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是一类少见的胰腺囊性肿瘤,以胰腺导管上皮细胞乳头状异常增生合并大量黏液产生为特点。IPMN根据累及胰管不同,可以分为主胰管、分支胰管及混合,病理学上表现为腺瘤至浸润癌多种类型。根据细胞形态及表达黏蛋白不同,可以分为胃、肠、胰胆管及嗜酸细胞。笔者结合既往文献及团队实践经验,分析组织病理学分在胰腺IPMN中的临床意义,旨在提高外科医师对胰腺IPMN不同组织病理学类型的认识。

  • 标签: 胰腺肿瘤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 组织病理学分型 预后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单用阿比多尔及阿比多尔序贯使用洛匹那韦两种方案治疗普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时对肝功能的影响及疗效的分析。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上半年某医院161名普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资料,其中男性75例,女性86例,平均年龄56岁。分析不同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及其治疗效果的比较。 结果 两组治疗方案均有助于恢复患者合成白蛋白及谷丙转氨酶的功能,其中观察组方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方案对谷草转氨酶、胆红素的合成、排出及凝血功能紊乱改善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住院天数,观察组亦略少于对照组,可见随着年龄增加,患者住院天数增多(

  • 标签:
  • 简介:【 摘要 】: 目的 观察分析 射频消融( RFA) 联合顺铂体内注射( ITC ) 治疗周围肺癌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 2017 年 1 月 -2019 年 6 月收治的 治疗前临床检查或活检证实为不符合手术指征及不愿意手术的周围肺癌患者 6 0例 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例数相同的两组:实验 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有 30 例。对照组患者采用 RFA 治疗, 实验组采用 RFA+顺铂 ITC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以及治疗后的生活质量 。 结果 实验组患者 DCR 及 ORR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 躯体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情绪功能和认知功能评分 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RFA+顺铂 ITC治疗 周围肺癌患者取得的临床确切, 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射频消融 顺铂 瘤体内注射 周围型肺癌 临床效果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纤维平滑肌瘤错构(PLH)患者的CT影像表理与病理对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4例PLH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并与相应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4例患者接受CT检查。单发9例:其中7例呈混杂密度肿块影,边缘光滑,纵隔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增强扫描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2例示肺野单发结节灶,边缘毛糙,可见短细毛刺影;多发5例,双肺散在多发圆形结节状病灶,密度均匀,边界清,最大长径为5.9 mm。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强化。14例病理结果均为良性,镜下观察:组织学上边界清楚,见分化成熟的纤维平滑肌组织大量增生呈束状、交织状及旋涡状结构,细胞核细长,两端钝圆,胞质略嗜酸性。在梭形纤维平滑肌细胞之间有衬覆着立方或矮柱状上皮的腺管状及裂缝状结构;部分上皮细胞显示杯状细胞化生,无明显异型性,未见核分裂像;未见软骨、黏液、脂肪等间叶成份。结论CT成像能显示肿瘤的大小、范围及周围临界组织的解剖关系,但缺乏特异性,明确诊断仍有赖于病理检查。

  • 标签: 平滑肌瘤 错构瘤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卡波西血管内皮(KHE)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接受手术治疗的23例KHE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手术前使用的治疗方案将其分为激素治疗组(5例)、长春新碱治疗组(2例)、普萘洛尔治疗组(4例)、加压治疗组(2例)及西罗莫司治疗组(3例),另7例仅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作为对照组。以血小板水平作为评判治疗效果的标准,对比各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各治疗方案均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性,部分显示有效,但所有研究对象在接受手术治疗后均得到治愈,各治疗方法对手术治疗效果及恢复情况表现出了一定的影响。结论手术是彻底治愈婴幼儿KHE最为有效的方法,短期使用西罗莫司药物治疗后配合外科手术切除体是一种效果优异的治疗方案。

  • 标签: 卡-梅现象 卡波西血管内皮瘤 外科手术 治疗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分子信息及实践方法联盟-非WHO官方组织(cIMPACT-NOW)就2016 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第4版修订版发布以来的神经系统肿瘤部分临床实践中的分类分级、争议问题与研究进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发布了4次更新,包括(1)NEC、NOS术语的使用范围;(2)H3K27M突变型弥漫性中线胶质的定义修订;(3)IDH野生具有胶质母细胞分子特征的弥漫性星形细胞胶质,WHO Ⅳ级的分子遗传特征;(4)以MYB、MYBL1或FGFR1改变或BRAF V600E突变为特征的IDH野生/H3野生弥漫性胶质。上述更新将成为未来第5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改版建议,在该文中逐一进行分析解读。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MARCE1在透明细胞脑膜(CCM)中的表达情况,并评估其在与CCM形态学相似疾病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18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山东省立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CCM共13份标本/11例,以及伴有透明细胞样形态的脑膜17例、其他类型脑膜782例,和其他具有透明细胞样形态的颅内肿瘤。将纳入病例石蜡组织制作成组织芯片,行SMARCE1、SSTR2、上皮细胞膜抗原(EMA)、Ki-67、p53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过碘酸-雪夫反应(PAS)、淀粉酶消化PAS(D-PAS)组织化学染色。结果CCM肿瘤细胞呈片状生长,无特殊排列方式,未见典型旋涡状结构,细胞多角形,胞质透亮,富含糖原,间质及血管周见多少不等的红染的胶原成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CM均显示SMARCE1表达缺失(13/13),其他类型脑膜(782/782,100%)均显示SMARCE1细胞核不同程度阳性,其中7例为部分弱阳性。伴有透明细胞样形态的脑膜(17/17)均显示SMARCE1细胞核阳性。颅内转移性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10/10)、血管母细胞(10/10)、中枢神经细胞(10/10)、少突胶质细胞(10/10)、室管膜(13/13)、胶质母细胞(42/42,100%)、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35/35,100%)均无SMARCE1的丢失。CCM中SSTR2、EMA均阳性表达,Ki-67阳性指数1%~5%,p53阳性率0~40%。PAS染色显示CCM(13/13)以及伴有透明细胞样形态的脑膜(17/17)均为胞质颗粒状阳性,D-PAS染色均阴性。结论SMARCE1可以作为CCM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实用价值的重要参考标志物。

  • 标签: 脑膜瘤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鉴别 SMARCE1
  • 简介:摘要1神经纤维病(NF1)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在导致特征性皮肤、骨骼、外周神经系统等病变之外,以智力下降、视空间功能障碍等为代表的诸多认知域障碍是该疾病的重要特征。目前研究认为,神经纤维蛋白表达缺失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活性增加和多巴胺水平失调是认知障碍发生的重要基础。药物是NF1认知障碍的主要治疗方式,他汀类药物对部分认知障碍的改善功能仍具有争议,而哌醋甲酯对合并注意力缺陷伴多动障碍症状的NF1患者疗效确切。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的、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在内的多种治疗方法正日益得到重视。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乳头状淋巴囊腺瘤样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收集我院该种病例4例,对其临床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复习文献。结果 肿瘤组织形态似涎腺的乳头状淋巴囊腺瘤;肿瘤细胞核呈毛玻璃样,并可见核沟及核内包涵体。4例均伴发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肿瘤间质内增生的淋巴组织以CD3阳性的T细胞为主,亦可见少量CD20阳性B细胞及CD138阳性的浆细胞。4例患者浆细胞表达IgG4。Ki-67阳性指数为1%~10%。术后随访1~6年,4例患者均无进展。结论 乳头状淋巴囊腺瘤样甲状腺乳头状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良好。正确认识和诊断对临床医师的治疗、预测患者预后具有提示意义。

  • 标签: [] 乳头状 淋巴囊腺瘤 甲状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EB病毒(EBV)阳性结内T/NK细胞淋巴(TNKL)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1月至2019年5月经病理确诊为EBV阳性结内TNKL的病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及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其病理学特点,并收集临床随访资料。结果(1)7例EBV阳性结内TNKL病例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年龄范围41~75岁,中位年龄54岁。所有病例原发部位均位于淋巴结。B症状常见(5/7)但骨髓累及少见(1/7),6例处于Ⅲ/Ⅳ期。(2)6例提示为T细胞起源的病例均表现为单形性肿瘤细胞形态,免疫表型CD56阴性, TCRαβ+/TCRγδ-,TCR基因重排单克隆性表达;只有1例提示为NK细胞起源的病例表现为多形性肿瘤细胞形态,免疫表型CD56阳性,TCRαβ-/TCRγδ-,TCR基因重排多克隆性表达。所有病例均表达细胞毒性标记,但CD4/CD8表达存在异质性。EBV感染模式均为弥漫阳性,阳性细胞数>100个/HPF。(3)7例中有6例化疗,1例未经治疗。随访时间3~48个月,5例死于本病。结论EBV阳性结内TNKL是一组好发于老年原发于淋巴结内且具有侵袭性临床病程的淋巴,起源于T/NK细胞且表达细胞毒性标记,应与其他EBV阳性的T/NK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特别是结外NK/T细胞淋巴进行鉴别。

  • 标签: 淋巴瘤, T细胞 疱疹病毒4型, 人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临床宫颈癌筛查中采用高危HPV筛查、TCT、阴道镜联合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妇科于2019年1月~2020年1月疑似宫颈癌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自愿接受高危HPV筛查、TCT检查、阴道镜检查,接受手术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对三种检查方式联合的检出率进行统计。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相比,检出率无明显统计差异,P>0.05。结论:宫颈癌前筛查中应用高危HPV筛查、TCT、阴道镜联合检查,检出率较高,可后续诊疗工作开展提供有利依据。

  • 标签: 宫颈癌筛查 TCT 高危型HPV筛查 阴道镜
  • 简介:摘要流感是一种严重危害公共健康的人畜共患呼吸道传染疾病,血凝素为甲流感病毒包膜最主要的糖蛋白,病毒血凝素末端修饰的甘露聚糖可作为多种固有免疫系统识别的靶点。本文简述甲流感病毒血凝素蛋白糖基化在固有免疫系统成分识别和抗病毒方面所起的作用。

  • 标签: 流感病毒A型 血凝素糖基化 凝集素 抗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年女性普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特征,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3日至2020年2月5日在武汉市第三医院诊治的经核酸检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普通)并治愈出院的18岁以上、40岁以下女性患者30例,分析其年龄、潜伏期、症状、外周血指标、影像学及治疗与转归特点。结果青年女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临床表现以咳嗽、呼吸困难为主(分别为90%、80%)。外周血检查显示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计数轻度下降,白蛋白下降,胸部CT表现为斑片状或磨玻璃影为主。治疗反应性好,病情多于7~10 d逆转,表现为症状改善、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回升,胸部CT渗出性病灶向纤维条索影转变,随后纤维条索影多可在1个月左右明显吸收。结论青年女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常以咳嗽为首发症状,诊治延迟风险大;普通患者治疗反应性好,预后佳。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回升及胸部CT纤维条索影的出现预示疾病逆转,可用于病情转归判断。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青年 女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普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机体炎症反应及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20年1至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54例普通COVID-19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选择2019年11月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患者治疗前后和对照组有关炎症反应及凝血功能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包括: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淋巴细胞计数(LYM#)、单核细胞计数(MON#)、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结果普通COVID-19患者治疗前CRP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后及对照组;WBC与PLT在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EU#、LYM#、FIB、FDP和D-二聚体治疗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普通COVID-19患者CRP水平变化与病情进程相关;WBC与PLT可辅助诊断COVID-19;D-二聚体在治疗前与治疗后的中位数均高于参考范围,是否具有诊疗意义,需进一步探讨。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 C反应蛋白 白细胞 血小板 D-二聚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Ⅱ多磷酸肌醇4-磷酸酶(INPP4B)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的表达,观察INPP4B表达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探讨其调节机制。方法采用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3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INPP4B的表达水平。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系IHH4细胞中敲减INPP4B表达,采用系列体外试验检查INPP4B表达水平改变对IHH4细胞功能的影响。计量资料用两独立性t检验,并进行Mann-Whitney U检验非参数分析。结果RT-PCR结果显示,在3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有22例INPP4B mRNA水平明显升高,癌组织中INPP4B的高表达率为73.3%(22/30),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3.3%,1/30)(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3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21例INPP4B蛋白呈上调表达,与RT-PCR检测结果符合率为95.5%。在IHH4细胞中敲减INPP4B表达可上调上皮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3.61倍(χ2=33.800,P<0.05);下调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表达0.24倍(χ2=14.300,P<0.05)、下调血清/糖皮质激素调节激酶3(SGK3)表达0.18倍(χ2=19.400,P<0.05)、下调卷曲蛋白(Twist)表达0.31倍(χ2=8.700,P<0.05)和下调波形蛋白(Vimentin)表达0.25倍(χ2=15.800,P<0.05);但敲减INPP4B表达对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表达影响很小,仅下调0.96倍(χ2=0.000,P>0.05)。噻唑蓝(MTT)增殖试验表明,敲减INPP4B表达可显著抑制IHH4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克隆形成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138±11)个]比较,敲减INPP4B表达组[(76±9)个]的体外集落数量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92,P<0.05)。刮痕愈合试验结果表明,敲减INPP4B表达组和对照组的IHH4细胞刮痕愈合率分别为(33.48±0.05)%和(93.29±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582,P<0.01)。Transwell试验结果显示,敲减INPP4B表达组和对照组的IHH4细胞迁移细胞数分别为8(4,16)个和129(94,186)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0,P<0.01)。结论INPP4B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呈高表达,提示其可能对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体外细胞水平敲减INPP4B表达能够抑制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提示INPP4B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起促癌作用。

  • 标签: 甲状腺乳头状癌 Ⅱ型多磷酸肌醇4-磷酸酶 增殖 迁移 侵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阐明北京地区冠状病毒(human coronavirus,HCoV)的流行特征和基因变异规律,为HCoV的感染防控提供分子流行病学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16—2017年北京市呼吸道多病原监测采集的HCoV阳性病例样本287份和流行病学数据,分析HCoV检出率、人群、季节特征,采用RT-PCR方法扩增HCoV pol基因部分片段用于HCoV分和进化分析研究。结果本研究HCoV检出率为1.89%,HCoV阳性样本的呼吸道病毒共感染率为20.56%(59/287)。鉴定出OC4369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7.2%~100%,氨基酸同源性为92.2%~100%;229E39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9.2%~100%,氨基酸同源性为99.2%~100%;HKU110株,NL632株。结论OC43和229E为2016—2017年北京市HCoV主要型别,呈现出一定的季节差异,同一型别流行株具有很高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

  • 标签: 人冠状病毒 分子流行病 基因型 进化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住院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病毒(HAdV)感染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以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河北省儿童医院住院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中确证为HAdV感染的47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流行特点、临床特征以及混合感染情况。结果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中HAdV总检出率为4.78%(476/9 962),全年均有检出,11月为流行高峰。6岁以下患儿HAdV检测阳性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各年龄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700, P<0.01)。>1~3岁组是HAdV感染高发年龄,共202例(42.44%);HAdV呼吸道感染疾病构成中支气管肺炎约占60%,在各年龄段均占首位。HAdV血清检测结果提示,3和7为主要血清,HAdV-3多表现为支气管肺炎,而重症及致死性患儿多为HAdV-7感染。为感染总混合感染率为61.76%(294例),且随感染在呼吸道向下蔓延,混合感染率逐渐升高,各病种混合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398, P<0.01),混合感染病原以鼻病毒为主。结论HAdV感染全年均可发生,>1~3岁是其高发年龄,可导致全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占60%左右,HAdV-3和HAdV-7是主要血清,腺病毒存在较高混合感染率,且随感染在呼吸道向下蔓延混合感染率增加。

  • 标签: 腺病毒,人 急性呼吸道感染 儿童 流行病学 混合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