于《诗经》文句、内容和价值讨论引入注目,二者就文质、本末、仁礼等关系论述代表了先秦儒家道德哲学由仪式伦理向情感伦理转化。孔子及弟子、时人所提出“质先文后”、“质本文末”、“重质弃文”、“文质一体”、“文质彬彬”等思想代表了先秦儒家早期文质观主要观点。思孟和荀子在继承孔子文质思想同时,又从不同侧面分别强化了质与文思想价值。由对文质及其关系理解出发,思孟重“质”轻“文”,更加注重“义”内在性,甚至把“礼”也纳入了内在性范围;而荀子主张“情文俱尽”,赋予“义”以内外两重性,把“礼”视作实践“义”根本途径。伴随着文质观演化,先秦儒家道德哲学建构蕴含了由外而内,又由内而外否定之否定价值转向,《论语》中所见文质观正是理解这一价值转向和思想逻辑重要途径。

  • 标签: 子夏 诗经 文质观 原始儒家 道德哲学
  • 简介:刘寅《武经七书直解》是明代最早、最有影响《武经七书》注解版本,有明一代流传颇广。作为“宰相之杰”张居正对“武事”甚为关注,也曾对《武经七书直解》进行增订。然而,因后世流传版本较多,各家著录或有抵牾,甚至错讹之处。对现存张居正增订《武经七书直解》版本情况进行梳理,并重点对张居正增订《孙子直解》详细情况及其学术价值进行研究,将对张居正军事思想研究有所裨益。

  • 标签: 张居正 《武经七书直解》 版本考辨 学术价值
  • 简介:京杭大运河作为“人”加诸大地符号、象征或标志,值得进行系统“正思”与“反思”。以明清两代言,具有积极意义淮源探寻、难以评说洪泽湖扩大与高家堰成型、酿成悲剧泗州城淹没等例,即与其时京杭大运河“蓄清刷黄保漕”国家大政密切关联,而彼此之间也是相互勾连。如此,当今如何客观认识、全面考察曾经京杭大运河之利弊得失、功过是非,可谓极为复杂、又极为重要问题。

  • 标签: 京杭大运河 “蓄清刷黄保漕” 淮源 洪泽湖 高家堰 泗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