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郭沫若的史学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岁月。在他开始运用唯物史观来研究中国历史之前。就有一段不太长的路程。过去,人们没有注意它。自从《郭沫若全集》“历史编”出版后,正式把早期的几篇文章编入了“史学论集”,作为研究的对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在此,我们根据有限的材料,对早期的若干问题作点漫谈,不妥之处,请指教。

  • 标签: 史学论集 中国历史 今文学派 梁任公 王阳明 夏曾佑
  • 简介:《阿Q正传》发表至今已有八十余年了,其间,它作为新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曾十多次被改编为电影和戏剧。可以说,《阿Q正传》是新文学作品中被改编次数最多的一个文本。

  • 标签: 《阿Q正传》 鲁迅 文学改编 小说 审美意识
  • 简介:中国楹联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凸显其佐证历史资、治政务教、化育人陪、衬环境传、承文明的文史价值一佐、证历史芳,华史志浩如烟海的中国楹联中,无论是长联还是短联都,有不少联家以联述史以、史证人、证事、证物,使人们读联思旧,读联动情因,联起兴相因联传起三兴国时诸葛亮曾结庐河南南阳而湖北襄阳的西隆山古隆中,也有诸葛亮的遗迹于,是引起了两地的纷争直。

  • 标签: 中国 楹联 价值 文史 诸葛亮 历史
  • 简介:周恩来在重庆时期对郭沫若的史剧《棠棣之花》、《屈原》等都提出过具体修改意见。他决定《棠棣之花》作为郭老50寿辰祝寿节目;亲自过问《屈原》的排演;1958年向郭提议写戏为曹操翻案。他不赞成郭称屈原为“革命的思想家”,认为是“伟大的思想家兼艺术家”。

  • 标签: 周恩来 郭沫若 史剧史论
  • 简介:噶尔氏兄弟的命运噶尔·东赞,汉籍中称他为禄东赞,早年就以揭露叛臣邦色苏孜加害赞普的阴谋而崭露头角,深得松赞干布信赖,官至大相。嗣后又以征伐吐谷浑、智胜诸使臣为吐蕃迎娶第一位汉公主而建立殊勋,成为吐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众臣之冠。

  • 标签: 吐蕃 噶尔家族 吐谷浑 松赞干布 王室 汉籍
  • 简介:《莎翁情史》在实现莎士比亚的剧本创作、莎士比亚与薇奥拉浪漫爱情等情节建构的同时,通过厚重的历史解构、多重的后现代文本策略,合理把握历史的客观性、文本性和可建构性,实现了无形的文史融通和置换。格林布拉特认为,戏剧作品凝聚了其他非文学文本中的社会能量,是各种社会历史因素"协商"和"交换"的结果。影片以实际的文艺创作印证了这一观点,莎士比亚的爱情盛宴也是经典莎剧流通与转换的结晶。

  • 标签: 莎士比亚 莎剧 文史 流通 轶闻
  • 简介:中国现代作家写下了大量家书、情书、交谊书等书信文本,其中书信集在1930年代、1980至1990年代呈现两次出版高潮。作家书信是作家写作中的独特文类,具有实用性、文学性和延异性等文类特质;具有历史和文学史价值,尤其是能为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价值层级较高的史料。作家书信本身也应成为现代文学整体构成中的非虚构文学的一部分。

  • 标签: 作家书信 文类 文史价值
  • 简介:<正>本人认为,《文学遗产》发起的“文学史观与文学史”的专题讨论,是具有开创意义的,所涉及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亦是深邃而宽广的,但归结起来不外乎“一点三线”:其“一点”,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文

  • 标签: 中国文学史 文学史研究 文学史家 文学学 文学史观 文史
  • 简介:借助马华最早的两部散文大系,讨论马华散文的边界和美学建构,就会发现其美学构成欠缺抒情传统,这个现象源于种种人为因素以及时代的缘由。这样的立论基础建立在“一个相对完整而有活力的文学,必然是不同美学观点实践的成果”的假设上,试图朝向一个抒情传统的建构。

  • 标签: 马华散文 抒情传统 现实主义 美学
  • 简介:摘要东莞市凤岗镇被誉为客侨魅力小镇,现存在客家排屋楼120座,这些历史遗存,隐藏了很多人文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与10月13日在香港隆重举行的世界客属第29届恳亲大会相关——在该镇观合楼一个尚末建成就遭废弃的家塾内,发现了一块刻写着“广琼家塾”、“赖际熙书”字样的百年大石板,这些看似不相关的名称和名字,就像是历史密码,一经破译,所有呈现,都会让人唏嘘感叹……

  • 标签: 观合楼 广琼家塾 赖际熙 崇正总会 客属恳亲大会
  • 简介:<正>中国乡土小说,自八十年代初开始引起文学界专家学者的重视。对二三十年代的乡土小说创作,一些文学史论文章和小说史专著都有深入的论述,对八十年代的乡土小说,也有大量的评论涌现。乡土小说研究这块理论园地确实可谓硕果累累,现在我们又有了丁帆先生的《中国乡土小说史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年出版,以下简称《史论》)。这部专著对七十年来乡土小说的流变作了一番梳理总结,无疑为乡土小说研究和文学史研究增添了一份厚重

  • 标签: 中国乡土小说 策略选择 史论 地方色彩 沈从文 悲剧精神
  • 简介:文学是民族心灵的结晶,一部中国文学史便应是中华民族心灵动荡变化的纪实,它反映着我们民族的喜怒哀乐、好恶爱憎,昭示着人民对生活与美的感受才能。研究文学史的目的,就是要从中发掘民族的审美心理素质,探讨民族的审美经验,把握在这种审美心灵支配下民族文学传统的生成和演进规律,藉以指导文学的未来运行。当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二十世纪渐行渐远,新世纪的钟声在大地回响之际,回眸百年中华的文学沧桑,如何总结这份珍贵的文学遗产便成为文学史家们共同面对的学术难题。

  • 标签: 中国文学史 为文 民族文学 文学遗产 心灵 文学史家
  • 简介:现代文学的萌生、发展同报刊密切相关,文学革命的发难文章、胡适新诗、鲁迅《狂人日记》、随感录、易卜生话剧与安徒生童话的白话翻译等新文学标志性作品都刊载于《新青年》杂志,而后,许多作品也是首先刊载于报刊,然后再结集出版。可以说,以报刊为重要载体的传播方式是现代文学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标志之一。唐瞍、王瑶等学术界前辈早年倡导的报刊研究,近年来蔚然成风,研究成果陆续面世。刘增人等纂著的《中国现代文学期刊史论》(新华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以下简称《史论》),

  • 标签: 《史论》 文学期刊 中国 刘增人 《新青年》杂志 新华出版社
  • 简介:海外华侨和华人的这种世界性的生存与体验,是世界华文(华人)文学的发生学基础,也是世界华人文化和华文(华人)文学贡献于中华文化与中国文学的功绩之一.20世纪的美华文学,是在一波又一波的留学/移民背景上发展的.人口的流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特别是这种飘洋过海的跨地域、跨国界、跨民族和跨文化的传播,移民是其最重要的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和不同文化交融的媒介点.在这一背景上升华起来的不同时期的美华文学,也发展出不同的形貌.一方面是华人移民共同的中华文化背景,规制了美国华文(华人)文学的总体形态,使之不仅区别于美国的主流文学,也区别于美国的其他族裔文学;另一方面,不同时代华人移民的历史际遇、文化背景、生存方式和人生经历以及介入美国社会的方式与深度等,也发展出不同时期美华文学的特殊形态和不同的文化关注点.回应着他们对于故国母土潜存的历史焦灼和文化困惑.

  • 标签: 移民 双重经验 越界书写 20世纪美华文学史论 小引
  • 简介:燃烧的城城,燃烧起来的城--有同一声音汇成的火,有同一脚步奔驰的风,有千万面手掌组成的旗,有千万只怒眼点亮的灯……

  • 标签: 名校文史 文史辉煌 校友诗选
  • 简介:《间接的语言与沉默的声音》是梅洛·庞蒂中期有关艺术理论的论文,主要是运用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重新阐释艺术史的生成问题。在他看来,艺术史并不是一系列艺术事件的松散拼凑,也不是某种艺术精神对艺术事件的外在操控,而是具有内在统一性的历史。这种艺术史的生成如同语言表达的历史一样,当下的事件一方面由于有意识的创新而区别于以前的事件并在与以前的事件的比较中得到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被进一步的创新而与后一个事件相区别并作为背景生成后一个事件的意义,这种环环相扣的事件序列既为艺术史的统一性提供了可能,也为艺术史的延续提供了内在动力。遗憾的是,梅洛.庞蒂并没有揭示艺术史区别于一般历史的特殊性。

  • 标签: 梅洛·庞蒂 《间接的语言与沉默的声音》 符号学 艺术史论
  • 简介: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南北东西风土人情各不相同,加上历史上长期的割据分裂,从而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区域,词文学和词文化的区域性特征亦由是生焉。近若干年来,地域文学和文学的地域性研究,一直是学术热点之一,可谓方兴未艾,但绝大多数论著往往更侧重于地域性的宏观研究或宏观的地域性研究,而具体的个案式的地域文学研究则十分稀见。在此背景之下,由凤凰出版社刊行、南京师范大学高峰教授所著《江苏词文化史论》,便有了突破词学研究传统、填补词学研究空白的学术意义,可谓区域性词文化个案研究的拓荒之作。

  • 标签: 区域性特征 词文化 个案 史论 江苏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