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6 个结果
  • 简介:前贤认为南宋时人只字未提“南宋画院”之原因,主要有“文献遗佚”、“误书”以及南宋本无“画院”。通过详细考察,本文认为:南宋人不谈“南宋画院”之根本原因是忌讳,南宋不是没有“画院”,而是南宋人不敢提及,即南宋赵升所谓“曰阙文,实不敢也”;元人不必忌讳,所记南宋“画院”是可信的。

  • 标签: 南宋画院 忌讳 虚拟画院 实体画院
  • 简介:京族独弦琴是京族文化的代表,具有声音易逝、强调演奏者个体性等特征。由于独弦琴艺术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发展状态,在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其保护与传承出现危机。现有的家族传承、师徒传承、民俗传承、学校传承等四种传承模式成为独弦琴艺术“遗”传承的主要模式。为使独弦琴艺术拥有持续流传的生命力,我们应该在跨文化、跨学科的研究视域中采取“文献”保护与“活态”保护并行的方式。“文献”保护采取对前辈艺人和当下艺人资料的“地毯式”收集记录等方式,“活态”传承中除延续现有传承模式外,还应加强对其文化空间的保护。

  • 标签: 独弦琴 非物质文化遗产 特征 传承模式 措施
  • 简介:淮北花鼓戏因其艺术特色而曾有辉煌的历史,曾被美国艺术家赞誉为"中国的民间芭蕾"。但当下的时代境遇却是岌岌可危,有曲终人散之忧。虽然淮北花鼓戏被列入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理论研究的滞后却制约了淮北花鼓戏保护政策和实践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在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野下,淮北花鼓戏必须重视对其"精神内核",即所蕴含的民族特点、文化价值与精神理念的关注。保护"人"是进行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因素,因此必须将"以人为本"的原则贯穿始终。

  • 标签: 淮北花鼓戏 非物质文化遗产 境遇 保护
  • 简介:《北海相景君碑》立于东汉汉安二年(143),是现存最早的形制最完整的汉碑,有额有座有穿。碑额为圭形,类似《孙仲隐墓志》。圭形象征着甲骨文中的“祖”字之意。“穿”乃刻碑上半部分安装辘轱下棺用的圆孔,汉碑中有穿者尚有《袁安碑》等。从形制上就能够看出碑刻之间的一些渊源。汉碑分布极其广泛,风格多元,临摹之初必须有一个“相关性”认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碑刻存在某种内在或外在的关联。或者,这种关联事实上并不存在,但基于某种理由仍然可视为是“存在”的。

  • 标签: 临摹 北海 解析 意似 “存在” 汉碑
  • 简介:紫砂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集造型,雕刻,诗,书,画,印,茶等多项中国传统文化和技艺于一体,也是历代文人雅士争相参与其中的艺术瑰宝。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紫砂 杭州 珍品 艺术 雕刻
  • 简介: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录象片的拍摄和代表作丛书的编撰,是其中两项重要的内容。浙江省遗保护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普查覆盖面达到浙江省所有乡镇、街道及行政村的100%,浙江省共上报遗普查线索271.9万条,实地调查遗项目15.63万项,其中新发现项目5.3万余项;召开各类座谈会18894次,走访民间艺人13.37万人次;收集相关实物资料2.3万余件,调查文字记录1032.1万字,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编撰 拍摄 申报 书籍 名录
  • 简介:祁剧,湖南地方大戏,发祥于祁阳,植根于衡阳、零陵、邵阳、郴州,怀化等地区,流行于湘西南、桂北、粤北、赣南、闽西、黔东一带,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我省历史悠久、遗产丰富、剧团最多,影响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祁剧以其高昆四大部目连大戏(高腔)、观音大戏(高腔)、

  • 标签: 祁剧 传统剧目 观音 中国 地方戏曲剧种 湘西南
  • 简介:艺术法的提出在世界范围内,“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从起源到现在,经历了一段颇为周折的时间。我国的“遗”保护工作虽起步略晚,但通过短暂几年的努力,各省市自治区“遗”的发掘、申报与保护等各项工作皆取得了相当的成果。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艺术 体系 世界范围 保护工作 自治区
  • 简介:2013年是我国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由起步阶段的基础性工作转向依法保护、科学保护发展阶段的重要一年。在这一年,我国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继续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并举的工作思路,在延续以往保护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深入推进。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国 理论与实践 依法保护 起步阶段 保护发展
  • 简介:大街小巷,闹市之中,但凡有小块空余场地,便有大量的“广场舞”追随者。关于广场舞的探讨,早已不是学界的新鲜事。从1999年起,以普通大众为主要读者的报刊和杂志开始出现少量关于广场舞的文章,但主要是将其作为一项大众街头的健身运动予以简单介绍和宣传,缺乏深度的学理分析。

  • 标签: 广场 解读 健身运动 学理分析 追随者 大众
  • 简介:在日益工业化与商业化的当代世界,人们对于时间的感知和把握愈加趋于功用化。时间的功用化既是资本化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伴随着人类主体中心主义的加剧而日渐彰显。贾樟柯的《无用》与蔡明亮的《行者》向我们展示了时间那业已逐渐被我们遗忘的面向,在这两部短片中时间以“无用”以及“缓慢”的特征出现,挑战了我们日益墨守成规的观影经验,同时也唤起了我们对时间和生命的重新思考

  • 标签: 时间 无用 贾樟柯 蔡明亮 缓慢
  • 简介:海派文化的滥觞曾为上海留下绵厚的文化记忆。改革开放四十年,江山如画,风雨兼程,上海筚路蓝缕,铸就辉煌。今天的上海面临新一轮城市发展的机遇,要继续勇当砥砺奋进的创新者与先行者,向全球卓越城市的目标迈进。这是何等壮阔的荣景,何其激越的气象!古希腊诗人欧里庇得斯说,出生在一座著名的城市里,是一个人幸福的首要条件。上海就是这样的一座城市,面向大海,春暖花开,这一片土地,既是彰显时代风采的精神地标,更是永不停歇追求卓越的文化象征。

  • 标签: 协同创新 文化视野 城市发展 江南 花园 诗经
  • 简介: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活动的融合,一方面使物质文化遗产在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中得到了活态传承,同时也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是一件两全其美、相得益彰的事情,必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群众文化活动 融合
  • 简介:伴随着以计算机为主要代表对象的电子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影像到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它不再仅仅局限于美术、摄影等单纯视觉艺术的应用,而是以一种辅助手段,甚至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走进了各行各业的应用领域。数字影像以独特的表现手法,在文化传承领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是对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数字影像以其特有的自身优势,为其在时间进程中留下了客观存在的精确印记。

  • 标签: 数字影像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传承 技术手段
  • 简介: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物质与精神财富。如何传承,怎样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笔者从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遗舞蹈的保存方式、传承动力及发展方向,即要把短期效益与长远利益,把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传承结合起来,让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真正融入现代人的生活。

  • 标签: 非遗 创新 保护 秧歌
  • 简介:<正>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遭到冲击、破坏,走向消亡,随之而来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冲突、地区冲突。如何使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生活习惯、不同价值观的人们和平共处,在一个地球村里安居乐业?在此背景下,保持文化的多样性逐步成为大家的共识。于是联合国通过《保护文化多样性公约》和《保护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全国人大通过《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物质文化遗产"这

  • 标签: 传统戏剧 传承保护 戏曲创作 民族冲突 文化中心 物质文化遗产
  • 简介:清代张燕昌创"飞白印",颇有时誉。但是,后无来者,不数年即凋零衰败。从印学史看,入印书体曾经与社会通用文字同步,秦前用大篆,秦印用小篆,汉印用缪篆。唐、宋以后,九叠篆成为官印的标准字体,同时也有隶、楷书官私"朱记"印出现,隶、楷、行、草各书体印都得到过社会应用,但印章主体仍然以篆书为主。"篆书"入印虽不乏尝试,有的形式甚至风靡一时,但终究未能取得成功。晚清赵之谦"印外求印",博取秦诏、汉镜、泉币铭文和碑版文字等入印,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何赵成而张败、张微而赵显?原因何在?本文试图通过研究这一历史现象,以探究篆刻艺术的基本运动规律和发展规律,启发当今篆刻艺术传承创新。

  • 标签: 张燕昌 篆刻艺术 九叠篆 秦印 泉币 赵之谦
  • 简介:"哈拉虎"是现存于今的古老民间地方戏曲种之一,它流行于鲁西北阳信一带,以演唱者手拿的伴奏乐器而得名,在阳信民间及阳信周边县市村庄曾广泛演唱和流传,盛时曾达到妇孺皆知,老少喜欢的地步。然而,由于当下多元文化的冲击和经济大潮的影响,"哈拉虎"的发展仍旧不是很顺利。因此,探讨如何对物质文化遗产"哈拉虎"的保护采取新策略迫在眉睫。

  • 标签: 阳信 地方戏曲 保护策略 鲁西北 多元文化 哈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