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检索、评价和总结造口旁预防、管理的相关证据,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系统检索与筛选造口相关协会官网、指南网和数据库有关造口旁预防和管理的相关指南、证据总结、推荐实践、专家共识及系统评价,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7月2日。由2名经过系统培训的研究人员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和资料提取,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证据提取。结果共纳入文献9篇,包括指南6篇、推荐实践1篇和系统评价2篇。最终总结了15条最佳证据,包括诊断标准、分型、危险因素、预防和管理5个方面。结论医护人员若能准确识别造口旁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对其进行早期预防和管理,可降低造口旁发生率和(或)减轻旁引起的不适,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建议临床护理人员可根据具体的临床情景有针对性地转化,提高临床护理质量。

  • 标签: 造口旁疝 预防 管理 危险因素 循证护理
  • 简介:摘要造口旁是肠造口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高达30%以上。诊断依靠体格检查及腹部CT。可能影响造口旁发生的因素包括:造口方式(造口肠管选择、造口与腹膜的关系、造口位置选择及造口孔径)、手术时间及患者自身因素等。预防造口旁对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至关重要,预防性放置补片和围手术期护理工作可能预防造口旁的发生,补片材料类型可能影响造口旁的发生率。为降低复发率,目前常用腔镜下Sugarbaker法修补造口旁。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疗造口旁仍需高质量研究提供依据。

  • 标签: 造口旁疝 危险因素 预防 补片
  • 简介:摘要复杂系统科学论(CSS)是一种利用动态、合理解释的形式,对整个体系进行整合,得出多边性结论的评价体系。应用CSS评价现代与腹壁外科,包括利用人工智能、数据分析等方法,通过衡量价值、联合成本、质量评估和患者角度,在整体治疗周期中贯彻价值导向的临床质量改进原则,最终建立可持续发展与腹壁外科诊断与治疗体系的医疗保障系统。

  • 标签: 普通外科 腹壁 复杂系统科学 评价 人工智能 质量控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先天性膈(CDH)患儿的临床治疗策略。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7例重症CDH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受试儿一般临床资料、治疗、转归及术后随访结果等进行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新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本组7例重症CDH患儿临床资料分析结果如下。①一般临床资料:7例患儿中,男、女性患儿分别为4例(No.2、5~7)与3例(No.1、3~4);1例(No.4)为足月单纯低出生体重儿,1例(No.7)为足月低出生体重合并多系统畸形儿,5例(No.1~3、5~6)为低出生体重早产儿;2例(No.2、7)为采取辅助生殖技术出生婴儿,均合并染色体异常。娩出方式:5例(No.1~4、7)经剖宫产术娩出,2例(No.5~6)自然分娩。4例孕母(No.1~2、6~7)有流产史。②治疗情况:除No.6患儿出生后1、5、10 min Apgar评分均为10分外,其余6例在手术室或产房采取气管插管、高频振荡通气(HFOV)、禁食、胃肠减压治疗。No.1患儿因合并多发复杂畸形,患儿家属放弃手术治疗,3例(No.4~6)经左侧胸后外侧切口入路手术,3例(No.2~3、7)经左上腹切口入路手术进行CDH修补术。③转归:1例(No.1)术前放弃治疗后死亡,3例(No.3~4、7)术后死亡。这4例死亡患儿中,除No.4患儿外,No.1、3、7患儿均合并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及其他系统畸形。3例(No.2、5~6)患儿采取手术治疗后治愈出院,均合并早产、低出生体重、其他非复杂畸形。对这3例痊愈患儿术后随访结果显示,1例(No.2)术后1个月CDH复发,经再次CDH修补术治疗后,膈完整,截至随访时未见复发;No.5~6患儿截至随访时,均生长发育良好。结论合并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可能是影响重症CDH患儿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对重症CDH患儿娩出后采取即时气管插管、HFOV、延迟手术修复(DSR)等治疗策略,有助于提高该病患儿手术治愈率。

  • 标签: 疝,横膈 插管法,气管内 高频通气 先天性膈疝 高频振荡通气 延迟手术修复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腹内的诊断价值。方法将余姚市妇幼保健院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疑似腹内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多排螺旋CT检查、诊断,并接受了手术探查,观察多排螺旋CT的诊断效能及手术探查结果。结果多排螺旋CT对腹内的诊断灵敏度为93.33%、特异度为98.57%、准确度为97.00%;诊断结果与手术探查结果有较为良好的一致性(Kappa>0.7)。结论腹内应用多排螺旋CT进行诊断,准确性高且无创,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疝,腹部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诊断 对比敏感度 特异度
  • 简介:摘要颅内情况差、脑危重的急重型脑病患者常出现脑危象,危及生命。针刺治疗可有效参与抢救。对针刺辅助抢救超早期脑危象患者2例的抢救过程、中医辨治思路及待解决问题进行阐述,认为针灸治疗应注重调和阴阳、醒神开窍,根据证型选取穴位及补泻手法,还需规划针刺时机及取穴部位,并考虑针刺对血压的影响。

  • 标签: 急救 危重病 昏迷,脑损伤后 针刺 脑疝 脑出血 颅脑损伤 中医治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在治疗小儿腰治疗中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本组9例小儿腰患儿,男4例,女5例;年龄1岁6个月至10岁,平均年龄4岁;7例发生于腰下三角,2例发生于腰上三角。6例发生于左侧腰部,3例发生于右侧腰部。均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行腹腔镜下腰修补术。结果本组9例患儿均成功完成腹腔镜手术,手术顺利,无术中大出血、无术中及术后输血、无意外损伤及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发生。手术效果好,治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5 d。术后随访1~8年,无明显远、近期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腔镜手术是治疗小儿腰的安全、可靠的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美容效果满意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腹腔镜 手术 小儿腰疝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注药治疗腹股沟术后疼痛并发症应用价值的初步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超声诊断科治疗15例因腹股沟术后不明原因且无法缓解疼痛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对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及生殖股神经生殖支周围软组织区域进行注药治疗,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来分别评估术前、术后24 h、48 h、2周、4周的疼痛缓解情况。结果在超声引导下进行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及生殖股神经生殖支周围软组织区域注药治疗后,患者短期疼痛明显缓解,24 h尤为显著,术前、术后24 h、48 h、2周、4周的VAS评分比较分别为(3.5±0.8)、(0.7±0.8)、(1.5±1.0)、(2.5±0.8)、(2.7±0.8)分,治疗前与治疗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术后2周与4周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注药治疗腹股沟术后疼痛,短期临床效果显著,且具有实时引导、安全、无辐射等优点,故可作为临床缓解腹股沟术后疼痛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下 超声检查 疝,腹股沟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干预对造口旁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在四川省广安市人民医院普外科行造口旁手术的42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23例,女性19例。患者平均年龄为38.5岁。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术前检查、术中及术后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术前、术中及术后积极的心理疏导。记录2组患者的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指标;使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测量患者的焦虑指数。结果干预组患者入手术室麻醉前及气管导管拔出时的血压均较对照组稳定[(116.25±8.79)mmHg vs(129.17± 7.65)mmHg,(121.35±15.30)mmHg vs (126.17±10.85)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4、8.173,P<0.05)。干预组在入手术室麻醉前及导管拔出时的心率较对照组稳定[(71.23±7.26)次/min vs (80.26±7.63)次/min,(77.39±5.63)次/min vs (85.26±11.69)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58、8.241,P<0.05)。麻醉前及术后3 d干预组SAS评分低于对照组[(42.63±76.69)分vs (48.26±6.62)分,(43.16±6.32)分vs(46.28±5.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56、2.145,P<0.05)。结论手术室心理干预对造口旁术患者的情绪及生理特征具有显著的稳定作用。

  • 标签: 干预 造口旁疝 手术
  • 简介:摘要现代修补手术的目的是修复腹壁缺损和恢复腹壁功能,消除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完美的补片,需同时兼顾理想的抗张强度和最佳的生物相容性。目前已有多种相关补片可使患者获益,但仍无一种补片能同时满足不同患者、不同类型、不同手术技术的需求。近10年来,生物补片在腹壁领域进行了大量临床实践,取得一定疗效,但也存在问题值得临床医师总结和反思。笔者认为:未来以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为代表的一系列功能性生物材料,可能是最接近理想化的补片。

  • 标签: 腹股沟疝 腹壁切口疝 造口旁疝 生物补片 材料
  • 简介:摘要造口旁是腹部各类造口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造口旁的发病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随着病情发展,造口旁会给患者造成不适,甚至给患者带来生命威胁。本文就造口旁的诊断、分型、预防及常用术式的比较和选择进行总结和论述。

  • 标签: 造口旁疝 腹腔镜 疝修补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日间手术治疗腹股沟患者的护理模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和腹壁外科就诊的3266例腹股沟日间手术患者。其中,儿童患者1111例(34.0%),成人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开放组和腹腔镜组。开放组患者1256例(38.46%),腹腔镜组患者例899(27.54%),记录全部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的并发症与相应的处理对策。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儿童组围手术期出现尿浸湿伤口敷料24例(2.2%),活动后出现伤口敷料脱落13例(1.2%),急性疼痛21例(1.9%);成人组围手术期出现排尿困难48例(2.2%),急性疼痛69例(3.2%),发热33例(1.5%),体位性低血压12例(0.6%),恶心呕吐20例(0.9%);所有成人组患者围手术期出现特殊事件5例(0.2%),术后转普通病房7例(0.3%),夜间再次急诊就诊11例(0.5%)。所有患者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伤口感染、液化等并发症。结论在日间手术治疗腹股沟患者的围手术期中,良好的腹股沟日间手术护理模式,以及定期密切的随访,能显著提升临床治疗效率,有助于减少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及早日康复。

  • 标签: 护理模式 疝,腹股沟 日间手术 疝修补术
  • 简介:摘要1%的小肠机械性肠梗阻是由腹内引起的。若子宫阔韧带存在缺口,盆腔内脏器可经其出,称为经子宫阔韧带,占全部腹内的4%~5%。多为回肠入(约占90%),少见结肠、卵巢、输尿管入。经子宫阔韧带致肠梗阻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为提高临床对本疾病的认识,笔者结合自己对病例的诊治体验,并分析文献,现报告如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诊治小儿Amyand′s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泉州市第一医院收治的小儿嵌顿性腹股沟298例,其中Amyand′s14例,右侧13例,左侧1例;男13例,女1例,年龄2月至3岁(平均14个月);于腹腔镜下还纳阑尾,并行囊高位结扎术及阑尾切除术。结果14例均于急诊完成腹腔镜手术,无中转开腹。其中3例合并对侧隐匿性斜,同期行囊高位结扎术。6例阑尾正常,仅行囊高位结扎术,手术时间10~20 min(平均15 min),术后2~3 d(平均2.5 d)出院。8例合并急性阑尾炎,行阑尾切除+囊高位结扎术,手术时间35~80 min(平均60 min),术后5~10 d(平均7 d)出院。术后病理提示单纯性阑尾炎4例,化脓性阑尾炎3例,坏疽性阑尾炎1例。术后均无发现切口感染、阴囊感染。14例均随访至今,无斜复发,无医源性隐睾,无睾丸萎缩等并发症。保留阑尾的6例患儿,均未出现急性阑尾炎发作。结论小儿Amyand′s临床少见,术前诊断困难,腹腔镜可作为诊断及治疗的技术手段。

  • 标签: 腹腔镜检查 腹股沟疝 Amyand′s疝 阑尾炎 阑尾切除术 疝囊高位结扎术 婴幼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结合开腹补片修补术对腹部切口患者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省肿瘤医院肝胆胰外科自2011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腹壁切口患者133例,其中62例行开腹补片修补术为对照组,余71例行腹腔镜结合开腹补片修补术为观察组;观察患者手术状况、术后恢复状况,术后1 d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氧化应激指标,包含胰岛素(InS)、β-内啡肽(β-EP)、生长激素(GH)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含量,术后对患者随访1年,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失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肠功能恢复时间、首次进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观察组患者血清InS、GH及T-AOC含量高于对照组,β-EP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联合开腹补片修补术对巨大切口及肠黏连紧密腹壁切口患者疗效显著,患者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降低。

  • 标签: 腹壁切口疝 巨大切口疝 肠黏连 开腹补片修补术 腹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硅胶带部分直腹联结术同时联合内直后退术治疗重度高度近视眼固定性内下斜视(MS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7年3月至2021年4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行单眼或双眼硅胶带联结上直颞侧1/2和外直上1/2部分腹且同时联合内直后退术的重度MSF患者8例(12眼)。年龄30~80(53.8±15.6)岁;等效球镜度为-26.00~-13.50(-20.41±4.12)D;B超测量眼轴长度26.34~35.30(30.16±2.51)mm。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3年。对比分析患者手术前后内斜视、下斜视、眼球外转和上转受限程度改变,以及眼球脱位角度(AGD)的改变。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及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进行数据处理。结果:8例(12眼)患者内斜度由术前(+101±13)PD减为术后的(+3±5)PD,下斜视度由术前30(25,34)PD减为术后的0(0,0)PD,外转受限由术前的-5(-5,-5)降为术后的-2(-3,-1),上转受限由术前-5(-5,-5)降为术后的-2(-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完整的5例(8眼),AGD由术前的(185±28)°减为术后(12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6,P<0.001)。术前有代偿头位患者3例,术后头位均明显改善或消失。术后有3例患者术眼有异物感,3周后消失。结论:硅胶带上直和外直部分腹联结术联合内直后退术治疗重度MSF安全有效,可以显著矫正重度内下斜视和改善眼球运动。

  • 标签: 高度近视眼固定性内下斜视 硅胶带部分直肌肌腹联结术 上直肌 外直肌 内直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横平面阻滞(TAPB)联合腹直鞘阻滞(RSB)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择期行全凭静脉麻醉下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12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全凭静脉麻醉组(C组)、全凭静脉麻醉复合TAPB组(T组)、全凭静脉麻醉复合RSB组(R组)、全凭静脉麻醉复合TAPB和RSB组(S组),每组30例。比较四组麻醉药(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术后48 h静息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术后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麻醉满意度评分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结果S组瑞芬太尼用量、丙泊酚用量和术后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少于T组、R组和C组[(1.09 ± 0.23) mg比(1.49 ± 0.21)、(1.47 ± 0.26)和(1.48 ± 0.23) mg,(543.53 ± 41.78) mg比(618.96 ± 37.21)、(598.67 ± 37.86)和(607.87 ± 36.93) mg,(3.52 ± 2.03)次比(5.47 ± 1.83)、(6.63 ± 2.08)和(9.77 ± 2.16)次],麻醉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R组和C组[(18.13 ± 3.22)分比(21.43 ± 2.42)和(21.44 ± 2.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拔管时及术后12、24、48 h静息状态下VAS明显低于C组和R组,术后12、24、48 h静息状态下VAS明显低于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6.67%(2/30)比26.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PB联合RSB可减少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麻醉药用量,降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减轻围手术期疼痛,效果优于全凭静脉麻醉及全凭静脉麻醉复合TAPB或RSB。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腹肌 子宫切除术 腹腔镜 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术后胸大筋膜联合前锯脂肪筋膜瓣假体植入的乳房重建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拟行乳房重建术的早期乳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1例,其中对照组采用胸大筋膜覆盖包裹假体行乳房重建,观察组采用胸大筋膜联合前锯脂肪筋膜瓣覆盖包裹假体行乳房重建。记录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评估术后乳房美学外观情况,根据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FACT-B)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生命质量评分,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2.61±12.38)ml、(88.76±13.57)ml,引流管拔管时间分别为(3.51±0.62)d、(3.64±0.58)d,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864、0.853,均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2.59±0.29)h比(1.72±0.32)h,t=11.217,P<0.001],对照组引流量高于观察组[(215.45±47.69)ml比(151.36±31.67)ml,t=6.233,P<0.001],对照组住院时间长于观察组[(14.51±2.32)d比(10.79±1.86)d,t=6.965,P<0.001]。观察组术后乳房外观优良率高于对照组[96.77%(30/31)比74.19%(23/31),χ2校正=4.679,P=0.031]。两组术前FACT-B各项目(健康、情感、功能、社会/家庭、其他状况)及总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各项目及总评分均高于术前(均P<0.001),且术后观察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45%(2/31),与对照组的22.58%(7/3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校正=2.080,P=0.149)。结论采用胸大筋膜联合前锯脂肪筋膜瓣假体植入进行早期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可缩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提高乳房美学外观,改善患者远期生命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 标签: 乳腺肿瘤 胸肌 筋膜 假体和植入物 乳房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