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以历史资料为基本依据,进行综合分析并高度概括出了我国人口数量再生产史上的四大主要特征;总人口增长由慢而再慢到快速增长的规律;人口的自身再生产具有高度积极性的特点;少数民族人口的再生产具有很强的时段和族别差异;历史人口规模长期占据世界的突出地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层次的人口再生产特征分析。最后总结了几点颇具现实意义的重要启示。

  • 标签: 中华民族 历史人口 数量再生产 主要特征 重要启示
  • 简介:2018年10月底聚焦"文化线路"的第七届ICOMOS-Wuhan无界论坛正好距离《ICOMOS文化线路宪章》通过十年。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联合国人居署(UNHABITAT)和国际古遗址理事会(ICOMOS)的国际专家以及中国学者、规划建筑设计专家集中探讨了文化线路在城乡可持续发展中的角色问题。从"文化线路的科学保护"(2009年无锡论坛主题)到"人文·人居·新时代"(本次论坛主题)的发展,不仅仅是文化线路,也是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十年来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总结与缩影。

  • 标签: 无界论坛 文化线路 可持续发展
  • 简介:2007年4月30日,建国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将正式启动。此次普查会持续到2011年12月结束。值得注意的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范围,增加了乡土建筑、工业遗产、文化景观、文化线路、文化空间、老字号等前两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忽视的内容。同时,吸收进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

  • 标签: 文化基因 中国艺术研究院 研究员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存 文科
  • 简介:<正>南北朝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特殊时期。各民族因其内徙的时期不同,聚集地域不同,汉化程度不同,对所居地区的经济形态产生了不同影响。因此,作为探讨南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地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本文对这一地区各民族的分布及汉化程度作一初步考察。

  • 标签: 黄河中下游地区 南北朝时期 汉化程度 各民族 民族大融合 经济形态
  • 简介:民族聚居区是我国多民族景观构成的一个缩影,具有学科研究的典型性。“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建筑特质,在该地区有着突出的代表性。在分析了我国多民族聚居区乡土民居共性、差异性的具体特征及之间相互关系,指出这是研究多民族聚居区乡土民居的基本前提,文章最后对地区特质传承策略建议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从宏观聚居尺度和多元共生的高度,更能够清晰认知多民族聚居区人、环境与建筑的互动关系,并且认为挖掘乡土民居地区特质和研究探讨传承发展路径,将有助于推动多民族聚居区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民族地区 聚落景观 乡土民居 地区特质
  • 简介:本文是作者在民族国家视角下探讨游牧族群与农耕族群互动关系的系列论文之一。作者认为“游牧行国”和“王朝藩属”一定程度上能够概括分别以游牧和农耕为主要生业的两大族群。因此在概述游牧行国体制、王朝藩属内涵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对游牧行国体制与王朝藩属碰撞和重组的阶段及其特点做了探讨,认为按照依据游牧行国的兴衰历程、游牧族群的聚散转变,以及其与王朝藩属、农耕族群互动的轨迹,可以将游牧行国与王朝藩属的互动过程分为五个阶段。(1)先秦至秦汉时期(公元1世纪之前),匈奴游牧行国的出现及与汉王朝藩属体系的碰撞、对峙和交融。(2)从“匈奴遁逃”到北魏灭亡,是游牧行国发展的第二个时期,时间大致从永元三年(91)到永熙三年(534)。(3)从北魏分裂至唐朝灭亡,是游牧行国发展的第三个时期,时间大致从东魏太平元年(534)到后梁开平元年(907)。(4)从后梁开平元年(907)到明朝建立(1368),是游牧行国发展的第四个时期。(5)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的“大一统”,是游牧行国发展的第五个时期,时间是洪武元年(1368)至1911年。

  • 标签: 游牧行国 王朝藩属 族群互动 阶段划分
  • 简介:当世界日渐标准化与规范化,烙印各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化必须走出来维系一种新的平衡,物质的离心力让我们与自己的民族之根渐行渐远,幸运的是民间文化这一坐标,永远标出我们来时的路!

  • 标签: 民族特色 民间文艺家 世界 秘书长 协会 北京
  • 简介:在中国高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大量人口频繁流动,在此种趋势下,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人口外流逐渐发展,对于人口流出社区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并导致了相应的社会后果,一方面为社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并带来先进的技术与观念;另一方面也使农村社区的生产萎缩、社区治理负担加重、社区居民趋向原子化及民族文化传承出现困境。本文在调查云南一个少数民族村庄人口外流现状的基础上,考察其对社区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期能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社区的发展,同时为类似的调查与研究提供参考经验或材料积累。

  • 标签: 少数民族农村地区 人口外流 社区发展
  • 简介:本文是笔者的"多民族国家建构视野下的游牧与农耕族群互动研究"系列论文之一。在系统梳理了双方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在中华大地上游牧行国体制与王朝藩属体系的第一次碰撞发生在秦汉时期游牧行国和王朝藩属先后实现游牧和农耕地区的"大一统"之后,两大政治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碰撞是自然的结果,是两大政治体分布的空间和支撑其存在的具有互补性的经济基础所导致,而碰撞的结果则是匈奴游牧行国体制最终被王朝藩属体系所涵盖,成为王朝藩属体系的一部分,而匈奴族群的一部分也被融入农耕族群之中。

  • 标签: 匈奴 汉王朝 游牧族群 农耕族群 碰撞 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