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檄文是一种独具特色和研究内涵但受到关注不多文学体裁,作为外国文学中一个构成要素,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从文学特点上对其进行研究都具有积极意义和一定学术价值。云井龙雄是日本近代一个颇具特点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其所作檄文《讨萨檄》具有深远文学和思想意义。本文评述云井龙雄生平及政治思想、重点探究其上述作品文学特色和蕴含政治主张,论述其思想内容对后世影响,也为观察和理解日本近代史复杂多样性提供一个别样视角。

  • 标签: 檄文 云井龙雄 文学特色 思想内容
  • 简介:清华四大国学导师之一王国维一生译介了大量西方哲学著作,希望从形而上来丰满中国学术,从认识论高度来促进中西之间学术交流。本文主要以《辨学》这部译作为个案,结合其产生历史背景,从意识形态角度剖析其译名和译文特点,即以日译语吸收为译名手段、以"操纵"和"改写"为译文策略。王国维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以其深厚哲学研究为基础,对王国维哲学翻译进行研究,对当今文化、历史和翻译研究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 标签: 《辨学》 哲学翻译 意识形态 王国维1
  • 简介:语料库调查表明,韩汉疑问代词参与全称否定构式存在着"一对二"形义错配关系。韩语"???-"构式不仅可以表达汉语"谁也~"构式相当"否定主体相关所有动作/事件"功能,还扩展出在汉语中由"没(有)人"构式担当"否定主体存在"功能。这证明了韩语"???"比汉语"谁也"具有更强扩张能力和更高库藏显赫度。韩汉语际差异原因,从有定性无定性、否定焦点句法实现等角度可以得到说明。

  • 标签: 疑问代词 全称否定 存在否定 库藏显赫度 韩汉对比
  • 简介:如何使用形式名词“こと”“の”锦州医学院石素文在表达思想时候,往往需要一个行动、状态或更为复杂内容充当句中主语、宾语、补语等。为了符合格助词要接于体言后面的语法规则,此时必须借助形式名词,使前面的用言或文节体言化。最常用形式名词有代表事、事...

  • 标签: “の” 使用形式 形式名词 运动有益于健康 语义抽象 说话者
  • 简介:日语中格助词结句和名词结句是一种特殊句法现象,代表日语特征SOV句子结构有所不同。用格助词结句时由于省略了句末谓语部分,使句子结构变得简洁,且意思不变;名词结句是日语写作技法之一,它是将情景进行客观描写,从而产生出绝妙余韵。

  • 标签: 格助词结句 名词结句 修辞方式
  • 简介:一、关于动词型名词词组日本语言学家铃木康之指出,日语名词词组当中有一部分词组构成形式和语义结构类型动词词组有着渊源关系。这类词组特点是,中心语是典型动词性名词,而修饰语在语义上则往往表现为中心语动词性名词所表示动作行为或神情状态主体、对象、原因、目的、思想内容乃至移动行为方向或经过地点等等。例如:“稻妻”“父亲运耘”“牛肉试食”“子供世话”“隐居机嫌取”“旅疲”“无职业苦痛”“帰省荷造”“退校决心”“许可约束”“观音样参”“廊下行来”等。并且,作为中心语动词性名词对修饰语名词有着执着同现要求。否则,该名词就难以独立使用。

  • 标签: 名词词组 词型 动词词组 动词性 语义结构 类词
  • 简介:认知语用文体学是认知、语用和文体相结合界面研究,是一种诠释文学语篇新视角。本文梳理了认知语用文体学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该领域研究意义,并通过言语行为、认知指示、会话含义等理论模式深入探讨了认知语用文体学具体应用,指出目前认知语用文体学研究虽然缺乏系统性,但是具有广阔学术空间。

  • 标签: 认知语用文体 文学语篇 言语行为 认知指示 会话含义
  • 简介:本文聚焦于在日温州人移民集团历史和现状。由于早期赴日谋生温州人多为劳工,所以本文首先采用文献实证史学方法,通过探寻当时在日中国人劳工一般状况,阐明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开始温州人劳工大量移民日本这段史实。其次本文采用社会学访谈手法,通过对一个在日温州人家族移民方式、定居过程、生活现状等等分析,展现了在日温州人社会历史变迁。

  • 标签: 海外温州人 在日中国人 移民 唐氏家族
  • 简介:唐科举进士科考由尚书省礼部掌管,故称“省试”。进士科试帖诗,由此又称为“省试诗”。唐科举以诗赋取士对唐代文学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作用。日本古代在八世纪中后期,其国学机构大学寮开始通过考试选拔文章生,史称“文章生试”。进入九世纪后,文章生试改由式部省负责,亦名“省试”。平安朝文章生试不论在命名还是考试形式内容上,均与唐进士科颇为相似。本文对唐进士科考平安朝文章生试展开比较,进而剖析了唐初平安朝前期省试诗异同。

  • 标签: 文章生试 进士科考 省试诗 近体诗 声律
  • 简介:日本人也就是日语母语者有一种在认知语言学中称之为〈主观识解〉倾向。把自己置身于事态之中,通过身体直接体验去认识事态。这与客观地把握事态、甚至把话者自身也以俯瞰视点去认识西方语言大相径庭。日本人这种视点特征体现在各个方面,特别以绘画和庭院、建筑为代表视觉艺术最为典型。本文拟探讨这种视点特征如何反映在文艺以及日语表达上。日本视觉艺术关键词之一「見立て」〈所见〉有密切相联。所谓「見立て」就是以眼前实际看到"近景"和由此拟看到"远景"双重视像构成。这种特点也体现在日语中,因此日语视觉艺术存在着〈相同性〉。

  • 标签: 视点 見立て 近景·远景 主观识解 相同性
  • 简介:李白是我国唐朝著名诗人,他一首五言绝句"静夜思",千百年来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其流传之广几乎可以说已达到了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地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全诗古朴优美,通俗自然,而且四句诗浑然一体,天衣无缝,仿佛不是人工所作,真令人不忍心改动诗中任何一字一句.

  • 标签: 明月 李白 诗人 五言绝句 《静夜思》 通俗
  • 简介:荻生徂徕(1666-1728)是日本江户时期著名儒学家。他清晰地认识到时空不同导致了语言事物对应关系偏离,因此大力提倡古文辞学,并试图还原先王之道。古文辞学意义并不局限于语言学习文本解释,它是徂徕追求自我认知世界重要手段。

  • 标签: 江户时期 荻生徂徕 古文辞学 认知世界
  • 简介:纵观建国以来我国外语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五十年代,由于当时特殊国际国内环境,中国对外交往主要是面向前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相应地国内外语教学也非常重视俄语,俄语在中学外语教育中占有很大份额。第二阶段是自1960年前...

  • 标签: 日语教学 日语专业 日语教育 英语 高校 等院校
  • 简介:日语中“见る”可能表达一般有“见える”“见られる”“见ることができゐ”等几种形式。本文着重分析“见える”和“见られる”两种形式所表达语义。首先将“见える”分成基本义和引伸义,然后再做下位分类。从“见られる”语法结构和语义内容入手,将其分为三大类,再根据所表达基本义和引伸义做进一步分析。在重新分类和对比分析基础上,考察它们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阐明它们在可能表达上存在哪些特点和异同。

  • 标签: 可能表达 基本义 引申义 客观义 主观义
  • 简介:日语及其词汇最初进入中国人视野可以上溯至19世纪70年代,清朝驻日官员和少数访日文人在他们出版著述和游记中有所记载。但日语词汇开始对汉语产生影响以致出现日语借词应在甲午战争前后。其中,1895年黄遵宪《日本国志》出版,以及1896年《时务报》发行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本文从中日词汇交流史角度出发,对《时务报》中二字词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分析,旨在弄清其中日语借词来龙去脉。

  • 标签: 日语借词 词源考证 词语调查 中日词汇交流史
  • 简介:本文以高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大学生为对象,利用加拿大渥太华大学教授朗考特(RichardRancourt)博士编制知识获取方式问卷,使用Hayes和Preacher推荐考察分类变量对因变量影响方法,采用SPSS20.0和Mplus7.0,对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得出:要重视对一年级学生个人发展指导;可以通过学习指导拓宽学生知识获得方式;要重视培养和发掘二年级学生观察力和直觉理解力,等结论。

  • 标签: 高校日语专业 基础阶段 知识获得方式
  • 简介:以《玉烛宝典》尊经阁文库本为底本、以《古逸丛书》本、《玉烛宝典考证》本、石川三佐男辑译本为参照,比较各本对省略符号处理异同及书写差异,试探找出唐以前(古写本)省略符号使用些许规律,进而窥视到省略符号在日传承中采用「踊り字」(跳字)一词变迁和另一层面动机。

  • 标签: 古代写本 省略符号 玉烛宝典 跳读
  • 简介:日语复合动词“~こむ”主要表示“主体或客体从某容器外向容器内作位移”用法,译成汉语时为“~进”“~入”等形式。本文从认知角度,通过对日语复合动词“~こむ”汉语中趋向动词“~进”表示位移时句法语义特点进行对比,明确两者之间区别。

  • 标签: 认知 句法 语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