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前瞻性干预对防治骨科大手术静脉栓赛症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00例同类病患者为对照组,对其只进行常规护理。选取我院同时期610例同类病患者为观察组,对其进行常规治疗基础上并对其进行危险评估,根据评估进行适当的预防措施。对两组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对照组静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的静脉的发生率,两组静脉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进行危险评估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能有效的减少对患者生命的威胁。

  • 标签: 前瞻性干预 静脉血栓栓塞症 危险评估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患者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及时诊断及治疗方法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SICU)2013年1月至2013年11月诊断的9例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与诊断治疗的过程,结果9例患者中3例为股静脉,行抗凝治疗并由介入科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后拔除静脉导管,4例为颈内静脉,予以抗凝后拔除导管,2例锁骨下静脉,监测其血栓的形态,后予以拔除静脉导管,无病例行溶栓治疗,无肺栓塞、血栓相关死亡并发症。结论通过ICU床边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常规检查,可以及时发现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检查结果可靠,操作方便,易于学习,对于静脉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血栓具体情况决定治疗策略,滤器、溶栓、抗凝不是必然的选择。

  • 标签: 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导管 彩色多普勒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二聚体水平与骨折后下肢静脉的相关性。方法使用法国梅里埃MINI-VIDAS全自动荧光免疫分析仪和配套D-二聚体试剂盒测定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到下肢静脉为DVT的确诊依据,检测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自动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骨折并发静脉组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骨折未并发静脉组和对照组(P<0.05,P*<0.05)结论D-二聚体预测下肢静脉的敏感性较高,但是特异性不高,有较高的假阳性,容易引起误诊,但其阴性预测值非常高,说明D-二聚体阴性意义比较大,其阴性基本可以排除下肢静脉

  • 标签: D-二聚体 骨折 下肢静脉血栓 统计分析
  • 简介:摘要静脉穿刺置管术具有保留时间长、输液种类广泛等优点,在补液、静脉营养支持、中心静脉监测及危重患者抢救方面应用广泛。它不仅提高了患者的抢救效率,还避免了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但在使用时,如护理不当,会出现一些并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导管堵塞和感染,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费用,若处理不当还可导致严重后果。因此,持续有效的导管护理是防止导管堵塞、延长置管时间最有效的方法[1]。

  • 标签: 深静脉置管 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补液治疗。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可列为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一线治疗方法。

  • 标签: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调控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PCs)自噬,探讨其对静脉再通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法取大鼠骨髓EPCs,体外诱导分化并鉴定。建立大鼠静脉模型。实验分为4组:单纯生理盐水组(对照组,A组)、单纯3-MA组(5mmol/L3-MA,B组)、单纯EPCs组(C组)和3-MA联合EPCs组(5mmol/L3-MA作用于EPCs24h,D组),每组各20只大鼠。在血栓形成后的10天经大鼠尾静脉注入各组试剂,再过14天取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HE)及vWF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血栓机化再通情况,并在镜下计数各组毛细血管数目,取其平均值。结果(1)D组经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发现新生血管最多,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C组分别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5mmol/L3-MA调控自噬后的EPCs经大鼠尾静脉注射可促进大鼠静脉再通,且比单纯注射EPCs效果更好。

  • 标签: 内皮祖细胞 3-甲基腺嘌呤 静脉血栓 自噬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血栓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5例诊断为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临床诊断,CT、MRI以及MRV检查,治疗方法进行总结。结果经颅脑MRI及MRV确诊的静脉血栓患者,给予介入下静脉窦溶栓术以及抗凝等治疗,效果较满意。结论静脉血栓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利提高治疗效果,挽救患者生命。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病综合征(NS)并发肾静脉(RVT)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09-2011年确诊的NS并发RVT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均在免疫抑制剂基础治疗上给予抗凝、溶栓治疗成功,1例伴肾衰竭患者肾功能恢复但成为难治性NS。结论NS合并RVT早期积极抗栓治疗,预后效果较好。

  • 标签: 肾病综合征 肾静脉血栓 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置管的护理。方法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和规程,定时更换置管处敷料、定时冲管、保持导管的固定及通畅,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结果通过加强对静脉置管的护理,从而减少了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加强静脉置管的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导管的留置时间。

  • 标签: 深静脉置管 并发症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静脉血栓形成(CVST)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确诊的颅内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患者以产妇多见,头痛为主要症状,脑脊液压力多增高,影像学检查是CVST确诊的重要手段,13例患者经溶栓、抗凝治疗后痊愈5例,好转7例,死亡1例,总有效率923%。结论对于临床可疑的CVST患者应及早行头MRI+MRV明确诊断,治疗以溶栓及抗凝为主,早诊断、早治疗是救治关键。

  • 标签: 颅内静脉窦血栓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两种静脉样采集针对穿刺部位损伤情况。方法选择2013年3月份新入院需要进行静脉样采集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使用BD双向静脉采血针(直式),一组使用威高一次性使用静脉样采集针(软连接式),由2名工作10年的护士担任采集人员,观察两组的穿刺部位损伤情况。结果软连接式采血针穿刺部位损伤小,使用更舒适。结论静脉样采集针(软连接式)和静脉输液使用的穿刺针外形非常相似,使用方法也完全相同,护士在使用过程中得心应手,利于提高护理操作质量,避免医患纠纷。

  • 标签: 静脉血标本 采集针 穿刺部位损伤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静脉与末梢血血常规检验结果有无差异。方法选取120例健康成人,于清晨空腹状态下同时采集静脉及末梢血进行八项血常规检测,对比两种血液样本血常规结果差异。结果静脉中RBC、WBC、Hb、Hct、PLT五项指标均明显高于末梢血(P<0.01)。静脉与末梢血在MCV、MCH及MCHC三项指标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需采集血液样本进行化验时应尽可能采集静脉,以更好反应患者体内血液状态,排除环境干扰,提高诊断准确性。

  • 标签: 静脉血 末梢血 检验
  • 简介:摘要通过对69例患者(81支)下肢静脉(包括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引起的静脉反流性疾病的彩色多普勒频谱的表现分析。并经临床手术证实,可靠性较高,彩色多普勒技术能较准确地提供某一静脉管局段解剖和功能,为手术适应症的选择、术后疗效的评价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 标签: 下肢深静脉 彩色多普勒 彩色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