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51年创刊的英文版《中国文学》是一本由官方发行的向外译介中国文学作品的刊物。该杂志译介的作品中,诗歌所占比重较大。本文选取了1951—1965年间《中国文学》中的诗歌作为考察对象,梳理其编选方针、选译情况,以及不同时期选材的变化,阐释其特点,并揭示在诗歌编选过程中发生作用的显性及隐性因素。

  • 标签: 中国文学 诗歌流派 读者阅读心理 现代诗歌 政治意识形态 两个中国
  • 简介:在阅读当代小说的过程中,经常有一种分裂的感觉。从总体上看,作家的审美自觉性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程度,作家的批判精神也已成为一种自觉意识,无论是写人与历史、文明、制度之间的冲突,还是写人性自我的挣扎、变异,都渗透着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独立意识与人道主义精神。但是,失望常常不期而至。当你跟随着作品进入小说世界时,小说的意义——无论通过多么富于匠心的结构方式或别致的语言表达——始终没能超越现实,它既没能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方向和思考空间,也没能丰富我们的心灵世界。当作者对历史的情感、态度及认知已经成为不言自明的东西,是本民族中人的生活常识的时候,作家这种象征性的揭示还有什么意义?它远没有真正的现实给我们的冲击更大。

  • 标签: 历史观 批判主义 当代文学 “中国” 人道主义精神 当代小说
  • 简介:当下人类所面对的全球变暖和生态危机,警示了现代化发展对“人地亲和”的忽略及偏废,其恶果是:脱缰狂奔的工业化、城市化导致人地分离;废农济工竟奉为发展的捷径,粗暴的“环境行为”却成了开放的时尚。何以重建人地的和谐关系?新近问世的知青文学给了我们不少启迪,其中戴思杰借改文为影之举,巧用人为的生态灾变,一反“再教育”主题中常见的怀旧心态,为青春期的亲仇爱恨之隋注入了厚重的栖息伦理,以此讴歌人地亲和的回复。

  • 标签: 人地亲和 知青文学 地隅体验 居住生态 发展观 欧美现代文明
  • 简介:本文以庞德与中国文化关系的讨论为出发点,针对国内庞德研究中出现的过激甚至错误的观点--有的文化批评者对庞德与中国的关系采取敌视的态度,并给庞德冠以法西斯集权主义者和肆意篡改与背叛中国文化的文化霸权主义者等名称--试图通过例证,以答疑的方式,以庞德的诗学和译学原则为基础,以译者的特殊翻译情态为前提,来阐明:文化批评必须注重批评的客观性,批评者应尽量避免运用不适当的理论基础和采取不适当的批评视角对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做主观臆测,从而导致不应有的文本误读,甚或中伤批评对象.同时,本文还试图从中外文化交流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借鉴原则和批评原则两方面,启发探讨国际文化交流的规律和准则.

  • 标签: 庞德 中国文化 借鉴原则 批评原则
  • 简介:本文通过考察三部有代表性的文学史著作,探讨十七年文学是怎样被一代又一代的撰史者构造出来的,文学史叙述与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历史的真实性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学史重构的新的可能性。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史稿》 意识形态 文化语境 历史叙述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2-22
  • 简介:在《文选》的39类文体中,见《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北京,[101]《文章辨体序说文体明辨序说》

  • 标签: 中国总集 体例考论 历代文选
  • 简介:“流亡”是贯穿中国俄侨作家巴维尔·谢维尔内中短篇小说创作的一根主线。作家笔下流亡中国的俄罗斯侨民对母国的文化记忆,在流亡地的现实生活、情感遭遇、本土印象和文化碰撞等,无不带有深刻的流亡印迹。谢维尔内的创作基调是现实主义的,但他的作品注重人物的内心感受和精神思索,颇具意识流特色。整体上充满静态的、孤独的、忧伤的审美氛围。

  • 标签: 流亡 谢维尔内 中短篇小说 俄罗斯侨民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7-25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大约是在1984年冬,还在鲁北小城工作的我,偶然得到了一套丹麦文学史家勃兰兑斯所著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在那些寒冷而常有大雪封门的记忆的冬夜,这部书给我带来了久违的兴奋和激动。我从未想到,世界上居然还有如此让人喜悦的学术著述,有如同文学作品一样带给人生命感奋和精神愉悦的文学史叙事。它所描述的青年德意志的文学群像,法国浪漫派激荡人心的文学故事,巴尔扎克式充满挫折又从未退缩过的传奇人生,

  • 标签: 文学思潮 个人记忆 中国当代 历史遗产 自序 修订
  • 简介:独幕剧的兴起是五四戏剧运动衍生出来的重要历史现象。它的出现既是五四戏剧改革先驱对于现代戏剧文体自觉追求的产物,也是中国小现代剧场运动初兴推动的结果。五四独幕剧形态既有明显的历史局限,也表现出新的艺术品质。独幕剧的兴起折射出中国戏剧现代性生成的复杂轨迹。

  • 标签: 独幕剧 话剧形态 现代转型
  • 简介:本文将丁韪良的翻译活动回置于近代中西方权力关系的背景下,以19世纪西方殖民势力制定的世界“文明等级”秩序为参照,指出丁韪良英译中国神话传说和诗歌的根本目的在于向西方社会传播中国“半文明”的定位和形象,以维护西方在华的殖民利益和传教利益。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丁韪良对翻译的题材进行了刻意筛选,并且在翻译过程中对汉语原作进行了系统的操控与改写。作为首位集中从事中国神话传说和诗歌英译的美国汉学家.丁韪良在客观上为中国文学在美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 标签: 丁韪良 半文明 神话传说 诗歌翻译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4-12
  • 简介:仅就表现对象而言。五四小说除了小说家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自我反思之外,更多的就是其以启蒙者的姿态对传统落后、几近停滞的乡村的观照,而1930年代的小说则在关注乡村生活新变的同时,又不约而同地开始了对于新奇现代、变动不羁的都市的聚焦。对于现代小说而言,都市生活的深度介入无疑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它不仅极大地拓展了现代小说的表现领域,为其提供了真正具有“现代”意味的生活原型;更为重要的是,它给传统乡村生活的表现提供了无法回避的参照。

  • 标签: 中国小说 30年代 沈从文 穆时英 物象 茅盾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三、近代城乡关系对城市、乡村、城市化发展的影响,近代中国的城乡关系是城市片面掠夺乡村的关系,近代中国城乡关系中的对抗性矛盾所导致的城市与乡村的全面对立

  • 标签: 中国城乡 低速缓 关系城市化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1-15
  • 简介:三、近代城乡关系对城市、乡村、城市化发展的影响,近代中国的城乡关系是城市片面掠夺乡村的关系,近代中国城乡关系中的对抗性矛盾所导致的城市与乡村的全面对立

  • 标签: 中国城乡 低速缓 关系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