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生活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的蒙古族穆斯林是蒙古族中比较特殊的一支,其法定民族身份为蒙古族,却坚守伊斯兰教信仰,文化方面又体现了蒙古族文化与伊斯兰教文化的融合。因此,本文通过对该群体的民族归属、宗教信仰、社会文化三方面的研究,从理论、历史、现实等层面分析蒙古族穆斯林民族、宗教、文化三者认同和谐共存的原因,探讨阿拉善左旗蒙古族穆斯林现象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在文化认同、现实利益、现实格局等方面存在的异曲同工之妙。

  • 标签: 蒙古族 穆斯林 阿拉善左旗 民族认同 宗教认同 文化认同
  • 简介:黑人女性文学是当代文学批评实践中最为突出的课题,而身份认同既是黑人女性文学的经典母题、同时也是研究黑人女性文学的关键。对黑人女性文学中的身份认同研究进行概览并评述其优缺点,有助于深刻理解黑人女性文学、推进黑人女性文学研究。

  • 标签: 黑人女性文学 身份认同 批评角度
  • 简介:戴厚英在文学界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是非”人物,她以《人啊,人!》而名世,也因它而肇“祸”,从而构成八十年代文坛一道独特的“风景”。正如她自己所说:“多少年来我一直像一团迷雾中的鬼魂,让人抓不住、看不清。有人把我想象成天使,封我为‘伟大’,

  • 标签: 历史叙述 文学界 鬼魂 天使
  • 简介:汉斯-乌利希·特莱谢尔发表于1998年的自传体小说《失踪者》映射了阿莱达·阿斯曼所指出的德国社会在2000年前后所经历的“记忆的回流”,从一个经历了二战末期逃难的普通家庭的创伤记忆出发,以文学的形式展现了德国人在战后长期被压抑和排挤的受害者记忆。本文将分析《失踪者》中家庭创伤记忆的生成、传播和固化以及叙述者如何通过受害者回忆叙事找寻自我身份认同

  • 标签: 家庭创伤 身份认同 受害者记忆
  • 简介:政治社会化理论关注微观个体形成政治价值、身份认同和宏观政治体系传递意识形态的过程,其关注点是政治体系的稳定与持续。政治社会化理论也存在如何跨越微观-宏观之间的理论困境:如何解释个体和群体的反政治社会化行为。植入身份认同的筛选机制,可以使政治社会化理论解释微观个体的反政治社会化行为;借鉴广义制度变迁理论,从其五个阶段进行整体思考,可以解释个体反政治社会化行为克服集体行动困境从而赢得制度制定权并创建新制度、复制新制度,并最终实现新制度的稳定化,这可以使政治社会化理论解释群体的反政治社会化行为导致的宏观层面的制度变迁。关注身份认同和制度制定权,政治社会化理论可以打通微观-宏观之间的理论鸿沟,从而完善其对个体与群体反政治社会化行为的解释机制。

  • 标签: 身份认同 制度制定权 反政治社会化 解释机制
  • 简介:法治中国的本质,是经过理性选择和契约规定而形成的治理,是以规则为基础的理性规制。在这样的法治背景下,依然包含着基于德性的身份。法治需要理性规制意义上的契约,更需要建设基于德性认同意义上的“契约式身份”,而不能仅仅按照“从身份到契约”的既有路径以契约取代身份。“契约式身份”可以为法治提供区分、名分和本分,它们与通过契约建立的“绝对一真实身份”和“相对一虚假身份”有关,也与德性有关。

  • 标签: 法治 德性 契约 身份 契约式身份
  • 简介:民族国家学校公民教育的实践要求地方性知识和国家整体观念的结合培养,兼顾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现状,并进行民族历史教育,树立民族整体观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观,以及强化公民意识和国民身份认同

  • 标签: 国家认同 公民身份 文化再生产 衍生性 多元一体
  • 简介: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支配阶级眼中的中小学教师身份认同在经历了"有知识的无产阶级劳动者、会操作的现代教育生产者、肯奉献的准国家公务员、可望及的专业技术工作者"四个发展阶段后,大致呈现如下特征:支配阶级眼中的教师身份认同具有外在强制性,这一属性及其强弱随整个社会民主、开放、多元化进程的增强而呈逐渐递减趋势;支配阶级眼中的教师身份认同取向经历了一个由侧重教师身份认同的政治、意识形态性向侧重教师身份认同的职业、专业性转变;支配阶级眼中教师身份认同的支配方式是通过赋名与加薪来进行的,并且功效明显体现在后者上;支配阶级眼中的身份认同及其规范功能,除有效支配并对教师的身份认同构建施以正向影响之外,其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最主要的负面影响便是致使教师整体身份认同取向的异化与迷失。

  • 标签: 支配阶级 教师身份认同 流变 历史考察
  • 简介:生活中每个人难免有所选择,无论正确与错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与人产生斗争冲突,不管是思想性格亦或生存方式,影片就表现了这种无选择的选择.它通过处在特殊位置的警察和匪贼的命运变化,展现了选择的无奈以及佛家关于"涅槃"与"无间"的学理.正如影片开头用对片名的解释"八大地狱之最,称为无间地狱,为无间遭受大苦之意,故有此名".为了表达两个主人公最终"涅槃"和"无间"的生命含义,影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运行自身的叙事策略.

  • 标签: 香港 电影艺术 身份认同 《无间道》 叙事策略 欲望客体
  • 简介:王锡苓、李笑欣在《现代传播》2015年第6期上撰文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渐普及,乡城迁移者也逐渐利用社交媒体构建起社会关系网络,这些共同影响着农民工的自主意识与身份认同,嵌入其中的社会资本是这一过程中或隐性或显性的重要因素,成为乡城迁移者获取生活、工作资源的途径。

  • 标签: 身份认同 迁移者 媒体 社交 社会资本理论 《现代传播》
  • 简介:华人移民分布于世界各地,在离散的过程中总会涉及身份认同问题。透过东南亚华文女作家的小说,可以管窥华族离散与身份认同的差异。其中,马来西亚与印尼的华人都属于国家的少数族群,他们都难免受到主流族群的压制。马来西亚华人受到官方压制,但表现出一定的抗拒与反弹,其华族认同较为强烈。印尼华人在国家强制同化下却无力反抗,族群认同与文化认同更为内隐。新加坡华人是国家主导族群,由于语言政策的偏颇,不受重视的华文人才增强了跨界流动性,其身份认同则显得颇为纠结。

  • 标签: 离散 认同 马华女作家 新华女作家 印华女作家
  • 简介:鲁迅身份研究已十分丰富深入,而鲁迅身份的接受却未能令人满意。自1912至1926年,在民国教育部任文官十四年的鲁迅,并未被广大学生了解。在天津某高等学校的调查证实了这一问题。而且,被调查学生的问卷反映了诸多问题,依据微型社区研究和社会现象学理论解读这些大学生的反应、感受和评价,可以探析学生已有的对鲁迅印象和被调查时激发出的想象相互作用背后的社会教育问题。

  • 标签: 鲁迅 文官身份 调查问卷
  • 简介:后殖民语境下大学生的文化身份认同是一个复杂而又值得探讨的问题,与国家的文化独立、民族自尊等生存、发展性问题密切相关。对大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文化身份认同的变化进行调研,揭示其身上文化殖民倾向的表现,并从加强汉语语言文化学习、英语教材编写、英语课堂中引入批评话语分析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有助于大学生构建正确的文化身份

  • 标签: 后殖民语境 大学英语学习者 文化身份认同
  • 简介: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引起了高校师生之间一种普遍的身份焦虑。新信息技术"娱乐"化教育,与后现代碎片化、平面化的内容合谋,模糊了传统师生之间的界限,对传统教师和学生身份予以了祛魅。在对传统师生身份祛魅的同时,也为新的师生关系重构提供了契机。重建媒介意识,把教与学放到一个去等级化的新语境中进行互动,不失为一条重构新型"老师—学生"共同体的道路。

  • 标签: 高等教育 身份认同 媒介环境学
  • 简介:工作场所学习和工作身份认同并非是成人的专利,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来说,这种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目前研究主要从这种学习方式本身出发对其重要性以及特点作了分析,其它方面的研究还没有顾及。从工作场所学习与工作身份认同的辨证关系出发,尝试分析了工作场所学习和工作身份认同发展的限制条件,并通过对相应的应对策略分析,为职业院校学生的工作场所学习策略以及工作身份的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也为职业院校的实习教学提供一些启示。

  • 标签: 职业院校实习生 工作场所学习 工作身份认同 限制条件
  • 简介:本文在劳动过程理论和女性地理学研究的理论成果上,对学校食堂进行研究,分析两种类型女工在工作场所的分工等级与认同机制。首先,劳动过程理论的意义在于解析了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制造服从的员工和稳固的分工等级关系;但是本文研究表明,当部分女工没有被完全纳入生产的中心环节时,她们进入工作场所之前的性别身份就起到了重要的预设作用。籍此,本文试图推动社会一空间作用双层机制研究,尝试推动微观空间尺度内自我身份在劳动过程中认定与生产的理论建构。

  • 标签: 工作场所 生产政治 文化暴力 身份与认同
  • 简介:佐藤春夫的中篇小说《北京》是典型的国策文学。主人公、留日医学士蒲氏因中日两国间"力的冲突"而废除了与日本女性的婚约,但回到北京后却与此女隐秘交往,这一设定暗示了战争无法阻断的、"亚细亚之子"宿命式的命运交汇。战争中,因在爱中国与爱日本之间左右两难,蒲氏拒绝效力伪政权,而选择以政治上的"去身份化"、中立无为和行动上的"无害化"、有所作为来报效两国,这实则是佐藤为沦陷区中国知识分子提供的周作人式的"爱国选项"。战时语境下,蒲氏家族结构的国际色彩及其内部各种政治、文化力量的杂糅、互动,一方面隐喻了中国的过去、当下与未来;另一方面,通过在文化对比中将日本人、日本文化置于崇高地位,为日本侵华制造合理性、美化日本侵华罪恶的同时,又以对欧洲列强火烧圆明园的批判等,为"大东亚共荣"话语提供了逻辑支撑。

  • 标签: 佐藤春夫 《北京》 国策文学 身份认同 亚洲想象
  • 简介:摘要:东嘎·洛桑赤列先生作为当代最负盛名的藏族学者之一,为中国现代藏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作为现代藏学研究的杰出学者,在教育学、史学、目录学等多个领域既开创了先河又有突出的贡献。他是第一位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活佛,因此他的身份认同问题长久以来一直是广大学者所试图理解的。他在文化活动中身份的多次变化对于我们考察僧侣世俗转向的认同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于我们认识当代综合学者身份转向的文化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东噶·洛桑赤列 身份认同
  • 简介:经济、科技发展日趋全球一体化,人们已越来越习惯于用跨文化、多元文化的视野和方法来研究音乐文化的发展,多元并存成为音乐文化发展的必然态势.人们在如何对待"古"与"今"、"雅"与"俗"、"中"与"西"问题上,产生了诸多困惑和歧异.文化价值信仰的认识出现了危机,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身份普遍被怀疑,忽视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性,更没有意识到传统音乐文化是"新时代构筑国家民族先进文化的基因",这些无疑直接影响并作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和价值观念.

  • 标签: 传统音乐文化 民族音乐文化 有意识 新时代 现实生活 怀疑
  • 简介:摘要:民族文化身份的建构,受到本土文化和异质文化的影响。作品《骚动的香巴拉》所描述的西藏社会各阶层的群体动态,充斥着对自身民族文化身份的迷离和困惑。生活在凯西公社的藏族人民因一次荒诞的历史时期而陷入了民族文化信仰丧失的困境,造成了凯西人民在失去精神信仰后的茫然与麻木。而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年轻人普遍呈现出一种与民族传统文化的割裂,这种文化上的断层导致的是人们精神上的孤独和灵魂的无所依附。

  • 标签: 扎西达娃 民族文化身份 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