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及小腿自由设计穿支皮瓣连续转移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20年2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收治的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并在小腿自由设计穿支皮瓣转移覆盖其供区。术后观察受区及供区早期皮瓣成活情况,并对后期形态、感觉、足踝部活动情况进行随访。结果共对11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这种皮瓣连续转移的方式进行修复。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41±3)岁,创面面积3.0 cm×5.0 cm~7.0 cm×10.0 cm,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面积4.0 cm×10.0 cm~9.0 cm×17.0 cm,小腿穿支皮瓣面积4.5 cm×6.5 cm~5.5 cm×10.5 cm。术后所有皮瓣均一期成活,未发生感染、血管危象、皮瓣坏死等情况。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36个月,平均10.2个月,皮瓣形态和感觉恢复良好,未见瘢痕挛缩,足踝部皮瓣两点辨距觉为13~18 mm,踝关节背伸30°~45°、跖屈35°~45°,内、外翻角度均为30°~40°,未影响踝关节活动。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可以安全而有效地修复足踝部创面,小腿自由设计穿支皮瓣可以较好地修复供区,而且不牺牲主干血管。两种皮瓣连续转移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既可获得良好的外观,同时又减少了功能损害。

  • 标签: 穿支皮瓣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修复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侧卧位与半截石卧位下应用亚洲型股骨防旋髓内钉(PFNA-Ⅱ)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月— 2017年9月重庆市江津区中心医院收治的141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4例,女87例;年龄65~99岁,平均80.4岁。骨折AO分型:A1型42例,A2型88例,A3型11例。74例采用侧卧位行PFNA-Ⅱ内固定治疗(侧卧位组),67例采用半截石卧位行PFNA-Ⅱ内固定治疗(半截石卧位组)。比较两组体位摆放时间、切口总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尖顶距、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及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除13例术后9个月随访后失访,其余患者均获随访12~18个月,平均12.5个月。两组体位摆放时间、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总长度:侧卧位组为(6.5±1.3)cm,半截石卧位组为(7.5±1.5)cm;术中出血量:侧卧位组为(84.3±3.1)ml,半截石卧位组为(90.4±3.9)ml;透视次数:侧卧位组为(13.1±1.9)次,半截石卧位组为(11.2±1.2)次;尖顶距:侧卧位组为(20.6±2.2)mm,半截石卧位组为(24.4±1.8)mm;骨折复位质量优良率:侧卧位组为80%,半截石卧位组为85%;内置物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侧卧位组为5%,半截石卧位组为2%(P均<0.05或0.01)。结论与侧卧位比较,半截石卧位行PFNA-Ⅱ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可减少透视次数,提高骨折复位质量,减少内置物相关并发症。

  • 标签: 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髓内 老年人 侧卧位/半截石卧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在创伤骨折中的应用,评估氨甲环酸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行股骨防旋髓内钉(PFNA)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术后隐性失血的临床效果。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收治的9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随机分为3组:氨甲环酸静脉滴注组(A组),静脉滴注联合局部用药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氨甲环酸组手术开始前15 min按照100 ml生理盐水+20 mg/kg快速静脉滴注,静脉滴注联合局部用药组在手术开始前15 min按照100 ml生理盐水+20 mg/kg快速静脉滴注,切口关闭后由引流管逆行灌入2%氨甲环酸2 g+18 ml生理盐水,对照组予以等量100 ml生理盐水滴注+20 ml生理盐水灌入。记录术前血红蛋白和动态监测术后1、2、3 d血红蛋白及变化,术后1周、4周复查双下肢深静脉彩超,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情况。多组间整体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法,计数资料采用率比较,组间比较采用χ2,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氨甲环酸静脉滴注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形失血量及输血量分别为(898.32±224.32)、(155.38±18.26)、(742.94±212.48)、(294.39±62.36) ml;氨甲环酸联合局部用药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形失血量及输血量分别为(924.49±238.63)、(159.41±16.72)、(765.08±204.35)、(282.72±59.82) ml;对照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形失血量及输血量分别为(1 221.20±249.38)、(158.82±16.34)、(1 062.38±238.74)、(404.28±71.92) ml。氨甲环酸静脉滴注组、静脉滴注联合局部用药和对照组围手术期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76、20.880、18.580、27.350、19.720、31.280,P<0.05);但氨甲环酸静脉滴注组、静脉滴注联合局部用药组围手术期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4.180、29.820、19.820,P>0.05),氨甲环酸静脉滴注组、静脉滴注联合局部用药组和对照组显性失血量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9.140、31.300、29.130,P>0.05)。3组患者术后1周、4周经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均未出现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在减少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隐性失血方面效果显著,且不增加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 标签: 氨甲环酸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股骨粗隆间骨折 隐性失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辅助下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膝周或小腿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5年5月—2019年10月,冀中能源邢台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三科收治17例膝周或小腿皮肤及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男12例、女5例;年龄16~65岁,平均35岁;清创后皮肤及软组织缺损面积为6.0 cm×3.0 cm~15.0 cm×9.0 cm。根据术前CTA明确的皮瓣中穿支血管来源与分布及测量的血管蒂长度、创面情况设计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创面,皮瓣切取面积为6.5 cm×3.5 cm~15.5 cm×9.5 cm。供瓣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或取健侧大腿中厚皮覆盖。记录皮瓣中穿支血管来源,比较术前CTA检查的旋股外侧动脉及其分支、血管蒂相对长度与术中探测结果是否一致,观察皮瓣成活情况。末次随访,根据疗效满意度评价标准评定皮瓣修复创面的效果;测定膝关节屈伸活动度,根据Hohl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定患者膝关节功能;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制订的感觉功能评价标准评定移植皮瓣区域感觉功能;观察供瓣区创面愈合及影响肢体运动功能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数据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皮瓣中穿支血管来源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7例、斜支6例、股直肌支4例,由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斜支、股直肌支来源的穿支供血的皮瓣分别为1、2、3型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术前CTA检查的旋股外侧动脉及其分支与术中探测结果一致。1、2、3型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CTA检查后计算的血管蒂相对长度分别为0.32±0.13、0.56±0.07、0.56±0.15,与术中实际测量后计算的血管蒂相对长度0.35±0.12、0.52±0.10、0.53±0.12相(t=0.45、0.80、0.31,P>0.05)。17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无血管危象。末次随访,患者对皮瓣修复创面的效果满意度为满意16例、一般1例;膝关节屈曲达100~120°、伸直达-2~0°,膝关节功能评定为优9例、良7例、差1例;移植皮瓣区域感觉功能达到S4级2例、S3级8例、S2级7例;供瓣区创面愈合良好,肢体运动功能无影响。结论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为膝周或小腿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有效修复方式。术前CTA能够明确旋股外侧动脉分支及各分支穿支血管的解剖特点,指导术前皮瓣设计及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提高皮瓣成活率,临床疗效较佳。

  • 标签: 伤口愈合 血管造影术 外科皮瓣 膝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双层皮质片夹层植技术对恢复美学区三维缺损患者的安全性及长期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第四门诊部,并使用双层皮质片夹层植技术完成上前牙区三维重建患者24例,男性13例,女性11例,年龄(37.8±13.4)岁(20~54岁)。将取自患者下颌外斜线的自体块片切成2块皮质片,分别固定于唇、腭侧恢复缺损壁,两片间充填自体碎,整个植区域覆盖异体胶原或骨粉和胶原膜。测量增量前缺损大小及增量后的重建尺寸,种植体植入时植区域的体积变化,统计块成活率、种植体存留率及相应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24例患者(35个位点),随访(7.1±1.9)年。自体的成活率100%(24/24),种植体存留率100%(35/35)。水平向和垂直向的增量分别为(6.47±2.46)和(5.01±1.12) mm,吸收率分别为9.0%和10.9%。其中1例在随访9年时发生植体周黏膜炎,其余种植修复体唇侧龈缘稳定。共12牙位修复后5年后锥形束CT显示,种植体唇侧板厚度>1.5 mm。结论应用双层皮质片夹层植技术重建三维缺损安全有效,联合使用异体骨胶原或骨粉和胶原膜可进一步减少吸收。

  • 标签: 骨移植 自体骨 骨缺损 引导性骨再生
  • 简介:摘要畸形愈合是跟骨折未治疗或不恰当的治疗所带来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改善患足疼痛、矫正畸形以及恢复患足功能是临床治疗跟骨折畸形愈合的目标,同时也是一大难点。基于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跟畸形愈合所致症状的力学机制研究,各种截术作为可以特异性矫正跟畸形、恢复正常跟形态的一类术式,在跟畸形愈合的临床治疗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针对常用的各种跟矫形截术式技术特点、治疗效果及各自适应证和并发症进行综述。

  • 标签: 跟骨 骨折 截骨术 畸形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截的带血管蒂头状移位治疗月无菌性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3月至2019年12月我科收治月无菌性坏死患者19例,其中Lichtman分期ⅢA期15例,ⅢB期4例。摘除坏死月后将头状斜形截,髂骨植修复头状继发缺损,带血管蒂头状移位重建月缺损。随访记录患侧握力、腕关节疼痛VAS评分、Quick-DASH评分、PRWE评分、腕骨高度指数及腕关节活动范围。结果本组术后随访16~86个月,平均47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腕关节VAS疼痛评分术前为(5.53±1.46)分,术后为(2.12±1.41)分,术后疼痛较术前明显缓解。术前患侧腕关节平均握力为(10.05±2.83)kg,术后患侧腕关节平均握力为(28.45±4.58)kg;Quick-DASH评分术前为25.45±4.56,术后为8.12±1.81;PRWE术前评分为26.97±7.52,术后为4.41±1.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显示腕关节高度指数术前为0.49±0.03,术后为0.48±0.04,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截的带血管蒂头状移位是一种治疗月无菌性坏死的有效方法。

  • 标签: 截骨术 月骨 头状骨移位 Kienböck病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探讨肱骨锁定接骨板(PHILOS)固定治疗Vancou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力学稳定性。方法在1名志愿者(男性,34岁,身高173 cm,体重65 kg)股骨CT数据基础上,通过Mimics 21.0、3-matic12.0、Geomagic12.0、Hypermesh 2017.0等数字医学软件建立股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在股骨模型上切割股骨转子,植入股骨柄,分别行PHILOS(PHILOS组)和Cable-Ready GTR钛缆钩板系统(Cable组)固定。对两组模型分别施加700、1 400和2 100 N的压缩载荷和约束,研究不同内固定模型的Von Mises应力及变形分布,比较两组模型的力学稳定性。结果两组模型的最大变形量均发生在假体的股骨球头上。在2 100 N载荷时,PHILOS组模型的最大变形量为3.77 mm,高于Cable组模型的3.58 mm;最大应力峰值为491.54 MPa,较Cable组模型(733.61 MPa)低约49.2%。PHILOS组模型的最大应力峰值主要分布于接骨板的第4、5枚固定螺钉尾端,而Cable组模型的应力峰值主要分布于骨折线下第2根钛缆上。结论在各种载荷作用下,PHILOS和Cable-Ready GTR钛缆钩板系统均能提供足够的力学稳定性。PHILOS固定的应力峰值远低于Cable-Ready GTR钛缆钩板系统,可作为Vancouver B1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有效固定方式。

  • 标签: 股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板 假体周围骨折 有限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完全腹腔镜下胃切除双通道重建食管空肠π形吻合术治疗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可行性,并总结初步技术经验。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回顾分析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普通外科医学部接受完全腹腔镜下胃切除术双通道法食管空肠π形吻合的12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临床资料。12例患者中,肿瘤长径中位数2.0(1.5~2.9) cm,病理分期均为T1-3N0-3aM0。所有患者常规在完全腹腔镜下行根治性胃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游离食管下段约5 cm,游离胃大弯、胃小弯侧拟切除位置,至少保留1/2远端胃,以直线切割闭合器切断远端胃体。手术适应证:(1)经内镜及病理检查诊断食管胃结合部腺癌(SeiwertⅡ~Ⅲ型);(2)术前评估胃R0切除后能够保留至少1/2的远端胃。禁忌证:(1)经评估存在肿瘤远处转移或其他脏器侵犯;(2)术中评估腹段食管较短或存在膈肌食管裂孔疝者;(3)空肠系膜过短或张力过高;(4)术前存在严重合并症;(5)术前评估仅行姑息性手术;(6)营养状态不佳者。在完全腹腔镜下行双通道法食管空肠π形吻合消化道重建:(1)食管空肠π形吻合:处理距屈氏韧带25 cm处空肠系膜,于该处肠壁对系膜缘及食管右侧壁各取一长约1 cm切口,插入直线切割闭合器两臂,击发完成食管空肠侧侧吻合,使用直线切割闭合器于吻合口下缘离断并闭合共同开口,完成食管空肠π形吻合;(2)残胃空肠侧侧吻合:距食管空肠吻合口15 cm处空肠对系膜缘及残胃大弯侧各取一长约1 cm切口,置入直线切割闭合器,击发完成胃空肠侧侧吻合;(3)空肠空肠侧侧吻合:距食管空肠吻合口40 cm处远端空肠对系膜缘取一长约1 cm切口,直线切割闭合器两臂分别置入,击发完成空肠空肠侧侧吻合。取上腹正中切口,长4~6 cm,取出标本,留置腹腔引流管,逐层关腹。主要观察指标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排气时间和进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手术费用等。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资料用±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资料采用M(Q1,Q3)表示。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完全腹腔镜下胃切除术双通道法食管空肠π形吻合,术后病理示上切缘均未见癌细胞。手术时间(247.9±62.4) min,术中中位出血量100.0(62.5,100.0) ml,所有患者均未术中输血,切口长度(4.9±1.0) cm,手术费用(55.5±0.7)万元,首次进食时间中位数1.0(1.0,2.0) d,排气时间(3.1±0.9) d。所有患者顺利出院,围手术期内仅1例出现术后麻痹性肠梗阻和感染性肺炎,Clavien-Dindo分级均为Ⅱ级,予以保守治疗痊愈,无手术相关死亡。术后住院天数(8.3±2.1) d。结论完全腹腔镜下胃切除双通道重建食管空肠π形吻合术手术创伤小,安全可行。

  • 标签: 胃肿瘤 腹腔镜 近端胃切除术 双通道法 食管空肠π形吻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球囊导引导管(BGC)血流控制技术在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33例)、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科(18例)及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介入科(11例)采用机械取栓术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共62例,术中均采用BGC血流控制技术。其中颈内动脉合并大脑中动脉闭塞者36例,大脑中动脉水平段闭塞者26例。回顾性观察手术时间、血管的再通情况[采用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标准评估]、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术后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结果62例患者的中位手术时间为94.0 min(P25和P75分别为53.0、129.3 min)。其中57例(91.9%)血管再通成功(TICI分级为2b~3级),5例(8.1%)失败。取栓次数≤2次者占65.8%(47/62),其中35.5%(22/62)1次取栓成功。51.6%(32/62)患者取栓术后置入支架。62例患者中,17例(27.4%)出现并发症,其中术中发生血栓栓塞事件7例(11.3%),术后出现症状性脑出血10例(16.1%);死亡8例(12.9%)。62例患者术后90 d内预后良好(mRS≤2分)者37例(59.7%),预后不良(mRS≥3分)者25例(40.3%)。结论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术中采用BGC血流控制技术手术时间短,血管再通率和首次血管再通率较高,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较低,术后90 d预后良好比率高。

  • 标签: 脑梗死 动脉闭塞性疾病 前循环 机械取栓术 球囊导引导管近端血流控制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联合复合小剂量瑞马唑仑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3月湘雅医院骨科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丙泊酚组和瑞马唑仑组,每组30例。丙泊酚组采取丙泊酚镇静的单纯静脉喉罩全麻,瑞马唑仑组采取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复合小剂量瑞马唑仑喉罩全麻。对比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苏醒质量[拔除喉罩时间、术后15 min的警觉/镇静观察(OAA/S)评分、麻醉恢复室(PACU)观察时间、各种不良反应情况]、术后不同时间段认知功能情况[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不同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情况。结果麻醉前(T0),诱导后(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开始30 min(T3),手术结束时(T4)时段,瑞马唑仑组MAP及心率水平均高于丙泊酚组(均P<0.05);瑞马唑仑组的拔除喉罩时间短于丙泊酚组[(8.7±1.3)min和(12.3±1.4)min,t=7.09,P<0.001]、术后15 min瑞马唑仑组的OAA/S评分高于丙泊酚组患者[(4.6±0.3)分和(4.1±0.5)分,t=4.841,P<0.001];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丙泊酚组(3.3%和20%,χ2=4.043,P=0.044);术后3 h、6 h和9 h内的静息VAS评分瑞马唑仑组低于丙泊酚组(均P<0.05),12 h的静息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 h、12 h瑞马唑仑组的MoCA评分高于丙泊酚组患者(均P<0.05)。结论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联合小剂量瑞马唑仑保留自主呼吸的喉罩全麻具有血流动力学稳定、麻醉安全有效,苏醒迅速、苏醒质量高等优势,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障碍和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术后12 h内提供良好的镇痛的效果。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瑞马唑仑 股骨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iR-520c-3p对糖尿病肾脏病患者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糖尿病肾脏病患者(DKD组,4例)和糖耐量正常肾脏肿瘤手术者(正常对照组,4例)的肾脏组织。HE染色、过碘酸-希夫染色(PAS)和透射电镜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学变化。取生长状态良好的人肾小管上皮(HK-2)细胞传代至培养板内,并分成如下8组:正常葡萄糖组(NG,5.6 mmol/L葡萄糖)、高糖组(HG,30.0 mmol/L葡萄糖)、抑制物组(正常葡萄糖+转染miR-520c-3p抑制物)、抑制物对照组(正常葡萄糖+转染miR-520c-3p抑制物阴性对照物)、模拟物组(高糖+转染miR-520c-3p模拟物)、模拟物对照组(高糖+转染miR-520c-3p模拟物阴性对照物)、模拟物+TXNIP共转染组(高糖+共转染miR-520c-3p模拟物+TXNIP)、共转染阴性对照组(高糖+共转染miR-520c-3p模拟物+TXNIP阴性对照物)。活细胞动态实时监测细胞活性,碘化丙啶(PI)染色检测细胞焦亡情况;免疫荧光染色、荧光原位杂交、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miR-520c-3p、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TXNIP)和细胞焦亡分子NOD样受体蛋白3(NLRP3)、活化半胱氨酸蛋白酶-1(cl-caspase-1)、消皮素D(GSDMD)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明确miR-520c-3p和TXNIP之间的相互作用。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KD组肾脏组织肾小管炎性细胞增多,伴随miR-520c-3p表达水平下降,TXNIP表达升高(均P<0.05);肾小管特异性标志物水通道蛋白1(AQP1)与NLRP3和GSDMD焦亡蛋白共定位均增加。在HK-2细胞中,与NG组相比,HG组焦亡细胞增多,伴随miR-520c-3p表达水平下降,TXNIP、NLRP3、cl-caspase-1、GSDMD的蛋白水平和细胞上清液IL-1β浓度升高(均P<0.05);与模拟物对照组相比,模拟物组中miR-520c-3p表达量更高,TXNIP mRNA表达量更低,TXNIP、NLRP3、cl-caspase-1、GSDMD的蛋白水平和IL-1β浓度更低(均P<0.01),TXNIP和NLRP3共表达定位减少(P<0.05);与抑制物对照组相比,抑制物组中miR-520c-3p表达量更低,TXNIP mRNA表达量更高,TXNIP、NLRP3、cl-caspase-1、GSDMD的蛋白水平和IL-1β浓度更高(均P<0.01)。与共转染阴性对照组相比,模拟物+TXNIP共转染组的TXNIP和NLRP3共表达定位增加,TXNIP、NLRP3、cl-caspase-1、GSDMD的蛋白水平更高(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表明,TXNIP是miR-520c-3p直接作用靶点,miR-520c-3p通过靶向调节TXNIP表达,抑制高糖诱导的细胞焦亡。结论miR-520c-3p通过抑制TXNIP/NLRP3途径减轻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

  • 标签: 糖尿病 糖尿病肾病 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 细胞焦亡 miR-520c-3p 硫氧还蛋白相互作用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长节段内固定治疗老年Ⅳ型陈旧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CSOTLF)后交界性后凸(PJK)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95例老年Ⅳ型CSOTL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63例;年龄60~85岁[(67.4±6.5)岁]。损伤节段:T11 17例,T12 37例,L1 30例,L2 11例。患者均接受后路长节段内固定术治疗。按照术后是否发生PJK,将患者分为PJK组(30例)和非PJK组(65例)。采用单因素分析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骨密度(BMD)、吸烟史、致伤原因、合并症、损伤节段、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及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交界性后凸角(PJA)、矢状垂直偏移(SVA)、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差值(PI-LL)、骨盆倾斜角(PT)及骶骨倾斜角(SS)等术前影像学资料;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固定椎(UIV)位置、远端固定椎(LIV)位置、固定节段数等手术基本资料与术后PJK发生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术后PJK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BMD、术前PJA、术前SVA、术前PI-LL、PLC损伤、UIV位置、LIV位置、固定节段数与术后PJK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P均<0.05),而性别、吸烟史、致伤原因、合并症、损伤节段、ASIA分级、受伤至手术时间、术前PT、术前SS与术后PJK发生不相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70岁(OR=32.28,95%CI 3.83~272.29,P<0.01)、BMI>28.0 kg/m2(OR=7.88,95%CI 1.63~37.99,P<0.01)、BMD T值<-3.5 SD(OR=20.84,95%CI 2.36~183.93,P<0.01)、术前PI-LL>20°(OR=13.30,95%CI 1.54~113.87,P<0.05)及PLC损伤(OR=13.98,95%CI 1.37~142.34,P<0.05)与术后PJK发生显著相关。结论年龄≥70岁、BMI>28.0 kg/m2、BMD T值<-3.5 SD、术前PI-LL>20°及PLC损伤是老年Ⅳ型CSOTLF患者行后路长节段内固定术后PJK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应重视软组织保护和脊柱矢状位平衡恢复,术后应注意控制体重及抗骨质疏松治疗。

  • 标签: 老年人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手术后并发症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矫形术后交界性后凸(PJK)表现形式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162例行矫形术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PJK,分为PJK组(15例)与无PJK组(147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影像学参数的差异。结果162例患者随访3~36(25.04±3.05)个月;随访期间,15例(9.26%)发生PJK。与无PJK组比较,PJK组年龄、Smith-Petersen截术比例明显升高(P<0.05);PJK组术前矢状面平衡明显下降(P<0.05),术前和术后交界角明显下降(P<0.05),末次随访交界角明显升高(P<0.05)。15例术后发生PJK的患者中,存在三种PJK的不同表现形式,包括胸椎后凸的自然进展7例,压缩性骨折5例,假关节3例。结论胸椎后凸的自然进展、压缩性骨折、假关节是PJK的三种不同表现形式,且年龄、手术方式、术前交界角和矢状面平衡均为AS胸腰椎后凸畸形矫形术后PJK发生的影响因素。

  • 标签: 近端交界性后凸 胸腰椎后凸畸形 强直性脊柱炎 Smith-Petersen截骨术 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
  • 简介:摘要分析12例腹腔镜根治性胃切除Overlap法管状胃食管吻合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表明,腹腔镜胃切除Overlap法管状胃食管吻合重建消化道安全可行,可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胃功能,减少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球囊导引导管(BGC)血流控制技术在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33例)、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科(18例)及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介入科(11例)采用机械取栓术治疗的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共62例,术中均采用BGC血流控制技术。其中颈内动脉合并大脑中动脉闭塞者36例,大脑中动脉水平段闭塞者26例。回顾性观察手术时间、血管的再通情况[采用脑梗死溶栓(TICI)分级标准评估]、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术后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结果62例患者的中位手术时间为94.0 min(P25和P75分别为53.0、129.3 min)。其中57例(91.9%)血管再通成功(TICI分级为2b~3级),5例(8.1%)失败。取栓次数≤2次者占65.8%(47/62),其中35.5%(22/62)1次取栓成功。51.6%(32/62)患者取栓术后置入支架。62例患者中,17例(27.4%)出现并发症,其中术中发生血栓栓塞事件7例(11.3%),术后出现症状性脑出血10例(16.1%);死亡8例(12.9%)。62例患者术后90 d内预后良好(mRS≤2分)者37例(59.7%),预后不良(mRS≥3分)者25例(40.3%)。结论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术中采用BGC血流控制技术手术时间短,血管再通率和首次血管再通率较高,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较低,术后90 d预后良好比率高。

  • 标签: 脑梗死 动脉闭塞性疾病 前循环 机械取栓术 球囊导引导管近端血流控制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双平面Chevron内踝截自体软骨移植治疗距软骨柱损伤合并囊肿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26例距软骨损伤合并囊肿患者资料。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22~50岁,平均36.2岁;按照Hepple分型:Ⅳ型5例,Ⅴ型21例。关节镜评估距软骨损伤程度和范围,Chevron内踝截暴露距内侧软骨损伤区,彻底清除不稳定软骨,新鲜化处理囊肿硬化壁,取同侧股骨内髁非负重区软骨柱植入至距软骨损伤区。通过比较术前、术后1年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踝关节Karlsson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和膝关节Lysholm评分评价疗效。结果26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平均为20.6个月(12~30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切口感染、囊肿复发及畸形愈合等术后并发症,供侧膝关节未见明显疼痛及活动受限,患侧踝关节AOFAS的踝-后足评分由术前(64.3±3.9)分提高至术后1年(89.5±5.1)分,Karlsson评分由术前(60.5±5.5)分提高至术后1年(85.2±6.9)分,VAS评分由术前(6.2±1.1)分降至术后1年(1.8±0.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Lysholm评分术前为(94.7±1.9)分,术后1年为(94.1±1.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双平面Chevron内踝截自体软骨移植治疗距软骨损伤并囊肿可以有效缓解踝关节疼痛和改善踝关节功能,疗效满意。

  • 标签: 距骨 软骨 足损伤 移植 截骨
  • 简介:摘要动脉瘤样囊肿(aneurysmal bone cysts,ABC)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的长骨,原发于颅面的ABC相对罕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6岁儿童下颌的囊肿性病变,描述其影像学、病理形态学特征以及分子检测发现USP6基因重排,最后确诊为下颌ABC。第5版WHO和软组织肿瘤分类把ABC归属于富于破巨细胞的病变,多伴有USP6基因重排,是一种良性肿瘤。发生于手足小的巨细胞病变也具有USP6基因重排,第5版WHO将其也归于ABC。本文关注颌富于巨细胞的几种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强调组织形态学、分子检测和影像学相结合正确诊断ABC的重要性。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踝截联合自体软骨移植治疗距软骨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4年1月—2017年1月徐州市中心医院骨科16例(16足)距软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10例,年龄18~67(33.4±11.1)岁;右侧7例,左侧9例。患者均采用前踝截联合自体软骨移植治疗距软骨损伤。比较术前及其末次随访时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术后2年采用软骨修复MR观察(MOCART)评分评价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获得一期愈合。16例患者术后随访36~72(46.6±12.8)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由术前的(6.9±1.6)分改善为(0.8±0.8)分,AOFAS评分由术前的(60.7±10.8)分提升为(90.9±5.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67、13.92,P值均<0.001),依据AOFAS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优14例、良2例,优良率16/16。术后2年MRI示截面均愈合良好,原病灶缺损区均被移植物充填,MOCART评分为(65.0±10.2)分。结论前踝截联合自体软骨移植治疗距软骨损伤术后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好,症状减轻明显,临床疗效好。

  • 标签: 踝损伤 距骨软骨损伤 前踝截骨 骨软骨移植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胃癌流行病学的变化,食管胃结合部腺癌及其早期癌的诊断与治疗率逐年提高,手术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并已成为外科领域研究的重点。全胃切除是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近年来保功能理念逐渐被学术界重视并开展系列胃切除、保留远端胃的消化道重建手术方式探索,其主要研究指标是抗反流疗效和对营养预后的影响。间置空肠和双通道重建疗效确切,但其操作复杂,成为全腹腔镜手术的难点。降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和改善营养状况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笔者回溯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笔者医学中心经验,对全腹腔镜胃切除自牵引后离断食管-空肠吻合与双重抗反流双通道残胃-空肠吻合重建方式进行深入分析和阐述。

  • 标签: 胃肿瘤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 双通道重建 近端胃切除 自牵引后离断 腹腔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