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20 个结果
  • 简介:九十年代以前,学界大体认王元化是学贯中西的文艺理论家。然学界大多忽略,真正纵贯王元化文论演化七十年的思辨方法,是源自前苏联的"日丹诺夫主义"。王元化撰于1939-1940年的《鲁迅与尼采》、《现实主义论》证明"日丹诺夫主义"是其初述文论的理论基点。以1943年为时间起点的"第一次反思",表明王元化开始质疑"日丹诺夫主义"有掩抑作家人格力量之嫌,但并未提升到方法论水平去否定"日丹诺夫主义",这就为其六十年代撰《文心雕龙创作论》时全线复活"日丹诺夫主义"埋下伏笔。1976年王元化从黑格尔美学觅得"知性不能把握美"与"情志"两大命题,本可在理论上一举掀翻"日丹诺夫主义"的文艺"本质论"和文艺"功能论",从而成为改写中国现代文论史进程的领军人物,但因其当年受囿于"日丹诺夫主义"的那块反映论哲学短板,故痛失历史机遇。

  • 标签: 王元化 文论方法 演化 日丹诺夫主义
  • 简介:<正>中国歌剧的历史,如从本世纪20年代由黎锦辉创作的儿童歌舞剧(如《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画家》等)算起,至今已走过70多年的曲折历程。其间,既饱尝过当初作为中国歌剧艺术的第一个里程碑标志的《白毛女》演出的喜悦;同时,又遭受过"文革"10年的冷落;既经历过

  • 标签: 音乐创作 民族化 歌剧艺术 中国歌剧 多元化 观摩演出
  • 简介:空间与地方的二元关系是空间研究的永恒命题。在新媒介时代,新媒介的拟态文化重塑了空间与地方的关系。空间生产在遵循消费主义逻辑的同时,也激发出新的地方主义信仰。这一空间与地方的深刻矛盾通过粉丝文化、网络亚文化、原教旨主义思潮乃至网络恐怖主义等等多重面相彰显出来,制造了愈演愈烈的全球风险文化。当下,新媒介文化化解空间危机的努力主要围绕朴素的地方主义策略、El常的话语策略和超越的乌托邦策略展开。这提示我们通向“希望的空间”的道路。

  • 标签: 新媒介文化 空间生产 微文化 地方主义
  • 简介:  评述张悦然的小说能保持一种平衡心态或分寸感实为不易.张悦然从《葵花走失在1980》出发,经过《樱桃之远》、《十爱》、《水仙已乘鲤鱼去》等,至《誓鸟》,不断推出新作,可谓成果丰硕.……

  • 标签: 中幻想 互证关系 小说中
  • 简介:众所周知,"网络文学"这一提法在中国出现的历史并不长,如果以1999年网易公司的率先使用为起始点,那么到今天它也不过只有两年多一些的时间.按通俗的说法,这两年多一些的时间,相对于人类的历史甚至于浩瀚的宇宙而言,可谓微乎其微.但也就是在这两年多一些的时间里,由于网络这一代表当今世界高科技的产物的介入,从文学作品的传播、接受、写作方式以至文学为何物这一观念本身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改变与质疑.在这个意义上,否认网络对文学的影响显然是不明智、也不科学的一种做法.同时,也由于网络所能提供的高速传播与信息共享的性能所致,另一个话题即网络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也受到了普遍的关注.

  • 标签: 网络文学 世界文学 尴尬 文学作品 彼岸 写作方式
  • 简介:随着《中国诗歌通史》①各卷本的出版,少数民族文学史书写又一次在诗歌领域完成了自身的实践。尽管,结合笔者参与的《中国诗歌通史·当代卷》“80、90年代”部分的写作情况来看,这并不是一次完整意义上的少数民族文学史写作,但其仍然可以作为一个“典型个案”,来具体探究少数民族文学的当代史写作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而为少数民族文学史写作提供某些经验乃至建设性的意见。

  • 标签: 少数民族文学 中国诗歌 写作问题 90年代 当代史 通史
  • 简介:王阳明和贝克莱虽然都主张事物只能存在于心内,但两人对心物关系的看法却存在很大的不同。两人都把心看作本体,王阳明把心看作道德的本体,贝克莱把心看作世界的本体;两人都从主体性的角度解释物,王阳明把物解释为事,贝克莱把物解释为观念的集合;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强调要实现心理合一只能在心上下工夫,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强调只有心灵能够支撑事物的存在。因为东西方哲学的差异,王阳明的哲学走向了道德形而上学,贝克莱的哲学走向了客观唯心主义。

  • 标签: 王阳明 贝克莱
  • 简介:摘要认知控制(cognitivecontrol)即是根据目标和计划对任务无关信息及相应加工活动加以控制的能力,这种控制过程保证符合目的或计划的任务相关信息得到顺利加工。其中ACC与PFC成为了相关认知控制研究中很热门的一个研究点。

  • 标签: 认知控制 ACC PFC
  • 简介:20世纪初,寄寓着国人急于跟上世界发达民族国家的梦想,同时也蕴蓄着国人对于本土现代文学草创时期百废待兴状况的忧虑与自卑,“域外文学”的翻译与介绍显然负载了相当沉重的内容,而变得复杂。对革新时期《小说月报》翻译文学特别是以俄国为代表的弱小民族文学的解读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 标签: 《小说月报》 民族文学 翻译文学 革新时期 俄国 现代性
  • 简介: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不但拥有一座金碧辉煌的艺术殿堂,而且拥有一座光彩照人的理论宝库。对这份宝贵的古代文艺理论遗产,先辈与时贤,已作过总结和评价,并写下了不少有影响的理论著作。如罗根泽、郭绍虞、朱东润等先生都曾写过中国文学批评史一类书,郭绍虞先生又曾主编过四卷本和一卷本《中国历代文论选》,敏泽先生有《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近来又有王运熙、顾易生先生主编的三卷本《中国文学批评史》。

  • 标签: 中国文学批评史 郭绍虞先生 罗根泽 中国文论大辞典 艺术殿堂 三卷本
  • 简介:本文主要针对韩国史书以及文人对欧阳修散文的评价进行一番解说与评述,希望能借此使中国学界更多地了解韩国历代研究欧阳修的有关情况。同时,在此基础上,对中韩之间有关欧阳修散文研究的一些异同之处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 标签: 欧阳修 散文研究 中外文学关系 文人 史书 希望
  • 简介:<正>《文艺理论与批评》1992年第4期上发表了《略论“不平衡关系”与“意识形态论”——对一个学术问题的友好探讨》(以下简称《友好探讨》)一文,这篇文章对拙作《体系框架中的意识形态论》的一处观点提出了意见,认为是“不符合马克思的看法,是不对的”.对这种坦诚的商榷或批评,笔者十分欢迎.

  • 标签: 不平衡关系 意识形态论 同一性 马克思 意识形态性 《导言》
  • 简介:摘要持卡人使用信用卡在特约商户处进行购物消费、接受服务等行为时,双方形成商品买卖或者劳务供应关系

  • 标签: 信用卡持卡人 特约商户 审查义务
  • 简介:音乐作为人类艺术文化活动的重要门类,随着社会分工的历史发展,在社会音乐生产的过程中逐步表现出其职业的特性。音乐从职人员是音乐创造活动的主体,而音乐职业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社会音乐生产结构中的音乐创作生产、音乐唱奏生产、音乐传播生产和音乐伺服生产四大环节。本文把观察对象投向社会音乐生产结构中音乐职业本体以及推动其发展的媒介上来,并探求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以便更为深入细化地对音乐本体进行认知。

  • 标签: 社会音乐生产结构 音乐职业 媒介
  • 简介:张新颖兄的新作<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经过4年时间的"艰难"写作,终于出版问世了.这是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反复修改而成的.虽然其主要的思想路径和对于具体个案的精彩分析,笔者在平时与他的谈话中就已经有所了解,其中的大部分篇章在3年前初稿形成时即已拜读,但我在拿到这本完整的著作后,仍有一股重读的冲动,而且,一旦展开,便一口气读了下来,读完后的感受是,与初稿相比,这部论稿的思路更加完整、成熟,表述也更趋清晰,我不仅感到十分过瘾,而且还引发了许多思考.

  • 标签: 中外文学关系 比较文学 中国文学 重读 新颖 阐释
  • 简介:作为“70后”乡土文学创作的代表人物之一,作家叶炜的“乡土中国三部曲”——《富矿》《后土》《福地》细致真实地展现了“70后”一代复杂而又独具个性的乡村记忆和经验。“三部曲”既是作者有意识的依托乡村记忆对乡土风物的呈现和乡土精神的反思,又是作者承续千百年来的乡村集体记忆在作品中的无意识表达,还原展现作家自我内化的生命体验对乡土中国古老文明深层的关怀、投射和凝思。这极大地丰富了当下乡土文学表达的现代经验,拓展了乡土文学创作的多维空间。

  • 标签: 乡土文学 叶炜 乡土中国 集体无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