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子宫腺病合并不孕症女性发病率逐渐升高,缓解其症状和促进生育是目前临床的棘手问题。多学科诊疗是子宫腺病合并不孕症诊治的发展方向,患者诊治应强调个体化综合治疗。药物治疗可控制病灶、保持子宫完整性、缓解症状、保护生育力,在子宫腺病合并不孕女性的治疗中有其独特的优势。本文就子宫腺病不孕患者药物治疗的相关问题展开论述。

  • 标签: 子宫腺肌病 不孕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原发性少症主要与年龄相关,可引起跌倒、骨质疏松、骨折、营养不良、衰弱、肌肉减少性肥胖等风险,甚至可导致患者丧失独立生活能力,从而增加住院风险,提高医疗成本。尽早诊断少症是预防这些不良事件的有效手段。本文将对国内外诊断少症的影像学技术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析不同技术方法的优缺点,以便给少症临床实践及未来发展提供合理依据。

  • 标签: 肌少症 影像学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单独或联合治疗子宫腺病(AM)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保守治疗的338例AM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比较HIFU治疗(H组)、GnRH-a治疗(G组)、LNG-IUS治疗(L组)、HIFU联合GnRH-a治疗(H+G组)、HIFU联合LNG-IUS治疗(H+L组)、HIFU联合GnRH-a及LNG-IUS治疗(H+G+L组)组患者治疗后3、6、12个月的治疗相关参数、痛经(VAS)评分、月经量(PBAC)评分、子宫体积、痛经复发率、血红蛋白(Hb)和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结果4组采用了HIFU的患者治疗声功率、治疗时间、病灶消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组在治疗后3、6、12个月VAS评分、PBAC评分和CA125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H组、H+G组、H+L组、H+G+L组在治疗后Hb持续上升(P<0.05)。H+G组、H+L组及H+G+L组在治疗后3、6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H组和L组(P<0.05);G组和H+G组在治疗后3个月痛经缓解达100%,后疗效下降;痛经复发率在H组、G组、L组、H+G组、H+L组、H+G+L组分别为19.44%、30.16%、26.67%、7.30%、8.10%、3.77%(P<0.05)。H+G组、H+L组及H+G+L组在治疗后6、12个月PBAC评分明显小于H组、L组和G组。L组治疗前子宫体积小于其他各组(P<0.05),在治疗后3、6、12个月子宫体积较治疗前轻度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3个月G组、H+G组、H+G+L组子宫体积小于H和G组(P<0.05);G组在治疗后12个月子宫体积大于治疗后3、6个月,但仍小于治疗前。H+G+L组在治疗后12个月子宫体积、VAS评分、PBAC评分均小于其余各组(P<0.05)。结论HIFU、GnRH-a、LNG-IUS单独或联合治疗AM安全有效,但综合治疗能提高临床疗效,延缓并减少复发,降低子宫切除率。

  • 标签: 超声,高强聚焦 促性腺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左炔诺孕酮 子宫腺肌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单独或联合治疗子宫腺病(AM)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保守治疗的338例AM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比较HIFU治疗(H组)、GnRH-a治疗(G组)、LNG-IUS治疗(L组)、HIFU联合GnRH-a治疗(H+G组)、HIFU联合LNG-IUS治疗(H+L组)、HIFU联合GnRH-a及LNG-IUS治疗(H+G+L组)组患者治疗后3、6、12个月的治疗相关参数、痛经(VAS)评分、月经量(PBAC)评分、子宫体积、痛经复发率、血红蛋白(Hb)和糖类抗原125(CA125)水平。结果4组采用了HIFU的患者治疗声功率、治疗时间、病灶消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组在治疗后3、6、12个月VAS评分、PBAC评分和CA125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H组、H+G组、H+L组、H+G+L组在治疗后Hb持续上升(P<0.05)。H+G组、H+L组及H+G+L组在治疗后3、6个月VAS评分均明显低于H组和L组(P<0.05);G组和H+G组在治疗后3个月痛经缓解达100%,后疗效下降;痛经复发率在H组、G组、L组、H+G组、H+L组、H+G+L组分别为19.44%、30.16%、26.67%、7.30%、8.10%、3.77%(P<0.05)。H+G组、H+L组及H+G+L组在治疗后6、12个月PBAC评分明显小于H组、L组和G组。L组治疗前子宫体积小于其他各组(P<0.05),在治疗后3、6、12个月子宫体积较治疗前轻度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3个月G组、H+G组、H+G+L组子宫体积小于H和G组(P<0.05);G组在治疗后12个月子宫体积大于治疗后3、6个月,但仍小于治疗前。H+G+L组在治疗后12个月子宫体积、VAS评分、PBAC评分均小于其余各组(P<0.05)。结论HIFU、GnRH-a、LNG-IUS单独或联合治疗AM安全有效,但综合治疗能提高临床疗效,延缓并减少复发,降低子宫切除率。

  • 标签: 超声,高强聚焦 促性腺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左炔诺孕酮 子宫腺肌病
  • 简介:摘要从不同角度对肿瘤相关炎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通过查阅文献从临床特点、早期筛查、发病机制与基因表达、疾病的生物标志物、生存率及预后等角度进行描述。特发性炎性病患者存在肿瘤相关基因位点,可表达肿瘤相关自身抗体[如抗转录中介因子(TIF)1-γ抗体],某些细胞因子在体内高度表达诱发炎患者并发肿瘤,对TIF-1γ抗体的检测是肿瘤相关炎筛查的重要工具,通过对IFN-γ信号激活作用发现抗IFN-α的单克隆抗体目前被认为是未来最有潜力的生物制剂。尽管肿瘤相关炎发病机制复杂,但对基因和自身抗体的早期检测、诊断与综合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皮肌炎 多发性肌炎 肿瘤相关肌炎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骨骼脂肪浸润是影响骨骼肌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骨骼衰老的重要病理特征。骨骼脂肪浸润是一种病理诊断,衰老相关的骨骼脂肪浸润能否被视为一种老年综合征有待研究。鉴于骨骼脂肪浸润与脂肪肝都属于体内脂肪异位沉积,两者均与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密切相关,在病理基础和危险因素方面具有的高度相似性,我们建议临床使用脂肪(fatty muscle)这一名词表述衰老相关的骨骼脂肪浸润。现对老年人脂肪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综述。

  • 标签: 肌,骨骼 脂肪肌 肌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脑深部电刺激(DBS)对张力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4月至2020年7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张力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外周血DNA,完善患儿DBS术前及术后张力障碍评分量表运动评分,完善全外显子测序检测。结果共收集32例运用DBS治疗的张力障碍患儿。其中男16例,女16例;12例采用苍白球内侧核靶点治疗,20例患儿采用丘脑底核靶点治疗。发现20例(62.5%)致病基因突变,包括PANK2 9例,KMT2B 3例,GNAO1 2例,GCDH 2例,PINK1、NDUFAF6、DYT27及ADCY5各1例。术后随访1个月~3年8个月,仅1例因家庭护理不当出现局部感染,术后缓解率波动在5.66%~95.92%。结论运用DBS治疗后张力障碍患儿均有一定程度缓解,无明显不良反应,表明DBS是儿童张力障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脑深部电刺激 儿童肌张力障碍 致病基因 治疗
  • 简介:摘要胆总管腺症是一种胆总管良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术前诊断率不高,多于术后病理中确诊。如果术前影像学资料能证实本病,可制定最佳治疗方案,以避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这种创伤巨大的手术做为唯一治疗手段。本文对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做了综述。

  • 标签: 胆总管 腺肌症 诊断 影像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早期腰段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膝关节力与步行能力的相关性以及影响其步行能力的因素。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早期腰段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27例进行双侧股四头、腘绳徒手力评定(MMT)、峰力矩测试(PT)、10 m步行时间测试(10MWT)和脊髓损伤步行指数(WISCI Ⅱ)评定。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确定股四头MMT、腘绳MMT、股四头PT和腘绳PT与10MWT和WISCI Ⅱ的相关性。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10MWT和WISCI Ⅱ的影响因素。结果腘绳MMT与10MWT呈显著负相关(r=-0.703,P<0.01),与WISCI Ⅱ呈显著正相关(r=0.713,P<0.01);腘绳PT与10MWT呈中等负相关(r=-0.413,P<0.05),与WISCI Ⅱ呈中等正相关(r=0.433,P<0.05)。10MWT与WISCI Ⅱ呈强负相关(r=-0.986,P<0.01)。腘绳MMT是影响10MWT和WISCIⅡ的最主要因素(r2分别为0.549和0.536),股四头MMT是影响10MWT和WISCIⅡ的的次要因素。腘绳和股四头的MMT对10MWT和WISCI Ⅱ变化的总贡献率分别为62.5%和64.1%。结论早期腰段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的膝关节屈群的力与其10MWT和WISCIⅡ有显著相关性,膝关节屈伸力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早期腰段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的早期步行功能。

  • 标签: 不完全脊髓损伤 肌力 步速 脊髓损伤步行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呼吸抗阻训练联合反馈式呼吸电刺激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双侧膈功能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及呼吸抗阻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反馈式呼吸电刺激治疗,每日治疗2次,每周治疗6 d,持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采用超声检测2组患者偏瘫侧及健侧吸气末膈厚度(IDT)、呼气末膈厚度(EDT)、平静呼吸及深呼吸时膈移动度,并计算膈增厚分数(DTF),采用便携式肺功能仪检测2组患者肺功能,同时分析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偏瘫侧及健侧膈功能障碍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偏瘫侧、健侧膈功能障碍发生率均较治疗前及同期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偏瘫侧及健侧IDT、EDT、DTF、平静呼吸及深呼吸时膈移动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偏瘫侧及健侧上述疗效指标均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偏瘫侧及健侧IDT、DTF、深呼吸时膈移动度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肺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肺功能指标改善幅度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容易并发膈功能障碍,并以偏瘫侧膈功能受累为主;持续3周的呼吸抗阻训练联合反馈式呼吸电刺激治疗能有效增加脑卒中偏瘫患者双侧IDT、DTF及深呼吸时膈移动度,有助于提高患者膈收缩能力及肺功能,降低卒中患者膈功能障碍发生率。

  • 标签: 脑卒中 电刺激 膈肌厚度 膈肌移动度 肺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胸大蒂锁骨段截骨入路在锁骨后方臂丛肿瘤手术切除中的优势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4月至2020年12月,收治锁骨后方臂丛肿瘤患者6例,其中左侧2例,右侧4例,肿瘤位于臂丛上干2例,中干2例,内侧束1例,后束1例。术前神经功能评定为II级3例,III级3例。肿瘤大小为3.0 cm×3.0 cm×2.0 cm~11.0 cm×8.0 cm×6.0 cm。采用带胸大蒂锁骨段截骨入路暴露视野,切除神经肿瘤,所有患者术后通过定期门诊复诊和微信电话等方式进行随访,记录患肢感觉、力恢复、肿瘤复发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术中发现2例肿瘤在完整剥离后,神经鞘膜内仍残留少许神经胶质样变组织。术后病检回报肿瘤性质为神经鞘瘤4例,恶性周围神经鞘瘤1例,神经脂肪瘤1例。术后随访6~34个月,平均12.8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无臂丛损伤症状及肿瘤复发,患者临床症状均较术前缓解或消失,按神经功能评定标准达III级5例,IV级1例。同时锁骨内固定满意,均实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2.5~4.5个月,平均3.2个月,3例在术后1年取出内固定。无明显肢体运动障碍及肩周炎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带胸大蒂经锁骨段截骨入路在治疗锁骨后方臂丛肿瘤的手术中,能充分暴露臂丛的解剖走行及肿瘤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利于肿瘤的完全切除及发现残留瘤样组织,降低手术风险及肿瘤复发率,同时给锁骨截骨段提供丰富血运,促进骨折愈合,是处理锁骨后方臂丛肿瘤的一种可行方法。

  • 标签: 臂丛肿瘤 锁骨截骨 胸大肌肌蒂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V-Y推进式背阔皮瓣在胸壁缺损创面修复重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的胸壁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研究。患者均应用V-Y推进式背阔皮瓣进行修复重建,术后门诊随访6个月以上,观察有无皮瓣血供障碍、伤口愈合不良、术区积液等并发症及有无肿瘤复发。结果共纳入16例,男6例,女10例,年龄28~78岁,平均54.8岁,胸壁软组织缺损创面面积为10 cm×15 cm~19 cm×26 cm。术后1例皮瓣远端三角区静脉回流障碍,1例出现皮瓣部分伤口裂开,2例背部血清肿,2例皮瓣下积液,均经过换药引流处理后愈合。其余患者皮瓣均完全成活,伤口一期愈合。术后均获7~29个月随访,皮瓣远期外观及功能恢复可,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结论应用V-Y推进式背阔皮瓣修复胸壁缺损安全可靠,在修复较大面积胸壁创面的同时能够一期关闭供区创面,可获得较好的外观和功能。

  • 标签: 外科皮瓣 背阔肌肌皮瓣 胸壁缺损 修复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以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Becker营养不良症(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BMD)的家系进行遗传学分析,并回顾分析以痛为主要症状的BMD患者的DMD基因变异,以期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患者进行临床资料采集并完善酶、肌电图等辅助检查,利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和高通量技术进行基因检测,Sanger测序法进行验证;分析已报道的以痛为主要症状的BMD患者的基因变异特征。结果先证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痛和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升高,家系中另1例患者的临床表现类似;基因测序显示先证者和患病的舅舅DMD基因存在第10~29外显子半合子缺失,其母亲为杂合缺失携带者,父亲为野生型;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该变异判定为致病变异(PVS1+PM2+PP1)。结论痛伴血清CK升高可以是BMD的不典型临床表现,BMD的痛症状可能与DMD基因中央棒状结构域外显子缺失变异相关,DMD基因第10~29外显子缺失可能为该家系患者的致病原因,基因检测结果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 标签: Becker肌营养不良症 肌痛 DMD基因 中央棒状结构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游离背阔皮瓣联合人工真皮及刃厚皮治疗下肢脱套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12月—2020年12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8例下肢脱套伤致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5例、女3例,年龄39~75岁,创面面积为25 cm×12 cm~61 cm×34 cm。以携带12~15 cm宽背阔、皮瓣面积为20 cm×8 cm~32 cm×8 cm的游离背阔皮瓣修复骨/肌腱外露部位或功能区皮肤软组织缺损,其余缺损用双层人工真皮修复,将供瓣区直接缝合。待人工真皮完全血管化后,取大腿刃厚皮按1∶2~1∶4的比例扩展后移植修复残余创面,对供皮区行换药治疗。观察术后背阔皮瓣、人工真皮、刃厚皮成活情况,记录人工真皮移植和刃厚皮移植的间隔时间,观察供区愈合情况。随访观察术区外观和功能,于末次门诊随访时,采用英国医学研究会评定标准评估皮瓣感觉恢复情况,参照《手外科手术学》中的皮瓣综合评定标准评估皮瓣功能,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估下肢植皮区和大腿供皮区瘢痕情况,询问患者对疗效的满意度。结果6例患者背阔皮瓣均成活;2例患者背阔皮瓣出现远侧尖端部分坏死,坏死部分待刃厚皮移植时切除后直接植皮修复。8例患者移植的人工真皮均成活。7例患者移植的刃厚皮成活;1例患者移植的刃厚皮部分坏死,予以再次植皮修复。人工真皮移植和刃厚皮移植的间隔时间为15~26(20±5)d。背阔皮瓣供区术后均愈合,遗留线性瘢痕;大腿皮片供区术后瘢痕愈合。随访6~18(12.5±2.3)个月,皮瓣色泽、弹性与周围皮肤组织接近,下肢关节活动恢复正常;背部供区线性瘢痕未见增大,大腿供区无明显增生性瘢痕。末次门诊随访时,皮瓣感觉恢复至S2级或S3级;皮瓣功能为优者3例、良者4例、可者1例;下肢植皮区VSS评分为4~7(5.2±0.9)分,大腿供皮区VSS评分为1~5(3.4±0.8)分;患者对疗效表示比较满意。结论采用游离背阔皮瓣覆盖骨/肌腱外露或功能区创面,移植人工真皮与扩展后刃厚皮覆盖残余创面的方法,修复下肢脱套伤导致的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切取自体皮瓣和皮片面积小,术后功能区恢复效果好,皮片移植区愈合质量佳。

  • 标签: 创伤和损伤 伤口愈合 外科皮瓣 脱套伤 背阔肌肌皮瓣 人工真皮 刃厚皮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面康复训练联合内效贴对Ramsay-Hunt综合征所致面瘫的影响。方法选取Ramsay-Hunt综合征所致面瘫患者70例,后脱落4例,共纳入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贴扎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2组患者均采用药物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面康复训练,贴扎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增加内效贴贴扎疗法。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改良Portmann面神经功能评分、表面肌电图对2组患者的功能进行评定。治疗后,采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改良Portmann评分、颊群、口轮匝群、额群、鼻群患健侧RMS平均值比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且贴扎组改良Portmann评分[(14.26±3.30)分]、颊群(0.69±0.16)、口轮匝群(0.67±0.15)、额群(0.68±0.16)、鼻群(0.67±0.14)患健侧RMS平均值比值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康复训练可改善Ramsay-Hunt综合征所致面瘫患者的面功能,联合内效贴贴扎疗法的效果更优。

  • 标签: 贴扎疗法 推拿 面肌康复训练 Ramsay-Hunt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等速力训练联合内效贴治疗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放疗患者上肢活动度、放射性皮肤损伤及上肢淋巴水肿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乳腺癌根治术后序惯化、放疗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2例。2组患者在放疗后均根据其肢体功能状况及身体耐受情况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包括手指爬墙、伸展运动、耸肩运动、扩胸运动、过顶触耳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等速力训练及内效贴治疗,持续治疗5周。于放疗前、放疗结束时对比2组患者患侧肩关节活动度、肩臂手残疾问卷(DASH)评分、患侧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以及放射性皮肤损伤情况。结果放疗结束时2组患者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度均较放疗前明显减小(P<0.05),但观察组肩关节各方向活动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放疗后观察组DASH评分[(13.37±1.79)]及淋巴水肿发生率(18.8%)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放射性皮肤损伤情况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后序惯放疗可导致患者上肢淋巴水肿、肩关节活动受限以及放射性皮肤损伤,而等速力训练联合内效贴治疗可降低乳腺癌患者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改善上肢功能及肩关节活动度,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等速肌力训练 肌内效贴 淋巴水肿 乳腺癌 放射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监测肛提裂孔前后径(LHap)变化对盆底功能不全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疑似因盆底功能障碍相关症状就诊的247例女性患者,均行盆底触诊牛津评分(MOS评分),按评分0、1、2、3和4、5分为盆底收缩力低下(LPFMC)组和盆底收缩力正常(NPFMC)组,然后分别在静息、缩肛及最大Valsalva动作时测量LHap,并计算其缩肛时的缩短百分比(PDC%)与最大Valsalva动作时被拉长百分比(PIV%),分析两组之间PDC%及PIV%的差异,并运用ROC曲线评价PDC%和PIV%对LPFMC的诊断价值。结果与NPFMC组相比,LPFMC组PIV%显著增高[(6.07±4.20)%对(11.29±10.49)%,P<0.001],PDC%显著降低[(31.36±3.34)%对(17.66±10.82)%,P<0.001]。将PIV%>5.19%作为截断值诊断LPFMC,敏感性为71.43%,特异性为57.89%,ROC曲线下面积为0.69;将PDC%<25.37%作为截断值诊断LPFMC,敏感性为66.39%,特异性为97.37%,ROC曲线下面积为0.84。联合运用上述两项指标诊断LPFMC,敏感性为84.55%,特异性为55.00%,ROC曲线下面积为0.70。结论超声监测LHap变化可辅助诊断盆底收缩力低下及评价疗效。

  • 标签: 超声检查 盆底肌功能障碍 肛提肌裂孔前后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背阔皮瓣修复较大软组织缺损的方法以及供区继发创面的处理。方法2015年6月—2019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各种原因所致软组织缺损或增生性瘢痕患者30例,其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25~64岁,包括肿瘤生长及破溃导致头顶部软组织缺损患者18例、躯干及四肢增生性瘢痕患者7例、外伤导致面颈部软组织缺损患者5例。原发创面清创或病变组织扩大切除后面积为14 cm×10 cm~18 cm×16 cm。术前评估20例患者创面较大,进行常规单叶背阔皮瓣切取后供区无法直接拉拢缝合,遂切取面积为14 cm×5 cm~18 cm×8 cm双叶背阔皮瓣进行创面修复,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前评估10例患者进行常规单叶背阔皮瓣切取后供区可以直接拉拢缝合,切取面积为11 cm×9 cm~13 cm×10 cm单叶背阔皮瓣修复原发创面后供区张力较大,遗留面积为6 cm×4 cm~8 cm×6 cm继发创面无法直接缝合,采用面积为7 cm×4 cm~9 cm×6 cm供区局部皮瓣修复,第2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中均将背阔皮瓣中胸背动、静脉与原发受区创面的动、静脉进行端端吻合。观察术后背阔皮瓣、局部皮瓣成活情况,随访观察供受区外观及功能。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移植背阔皮瓣、局部皮瓣均成活。随访6~12个月,背阔皮瓣色泽接近周围正常皮肤,质地柔软、弹性好。20例采用双叶背阔皮瓣修复的患者供区遗留线性瘢痕,其中2例患者瘢痕增生,患者均无功能障碍;10例采用单叶背阔皮瓣及供区局部皮瓣修复的患者供区外形良好,遗留线性瘢痕,形态不规则,无局部牵拉或功能障碍。结论修复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时,术前评估后采用双叶背阔皮瓣或单叶背阔皮瓣联合供区局部皮瓣转移,在修复原发创面的同时供区可一次性闭合,术后供区瘢痕小,供受区形态、功能佳。

  • 标签: 创伤和损伤 外科皮瓣 供区修复 背阔肌肌皮瓣 分叶皮瓣 局部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阴道锥体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盆底治疗尿失禁老年人的临床疗效及对盆底的影响。方法选取84例从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尿失禁老年患者进行研究,以随机抽签法将其均分为联合组及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盆底训练治疗,联合组则予以阴道锥体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盆底治疗。对比两组在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盆底力情况、治疗前后尿动力学参数指标水平以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联合组与对照组在总有效率方面比较,前者高于后者(P<0.05)。治疗后联合组盆底力分级为Ⅳ级、Ⅴ级的人数占比相比对照组较高(P<0.05)。治疗后联合组与对照组在VLPP、PMUC水平方面比较,前者高于后者(P<0.05)。治疗后联合组与对照组I-QOL评分相比治疗前较高,且联合组相比对照组较高(P<0.05)。结论阴道锥体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盆底治疗老年尿失禁患者的疗效显著,有利于促进盆底力的恢复,且有效改善患者尿动力学参数,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尿失禁 老年人 阴道锥体 生物反馈盆底肌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腰椎稳定性训练对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疼痛、腰椎功能及多裂横截面积、腹横厚度的影响。方法共招募25例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腰椎稳定性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对患者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及腰椎多裂横截面积、腹横厚度等进行检测。结果25例患者经2个月腰椎稳定性训练后,发现其疼痛评分[(1.88±1.09)分]、Oswestry腰椎功能障碍指数(10.24±5.72)以及腰椎屈曲范围[(6.28±6.18)cm]等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入选患者左、右侧多裂横截面积[分别为(10.20±3.43)cm2和(10.29±3.24)cm2]及腹横厚度[分别为(3.18±0.95)cm和(3.26±0.94)cm]亦显著优于治疗前水平(P<0.05)。结论腰椎稳定性训练能有效缓解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疼痛,增强腰椎活动功能,同时还能增加腰椎多裂横截面积及腹横厚度,该疗法值得在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中推广、应用。

  • 标签: 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 腰椎稳定性训练 肌骨超声 多裂肌 腹横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