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8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本章对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概念、定义、定义的意义、定义中的名词解释进行了准确的诠释,同时对脑瘫的评估进行了介绍,对脑瘫的诊断和分型进行了标准化,对国内外研究热点的脑瘫早期预测、脑瘫高危儿的诊断以及脑瘫的鉴别诊断作了科学的总结和介绍。对临床医师及专业工作者对脑瘫的全面理解、精准诊断和早期预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脑性瘫痪 定义 评估 诊断 分型 脑瘫预测 脑瘫高危儿
  • 简介:摘要焦氏头针、靳氏头针、国际标准化头针及朱氏头皮针在小儿脑性瘫痪治疗中应用较多。不同头皮针流派各有所长,其理论基础、取穴标准有异,但亦有共通之处,如选取的某些穴区在大脑皮层对应的位置大多邻近或相同,在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及语言方面疗效均较为明显。单一头皮针或头皮针结合其他疗法均可取得较好疗效。今后还需规范临床治疗方案,比较不同流派疗效,完善随访跟踪,深入基础研究,以促进头皮针在临床治疗脑瘫中的应用与推广。

  • 标签: 脑性瘫痪 头针疗法 流派 中医儿科疾病 研究概况 综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应用运动疗法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并对患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方法对186例中枢性瘫痪患者,应用运动疗法,根据Brunnshrom偏瘫运动功能恢复阶段及Holden步行功能量表中评定的不同性质和程度等分级情况,进行肌力训练,控制痉挛及异常模式,改善步态等相应的康复训练措施。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偏瘫患者的运动及步行能力有显著差异。不同程度的可步行人数从32例(17.20%)增加到171例(91.94%),其疗效显著。结论将运动疗法有效应用于中枢性瘫痪的康复治疗中,结合认知心理知识,将康复行为建立在患者主动参与的基础上,具有明显改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促进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提高生存质量,降低残疾率等优势。

  • 标签: 运动疗法 中枢性瘫痪 步行能力 生活质量 主动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一般认为,脑卒中后瘫痪肢体肌萎缩是废用性的。但新近研究发现,卒中病灶对侧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继发性损害,运动单位减少,导致肌肉失神经支配,在肌萎缩和肌纤维类型改变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脑卒中后瘫痪肢体肌肉萎缩和失神经支配的现象和发生机制进行综述,为临床评估和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脑卒中 失神经支配 肌萎缩 继发性损害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家庭康复护理对小儿脑性瘫痪康复的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18年7月我院接受的68例小儿脑性瘫痪患者作为案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实施的是常规护理和家庭康复护理指导,护理后对结果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比两组康复治疗前后的GMFM评分,数据分析得知,治疗后观察组的评分高,对比结果差异明显。结论对小儿脑性瘫痪患者实施家庭康复护理指导方式,优势明显,能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值得实施和应用。

  • 标签: 家庭康复护理 小儿脑性瘫痪 康复优势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脑外伤瘫痪患者采用针灸康复治疗方法及其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3年2月到2015年2月期间接收的100例脑外伤瘫痪患者,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康复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针灸康复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脑外伤瘫痪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可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针灸康复 脑外伤偏瘫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儿童脑性瘫痪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自2012年以来收治的明确诊断为脑性瘫痪患儿的50例临床检查资料以及病史,同时随机选取相匹配的健康儿进行对比分析,对所有实验儿童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和DTI检查,比较其检查结果。结果瘫痪组患儿的颅脑磁共振检查正常(兴趣区纤束无明显变化,FA值降低)为6例,7例患儿脑萎缩、3例患儿脑裂畸形、7例患儿为胼胝体萎缩伴有弥漫性脑白质损伤共计17例患儿,27例患儿为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同时对于白质损伤及白质软化症患儿的DTI/FT示其神经纤维束弥漫或局部缺失、稀疏或走向异常。结论磁共振成像可对脑性瘫痪的患儿进行明确的诊断,其中DTI/FT检查对隐蔽性脑白质损伤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脑性瘫痪 DTI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大活络丸口服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7年8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60例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30)患者采取常规针刺、蜡疗、小针刀、关节黏连松解治疗、小针刀等物理治疗,观察组(n=30)患者常规物理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大活络丸。结果观察组的肢体肌张力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P<0.05);其主观接受程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中风痉挛性瘫痪在常规物理治疗的基础上服用大活络丸,既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肌张力,又可增强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 标签: 大活络丸 中风 痉挛性瘫痪 肢体肌张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性瘫痪(CP)儿童发病高危因素、临床特点与头颅磁共振成像分类系统(MRICS)的关系。方法从我院住院电子病历信息系统及河南省CP登记管理系统中回顾性提取自2015年3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在我院儿童康复科住院康复的18岁以下CP儿童病案信息,包括高危因素、头颅MRI结果以及临床特点等,并根据MRICS对其MRI结果进行分类。结果共纳入1357例CP儿童资料,有头颅MRI结果者1112例,占比81.95%(1112/1357);其中MRI正常占比为13.49%(150/1112),异常占比为86.51%(962/1112)。在MRI异常CP儿童中,以白质损伤最多见,占比为43.97%(489/1112)。在高危因素方面,不同孕周、不同出生体重、是否多胎、是否合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期是否有脑出血CP儿童其MRI分类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有早产/低出生体重、双胎或多胎者其MRICS多为白质损伤,新生儿期有脑出血者仅有4.49%(4/89)MRICS为正常;不同性别、不同出生方式、是否合并病理性黄疸CP儿童其MRICS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临床特点方面,脑瘫型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级、是否合并癫痫及语言-言语障碍CP儿童其MRI分类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是否存在智力障碍CP儿童其MRICS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RICS与CP儿童高危因素、临床特点具有密切联系,该分类系统有助于探讨CP发病机制及预测临床结局,建议在CP儿童临床诊疗及管理中推广、应用。

  • 标签: 磁共振成像分类系统 脑性瘫痪 粗大运动功能分级 智力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髓被损伤后康复护理缓解患者瘫痪肢体疼痛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临床确诊的20例该症状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组后,对照组10例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10例常规护理和对照组相同,还加强了对患者瘫痪肢体疼痛的护理。比较两种护理方法的作用。结果经护理后,两组患者疼痛分级评分(PRI-T)和疼痛感觉评分(PRI-S),以及疼痛强度评分(PPI),均有改善,但观察组上述疼痛观察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脊髓被损伤后康复护理缓解患者瘫痪肢体疼痛的作用确切,具临床可行性。

  • 标签: 脊髓被损伤 瘫痪肢体疼痛 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生物电刺激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30例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所有患儿均接受bobath技术、推拿、改善脑循环治疗。治疗组在以上基础上应用生物电刺激对双下肢进行肌电触发的生物反馈刺激。在疗程开始与结束时,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中D、E功能区进行站立和行走的功能评定,应用日常生活评分(ADL),同时应用肌电图对肌张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电刺激治疗能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肌张力,明显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 标签: 生物电刺激 肌电图 痉挛型脑瘫 下肢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55例脑性瘫痪患儿的综合康复护理训练策略分析,并总结临床经验。方法本研究从2012年01月至2015年01月期间来我院康复医学部进行治疗的脑性瘫痪患儿中随机抽取5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康复护理训练策略进行护理,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55例脑性瘫痪患儿采用综合康复护理训练策略后的护理有效率情况。结果55例脑性瘫痪患儿中,显效共17例,所占比例为30.91%;有效共31例,所占比例为56.36%,治疗总有效率为87.27%,均明显高于治疗无效率(P<0.05);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对脑性瘫痪患儿采取综合康复护理训练策略,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综合运动功能,促进患儿病情康复,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脑性瘫痪 患儿 综合康复护理 护理策略 临床经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脑性瘫痪患儿24小时动态脑电图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脑性瘫痪患儿共69例,对患儿进行脑电图检查和24小时动态脑电图诊断,将脑电图的检查结果作为对照组,将24小时动态脑电图的检查结果作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的检测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各类型脑性瘫痪患儿的异常率对比发现,痉挛型偏瘫患儿的24小时动态脑电图的异常率最高.结论在脑性瘫痪患儿的诊断过程中,24小时动态脑电图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能够及时掌握患儿脑细胞的功能状态,从而有助于预防二次脑损伤,值得推广应用.关键词脑性瘫痪;24小时动态脑电图;应用价值中图分类号R741.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490-02

  • 标签:
  • 简介:近年来,随着脊髓灰质炎被消灭,而非脊灰肠病毒所致瘫痪性疾病,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有关本病的神经电生理改变的文献报道极少。我科从2000年3月至2005年3月共收治非脊灰肠病毒瘫痪患儿38例,经病毒学等检查确诊22例。全部病例均作神经传导功能、运动神经电传导后反应测定、肌电图、肌酶等检查及半年至5年的随访。现就本病的临床特点及神经电生理改变报道如下。

  • 标签: 神经电生理研究 临床特点 肠病毒 瘫痪性 电生理改变 神经传导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应用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期间,本院共收治了92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护理方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42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经护理后,瘫痪状态、肢体痉挛状态、生活能力都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实施中医护理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瘫痪状态、肢体痉挛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值得应用。

  • 标签: 中风 痉挛性瘫痪 中医护理方案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高压氧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作用。方法对116例0—1岁的小儿脑瘫痪的综合分析总结规律。结果病史中有高危的因素;具有周期的早期症状;临床检查均有异常反应及肌张力的改变;大多数患儿有头部CT与脑电图表现异常。

  • 标签: 小儿脑性瘫痪 早期症状 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康复综合疗法治疗脑性瘫痪的疗效。方法对36例脑性瘫痪患儿采用功能训练、物理治疗、蜡疗、推拿按摩、针灸、穴位注射等中西医结合疗法。结果显效28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4﹪。结论康复综合疗法是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有效方法。

  • 标签: 脑性瘫痪 康复 综合疗法