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为了探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全身耐力下降原因,我们用心肺运动试验系统对16正常人和16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最大症状限制性心肺运动试验,并测定运动前后动脉血乳酸浓度和酸碱代谢参数,结果发现;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全身耐力和动脉血乳酸浓度显著低于正常人,但二组其它酸碱代谢参数无明显差异,由此提示酸性代谢产物乳酸不是影全身耐力主要因素,本研究还发现;病人组最大潮气量.每分通气量都减低,生理死和肺泡动脉氧压差升高,二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说明心力储备下降,运动诱发肺淤血,肺顺应性降低,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是心脏病患者全身耐力下降主要原因。

  • 标签: 耐力 心肺运动试验 乳酸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住院患者中合并糖尿病比率,并比较其在不同年龄段区别.方法回顾性分析近30年来我院确诊为CHF住院并且出院时尚存活患者704例,并对老年前期(45~59岁),老年期(60~74岁)和高龄期(≥75岁)3组患者资料进行比较.结果≥60岁CHF患者中合并糖尿病者占20.3%(87/428);在3组比率随年龄增高分别为6.2%,18.7%和23.4%(P<0.01);在两病因所致老年CHF患者中合并糖尿病比率为27.5%,在3组中比率随年龄增加分别为11.4%,23.0%和38.5%;在两以上多病因所致CHF患者中上述比率为15.9%(49/309),3组比率依次为9.5%,11.6%和42.9%.结论老年CHF住院非死亡患者随年龄增长,合并糖尿病比率明显增高;在多病因所致CHF中此比率亦明显增高.

  • 标签: 心力衰竭 充血性 糖尿病 住院 预后
  • 简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长期血压高可导致左室肥厚,进而可影响心功能,早期主要表现为左室舒张功能异常。而左室肥大与心力衰竭、心肌缺血、室性心律失常、脑卒中及心脏卒死发生密切相关,严重影响高血压患者临床预后。因而治疗高血压目的在于逆转左室肥厚及减轻靶器官损害。我们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替米沙坦(商品名:美卡素)对高血压患者降压情况和早期左室舒张功能影响。报告如下。

  • 标签: 替米沙坦 高血压病 左室舒张功能
  • 简介:高尿酸(UA)血作为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以及预测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高血压患者血清UA水平增高,不仅对心脏结构改变有定影响,而且对高血压预后具有定关系,本文通过分析高血压患者尿酸含量与心脏结构和功能相关性,探讨UA对心脏结构与功能影响.

  • 标签: 高血压患者 酸含量 相关分析 心脏功能 血清尿 心脏结构和功能
  • 简介:瑞芬太尼(remifentanil,RF)是新型超短效μ-受体激动剂。易被血浆和组织中酯酶代谢而具有起效快、清除快、半衰期短特点,适于临床持续静脉输注。无论输注时间长短,其血浆浓度惯连敏感半时值(context-sensitivehalftime)均为3~5min,因而临床麻醉中持续输注瑞芬太尼用于减少手术刺激,

  • 标签: 用药剂量 瑞芬太尼 全身麻醉 血流动力学 麻醉监测
  • 简介:目的:观察高血压病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oronaryflowreserve,CFR)变化及福辛普利治疗对高血压病患者CFR影响.方法:选择28例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病组)及28例健康人(对照组),检测福辛普利治疗前血压,空腹及餐2小时血糖(FBG及P2hBG)、血脂、血清内皮素(ET-1)水平以及CFR状况,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并将治疗前、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病患者福辛普利治疗前、血糖与血脂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血压病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ET-1水平均较对照组高(P<0.05),福辛普利治疗6月后患者SBP、DBP、ET-1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高血压病患者CFR低于对照组(P<0.05),福辛普利治疗6月CFR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结论:福辛普利治疗能有效降低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改善患者内皮功能从而改善患者CFR.

  • 标签: 高血压 冠脉血流储备 CFR 福辛普利 治疗 内皮素
  • 简介: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脂代谢紊乱与并发冠心病(CHD)关系.方法:对56例2型糖尿病(DM)患者(其中32例并发冠心病),测定其血脂、载脂蛋白浓度及血糖、胰岛素水平,与30例例健康人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2型DM并发CHD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P<0.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载脂蛋白B(ApoB)水平升高(P<0.05).单纯2型DM组仅有HDL-C水平降低(P<0.005)及LDL-C水平升高(P<0.05),无ApoB变化;单纯DM及DM+CHD组血糖及胰岛素水平无显著差别,但均较对照组升高非常显著(P<0.005);DM+CHD组ApoB水平较单纯DM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本组结果提示HDL-C水平降低、LDL-C及ApoB水平升高是2型DM并发冠心病重要危险因素.

  • 标签: 2型糖尿病 冠心病 血脂代谢 载脂蛋白 CHD DM
  • 简介: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79岁.主因发作性心前区闷痛2竽,活动气短5年余,拟诊为冠心病,陈旧性前间壁心肌梗死,频发室性早搏,间歇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功能4级入院.患者1995年10月8日心电图出现间歇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图1),之前为正常心电图(图2).1995年10月9日始表现为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其后共行心电图检查12次,均表现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图3),并于1996年10月9日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亦表现为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 标签: 心电图 临床分析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 简介:患者女,37岁,教师。发热1d,意识不清伴左侧肢体抽搐6h,于2006年8月10日急诊入解放军第三О六医院神经内科。患者入院前因发热、牙痛4d在口腔科诊断为慢性根尖周炎,在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右上颌第磨牙腭侧牙周袋过程中,突然出现意识模糊,小便失禁,4h病情急剧加重,发展为昏迷、癫痫持续状态。

  • 标签: 3%过氧化氢溶液 腔内冲洗 脑栓塞 慢性根尖周炎 上颌第一磨牙 癫痫持续状态
  • 简介: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持续时间与脑梗死关系.方法316例TIA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分为颈内动脉系统TIA组,17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127例;分类不明确TIA组,11例.详细记录其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发作时()行头部CT或MRI检查,部分病例于发作24~48h复查.分别记录各TIA组发病持续时间≤60min与>60min患者影像学异常(责任病灶)例数.结果颈内动脉系统TIA、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及分类不明确TIA,发作持续时间平均值分别为(14.6±23)min、(8.8±1.7)min及(11.6±21)min.TIA发作持续时间≤60min患者发生脑梗死比例,分别为7/164、4/117及1/10;>60min者为9/14、7/10和1/1,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叭).结论局灶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1hTIA患者发生脑梗死概率明显低于持续时间1h患者.

  • 标签: 发作持续时间 脑梗死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颈内动脉系统 神经功能障碍 MRI检查
  • 简介:目的了解伴随急性心肌梗死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临床特点和预后意义.方法观察有新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例(观察组),同期收治无右束支传导阻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4例(对照组)CK峰值、Killip分级、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LVEF和住院病死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CK峰值1530±1069U/L及CK-MB峰值239±165U/L明显高于对照组956±713U/L及117.1±60.6U/L,P<0.01.观察组Killip平均级别(2.55±0.95)明显高于对照组(1.71±0.82),P<0.01.观察组室性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20%,明显高于对照组3.8%P均<0.01.观察组住院病死率30%显著高于对照组7.1%,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出现持续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提示临床病情危险,预后不良.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并发症 右束支传导阻滞 预后 临床特点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时C反应蛋白(CRP)动态改变特点与临床生理指标、血生化指标、凝血指标之间关系,了解急性脑卒中对CRP影响。方法选择住院急性脑卒中患者55例(观察组),进行有关临床指标检查和不同时刻CRP测定。另选在门诊非脑血管病患者30例(对照组),测定CRP作为对照。结果观察组患者CRP动态变化显著高于对照组(P=0.0269~0.0006),发病初期CRP变化与WBC计数、血糖、胆固醇变化显著相关,随后增高则与年龄、甘油三酯、凝血功能、纤维蛋白原水平等有关,与格拉斯哥意识评分和巴塞尔神经功能评分呈负相关(P〈0.05,P〈0.01)。结论CRP动态变化反映机体损伤实际状况,可以作为判断急性脑卒中严重程度和预后有效指标.但这种变化会受到血液中多种因素影响。

  • 标签: 脑血管意外 C反应蛋白 纤维蛋白原 甘油三酯类 血细胞
  • 简介:目的应用24h动态心电图(DCG)分析20例高血压病(EH)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AST)(A组)、22例EH对称性左室肥厚(SLVH)(B组)、23例EH无左室肥厚(NLVH)(C组)及20例正常对照者(D组)心律失常特点。结果A组和B组总室性心律失常和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D组与C组明显增加(P<0.05-0.01);而房性心律失常增加仅见于A组(P<0.01)。结论提示AST和SLVH室性心律失常和复杂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增高,前者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也增高。

  • 标签: 左心室肥厚 高血压 心律失常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变化,为临床正确选择和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确诊为ACS患者50例,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AP)23例、急性Q波心肌梗死(Q-MI)21例和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N-Q-MI)患者5例,于入院当时或治疗前抽肘静脉测定GPⅡb/Ⅲa.同时取性别、年龄相当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结果三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GPⅡb/Ⅲa分子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各组之间血小板GPⅡb/Ⅲa分子数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GPⅡb/Ⅲa受体阻断剂是抗血小板聚集理想药物.

  • 标签: 不稳定心绞痛 心肌梗死 血小板 膜糖蛋白
  • 简介:目的目前认为炎症可能在冠心病发病及恶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测定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CD11b、CD18表达,探讨炎症与冠心病关系.方法选择54例冠心病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5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29例.根据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将其按Braunwald分级分为三组:第组(9例,BraunwaldⅠ级);第二组(8例BraunwaldⅡ级);第三组(12例BraunwaldⅢ级).选择12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11b、CD18表达.结果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CD11b、CD18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由第组到第三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表面CD11b、CD18表达是逐渐升高,且第组与第三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是激活;随着不稳定心绞痛病情加重,外周血白细胞活性也是增加,白细胞活性状态与冠脉缺血严重程度正相关.

  • 标签: 外周血 白细胞表面粘附分子 炎症 冠心病
  • 简介:目的测定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方法选择11例高血压病(EH)患者24h动态血压(ABPM)记录资料,求得日间6~22时,夜间22~6时2个时段平均血压及每小时血压均值,比较昼夜时段间血压差异,描记24hABPM曲线。结果①夜间血压明显低于白天;②动态血压曲线呈“长柄勺”形状。结论表明测定24hABPM对EH诊断和并发防治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动态血压 昼夜节律 高血压病 诊断 并发症
  • 简介:目的通过随机、双盲、大系列及设正常人对照研究方法,区别常用降压药治疗真正不良反应抑或高血压本身症状.方法前瞻性、随机、双盲并行研究,1026例患者分为A组(卡托普利),B组(氨酰心安),C组(尼群地平),D组(卡+氨),E组(氨+尼),F组(尼+卡).观察药物降压效果、副作用、生活质量,观察期6个月.以正常人40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联合用药降压较单用效果更好,心率更稳定,撤药率更低.患者80%以上用药前存在各种症状,药1/2以上症状消失.同时出现以上症状者达74.4%,最多达12症状,均非药物所致.有88.6%患者用药出现新症状,药物不良反应仅指此类症状,药前性功能障碍男、女分别达76%、79.5%,药后为52.7%及67.0%.结论药物副作用及生活质量影响是选用药物重要依据,并可影响患者依从性及疗效.目前尚无只有疗效而无不良反应降压药物,熟悉其不良反应,采取最低有效剂量方为上策.

  • 标签: 随机双盲 高血压 药物不良反应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以及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ID)、血浆氧化氮(NO)、内皮素(ET)水平,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超声诊断系统分别检测35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冠心痛组,年龄62~91岁)以及32例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年龄65-89岁)肱动脉EDD及EID;同时采用还原、比色法测定NO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ET水平,并分别与40例健康老年人(健康对照组,年龄61~86岁)进行对比。结果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肱动脉EDD、EID以及血浆NO水平均显著低于老年冠心病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而老年冠心病组EDD、EID以及血浆NO水平亦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ET却显著高于老年冠心病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老年冠心病组ET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1)老年冠心病及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肱动脉EDD及EID均受损;(2)老年冠心病及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均存在血管内皮功能失调,且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内皮功能紊乱更严重;(3)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控制血糖是减少心血管事件重要措施之

  • 标签: 冠状动脉痰病 糖尿病 内皮 血管 一氧化氮 超声检查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睾酮和雌二醇水平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110例CHF患者血清睾酮和雌二醇水平.结果:CHF组血清雌二醇、睾酮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Ⅰ、Ⅱ、Ⅲ级CHF组间血清睾酮和雌二醇水平依次递减,方差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住院期间死亡组血清雌二醇水平显著低于好转出院者(P<0.05),但睾酮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测定血清睾酮、雌二醇水平,有助于CHF发病机理探讨和预后判断.

  • 标签: 慢性心力衰竭 睾酮 雌二醇 血清学检验 CHF 发病机理
  • 简介:目的观察阿替洛尔和依那普利对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影响,分析药物对自主神经功能影响.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前随机分成阿替洛尔组、依那普利组和对照组三个治疗组,出院前、出院后半年和出院1年检查动态心电图,分析心率变异.结果入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9例,年龄33~75(均61)岁,男性32例,女性16例.出院时随机分为阿替洛尔组16例,依那普利组17例,治疗对照组16例.心肌梗死半年和心肌梗死后1年,阿替洛尔组和依那普利组患者心率变异均大于治疗对照组(P<0.05),两个药物治疗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梗死发病3周、6个月和12个月,随时间推移心率变异逐渐增大,心肌梗死发病6个月较发病3周时心率变异显著增大(P<0.05),发病12个月时心率变异多项参数虽有增大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心肌梗死发病不同时期患者,心率变异显著小于正常对照组(50例,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使用阿替洛尔和依那普利1年,心率变异持续得到改善.

  • 标签: 心肌梗塞 心率变异 阿替洛尔 依那普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