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流变检测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50例伴有血栓性疾病的患者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50例受检者为对照组。对2组血流变检测指标比较,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血流变学指标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全血切变率和血液黏度高于对照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血栓性疾病与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纤维蛋白原与红细胞压积全部为正相关,与血沉为负相关,与血浆黏度无相关性。结论:血流变检测为临床诊断血栓性疾病提供重要参考,一定程度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

  • 标签: 血流变检测 血栓性疾病 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感染性疾病患者在临床中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对于患者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的临床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感染性疾病老年患者60例开展研究。常规组应用传统护理,实验组提供心理护理。分析对比患者的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生活质量评定结果均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于感染性疾病患者提供心理护理对于患者的心理状态的改善效果明显,同时还能够明显提升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感染性疾病科 感染性疾病 心理护理 护理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对过敏原检测步骤进行分析,探究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应用成效。方法:研究开始时间:2020年6月,结束时间:2022年5月,参考对象抽取后,总例数为186,调查后发现,全部儿童均患有过敏性疾病,而后提供临床检验,具体方法为:血清特异性IgE定量检测,统计最终结果。结果:过敏性疾病儿童中,食物过敏原阳性、吸入物阳性、混合阳性率分别为18.28%(34/186)、65.05%(121/186)、18.28%(34/186);总IgE阳性率中,过敏性鼻炎、哮喘病症、湿疹有较高表现。结论:年龄不同,儿童过敏原也会有所不同,临床上可依据总IgE水平差异决定最终治疗策略。

  • 标签: 过敏原检测 儿童过敏性疾病 作用分析
  • 简介:【摘要】:规范我国儿童康复相关发育性疾病的命名和诊断,并确保临床专业人士,能够尽早精准诊断和治疗,并结合实际情况,本文基于儿童常见的发育性疾病进行评估、诊断和专家建议,并给予进一步治疗提供建议和指导。

  • 标签: 儿童康复 发育性疾病 现状与建议
  • 简介:摘要:目的 对2021 ~2022年水富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以了解食源性疾病发生的特征,为当地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水富市各哨点医院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上报2021年~2022年食源性疾病病例,从时间分布、年龄、性别、职业、可疑暴露食品进食场所分布及可疑暴露食品种类病例排名分布等方面加以分析。结果 2021年~2022年水富市各哨点医院上报食源性疾病病例共313例,其中2021年上报167例,2022年上报146例,均无死亡病例报告。病例按月份分布来看:1月份分布最多34例(10.86%); 从性别分布来看,313例病例中,男性157例(50.16%),女性156例(49.84%);从年龄分布来看,25-54岁年龄段最多,共计147例(46.96%),其次为14-24岁年龄阶段,共计69例(22.04%);从职业分布来看,以农民为主,共计214例(68.37%),其次为学生,共计36例(11.50%);可疑食品进食场所分布来看,以多种食品最多,共182例(58.15%),其次为酒类及其制品,共51例(16.29%);可疑食品暴露场所分布来看,以家庭为主,共276例(88.18%),其次为餐饮服务业28例(8.95%)。结论 该市食源性疾病呈散发,以农民为主,25-54岁为高发年龄段,食品暴露场所以家庭为主,可疑食品进食场所以多种食品为主,要提高警惕,加强管理。

  • 标签: 食源性疾病 监测 结果
  • 简介:摘要: 儿童过敏性疾病是一组常见的健康问题,对儿童的生活质量和家庭的生活方式产生广泛影响。本论文旨在分析儿童过敏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我们将回顾过敏症的不同类型,讨论现有的诊断方法和治疗选择,以及最新的研究进展。此外,我们将强调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以更好地管理儿童的过敏性疾病,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儿童 过敏性疾病 诊断 治疗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慢性疾病临床使用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我院对100例慢性疾病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将患者分成参照组和实验组,均有50例。参照组使用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实验组使用参照组护理和康复护理,对两组的护理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实验组满意度是98%,参照组满意度是80%,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737,P<0.05)。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比参照组优秀,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疾病患者临床使用康复护理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 标签: 慢性疾病 康复护理 常规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科医生治疗社区慢性疾病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社区慢性疾病患者共70例,随机分2组比对,对照组以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采取全科医生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科医生治疗对于社区慢性疾病的治疗效果确切。

  • 标签: 全科医生治疗 社区慢性疾病 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儿童发热疾病是儿科临床常见病症,其早期识别与处理对于疾病的预后及患儿的健康至关重要。本文着重探讨了儿童发热疾病的临床特征,包括热度、伴随症状及体征,为疾病鉴别诊断提供依据。在分析儿童发热疾病的常见类型,如感染性、非感染性发热等基础上,我们详细阐述了各类疾病的特异性表现,以助于临床快速定位。此外,我们还提出了儿童发热疾病的早期识别方法,包括症状监测、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强调了及时、准确的评估对早期干预的重要性。结合国内外指南,我们给出了儿童发热疾病的处理建议,包括对症治疗、病因治疗及预防并发症的策略,旨在为儿科医师提供实用的临床指导。通过系统性的研究和总结,本文旨在提高儿科医生对儿童发热疾病早期识别和处理的能力,从而优化治疗路径,减少疾病进展和并发症的风险。

  • 标签: 儿童发热 早期识别 处理方法 临床表现 常见类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组织芯片在遗传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NPCC)家系筛选中的价值。方法将22例HNPCC家系中结直肠癌患者和15例散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蜡块制作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MLH1、hMSH2蛋白表达。结果常规免疫组化检测HNPCC组hMLH1或hMSH2阴性68.2%(15/22);散发性结直肠癌组hMLH1阳性14例、阴性1例(6.7%),hMSH2全部阳性。组织芯片检测HNPCC组hMLH1或hMSH2阴性77.2%(17/22);散发性结直肠癌组hMLH1阳性13例、阴性2例(13.3%);hMSH2全部阳性。应用常规免疫组化和组织芯片方法检测hMSH2其结果一致。对hMLH1常规免疫组化和组织芯片技术检测进行比较,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组织芯片检测技术是一种高通量的筛选方法,适合于回顾性HNPCC家系筛选。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遗传性非息肉性 组织芯片 免疫组织化学 家系筛选
  • 简介:目的探讨遗传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方法对1990年1月至2007年10月间收治的遗传非息肉病性大肠癌20家系81例患者组成HNPCC组,随机选取同期收治的散发性大肠癌72例组成散发组;回顾分析两组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差异。结果HNPCC组和散发组在性别方面无显著差异,但在发病年龄、肿瘤部位、病理类型、肿瘤分期和预后方面统计学差异显著。HNPCC具有发病年龄早、病理分化差、右半结肠多见、多原发癌多见的特点,但其5年生存率好于散发性大肠癌。结论HNPCC的临床病理特点突出,其生物学行为与散发性大肠癌截然不同。

  • 标签: 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肿瘤 病理学临床 预后
  • 简介:本研究探讨CD123在成人Ph染色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chromosome-positive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Ph+ALL)患者CD34+CD19+细胞上的表达特点及其在复发预测中的作用.2010年1月-2012年4月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经规范化诊治的49例18-60岁初诊Ph+ALL患者纳入本研究,在初诊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点通过多色流式细胞术监测CD34+CD19+细胞上CD123的荧光强度及表达比例,同时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quantitativepolymerasechainreaction,RQ-PCR)监测BCR-ABL1融合基因变化.与正常B祖细胞相比,获得完全缓解后任意时间点骨髓标本中异常高表达CD123的CD34+CD19+细胞大于10个定义为免疫残留阳性(FCM阳性).结果表明,①初诊及复发Ph+ALL患者CD34+CD19+细胞上CD123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fluoresceintensity,MFI)[8.52(3.71-32.35)vs8.93(4.79-29.74)vs1.31(0.21-1.75),P<0.05],以及异常高表达CD123的CD34+CD19+细胞比例(84.63%(55.07%-99.96%)vs84.50%(57.68%-99.80%)vs0.99%(0.45%-1.83%),P<0.05]均显著高于健康供者的正常B祖细胞.入组的全部初诊及复发Ph+ALL患者的CD34+CD19+细胞均高表达CD123.②多色流式细胞术监测异常高表达CD123的CD34+CD19+细胞和RQ-PCR检测BCR-ABL1融合基因的结果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n=49例,360对,Spearmanr=0.90,P<0.0001).③13例复发患者中有11例在复发前3个月MRD监测表明,在复发前中位时间60(30-73)天均检出FCM阳性.结论:通过多色流式细胞术检测异常高表达CD123的CD34+CD19+细胞可与RQ-PCR检测BCR-ABL1融合基因互为补充,共同应用于Ph+ALL患者的MRD监测以及复发预测.

  • 标签: CD123 CD34+ CD19+细胞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Ph染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