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6 个结果
  • 简介:朱熹的戏历来被视作理学禁锢民间音乐的枷锁。本文拟从“存天理、灭人欲”的内涵、“戏”的历史背景、福建地方民俗等几个方面对此加以辨析,力图以更加客观全面的眼光看待朱熹的戏措施,还其更加公正的历史评价。

  • 标签: 朱熹 民间戏曲 禁戏
  • 简介:上海市广播电影电视局近日作出决定,禁止在荧屏上“假唱”。决定公布后,各界反响十分热烈。人们还清楚记得,若干年前,一些歌手在舞台演出,虚张声势搞假唱,引起观众的厌恶和愤怒。新闻媒体也齐声挞伐,认为这是一种欺诈。是对观众的不尊重。慑于舆论

  • 标签: 观众 张声 舞台演出 欺诈 歌手 演员
  • 简介:東漢初期開始出現有關書法的論述。而最早討論'技法'的書法专論,本文以爲當數見于北宋时期《墨池編》(宋治平三年序)收入的《玉堂經》。《玉堂經》由若干片段組成,涉及筆畫、結構、書法創作訣竅等問题。其中,最著名的篇章是《永字八法》及《永字八法圖》,對後世影響甚大。《玉堂經》在書學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但是,目前尚未解決《玉堂經》撰者、出处等問題。本文依靠書法文獻的梳理和書法史的觀察,討論这些问题,以期瞭解中國古代書法技法和書法教學。

  • 标签: 玉堂 翰林院 禁經 書法文獻 書法技法
  • 简介:在中国戏曲史上,有两种非常独特的现象,即"而不止"和"不禁则止"。"而不止"主要指一定时期的统治者对戏曲演出和某些剧目反复查禁,但戏曲演出并没有停止,反而愈来愈受民众欢迎;一些剧目,可以说从其出现之初,就反复被查禁,而至今,这些剧目仍作为很多剧种的代表作常演不衰,《牡丹亭》即为突出代

  • 标签: 中国戏曲 戏曲创作 《牡丹亭》 戏曲作品 马伶 文化探析
  • 简介: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歙县人汪必昌撰著《徽郡风化将颓宜说》(以下简称《宜说》),抄本现存于安徽省博物馆。朱万曙教授曾撰文公布了其内容,原文中有这样的语句:“乾隆甘六七年,安庆班之入徽也……后之作俑石牌班……名目‘乱谈’……尤可恶者,昔年逐出徽境之班,到处不称安庆、石牌,

  • 标签: 风化 补考 安徽省博物馆 安庆 教授
  • 简介:著名艺术家邓箭今即将于2009年2月14日至2月22日,在北京今日美术馆1号馆举办主题为"情·"的大型个展,届时将举办隆重的学术研讨会等系列活动。担任此次个展的策展人为著名艺术批评家高岭先生。

  • 标签: 艺术作品 学术研讨会 艺术家 美术馆 批评家 策展人
  • 简介:<正>中国古代礼乐文化覆盖下的丧葬仪式是非常讲究的。丧仪、凶礼成为官方政治生活和民间日常生活共同建构的一种集体仪式,表达着不同社会阶层对死亡的体认和对生命的诠释。但随着礼乐在民间的分野,负载着不同举丧程序和文化现象的丧葬活动,也经历了许多制度

  • 标签: 方相 演剧活动 伎艺 僧道 黄金四目 角抵
  • 简介:<正>林俊杰签约新东家不久,就成立了自己的制作公司,并将推出新专辑《学不会》。对此林俊杰特别表示新环境让他的创作更加成熟,"更诚实面对内心",虽然当了"老板"压力不小,但看到新专辑最终完整呈现,依然让他觉得十分开心。为了让JJ安心创作,

  • 标签: 林俊杰 制作公司 日足 娱乐圈 第一张 面对自己
  • 简介:<正>宋代是一个民神信仰非常盛行的时代,民间祭赛祀神活动中多伴有歌舞优戏搬演,虽然官方一再对民间赛祭社乐演戏予以限制和打击,但祭赛演戏和社戏还是溢出了宗教仪式的边界,作为民间演剧活动的特定表现而不断高涨,这种景象恰恰酝酿着两宋戏剧史的重大转机。

  • 标签: 戏剧史 演剧活动 淫祀 生长土壤 民神 斋郎
  • 简介:由故宫博物院和上海豫园管理处联手举办的"紫瑰宝——故宫博物院藏清宫赏玩展"自9月12日至12月10日在豫园听涛阁展厅展出。该展共展出清代的清宫赏玩器100余件。其中主要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文物。这些国宝级文物涵盖了玉石、珐琅、陶瓷、漆器、玻璃、牙角、竹木、金银器等多种工艺。由明清皇宫改为博物院的故宫,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最大宝库,她的藏品包括了古代艺术品的所有门类,拥有级别上、品类上、数量上的优势,是中国皇家收藏传统

  • 标签: 故宫博物院藏 清宫赏玩 瑰宝故宫博物院
  • 简介:与元代戏往往出自官方谕旨政令和法律条格,缺乏基层社会回应和文人参与不同,明代依托地方士绅进行基层社会自治而展开的地方性正俗戏,在苏州、杭州、南京、松江、山阴等江南市镇发动起来。在戏剧教化论的辐射影响下,以告示、官箴、乡约、士绅言论、家训等形式出现的地方法则和社会舆论,对弥漫于民间祀神、婚丧、节日游艺活动中的演剧活动,对较远离政

  • 标签: 地方性 基层社会 明代 民间 乡约 杂剧
  • 简介:明中叶后,宫廷与上层戏诏谕、律令相对减少,而文人士大夫参议、家训官箴、功过格等社会舆论禁忌增多。导因于官方戏曲教化论影响,戏的言论将戏曲传演看做一切罪恶的渊薮,看做风俗奢靡、道德堕落的罪魁祸首。随着明代后期士宦蓄养家乐家班风气兴起,

  • 标签: 明代后期 地方性 戏曲演出 万历 功过格 社会舆论
  • 简介:《永三掌教世袭序》是清代勒石立碑而保留至今的为数不多的伊斯兰教金石资料。研究分析立碑的起因、碑文内容,对我们了解清代伊斯兰教在山东地区乃至更广范围里的传播、发展是有帮助的,进而对我们今天的宗教管理工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标签: 伊斯兰教 清真寺 碑文
  • 简介:<正>正如《清代燕都梨园史料》作者张次溪在自序中所云:“戏剧一道,有清一代为最盛。盖清室来自漠野,目所睹者皆杀伐之事,耳所闻者皆杀伐之声,一聆夫和平雅唱、咏叹淫佚之音,宜乎耽之、悦之。上以此导,下以此应。于是江南各地梨园子弟相率入都。”①戏曲在北京的繁荣兴旺,与八旗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旗人群体在隔绝与融合之中逐渐完成了民族文化的重构过程,而戏曲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

  • 标签: 社会文化 旗人文化 戏曲发展 清代北京 民族文化 戏曲演出
  • 简介:乾隆四十五年(1780)十一月,清高宗谕令扬州两淮盐政伊龄阿(?-1795)、苏州织造全德(1732—1802)对两地的戏剧曲本进行专门审查,前后历时近两年,查勘剧曲达700种左右。有关此事,学界以往多集中考辨扬州词曲局的设局时间,较少考察两淮盐政、苏州织造及清高宗对于饬行动的真实态度。其实,考析清楚双方对此事的真实态度,直接关系到如何评估饬剧曲事件对“花雅之争”的实际影响及其戏剧文化史的意义。

  • 标签: 乾隆帝 剧曲 戏曲 清高宗 文化史 盐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