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6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雷帕霉素对高糖环境下细胞自噬和损伤作用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永生化小鼠肾小球细胞(mouse podocyte cell 5,MPC5)并进行分组:甘露醇等渗组(mannitol isotonic group,MG组)、高糖组( high glucose group,HG组)、雷帕霉素组(rapamycin group,RG组)以及自噬相关蛋白5-siRNA组(SiG组)。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细胞标志Synaptopodin、自噬相关的ULK1以及mTOR通路相关蛋白p70S6K的表达。结果与MG组相比,HG组的Synaptopodin表达降低,自噬活性降低,p-ULK1以及p70S6K表达明显升高。与HG组相比,RG组的Synaptopodin表达升高,自噬活性较高,p-ULK1以及p70S6K表达较低。SiG组表现出与HG组相似的变化趋势。结论雷帕霉素可能通过mTOR-ULK1信号通路调节细胞内自噬反应、减轻高糖环境引起的细胞损伤。

  • 标签: 雷帕霉素 足细胞 自噬 mTOR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溃疡复发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2011年1月—2015年12月,安徽省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初发糖尿病溃疡的2型糖尿病患者185例,其中男120例、女65例,年龄40~79岁,均随访3年,以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糖尿病溃疡3年累计复发率,绘制Kaplan-Meier累计复发曲线。统计糖尿病溃疡复发患者初发和复发溃疡时的就诊时间、足趾受累和受累足趾截趾情况,对数据行t检验、χ2检验。根据糖尿病溃疡复发情况,将患者分为溃疡复发组和溃疡未复发组,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住院时间、就诊时间、体质量指数、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红素、白蛋白、肌酐、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甘油三酯、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足趾受累、截趾、踝肱指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糖尿病肾病(DN)、高血压病史、心脑血管病史、吸烟史、居住地、独居和行走障碍情况,对数据行t检验、χ2检验;选取2组比较P<0.1的指标行Log-rank检验,对检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糖尿病溃疡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1)185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尿病溃疡3年累计复发率为47.0%(87/185)。(2)与初发时比较,87例糖尿病溃疡复发患者复发溃疡时的就诊时间明显缩短(t=10.593,P<0.01),截趾率明显升高(χ2=5.118,P<0.05),足趾受累无明显变化。(3)87例溃疡复发组患者与98例溃疡未复发组患者在年龄、糖尿病病程、住院时间、体质量指数、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红素、白蛋白、肌酐、胆固醇、LDL、HDL、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及性别、截趾、踝肱指数、DR、心脑血管病史、独居和行走障碍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23、4.242、5.324、-24.572、6.102、-1.984、-9.747、3.226、3.076、3.646、-4.683、-7.502、8.095,χ2=5.621、18.433、4.546、5.785、9.655、7.625、7.886,P<0.05或P<0.01);2组患者其余指标相近。Log-rank检验显示,2组患者在年龄、糖尿病病程、住院时间、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红素、白蛋白、肌酐、踝肱指数、DPN、行走障碍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0.046、44.837、34.107、98.685、66.532、294.451、260.554、5.012、6.818、11.160,P<0.05或P<0.01)。年龄、总胆红素、白蛋白、DPN及行走障碍是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溃疡复发的影响因素(风险比=1.024、0.678、0.849、2.335、4.099,95%置信区间=1.001~1.047、0.558~0.823、0.797~0.904、1.280~4.258、2.044~8.223,P<0.05或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溃疡3年累计复发率较高,其影响因素为年龄、总胆红素、白蛋白、DPN及行走障碍。

  • 标签: 糖尿病,2型 糖尿病足 溃疡 复发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两种伤口负压治疗模式对糖尿病溃疡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4至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糖尿病溃疡患者,经全身综合治疗和创面评估、清创后,对创面床适合伤口负压治疗的16例患者(男10例,女6例)按入组时间顺序进行随机分组,采用开放、平行、交叉方法,分为先负压辅助闭合(VAC)组(8例)和先负压封闭引流(VSD)组(8例),先VAC组第一周采用VAC治疗,第二周接受VSD治疗;先VSD组第一周采用VSD治疗,第二周接受VAC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周末及治疗2周末对所有患者足部溃疡创面拍照,采用Image J软件分析溃疡面积及肉芽组织面积变化,同时采用丹麦雷度经皮氧分压测定仪测定2个部位的组织氧分压。运用两阶段交叉设计的方差分析方法,对治疗期间第1周和第2周两种治疗模式的溃疡面积及肉芽组织面积变化、经皮氧分压变化进行比较。结果(1)16例糖尿病溃疡患者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溃疡面积缩小[4.61(3.11)比9.51(6.55)cm2,Z=3.517]、肉芽面积增加[4.08(2.49)比0.90(1.12)cm2,Z=-3.516],2个部位的经皮氧分压值均升高[(54.19±6.91)比(32.16±10.16)mmHg(1 mmHg=0.133 kPa)、(56.75±12.95)比(30.56±11.93)mmHg,t=-11.814、-14.0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VSD和VAC两种不同负压治疗模式对患者的溃疡面积、肉芽组织面积及2个部位的经皮氧分压变化有统计学意义(F=5.763~22.090,均P<0.05),且VAC治疗后的经皮氧分压增大值、溃疡面积缩小值及肉芽组织面积增加值要大于VSD治疗后(P<0.05)。(3)无论采用哪种负压治疗模式,治疗第1周后的2个部位的经皮氧分压增大值均大于治疗第2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254、11.205,均P<0.05)。结论VAC在缩小糖尿病溃疡面积,增加创面肉芽组织面积及提高溃疡周围组织氧分压方面要优于VSD,VAC治疗模式在治疗糖尿病溃疡上更具有优势。

  • 标签: 糖尿病足 足溃疡 血气监测,经皮 负压伤口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应用削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修复踝部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式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采用削薄ALTP修复踝部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27~62岁,平均42岁。受伤原因:车祸毁损伤13例,重物砸压伤7例,肿瘤切除术后及慢性溃疡创面6例,摩托车钢圈绞伤4例;软组织缺损面积为8.0 cm×18.0 cm~24.0 cm×10.0 cm,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肌腱、关节及骨骼等重要结构外露或缺损。重要肌腱予重建,缺损骨质予植骨填充。切取皮瓣面积为9.0 cm×19.0 cm~25.0 cm×11.0 cm,所有ALTP均一期进行显微削薄,并携带股外侧皮神经。术后予保温、制动及抗血管痉挛等对症处理。术后定期随访,对皮瓣成活情况、感觉恢复、患肢功能恢复及患者主观感受等进行评价。结果本组30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24 h内发生血管危象2例,经急诊手术探查后成活,1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清创换药后创面愈合。3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8个月。所有皮瓣质地良好,外观无明显臃肿,无需再次手术削薄,皮瓣TPD 0.5~2.0 cm,评定级别为S3~S3+,踝关节屈伸范围为40°~60°。结论削薄ALTP具有可切取面积大、外形美观、成活率高、感觉恢复较好及供区损伤小等优点,是修复踝部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

  • 标签: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足踝部 软组织缺损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携带胫前动脉穿支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中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2月至2019年7月,以携带胫前动脉穿支的腓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背软组织缺损患者42例,其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44~73岁,平均62岁。软组织缺损面积7 cm×4 cm~18 cm×5 cm。手术使用胫前动脉穿支联合腓动脉穿支供血的小腿前外侧岛状皮瓣逆行转移修复,供区以全厚皮片植皮。术后采用门诊结合微信随访,观察记录皮瓣外观及肢体恢复情况。结果42例皮瓣均顺利成活,供区植皮均一期成活。术后随访3~12个月,末次随访皮瓣外形美观,质地柔软,外观和功能恢复良好。结论以胫前动脉穿支联合腓动脉穿支供血的双血供岛状皮瓣血供可靠,修复范围大,可修复距离远,修复前中背组织缺损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 标签: 胫前动脉穿支 腓动脉穿支皮瓣 岛状皮瓣 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大截肢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6月北京东直门医院周围血管科住院的2 210例糖尿病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有大截肢,将本组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大截肢组(93例)和对照组(2 117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大截肢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透析(OR=2.78, 95%CI:1.10~7.51,P=0.027)、静息痛(OR=27.89, 95%CI:6.89~112.83,P<0.001)、足跟部溃疡(OR=9.07, 95%CI:1.19~11.13,P=0.016)、骨质破坏(OR=2.61, 95%CI:1.07~6.32,P=0.033)、ABI低(OR=13.93, 95%CI:3.56~54.54,P<0.001)、IDSA分级中重度感染(OR=7.12, 95%CI:1.44~29.37,P=0.035)是糖尿病大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进行透析、静息痛、足跟部溃疡、骨质破坏、ABI低以及IDSA分级为3~4级是糖尿病患者大截肢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识别独立危险因素并积极干预,是预防大截肢发生的关键。

  • 标签: 糖尿病足 危险因素 大截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黄葵浸膏粉对高糖诱导下细胞相关蛋白Nephrin和Podocin表达的影响及其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以小鼠细胞系(MPC5)为研究对象,以正常糖浓度(NG,5.6 mmol/L)为对照,将培养好的细胞置于高糖浓度(HG,25 mmol/L)和不同处理浓度的黄葵浸膏粉(HK,0 g/L、0.45 g/L)中处理24 h,将其分为四组:5.6 mmol/L NG组、5.6 mmol/L NG+0.45 g/L HK组、25 mmol/L HG组、25 mmol/L HG+0.45g/L HK,其中以5.6 mmol/L NG为对照组。采用细胞凋亡双染试剂盒(Annexin-v FITC/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定量即时聚合酶链锁反应(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Nephrin和Podocin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25 mmol/L HG组的细胞凋亡率[(20.39±0.03)%比(17.70±0.91)%]显著增高(t=2.947,P<0.05);在高糖浓度处理下,与25 mmol/L HG组比较,25 mmol/L HG+0.45 g/L HK组的细胞凋亡率[(11.96±1.11)%比(20.39±0.03)%]显著降低(t=7.586,P<0.01)。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发现,与对照组比较,高糖浓度显著抑制了Nephrin和Podocin的表达[(0.489±0.040)比(0.721±0.022),t=4.992,P<0.01;(0.387±0.014)比(0.778±0.036),t=10.050,P<0.01];在高糖浓度处理条件下,适当浓度的黄葵浸膏粉可促进细胞相关蛋白Nephrin和Podocin的表达[(0.603±0.013)比(0.489±0.040),t=2.653,P<0.05;(0.640±0.024)比(0.387±0.014),t=8.946,P<0.01]。结论长时间的高糖浓度处理可诱导细胞凋亡,但一定浓度的黄葵浸膏粉可抑制高糖诱导的细胞凋亡。在高糖浓度下,黄葵浸膏粉可能通过调控细胞相关蛋白Nephrin和Podocin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的凋亡,对细胞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黄葵浸膏粉 葡萄糖 足细胞 Nephrin蛋白 Podocin蛋白 基因调控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糖尿病溃疡是非外伤性截肢的首要原因,加快愈合已成为研究热点。调控修复相关因子在促进愈合中起着重要作用。笔者对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参与调控糖尿病溃疡修复及可能的相关机制进行阐述。

  • 标签: 糖尿病足 基质金属蛋白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前支为蒂的逆行跗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5年3月至2018年10月,采用以前支为蒂逆行跗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软组织缺损9例,其中急诊修复1例,二期修复8例,创面均位于前,缺损面积3.0 cm×2.0 cm~5.0 cm×4.0 cm,皮瓣切取面积为3.5 cm×3.0 cm~6.0 cm×4.5 cm。皮瓣供区采用全厚皮片植皮修复。术后通过门诊、微信、电话定期随访。结果8例皮瓣顺利成活,伤口I期愈合;1例皮瓣术后2 d发生静脉危象,经蒂部拆线处理,仅远端皮缘发生坏死,换药处理瘢痕愈合;皮瓣供区植皮均成活良好。术后均获得随访3~18个月,皮瓣质地良好,外观无明显臃肿,感觉部分恢复。其中8例末次随访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中评分标准评价,优5例,良2例,差1例,优良率87.5%。结论采用以前支为蒂的逆行跗外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前软组织缺损,不损伤背动脉主干,皮瓣血供可靠,操作相对简单,是修复前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跗外侧动脉穿支皮瓣 前支 前足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联合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尖的影响。方法选取脑性瘫痪患儿10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35例)、B组(36例)、C组(36例)。BTX-A注射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进行,注射剂量分别为3 U/kg、4 U/kg、5 U/kg,注射后每组均给予4个疗程的康复训练。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采用改良Tardieu量表(MTS)评定腓肠肌痉挛程度,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8(GMFM-88)及儿童平衡量表(PBS)评估患儿粗大运动D、E区及平衡功能。结果治疗后,3组患儿MTS、关节角度R1及R2、PBS、GMFM的D区及E区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儿注射BTX-A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 U/kg、4 U/kg、5 U/kg的BTX-A注射联合康复训练均能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尖状态,但不同剂量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推荐剂量为3 U/kg。

  • 标签: 剂量 肉毒毒素 尖足 脑性瘫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室性心动过速积分法(室速积分法)与增加阳性标准的室速积分法在QRS波心动过速(W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7月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146例WCT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分析室速积分法、Brugada四步法、Vereckei四步法及增加阳性标准"V1~V6导联RS波谷时间≥ 100 ms"和"起始激动速度(Vi)/终末激动速度(Vt)≤ 1"的室速积分法诊断价值。结果室速积分法第1~5和7项阳性标准敏感度较低,特异度均较高,符合室速积分法的原则。室速积分法准确率、敏感度、阴性预测值明显低于Brugada四步法和Vereckei四步法(51.4%比83.6%和80.8%、34.6%比92.5%和93.5%、35.2%比74.2%和72.0%),特异度明显高于Brugada四步法和Vereckei四步法(97.4%比59.0%和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室速积分法增加阳性标准V1~V6导联RS波谷时间≥ 100 ms和Vi/Vt ≤ 1后敏感度明显高于室速积分法(61.7%和65.4%比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特异度未降低。结论室速积分法对WCT诊断特异度较高,敏感度较低,应用室速积分法仍不能确诊时,可以增加V1~V6导联RS波谷时间≥ 100 ms和Vi/Vt ≤ 1阳性标准,能提高室速诊断准确率。

  • 标签: 心动过速 诊断 回顾性研究 室速积分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芯片(SNP-array)技术在胎儿侧脑室增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0月,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进行定期产前检查时,超声筛查提示胎儿侧脑室增的433例中、晚孕期孕妇为研究对象。孕妇年龄为19~45岁,孕龄为16+6~37+6孕周,其中,中孕期为135例(31.2%),晚孕期为298例(68.8%)。回顾性分析433例孕妇的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及SNP-array检测结果。本研究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医研伦快审(2019)第(3-21)号],并与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135例行羊膜腔穿刺术产前诊断的中孕期孕妇中,检出胎儿染色体核型异常为22例,异常检出率为16.3%(22/135)。298例行脐静脉穿刺术产前诊断的晚孕期孕妇中,检出胎儿染色体核型异常为17例,异常检出率为5.7%(17/298)。②135例中孕期孕妇羊水样本中,SNP-array检出胎儿染色体异常为28例,异常检出率为20.7%(28/135)。298例晚孕期孕妇脐血样本中,SNP-array检出胎儿染色体异常为37例,异常检出率为12.4%(37/298)。SNP-array检出的65例胎儿染色体异常孕妇中,39例(60.0%)为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异常者,而26例(40.0%)为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正常者。这26例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正常、SNP-array检测结果异常孕妇中,其胎儿发生致病性拷贝数变异(CNVs)者为11例(7例染色体微缺失、1例染色体微重复、3例染色体微缺失合并微重复);胎儿发生疑似致病性CNVs者为1例(染色体微缺失);胎儿发生临床意义不明CNVs者为14例(5例染色体微缺失、4例染色体微重复、5例为1条或多条染色体间杂合性缺失)。结论对产前超声筛查提示胎儿侧脑室增的中、晚孕期孕妇,进行SNP-array检测,有助于发现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无法检出的胎儿染色体亚显微结构异常。

  • 标签: 侧脑室 XYY染色体核型 多态性,单核苷酸 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芯片技术 超声检查,产前 产前诊断 羊膜腔穿刺术 胎儿 孕妇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希氏束起搏对心力衰竭(心衰)合并QRS波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分别检索了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网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数据库,搜索希氏束起搏治疗心衰的相关临床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08月。由2位评价人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iew manage 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10个研究,总计353例患者。希氏束起搏植入总体成功率为84.4%(298/353)。与基线时指标相比,随访时QRS时限缩短[均值差(MD)=47.33, 95%可信区间(CI)38.22~56.44, P<0.01, I2=85%],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MD=-13.12, 95% CI -16.26~-9.97, P<0.01, I2=70%],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缩小[MD=6.02,95% CI 3.15~8.89,P<0.01,I2=76%],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MD=1.33, 95% CI 1.06~1.61, P<0.01,I2=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起搏阈值增加[MD=-0.29,95% CI -0.44~-0.14,P<0.01,I2=5%],起搏阻抗降低[MD=44.06,95% CI 22.85~65.26,P<0.01,I2=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希氏束起搏是一种治疗心衰合并QRS波患者的有效方法,可以显著缩短QRS时限,改善心脏功能和结构。目前希氏束起搏处于初步研究阶段,尚需要更多随机对照试验评价其长期安全性及有效性。

  • 标签: 心力衰竭 希氏束起搏 荟萃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背为供区的静脉皮瓣修复手背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们共收治16例手背软组织缺损患者,缺损面积为2.0 cm×4.0 cm~4.0 cm×8.0 cm。其中2例清洁伤口急诊行皮瓣修复;余14例行急诊一期负压吸引,一周后创面清洁行二期背超薄静脉皮瓣附带背神经游离修复。供区直接缝合或植皮修复。术后观察皮瓣存活情况,2周后开始功能锻炼。结果本组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9个月,13例顺利存活,3例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除3例皮瓣部分瘢痕愈合外,其余皮瓣外观平滑,无臃肿。13例患手掌指关节屈曲达到90°~100°,3例为50°~65°。仅2例患侧腕关节活动较健侧差,约受限10°~20°,其余与健侧相比无明显差别。结论应用足背静脉动脉化皮瓣修复手背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是可靠的修复方案之一,避免了传统皮瓣外观臃肿现象,能够满足手背所需的皮肤弹性。

  • 标签: 手损伤 外科皮瓣 静脉动脉化 缺损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预见性健康教育及局部护理在糖尿病组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入本院糖尿病患者 152 例,干预组 76 例,对照组 76 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则在常规护理同时给予患者健康教育及局部护理,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餐后 2h 血糖,评估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并进行组间对比。 结果: 护理前两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餐后 2h 血糖对比无显著差异( P > 0.05 ),护理后干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 P < 0.05 )。 结论: 在糖尿病护理中给予患者预见性健康教育及局部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血糖水平,整体应用效果确切。

  • 标签: 预见性健康教育及局部护理 糖尿病足 应用分析 常规护理 对比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IMB)的健康管理在糖尿病溃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于湖北省咸宁市中心医院住院的糖尿病溃疡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IMB护理,两组患者均实施6个月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护理后7 d、14 d、28 d的创面恢复速度,统计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及干预后28 d的换药次数、单次换药时间及创面溃疡面积,记录护理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特异性量表(DQOL)评分情况,调查护理前及护理后3个月、6个月糖尿病护理知识调查问卷及足部自我护理行为量表评分。结果护理干预后,两组7 d、14 d、28 d的创面恢复速度逐渐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两组7 d内创面恢复速度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 d及28 d观察组创面恢复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干预28 d后观察组换药次数、换药时间、溃疡面积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SAS、SDS、DQO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干预前后,两组干预前、干预3个月、干预6个月糖尿病护理知识及足部自我护理行为量表评分逐渐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干预3个月、干预6个月观察组糖尿病护理知识及足部自我护理行为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糖尿病溃疡患者使用基于IMB的健康管理能有效增加溃疡创面恢复速度,减少创面换药次数及时间,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糖尿病护理知识及自我护理能力。

  • 标签: 糖尿病足 溃疡愈合 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性强、临床表现多样,严重影响民众健康,疫情期间制定科学规范的工作流程对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糖尿病(diabetic foot,DF)是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健康的慢性并发症之一,致死率、致残率均较高。为了规范DF患者在疫期的诊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与周围血管病学组根据国家相关指南、查阅最新文献并结合防疫工作中积累的经验,针对DF临床工作关键问题,特起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背景下DF规范化诊治的工作建议,供医务人员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同步踝矫形器步态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态时-空参数和关节角度参数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0)、支具组(n=10)和联合组(n=12)。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步态训练,支具组则增加佩戴AFO行步态训练,联合组在常规药物和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FES治疗,且在FES治疗的同时佩戴AFO行步态训练。3组患者均接受为期4周的治疗,并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LE)、下肢Brunnstrom运动恢复分期量表(BRL)、步行功能评定表(FAC)对其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估,同时使用三维步态分析仪获取3组患者步态参数,比较其治疗前、后偏瘫步态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FMA-LE、FAC、BRL评分、时-空参数和各关节最大屈曲角度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FMA-LE评分[(28.42±1.38)分]、FAC评分[(4.33±0.49)分]、BRL评分[(5.41±0.67)分]、步频[(79.58±19.08)步/min]、步速[(56.97±19.08)cm/s]、步幅[(77.33±15.20)cm]、步行周期[(1.42±0.29)s]、双支撑相[(34.00±5.39)%]以及髋、膝、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和支具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的同时行踝矫形器步态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和步行功能,增加其关节活动度。

  • 标签: 功能性电刺激 踝足矫形器 脑卒中 足下垂 足内翻 步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延续性护理对控制糖尿病合并感染风险的有效性。方法:本文主要选择 2019年 7月 --2020年 7月在我国收治的 68名患者,将这些患者随机的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一组患者 34名。对照组接受的常规护理,研究组的患者接受的是延续性护理。将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以及感染的状况进行客观的对比观察,对患者的 Wanger分级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中的 0级占比与对照组相对所占比例是相对较高的,并且 4级与 5级所占据的比例低于对照组的。对这两组差异进行比较发现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延续性护理对于降低糖尿病合并感染风险非常有益,十分助于实现血糖控制,帮助糖尿病改善与预后。

  • 标签: 延续性护理 糖尿病足 感染风险 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