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肿瘤继发性舌咽神经痛致病机理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1月-2002年6月收治3例桥小脑角肿瘤继发性舌咽神经痛临床和病理组织学资料。结果3例患者均为女性,分别为桥小脑角舌咽神经鞘膜瘤、微小血管瘤样脑膜瘤和脉络丛乳头状瘤。主要临床表现是咽部和舌根部疼痛或伴有耳深部疼痛。1例行肿瘤切除及舌咽神经切断术,另2例行肿瘤切除、舌咽神经切断及迷走神经1-2支感觉支切断术,3例均取得满意疗效。3例术后出现轻度声嘶。随访平均2.3年,3例肿瘤及疼痛均无复发。结论桥小脑角肿瘤是引起舌咽神经痛原因之。切除肿瘤同时行舌咽神经根及迷走神经1-2支感觉支切断是治疗肿瘤继发性舌咽神经痛有效方法。

  • 标签: 肿瘤 舌咽神经痛 神经根切断术 手术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人工耳蜗装置中刺激速率改变对人工耳蜗植入者在噪声环境下对广东话声调认知能力影响.方法受试对象为18例以广东话为母语成人人工耳蜗植入者.实验选取1515,800和400脉冲/秒/通道以分别代表高、中、低3不同刺激速率.在随机选取刺激速率,患者需要在安静及不同信噪比噪声环境下分别完成对广东话声调辨别能力及识别能力测试.结果在安静及不同信嗓比噪声环境下,两项声调认知能力测试成绩均随刺激速率减低而下降.在0,+5及+10信噪比下,高速率刺激与低速率刺激下声调辨别能力测试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在-5及0信噪比下,高速率刺激与低速率刺激下声调识别能力测试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高速率刺激可以为人工耳蜗植入者提供更好时间信息,有助于提高在噪声环境下广东话声调认知能力.

  • 标签: 刺激速率 广东 人工耳蜗 声调 认知能力 言语测试材料
  • 简介:目的通过对农村聋儿家庭交往及家庭手势调查研究。了解我国农村聋儿教育状况。为农村聋教育事业.聋校语言教育改革以及聋人手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聋校入学新生语言状况调查总表》。从聋儿基本情况、家长访谈、家庭手势获得3个方面对聋儿进行调查。结果调查发现聋儿具有创造手势符号能力。如果有效利用聋儿视觉优势,帮助他们学习汉语口语和书面语。可以大大提高他们交往能力。结论要重视农村聋儿家庭早期教育。重视对聋儿家长培训和指导。运用家庭手势。提高聋儿交往能力。

  • 标签: 聋儿 家庭交往 手势运用
  • 简介:目的探讨前语言期听障儿童听觉言语康复方法及重要性。方法与结果本文从六个方面阐述前语言期听觉言语康复在听障儿童语言发展中重要作用:交流需要是促进听障儿童语言发展前提;”医教结合”是听障儿童语言发展基础;家长与听障儿童相互作用是听障儿童语言发展基本要素;韵律因素是听障儿童语言发展中首要特征;实时反馈是听障儿童语言发展推动力;父母语言输入形式是影响听障儿童早期语言发展重要因素。结论前语言期听觉言语康复在听障儿童语言发展中相当重要。健听儿童语言发展阶段理论对听障儿童语言康复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可以作为听障儿童听觉言语康复实践指南。具体方法可归纳为:①在语言学习中强调交流;②父母所用语言应该超过听障儿童现有的水平;③应该鼓励并不断巩固听障儿童进行交流,使他们语言得到更好地发展;④父母应该首先对听障儿童交流做出回答,而不是着眼于语言结构,并应通过自然语言进程提供如模仿、扩充等新语言信息。

  • 标签: 前语言期 语言发展 听障儿童康复
  • 简介:目的了解局部应用人重组表皮生长因子(rhEGF)对中耳创伤修复影响和组织愈合特点.方法鼓膜创伤实验组中,30只豚鼠鼓膜创伤面积为2mm×2mm,局部分别滴注rhEGF、生理盐水及空白对照;中耳黏膜创伤实验组中,将10只豚鼠鼓膜紧张部切开,用小号中耳粘膜剥离子搔剥鼓室内侧壁粘膜,造成个范围约为2×3mm粘膜缺损区,中耳局部分别放置rhEGF明胶海绵粒和生理盐水明胶海绵粒.对两组豚鼠均进行预防性抗感染处理,并在不同时期用电耳镜、光镜及透射电镜对创面的愈合速度及鼓膜形态学变化进行观察.结果鼓膜创伤实验组中,局部滴注rhEGF20耳平均愈合时间为(8.5±3.0)d,局部滴注生理盐水20耳平均愈合时间为(11.8±2.6)d,空白对照20耳平均愈合时间为(12.8±2.3)d,局部滴注rhEGF鼓膜创伤愈合速度明显快于生理盐水滴注耳及空白对照耳(P<0.001);滴注rhEGF鼓膜在创伤2周时外层鳞状上皮已增生覆盖创面,内层扁平上皮增生,两层上皮间未见明显组织结构;滴注生理盐水鼓膜在创伤2周时创面见少量鳞状上皮及肉芽疤痕组织;滴注rhEGF耳和滴注生理盐水耳鼓室黏膜结构均正常.中耳黏膜创伤实验组中,rhEGF滴注耳中有5耳鼓室粘膜上皮增生,覆盖部分创伤区表面,创伤区内见纤维组织增生;而滴注生理盐水耳中创伤区胶原纤维组织增生,其表面未见上皮被覆.结论rhEGF能促进创伤鼓膜组织恢复,对鼓室黏膜组织形态未造成不良影响,且中耳局部应用rhEGF,在短期内不会引起组织钙化及疤痕增生.

  • 标签: 人重组表皮生长因子 中耳 黏膜 组织形态 重组表皮生长因子 中耳局部应用
  • 简介:目的了解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脓性分泌物细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室内脓液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取得细菌分离率排序,致病菌药物敏感度及耐药率。结果317耳中培养有微生物生长301耳,其中细菌293耳,真菌8耳;无细菌生长16耳。细菌检出率依次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89耳(占28.1%),金黄色葡萄球菌83耳(占26.2%),铜绿假单胞菌46耳(占14.5%),奇异变形杆菌24耳(占7.6%);敏感药物菌种而异。结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活动期患耳脓性分泌物细菌分布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奇异变形杆菌为主。药敏试验对指导临床用药有指导意义。

  • 标签: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细菌培养 药敏试验
  • 简介:目的从神经细胞群水平研究甘氨酸是否对蜗核(cochlearnucleus,CN)与前庭核(vestibularnucleus,VN)神经元核团兴奋起抑制作用以及其作用方式.方法从新生小鼠(1-3天)制备活体(invitro)脑干组织切片,并用电压敏感染料(voltage-sensitivedye)进行染色,采用多位点光学记录系统(opticalimaging)观察电刺激位听神经(第8颅神经,nⅧth)后传入兴奋传导.结果光学成像显示电刺激nⅧth兴奋传导至脑干CN核团和VN核团,并且光学方法可同步记录256个记录单元(elements)中神经兴奋传导二维动态过程(n=35).用甘氨酸受体拮抗剂-马钱子碱(50μM)浸泡组织切片,在CN和VN中光学信号与脑片在标准人工脑脊液中相比较有明显增强(n=10).马钱子碱对峰样快反应信号与慢反应信号增强效应不同,在CN和VN不同核团之间也有差异.在CN核团,快反应信号与慢反应信号增强幅度分别为154±34%(n=23,elements)和271±91%(n=23,elements),马钱子碱增强效应与标准ACSF相比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在VN核团,慢反应信号增强幅度为149±56%(n=17,elements),也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在VN核团,快反应信号增强幅度仅为102±14%(n=17,elements),与对照组相比较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马钱子碱增强神经核团兴奋效应不仅发生在CN和VN核团中心区域,同时也出现于核团边缘区域.结论从神经核团水平上证实甘氨酸是新生鼠CN与VN神经元抑制性神经递质.甘氨酸不仅对CN和VN核团神经元兴奋起"侧抑制"作用,而且对神经元兴奋强度也起抑制作用.

  • 标签: 光学记录 电压敏感染料 蜗核 前庭核 甘氨酸
  • 简介:目的探讨对正常青年进行姿势描记时,不同站立条件下头部后仰对其姿势稳定性影响。方法对34名健康青年人进行四站立条件下姿势描记仪检查,分别为:①站立于坚硬平板、头部直立;②坚硬平板、头部后仰50~55°;③海绵垫、头部直立;(多海绵垫、头部后仰50~55°。每种条件下分别测试睁眼和闭眼时姿势稳定性,采用身体重心晃动速度(swayvelocity,SV)为研究参数。结果(1)头部直立时,站立于海绵垫与站立于坚硬平板上身体重心SV比较,睁眼时(t=15.484,P〈0.001)和闭眼时(t:19.302,P〈0.001)均有显著增加。(2)睁眼时,在两站立平面上。头部直立和后仰时SV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坚硬平板和海绵垫平面上P值分别是0.083和0.616);而闭眼时,无论站立平面条件如何,头部后仰时SV均显著高于头部处于直立位时(P值均小于0.001);(3)闭眼时头部后仰引起SV增加程度,站于海绵时高于站于坚硬平板时(t=5.757,P〈0.001)。结论人体本体觉受到干扰时,其静态平衡姿势稳定性降低;正常青年人闭眼同时头部后仰可使姿势稳定性降低,且头部后仰可能使机体对本体觉依赖增加。

  • 标签: 姿势描记 海绵 头部位置 平衡 正常人
  • 简介:目的通过对个母系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进行线粒体DNAl2SrRNA及COI/tRNASSer(UCN)基因突变分析,研究线粒体DNA突变与遗传性耳聋相关性.方法收集母系遗传耳聋家系12人临床资料和外周静脉标本,纯音听力测试明确感音神经性耳聋诊断,从白细胞中提取DNA,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线粒体DNA目的片段,对扩增片段进行DNA直接测序.结果测序结果表明,此家系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中存在着A1555G突变,COI/tRNASer(UCN)基因中存在着G7444A突变.结论在该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家系中,线粒体DNAA1555G和G7444A突变可能共同参与听力损害过程.

  • 标签: 感音神经性耳聋 线粒体 基因 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