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患儿实施改良肛术后护理的价值。方法:选取2022年4月-2023年4月,选取该期间到我院接受诊治的先天性巨结肠(7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做有效分组处理,分为研究组(n=35)与常规组(n=35),研究组患儿实施改良肛术后护理,常规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之后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儿住院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均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为先天性巨结肠患儿进行护理时,应选择改良肛术后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干预,这种护理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而降低患者住院时间及费用,效果显著。

  • 标签: 改良肛周术后护理 先天性巨结肠患儿 价值 探讨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临床护理在外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技术治疗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方法: 选入本院收治患者 98 例,分为参照组( 49 例给予常规护理)及观察组( 49 例给予针对性护理),对比护理效果。 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 P < 0.05 )。 结论: 在中心静脉导管技术治疗肿瘤患者中利用的合理临床护理措施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肿瘤患者 临床护理
  • 简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是从外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深静脉穿刺技术,临床上广泛用于中、长期需要静脉输液的患者,其中,需要反复多次进行化疗的肿瘤患者PICC置管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选择,避免反复静脉穿刺致机械性静脉炎或化疗药物外渗的化学性静脉炎与组织坏死。

  • 标签: 化疗 中心静脉导管 血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胃食管反流病患实施自我管理项目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我科收治的102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51例患者实施自我管理项目干预,设为研究组,另外的51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设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干预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实施自我管理项目干预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相比于常规护理干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明显提升,值得大力推广和引用。

  • 标签: 胃食管反流病 自我管理项目干预 效果评价
  • 简介:目的总结自体外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患者化学药物治疗(化疗)及自体外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重点护理内容。结果本组患者两次自体外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均未检出与多发性骨髓瘤有关的血清M-蛋白及免疫球蛋白,IgA、IgG、IgD均达到正常值范围,尿本周氏蛋白达到阴性。结论做好化疗后血管的护理、骨痛的护理、感染的预防及化疗毒副反应的护理对于保证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造血干细胞移植 多发性骨髓瘤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PICC(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专科护理门诊在导管管理与维护中的作用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5月-2020年11月我院PICC门诊建立前的置管患者20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照组,将2020年12月-2021年6月我院建立PICC门诊后全程接受门诊护理的置管患者20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回顾性分析两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导管留置时间。结果:在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P<0.05) 。在导管留置时间方面,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PICC置管患者应用PICC专科护理门诊效果显著,可提升其置管安全。

  • 标签: PICC 专科护理门诊 导管管理 导管维护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标准化操作流程对外静脉留置针患者静脉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云南省某三级综合医院缓和医学中心60例外静脉留置针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标准化操作流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标准化操作流程应用于外静脉留置针患者,对降低患者静脉炎发生率有良好的改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标准化操作流程 外周静脉留置针 静脉炎 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应用于肛克罗恩病患者中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6-2021.6月在我院收治的70例肛克罗恩病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5例),前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后者采取中医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肛克罗恩病患者采用中医优质护理服务模式效果确切,有助于减少不良反应发生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采纳。

  • 标签: 肛周克罗恩病 中医优质护理服务模式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评价肿瘤患者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本次采取随机数字分组法,将我院在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80例肿瘤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40例在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中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40例则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方法,进一步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00%,与对照组的20.00%比较明显更低,两组数据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肿瘤患者,在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期间,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及应用。

  • 标签: 针对性护理干预 肿瘤患者 外周静脉 中心静脉导管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理在经外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中的干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74例符合PICC适应症的患者,时间跨度为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根据护理模式的差异性,患者被分为观察组和对比组,观察组接受配合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理,而对比组接受常规护理。结果:在37例观察组中,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2.70%,明显低于对比组的16.20%(P<0.05)。此外,观察组的各项护理满意度评价指标得分均高于对比组(P<0.05)。结论:在PICC置管患者中,配合静脉输液治疗专科护理可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这一干预模式具有推广和应用的价值。

  • 标签: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静脉输液 专科护理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主要为了分析改良视频复位操对于PICC置管一以上的患者导管以为的调管情况,分析具体的影响。方法:选择 2021年7月-2022年6月在我院肿瘤科住院的 PICC 置管且出现导管移位的患者 6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调管方式:如置管时间短小于一天,则由置管专科护士在无菌环境下将导管脱出相应的位置可以重新送管置下腔静脉;如果时间太长超过1脱出的 PICC管道不能再次送进去。实验组采用改良复位操方式,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了解改良视频复位操对导管异位调管的具体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一共30名,复位成功人数23名,成功率77%,实验组患者一共30名,复位成功人数27名,成功率90%。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次研究使用了复位操可以快速有效的让异位的PICC复位成功,并且成功率较高,值得大范围的推广使用。

  • 标签: 改良视频复位操 PICC置管一周 导管异位调管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DCA护理管理对血液科患者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效果分析。方法:选择2021.1-2023.3在本医院接收治疗血液科患者196例,按照随机分组将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各98例,对两组的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效果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对比两组PDCA护理管理的满意度,护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液科患者通过PDCA护理管理干预措施能有效减轻并发症,提高

  • 标签: PDCA护理管理 血液科患者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质量控制圈(QCC)策略提高口腔门诊护士围牙护理操作术感染预防控制的执行力。方法:从2022年9月至2023年9月,我们选择了116例口腔门诊护士牙操作配合进行研究。采用对比法,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的方式,评估护士围牙护理操作术感染预防控制的执行力。然后,根据发现的问题,针对性地制定了改进措施和规范牙操作配台时控感流程,并组织QCC小组与护士合作推行这些改进方案。结果:在调查和观察中发现,口腔门诊护士围牙护理操作术感染预防控制的执行力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操作规范性方面,只有65%的护士能够按照标准操作进行护理;消毒手法的正确使用仅占到50%。然而,在实施QCC策略后,护士的感染预防控制执行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操作规范性的达标率从65%提升到了90%,消毒手法的正确使用率也从50%增长到了85%。结论:本研究通过质量控制圈(QCC)策略的实施,成功提高了口腔门诊护士围牙护理操作术感染预防控制的执行力。我们的研究表明,通过合理的质量控制和改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感染风险,提高口腔门诊护士围牙护理操作术的质量和安全性。

  • 标签: 口腔门诊 围牙周护理 感染预防 QCC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在经外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中实施静疗专科护理的积极价值。方法:选取我2022年5月-2023年5月行PICC的60例患者,随机取样法分组处理(确保每组满足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静疗专科护理。结果:观察组治疗依从性更高显示,治疗期间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在PICC中实施静疗专科护理价值明显,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并确保治疗安全性。

  • 标签: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静疗专科护理 治疗依从性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监测在小儿外静脉输液外渗预防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 研究对象70例为接受外静脉输液治疗的小儿患者,以电脑随机法分为对照组(n=35)、观察组(n=35)两组,对照组开展常规静脉输液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监测,对比护理效果,研究起止时间为2023年1月-2023年12月。结果 观察组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家长的护理满意度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接受外静脉输液治疗的小儿患者实施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监测,有利于预防外渗事件的发生,提高家长满意度,从而优化护理质量,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监测 小儿外周静脉输液治疗 预防外渗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监测在小儿外静脉输液外渗预防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 研究对象70例为接受外静脉输液治疗的小儿患者,以电脑随机法分为对照组(n=35)、观察组(n=35)两组,对照组开展常规静脉输液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监测,对比护理效果,研究起止时间为2023年1月-2023年12月。结果 观察组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家长的护理满意度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接受外静脉输液治疗的小儿患者实施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监测,有利于预防外渗事件的发生,提高家长满意度,从而优化护理质量,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监测 小儿外周静脉输液治疗 预防外渗
  • 简介:摘要:主要综述经外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 PICC)与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研究现状,患者发生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标签: 医用黏胶至皮肤损伤 相关因素 护理 预防 研究现状
  • 简介:目的运用导管漂浮原理预防经外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异位颈内静脉。方法将2012年9月到2014年1月400例拟行PICC置管的患者按照单双号分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200例。采用体表定位结合超声实时观察,确认导管进入锁骨下静脉后,试验组(200例)即从末端分离导丝和导管,撤出导丝3cm,继续送至预测量长度。对照组(200例)采用传统方法置入PICC。比较两组患者颈内静脉异位率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无颈内静脉异位,对照组颈内静脉异位率为16.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导管漂浮原理可以有效预防PICC异位颈内静脉。

  • 标签: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导管异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改良送鞘法在超声引导下经外中心静脉置管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实施超声引导下经外中心静脉置管术治疗的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传统破皮送鞘实施经外中心静脉置管术,实验组实施改良送鞘法,对比两组患者的一次送鞘成功率、术后24h穿刺点出血量、穿刺点渗液、伤口愈合时间及穿刺点感染情况。结果: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低于对照组,对照组塞丁格传统破皮送鞘即刻出血率、术后24h穿刺点出血率、伤口愈合时间率高于实验组,两组对比具有差异表示统计学有意义。患者置管后7天维护次数及穿刺感染率分析,实验组7天内的维护次数低于对照组,穿刺感染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差异表示统计学有意义。结论:为超声引导下经外中心静脉置管术治疗的患者实施改良送鞘法,可有效缩短伤口愈合时间、减少出血量、减少误伤淋巴管率,不过在一次送鞘成功率无较大优势。

  • 标签: []改良送鞘法 超声引导下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 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